首页 > 医学论文 > 房思琪评论文艺病

房思琪评论文艺病

发布时间:

房思琪评论文艺病

一、如果她还没死,那么她现在和我一样大。 小说里,房思琪最敬爱的伊文姐姐对刘怡婷说:怡婷,你可以写一本生气的书,你想想,看到你的书的人是多么的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大概是林奕含一开始的写作动机。 可是结果并没有如预期般的解救她——没有到世界背面去过一趟的人,只会像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不知所以,品头论足。房思琪的伤口在有些人眼里也不过是这世界一道难看的疤,他们看了以后嫌恶地说,啊,真恶心,然后远远躲开。甚至有评论说“还不是被插的爽歪歪。” “原来人对她者的疼痛是毫无想象力的。”思琪心想。 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让人不知道是应该把他当成文学作品来看待,还是当一段纪实文学,虽然林奕含本人在采访提到希望大家不要把这本书当成纪实文学来读。 思琪多矛盾啊,“我好生气,书里这个叫做李国华的人摧毁了我的一生,我要把他公之于众”可是同情来的时候,同情更像是一种折辱,她不开心。冷嘲热讽来的时候,嘲讽是对她痛苦的否定,她也不开心。虽然书里每一次思琪最绝望的时候,都在说,她快乐的笑了。她在绝望的沼泽里挣扎,求解,到最后却又放弃,渐渐沉没任绝望从鼻腔嘴巴涌进去,让死神摄魂尸体定格成一幅凄楚的画。 我斗胆猜测,以上是她不希望大家把这本书当做纪实文学的原因。可是当你读的时候心里却很清楚,这绝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房思琪第一次被李国华用计到家中实施性侵的时候,思琪万分惊恐,说“老师,我不会。”后来又在日记里,她自责,“为什么是我不会?为什么不是你不可以?”她有太多的愤怒,却首先不能原谅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当时不敢反抗,为什么没保护好自己。可她为什么不反抗,不告诉父母?因为那一刻“思琪抬起头,觉得自己看透天花板,可以看见楼上妈妈正在煲电话粥,粥里的料满满是她的奖状。”她一直是母亲的骄傲,她又怎么敢让母亲失望? 也许死亡真的可以让她早点摆脱这所有的折磨。可是若是她还活着,她现在也和我一般大了。 二、不同的时代像平行的空间,你和她一起写下相似的结局。 书中房思琪被自己的李国华老师诱奸,那时候她才十三岁。可是十三岁的思琪就已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在性侵发生之前,她一度因着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崇拜着那时博古通今的李国华。作者林奕含说,有时候我觉得李国华就像胡兰成。林奕含又说,我那几年疯狂的迷恋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从头到尾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把我自己吓坏了。 的确,她和张爱玲的经历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惊人的相似。 胡兰成可恶么,他和张爱玲结了婚以后朝三暮四强暴了小周,还爱上了更多的女人。可他确又在文坛有一席之位。李国华无耻么,他有妻女却又利用职务之便挑选班上的漂亮小女孩进行性侵。可他在台湾却是名师。 “怡婷顿悟,整个大楼故事里,他们的第一印象大错特错……从辞典,书本上认识一个词,竟往往会认识成反面。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如果不是那个李国华和那胡兰成博古通今又巧玩文字游戏,文学海洋中驰骋的房思琪和张爱玲怎会被他们蛊惑乃至操控? 可把文学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他们偏偏只是把文学当做工具而已。就像一把利剑,有人拿起来为正义而战,有人却扬起它斩向至亲。 林奕含在去世前的一段采访里重述了小说里关于“是文学辜负了她们”的这段话,并告诉记着自己曾用了好长的时间去文学里求索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了一本本的书,却看到了更多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在生活中为非作歹的文坛大将。 她感到很困惑。我感到很愤怒也很难过。 不是文学辜负了你们,思琪,是他们辜负了文学啊! 三、房思琪的故事,只是看似一起诱奸未成年少女案 林奕含访谈里说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林奕含又说,她的心理医生说她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 她就像《午夜守门人》里的Lucia,幼年受到的伤害反而造成她病态的成瘾。Lucia幼年被抓到集中营里被军官Max用各种方式的性虐待,结果Lucia却爱上了这个施虐者。房思琪也一样的,她确实爱那个李国华,尽管李国华如此卑鄙的对待她。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指责谁?指责文学?指责命运?指责李国华的贪婪?还是指责房房思琪的美丽与才情? 有些读完这本书的人批评林奕含文字的矫情,我认为矫情这个词不合适,最多也不过是因为初出茅庐的稚嫩罢了。而且文中大量的隐喻也只是一种掩饰。直接写清楚就太血淋淋了。诗一样的语言包裹着的却是恐怖又真实的黑色青春,极尽详实的性描写是怡婷对思琪的厌恶。怡婷是谁?怡婷就是林奕含自己,她把另一个自己——房思琪刻画得像个贪欢的婊子,也不过是因为唾弃自己。她永远无法原谅那个叫房思琪的自己,同时她又可怜她。 死亡,让她远离了这一切世间的纷扰。同时也给那个小说里名为李国华的男人——现实中被称为陈国星的男人下了一道不可撤销的诅咒——请你在余生替那个傻傻的房思琪继续痛苦吧。这个世界会替我恨你和咒骂你。 这都是你应得的哦,亲爱的李国华老师。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面的话

