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医学院校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
医学生作为具备医疗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群,他们的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保健意识还会紧随其从事的口腔医疗工作被广泛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去,对全民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疾病的诊疗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通过认识医学生对树立和保持健康行为起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制定和实施最符合高等院校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案,改善医学生乃至全民口腔健康状况,提高我国人群的口腔健康水平。口腔健康行为包括利用牙刷、牙线、牙签清洁牙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洁治;氟化物的应用;对口腔疾病及时诊断、治疗等。该文主要阐述影响医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主要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健康教育方案,提高全民口腔健康。
1 个人因素
医学生个人所学专业、对口腔健康的态度、生活习惯都影响其口腔健康行为。口腔专业学生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求知欲望、3个月内更换牙刷率、使用小头软毛牙刷率、竖刷牙率、早晚刷牙率、牙线的使用率、含氟牙膏使用率、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洁牙、去口腔门诊就诊率等健康行为明显高于非口腔专业的学生。这是由于口腔专业的学生通过最少3年甚至7年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到口腔健康对于全身健康的影响比重,口腔疾病的后果以及考虑到自己未来从事口腔医疗职业等原因,更加会自觉地进行正确的口腔健康习惯及行为。随着入校后医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积累,高年级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明显优于低年级的学生。个人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越高,口腔健康行为就越好。
例如:在学生会里负责拉赞助工作的学生,他们的社交活动较多,注重个人形象的同时,也注重口腔健康,其使用口腔喷雾制剂、刷牙频率、氯己定漱口水及口腔科就诊的频率也都明显较高。女生的口腔卫生行为明显优于男生,其改善口腔健康意愿、对口腔健康理解程度、将口腔健康知识付诸于实践及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显著优于男生。例如:男生经常一起熬夜打网路游戏,游戏结束后不刷牙直接睡觉;男生吸菸,喜欢喝碳酸饮料行为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口腔的健康状况。
2 家庭因素
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受家庭因素影响较重。家庭的经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重视程度以及受教育程度都对影响医学生的健康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家长中小学文化甚至有的都没读过书,文化水平低,自己不刷牙、不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不洁牙、吸菸、喝酒、咀嚼槟榔,甚至存在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缺失牙等等口腔疾病也不去口腔门诊检查、治疗,这样的无视、消极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而且口腔诊疗费用较高,很多医学生即便知道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较差,但经济条件受限,一般不会或延期去口腔科就诊。相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口腔健康越重视且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学生定期口腔检查率、洁牙率、龋齿充填率、缺失牙修复率等等口腔健康行为越好。
3 学校因素
口腔的健康行为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获得,然后再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但是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欠佳,在这样没有知识为引领的医学生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就更令人堪忧,这提示可能需要非常充分的口腔健康知识才可能对健康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医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获得也是影响口腔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就占到5%。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堂外还有多种途径接受口腔健康教育。
校内贴吧、校园广播站开辟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知识内容的教育专栏;每年9月20日开展免费口腔检查、口腔预防保健措施咨询、口腔疾病诊疗咨询等爱牙日宣传活动;利用墙壁板报,如:食堂、教学楼、实验楼、宿舍等的墙壁,将口腔健康知识和图片制成生动活泼的墙壁板报形式或在学校宣传栏橱窗内开辟口腔健康教育专栏;利用学校校报、举行口腔健康教育讲座、口腔健康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教育资讯传播途径,更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能够在业余时间,不经意中学到口腔保健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转变成日常口腔健康行为。
网路作为资讯传播的新载体,更容易被医学生接受。最近几年智慧手机的迅猛发展,且校园内无线网路的全面覆盖,医学生无论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餐厅等学校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都能浏览到网路上口腔健康知识、健康保健行为宣传内容。而且,学生集体住宿,朝夕相处,彼此间有很强相互影响和渗透作用,其口腔健康行为极易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更多的学生建立、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
另外,建议学校组织大学生每年一次的口腔健康体检,让学生得知自身存在哪些口腔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对医学生的身体健康会有哪些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具体状况,从根源出发提高口腔健康意识,改善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对口腔疾病进行早起预防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口腔健康状况,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4 牙科畏惧症
牙科畏惧症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牙科畏惧症是影响人群牙科就诊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口腔健康检查、诊疗的;在以往的诊疗过程中有记忆深刻的疼痛或者和医护人员发生过口角,有不愉快经历的都会导致医学生产生牙科畏惧症。例如:口腔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假期临床见习、口腔科实习的系统“武装”,他们对牙科的畏惧程度显著低于非口腔专业的学生。医学生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性病或家族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口腔疾病、吸菸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更惧怕到口腔科就诊,因为这些学生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而抗拒甚至不敢到口腔科就诊。
5 结语
调查显示,我国很多高校学生存在龋病、牙龈炎、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炎、错颌畸形,口腔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且我国口腔专业医生与全民比例严重失调,有些偏远、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根本没有专门口腔医务工作者,单靠口腔科医生提高全民口腔健康状况是困难的。而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更容易触及口腔健康教育的一个特殊且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又将会肩负著医疗工作者的使命,对下一代的健康教育和我国的口腔卫生医疗付出卓越贡献。
因此,通过深刻认识到医学院校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不仅使个人受益终生,也能为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提供依据。并且在未来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工作环境当中,医务工作者在医疗系统工作时需要利用这些知识和他们的示范作用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扩大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去教育患者和社会大众,改善全民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对整个社会的口腔健康理念有着深远影响。
>>>下页带来更多的