“房思琪”这个名字出自台湾作家林奕含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中女主人公叫房思琪,讲述了一个从小喜欢文学的美丽少女,在补习班被自己的老师李国华性侵的故事。因此,房思琪称为了被性侵女孩的代名词。

怎么感觉备胎要转正了?开个玩笑,意思应该就是不想再去追求不稳定的事情,比较喜欢安全感,能让人踏实的感觉。

房思琪被评论文艺病

一、如果她还没死,那么她现在和我一样大。 小说里,房思琪最敬爱的伊文姐姐对刘怡婷说:怡婷,你可以写一本生气的书,你想想,看到你的书的人是多么的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大概是林奕含一开始的写作动机。 可是结果并没有如预期般的解救她——没有到世界背面去过一趟的人,只会像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不知所以,品头论足。房思琪的伤口在有些人眼里也不过是这世界一道难看的疤,他们看了以后嫌恶地说,啊,真恶心,然后远远躲开。甚至有评论说“还不是被插的爽歪歪。” “原来人对她者的疼痛是毫无想象力的。”思琪心想。 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让人不知道是应该把他当成文学作品来看待,还是当一段纪实文学,虽然林奕含本人在采访提到希望大家不要把这本书当成纪实文学来读。 思琪多矛盾啊,“我好生气,书里这个叫做李国华的人摧毁了我的一生,我要把他公之于众”可是同情来的时候,同情更像是一种折辱,她不开心。冷嘲热讽来的时候,嘲讽是对她痛苦的否定,她也不开心。虽然书里每一次思琪最绝望的时候,都在说,她快乐的笑了。她在绝望的沼泽里挣扎,求解,到最后却又放弃,渐渐沉没任绝望从鼻腔嘴巴涌进去,让死神摄魂尸体定格成一幅凄楚的画。 我斗胆猜测,以上是她不希望大家把这本书当做纪实文学的原因。可是当你读的时候心里却很清楚,这绝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房思琪第一次被李国华用计到家中实施性侵的时候,思琪万分惊恐,说“老师,我不会。”后来又在日记里,她自责,“为什么是我不会?为什么不是你不可以?”她有太多的愤怒,却首先不能原谅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当时不敢反抗,为什么没保护好自己。可她为什么不反抗,不告诉父母?因为那一刻“思琪抬起头,觉得自己看透天花板,可以看见楼上妈妈正在煲电话粥,粥里的料满满是她的奖状。”她一直是母亲的骄傲,她又怎么敢让母亲失望? 也许死亡真的可以让她早点摆脱这所有的折磨。可是若是她还活着,她现在也和我一般大了。 二、不同的时代像平行的空间,你和她一起写下相似的结局。 书中房思琪被自己的李国华老师诱奸,那时候她才十三岁。可是十三岁的思琪就已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在性侵发生之前,她一度因着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崇拜着那时博古通今的李国华。作者林奕含说,有时候我觉得李国华就像胡兰成。林奕含又说,我那几年疯狂的迷恋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从头到尾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把我自己吓坏了。 的确,她和张爱玲的经历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惊人的相似。 胡兰成可恶么,他和张爱玲结了婚以后朝三暮四强暴了小周,还爱上了更多的女人。可他确又在文坛有一席之位。李国华无耻么,他有妻女却又利用职务之便挑选班上的漂亮小女孩进行性侵。可他在台湾却是名师。 “怡婷顿悟,整个大楼故事里,他们的第一印象大错特错……从辞典,书本上认识一个词,竟往往会认识成反面。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如果不是那个李国华和那胡兰成博古通今又巧玩文字游戏,文学海洋中驰骋的房思琪和张爱玲怎会被他们蛊惑乃至操控? 可把文学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他们偏偏只是把文学当做工具而已。就像一把利剑,有人拿起来为正义而战,有人却扬起它斩向至亲。 林奕含在去世前的一段采访里重述了小说里关于“是文学辜负了她们”的这段话,并告诉记着自己曾用了好长的时间去文学里求索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了一本本的书,却看到了更多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在生活中为非作歹的文坛大将。 她感到很困惑。我感到很愤怒也很难过。 不是文学辜负了你们,思琪,是他们辜负了文学啊! 三、房思琪的故事,只是看似一起诱奸未成年少女案 林奕含访谈里说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林奕含又说,她的心理医生说她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 她就像《午夜守门人》里的Lucia,幼年受到的伤害反而造成她病态的成瘾。Lucia幼年被抓到集中营里被军官Max用各种方式的性虐待,结果Lucia却爱上了这个施虐者。房思琪也一样的,她确实爱那个李国华,尽管李国华如此卑鄙的对待她。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指责谁?指责文学?指责命运?指责李国华的贪婪?还是指责房房思琪的美丽与才情? 有些读完这本书的人批评林奕含文字的矫情,我认为矫情这个词不合适,最多也不过是因为初出茅庐的稚嫩罢了。而且文中大量的隐喻也只是一种掩饰。直接写清楚就太血淋淋了。诗一样的语言包裹着的却是恐怖又真实的黑色青春,极尽详实的性描写是怡婷对思琪的厌恶。怡婷是谁?怡婷就是林奕含自己,她把另一个自己——房思琪刻画得像个贪欢的婊子,也不过是因为唾弃自己。她永远无法原谅那个叫房思琪的自己,同时她又可怜她。 死亡,让她远离了这一切世间的纷扰。同时也给那个小说里名为李国华的男人——现实中被称为陈国星的男人下了一道不可撤销的诅咒——请你在余生替那个傻傻的房思琪继续痛苦吧。这个世界会替我恨你和咒骂你。 这都是你应得的哦,亲爱的李国华老师。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国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5]怡婷是思琪的同龄伙伴,她们之间的友情亲密且复杂,童年对爱情的向往移情到老师身上,嫉妒便横亘在她们之间。当李国华还被思琪、怡婷视为可亲可敬的“老师”时,老师的话被她们当作圣旨,每一言内意、话外音恨不得抽丝剥茧的玩味,学业高压之下,她们对未来的妄想全都移情到李国华身上。在思琪的眼里,他带着真理的光芒而来,一整面墙的原典标榜学问。[6]但事实上,李国华尽心竭力购置的书架、四处搜罗的小说仅仅是他的助演道具,当他徘徊于黑板之前,踱步的沉思掩饰着他的狩猎计划。在他的侵犯下,思琪挣扎走过青春的伊甸园,所有关于情与性的惑已不再是谜题。思琪饱受恐惧和折磨,偷偷暗示父母李国华的所作所为,父母却相信为人师表的外人,思琪不死心,把她的遭遇当成别人的事情讲给父母听,父母却说这女孩这么小年纪就很“骚”,而后,她再也没提过这件事。怡婷目睹思琪南辕北辙,但她却看不透,她更不知思琪承受的羞耻和屈辱正是来自这位“讲台权杖”的压榨。这些隐秘,直到房思琪在山中发疯,并被送入精神病院,怡婷翻开思琪的日记才揭晓。

1、房思琪是作家林奕含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女主人公,2017年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被发现在家中自缢,房思琪事件即林奕含自杀事件。2、在林奕含身亡后的第二天她的父母便发表声明称自己的女儿是由于小时候被补习班老师性侵过间接导致抑郁症产生才会想不开自杀,这一消息一经公布旋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之后更是有不少有心人发现林奕含生前所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讲述的故事与林父林母所描述的林奕含的遭遇极为雷同,房思琪事件即林奕含自杀事件。

郭嘉琪医学论文

级研究生张天骄主持课题《新课程标准下南昌市重点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2012年06月结题2.指导2011级研究生刘毅主持课题《中学生舞蹈校本课程与江西音乐资源相融合》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2012年11月立项年9月指导2010级研究生张天骄论文《关于师范院校开设形体舞蹈课程必要性的探究》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华章》杂志出版社27期发表年12月指导2011级研究生郭嘉琪论文《高等师范院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初探》在科教导刊杂志社出版(总第143期)发表年12月指导2011级研究生郭滨豪论文《浅谈舞蹈实践与课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上发表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年2月指导研究生编排歌舞《青花》参加江西省文联“八一起艺”原创文艺作品汇报演出受到一致好评。年6月指导研究生郭佳琪硕士毕业舞蹈晚会《青春琪记》年6月指导研究生郭滨豪、夏萌硕士毕业舞蹈晚会《舞之语》均受到一致好评。

一、 1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邓红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0-01 博士 2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崔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5-01 硕士 3 论网络会计的影响和应用 周述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01 硕士 4 网络经济时代会计问题研究 常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30 硕士 5 网络技术对会计发展影响的研究 李秀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6-01 硕士 6 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雷光勇; 黄斌 会计研究 1999-01-15 期刊 7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对策 许小满; 王乐园 经济师 2008-07-05 期刊 8 浅议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影响 李丽君 商业经济 2007-01-20 期刊 9 网络时代会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陈泰锋; 何光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0-12-25 期刊 1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董战辉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4-08 期刊 11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宋世坤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1-28 期刊 12 网络会计对当前会计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 姜明 商业经济 2008-11-10 期刊 13 试论网络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吴克平 科技经济市场 2009-07-15 期刊 14 浅析网络会计的特征和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胡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5-25 期刊 15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李明华; 何生棠 财会通讯 2003-08-15 期刊 16 浅谈网络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田荣梅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6-23 期刊 17 网络会计及其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万李 煤矿机械 2003-05-25 期刊 18 谈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王利花 新疆财经 2006-10-25 期刊 19 网络会计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王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15 期刊 20 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分析 朱一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25 期刊 21 网络时代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王霞 财经界 2010-05-01 期刊 22 网络会计初探 秦冬梅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4-01 硕士 23 网络技术对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曹惠民; 柴庆孚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01-01 期刊 24 论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刘红侠 现代商业 2010-06-25 期刊 25 浅析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网络会计的产生 张锋; 董德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7-30 期刊 26 网络财务对会计领域的影响 马俊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9-30 期刊 27 我国网络会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 袁伟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5-20 期刊 28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十大影响 程翠凤 经济师 2001-11-15 期刊 2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模式影响的探讨 王允平; 杨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07-20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探析 岳茂林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7-15 期刊 31 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杜耀昌 现代商业 2010-03-25 期刊 32 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赵改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30 期刊 33 网络会计发展探析 谈来英 商场现代化 2011-03-10 期刊 34 网络新环境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 丁健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8-15 期刊 35 浅谈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孙煜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2-30 期刊 36 浅谈网络会计 马瑞娟; 张书剑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2-05 期刊 37 浅谈网络会计 宋清梅 科学之友(B版) 2008-01-10 期刊 38 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李复臣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15 期刊 3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赵素存 光盘技术 2008-08-08 期刊 4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秦丹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05-28 期刊 41 网络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詹长征 巢湖学院学报 2007-05-25 期刊 42 计算机网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易美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15 期刊 43 论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徐丽波 信息技术 2011-09-25 期刊 44 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武财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06-25 期刊 45 网络经济发展视角下的财务会计 王煜 中国集体经济 2010-02-05 期刊 46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杨守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9-30 期刊 47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孟文艳; 白英华 黑龙江电力 2005-06-30 期刊 48 浅谈网络对会计的影响 李国强 山西科技 2005-05-25 期刊 二、1 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研究 李晋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2-03-01 硕士 2 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陈嘉莉 企业经济 2012-06-25 期刊 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杨晓红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2-02-15 期刊 4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 吴腾烽 商业会计 2012-02-20 期刊 5 谈网络会计的利弊及发展对策 刘东山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9-24 14:28 期刊 6 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专业期刊品牌塑造与发展研究 李笑雪 孝感学院学报 2012-12-04 14:13 期刊 7 浅议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森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8 网络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王伟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7-08 期刊 9 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高想清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6-25 期刊 10 会计专业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刘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02-28 期刊 11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时代金融 2012-02-15 期刊 12 论网络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赵婧 现代商贸工业 2012-02-15 期刊 1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李晓宏 当代经济 2012-08-08 期刊 14 网络环境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初探 李业巍 办公室业务 2012-12-05 期刊 15 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探讨 赵勇 商场现代化 2012-01-10 期刊 16 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会计考核与评价体系变革探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会计网上作业与考核系统”为例 许汉友; 杨政 会计之友 2012-01-05 期刊 1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董春华; 张光照 职教论坛 2012-11-25 期刊 18 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 牛瑞琴 商场现代化 2012-08-01 期刊 19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研究 毛远林 科技信息 2012-10-15 期刊 20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侯泊寒 企业导报 2012-08-30 期刊 21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网络会计下内部控制 吕宁 商场现代化 2012-09-20 期刊 22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框架构建探讨 孙敏 现代商业 2012-09-28 期刊 23 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陶桂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3-18 期刊 24 网络环境下会计核算流程的探讨 吕小凤; 王伟国 山东纺织经济 2012-11-20 期刊 25 浅谈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杨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7-15 期刊 26 网络会计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冯雅妮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2-05-15 期刊 2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安全及对策 李先梅 信息系统工程 2012-01-20 期刊 28 信息时代对网络会计的探讨 江华 商 2012-02-25 期刊 29 浅议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朱晖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3-08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网络会计 肖云霞 科技信息 2012-05-05 期刊 31 试论传统会计在网络会计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发展 王瑛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8-23 期刊 32 浅谈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徐晓萍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8-25 期刊 33 网络时代的会计 李天海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04-18 期刊 34 网络会计安全问题及研究对策 马香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10-15 期刊 35 传统会计模式与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的比较及评价 张桂欣 商场现代化 2012-03-10 期刊 36 浅析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丽娟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0-25 期刊 37 网络会计研究 孙海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02-28 期刊 38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 李岩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1-25 期刊 39 网络会计特点的分析 李彦锐 绿色财会 2012-06-10 期刊 40 网络经济时代事项会计假设的新思考 万晓文; 赵静 新会计 2012-05-28 期刊 41 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模式探讨 宋琪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8-15 期刊 42 网络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 马英娟; 郭莲 改革与战略 2012-04-20 期刊 43 信息时代网络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陶娜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44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05-16 期刊 45 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孙铁民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0-08 期刊 46 网络会计研究 唐翼锋 经济师 2012-07-05 期刊 47 浅论网络会计是会计电算化的必然趋势 蔡范丰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48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熊菁璇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2-25 期刊 49 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王淑玲 财会通讯 2012-01-25 期刊 50 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于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精神病艺术论文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学号: 文艺心理学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指导教师 职称 2011 年 5月20日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摘 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 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 前意识和下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 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 前意识, 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 是后天形成的。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 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 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下意识, 又称潜意识, 是深藏在意识下面 不为人所知觉 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 习惯 道德法律所见容的, 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 通常被压抑隐藏着, 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 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明心理病因或动因。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 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 生活, 既包括两性关系, 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 快乐的情感, 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 尤其是天赋甚高的人, 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 解释无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性的理论, 发端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后, 关于梦的研究, 过失的研究都为建立他的性理论作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弗洛伊德认为, 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 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 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 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原始人类和个体儿童都由于性本能冲动(原欲) 受压抑而形成奥狄浦斯清结(乱*倾向) , 如此原欲被定置于乱*阶段, 发挥(或开始发挥) 其对无意识生活的影响力。这种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的乱*欲求, 无论是在原始人类那里还是在现代人类那里, 无论是在儿童那里还是在成年人那里, 无论是在常态心理中还是在变态心理中, 均是无时不在的威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性本能冲动即所谓原欲, 确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 它被压抑成为奥狄浦斯情结即所谓乱*欲望, 包含着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还包括与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的一切经验, 组成一个深广的无意识领域。离开性本能冲动(原欲) , 无意识的秘密就无从揭露, 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这就是弗洛伊德所以重视性理论研究的原因。 (三)人格论 人格学说在精神分析学说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 展现了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 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弗洛伊德把人格学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到哲学的过渡环节。他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的关系过程, 尽可能的描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便显示出人格结构的动力图式。在这个动力模式中, 本我始终是动力的源泉, 执行者唯乐原则和超唯乐原则, 求乐与求杀结合进行, 通过自我去实现自己。自我则借助知识系统按照现实世界的要求, 执行唯实原则去控制本我, 通过自居和升华作用使我隶属于自己。它面对外部世界和本我这第二个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来确定自己的地位, 使本我受现实的检验, 以控制本我的能动性, 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自我从察觉到本能发展为控制它们, 从服从本能发展为阻止它们”,自我对本我并没有绝对权威, 只是为本我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以调解本 我与现实的冲突。自我控制性本能冲动, 意味着援助死的本能, 使自已也处于死的本能攻击的地位, 所以它又不得不从本我中提取性力,使自己也成为爱的本能的代表; 自我不但力图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 而且调解本我中两种本能的冲突。 二、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 (一) 积极方面 首先精神分析学说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意识这个精神世界的重要领域, 一直被正统心理学所忽视, 而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在这片处女地开垦, 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次,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 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再次,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管晓刚在《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一文中指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他还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价值归纳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方法论原则”和“科学人道主义的先驱”三个方面, 并总结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识领域, 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人类科学文化史都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 精神分析学说的积极方面还表现在应用上, 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于心理治疗又运用于心理治疗, 实践证明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是卓有成效的。正因为如此, 几十年来, 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指导着西方心理治疗的实践。另外, 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精神病学、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二) 消极方面 弗洛依德学说也有许多重大缺陷。 首先, 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从生物本能的观点出发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无限扩大人的生物本能的作用, 否定人的社会性, 这是唯物主义的, 有很大的腐蚀作用。 其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就有性欲, 性欲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梦也受 性欲支配的, 甚至文学艺术创作也是性欲象征性地满足, 这些说法基本是荒谬的。正是这种接近荒谬的观点, 使得他的大部分学生最后都和他分道扬镶, 使得许多人认为他的学说纯粹是一派胡言, 不值得理睬, 从而对其整个学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最后, 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或标准和对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都是不科学的, 尤其是对恋母情结的阐述,因为他仅仅是将个别的极少数儿童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错误地上升为代表儿童心理发展普遍而本质的东西。人类学家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恋母情结, 也提出了异议。马列洛斯基等人指出, 恋母情结远不是弗洛伊德想象得那么普遍, 而且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出现以恋母情结为依据的家庭。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有不合理的一面, 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 倡导创造性学习, 提高儿童的精神生活的质量, 把儿童培养得更有人性, 这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总之, 我们应该对这一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教育, 帮助儿童获得更加健全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 万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武钢职工大学学报 2000年

朱光潜论文艺病

建议看他的《谈美》、《西方文学史》这两部著作。

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证博引,沟通中西。

先生认为,文学批评当从深入研究具体作家和专题理论问题两方面着手。朱光潜写过一本《西文美学史》,这本书被许多人奉为硅镍。在写这本书时,先生查阅了大量的西文资料,他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也留了意。他认为从古代到现代,有“判官式的批评”“诠释式的批评”“印象式的批评”和“创造式的批评”。先生主张作家或诗人可以研究旧文学或旧诗,吸收旧小说的的优点,这也可见出先生尊重传统态度。他以为只有在继承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充分运用过去的丰富的储蓄”的,再以外国文学作参照,加以“适宜的欧化”。才能创造出在形式和技巧两个方面对于民众有吸引力的新鲜精妙的新文学。“假若你们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比较从前更感到浓厚的趣味,懂得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一、古希腊、罗马,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美就是和谐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提出黄金分割、圆球形等美的原则。 苏格拉底认为 美的标准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美有相对性。苏格拉底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说。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人生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凝神观照”,真理是最高的美,凝神观照时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美感。这里美和真同义,审美的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用哲学代替了艺术,吞并了艺术。他的态度: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强调政治标准,抹杀艺术标准。他只看重诗的教育功能,把“滋养快感”看作诗的一大罪状。他认为颂神和英雄颂诗外的文艺都有害于理想国,他的《理想国》驱逐诗人。 亚里斯多德说“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描写”。他区别“合情合理的不可能”(符合可然律和必然率)和“不合情理的可能”(偶然事件,不符合规律,显不出事物必然联系),认为前者更符合诗的要求。他提出有机整体观念,提出情绪净化说,“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和其它艺术,是某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他指出文艺的心理根源:一是摹仿本能,二是爱好节奏和和谐的天性。他提到美的体积大小和秩序这样的客观标准以及这种客观标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密切联系。 贺拉斯的《论诗艺》对于西方文艺影响之大,仅次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认为诗有教益和娱乐两重功用:“诗人的目的在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或是把愉快的和有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朗吉弩斯认为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这涉及到艺术只关感性还是也关理性的问题。 圣托马斯强调美的感性和直接性观点,是美只关形式不沾概念说及艺术即直觉说的萌芽。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 美感的来源 不外两种,一种是题材的新奇,另一种是处理手法上所现出的难能的技巧;即 新奇的题材,惊奇的本领 。 培根认为诗作为想象的产品,是一种“虚构的历史”,为着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须有比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伟的伟大,更严格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就是说, 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 夏夫兹博里提出视听嗅味触五种外在感官之外,存在心里面的“内在的感官”,即后来人称“第六感官”,作为审辨善恶美丑的感官。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虽是一种心理的能力,在性质上却还不是理性的思辨能力,而是一种感官的能力。 休谟说:“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他同时又说:“尽管审美趣味是变化无常的,褒或贬的一般性的原则毕竟是存在的。” 狄德罗高呼:“要真实!要自然!要古人!”,他说“我们要研究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他认为戏剧要宣扬德行,而德行是“在道德领域里对秩序的爱好”。狄德罗认识到 美与真同一 ,他说:“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真都根据同一个基础。真是什么?真就是我们的判断与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艺术的美是什么?这种美就是所描绘的形象与事物的一致。”他同时认识到,艺术要根据自然而又要超越自然。 鲍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学,有“美学之父”之称,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他认为:“ 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 西方美学史中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即美的内容,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莱辛说:“一切种类的诗都应使人变得较好些,可叹的是连这一点还要证明,更可叹的是有些诗人对这一点还在怀疑。” 维柯发见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前一规律是后来的移情作用说所自出,后一规律说明了典型人物是在个别中显出一般。他说:“一个神话故事的妥帖, 美和魔力就在于这种适合于全民族的共同感觉到的一致性 。”

  • 索引序列
  • 房思琪评论文艺病
  • 房思琪被评论文艺病
  • 郭嘉琪医学论文
  • 精神病艺术论文
  • 朱光潜论文艺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