优秀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关于医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下面优秀医学硕士毕业论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摘要】 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临床检验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其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的检验结果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临床医学检验是一种运用现代物理、现代化学方法,并通过医疗仪器和实验技术为临床治疗诊断所提供的学科。其对于医疗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医疗事业将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将针对我院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进行分析,并通过分出的结论来探讨提高其检验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措施;检验质量控制
一、临床医学检验
临床医学检验不但能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的检验结果。同时,还可以使得人们加强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意识。临床医学检验是疾病诊治的预防和诊治的重要手段,其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起着先导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针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让临床诊治能够利用这些结论正确的采取相应的诊治手段,达到良好的医疗目的。
医学检验是对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化验,以获得病原与病理变化等进行检查并提取资料的.医学手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临床检验工作乃至整个医疗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临床检验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
二、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检验条件和技术配备不合理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检验技术质量是关键,没有良好的检验技术,则后的任何检验都将可能存在误差问题。加之设备的不先进以及老化问题,同样影响着医学检验的结论。
2、非病因素影响
非病因素中也存在着问题,因医护工作者未有及时告知患者,而造成的未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医师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的不严格问题,采集方法,数量,时间和环境等存在规范问题,则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实验室室前检查不规范
室前检查同样影响着检验的结果。具体体现在部分医师并未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检查目的性不强。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运用不当的实际操作,也使得体统的误差判断不可避免。
4、文件管理出现规范性错误
文件管理,是对于进行各项检验工作的基本准则,唯有科学与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可以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检验结果的有效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文件管理意识淡薄,对于其概念和意义并不熟悉,编写建立档案时存在分类不清,书写不规范,原始记录缺失等问题,其严重影响了错误发生的几率,以及失去补救的条件。
5、检验人员、患者、医师之间系不和谐。
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近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件,有些甚至危及到了医生的生命安全。同时检验人员和医师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但因为其对于检验技术的非专业性,使得对于高度专业、高难度的检验手段不甚了解,容易出现混淆项目检测的现象。检验人员却希望临床医生理解这些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在检验工作中双方有着交流障碍,导致了检验工作出现矛盾,继而引发错误。
三、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应该首先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等相关的检查步骤进行核实,针对病患自身的情况提前告知其禁忌和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样品采集控制,拿血液采集为例子,采集的时间通常为清晨,应当要空腹进行,空腹时间在16小时以内,血液采样时应当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采集血样时,应当事先让患者休息5-10分钟,采样时,压脉要小于60秒。应当维护检验仪器,随时查看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日常保养以及日常维护也相当重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动,保证每个仪器都可以正常进行使用,一旦出问题,应该及时停止使用,并且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在准备检测试剂时,要针对检验项目进行准备,确保流程。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该按照其必要的操作流程来进行检验。
四、临床检验工作中问题的措施
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
应当加强设备管理并改善设备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合适的仪器。要紧追国际的技术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运用精度高的设备确保检验的有效性。应当完善设备的管理,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进行操作规程,应当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检验人员发生不必要的错误。确保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制定文件管理规范。
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并且严格实行,实行专人负责制度、健全文案管理系统。实施时,应当让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检验单的填写,确保检验单的信息填写无误后方可提交签发,并且要经过检验科主任的亲自签发,方能递交到下一个环节。检验结束后,应该对档案进行管理,确保档案无误。
3、完善实验室室前检查,提高质量
医师及检验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相关知识,检验人员同样也得加强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对医疗突发事件,要有很好的应急能力,对于新知识、新设备应当尽快掌握。强化标本采集能力,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采集工作,严格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减少操作中的检测结果误差,使得检验质量得以提升。
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
检验科室人员和临床医师之间应当多进行交流与互动,院方应定或不定期开展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举办相应联谊的活动。活动中,提倡各科室之间多做工作汇报。检验科人员和医师之间应该多互相学习和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各方面能力。
5、对于非病因素的影响
非病因素的影响,应当及时告知患者检查结果,多了解病人的心情。一切从病人出发,多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多为患者着想。应该时常提醒患者相关的禁忌,避免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的食用禁忌食物,服药过量,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同时注重样本采集时间,方法,规范,确保医患之间有一个良好的配合。
【摘要】 熟练掌握小儿静脉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使患儿早日康复。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头皮静脉,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穿刺成功后三条胶布固定,另加一条胶布将输液管固定于患儿耳朵上。采用如上方法之后,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成功率高。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及合适的头皮针和手法等,可以很好地实行小儿静脉穿刺。
【关键词】 头皮静脉针;穿刺;小儿
小儿头皮针输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及技巧,现将我们二十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由于患儿哭闹,不合作,因此在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时,要根据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尽量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静脉血管作穿刺部位,如小儿头皮静脉,血管中的颞浅静脉,额、耳后静脉,小儿手背、足背的浅表静脉等。
2 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选择头皮针的大小是根据患儿病种、年龄、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而定,对于1~3岁患儿,临床上一般选择4~5号半头皮针,对于新生儿或因多次输液治疗,头皮静脉易刺破者,宜选用4号针头,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或较大患儿宜选用5号半针头。
3 进针手法
根据针头与头皮针所成角度不同,可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距离将要穿刺的静脉旁侧1~ 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针头斜面向上,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 cm后,再刺入静脉,临床上小儿头皮静脉多选用直刺法。
4 固定方法
临床正常采用三条胶布固定,即一条固定在覆盖针眼的无菌棉球上,第二条折起针柄交叉固定,第三条将针柄后的塑料管盘曲后固定在针头旁边。小儿头皮静脉针另加一条胶布将静脉输液管固定在小儿耳朵上,便于活动,不带起针头。
5 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护士工作时要有稳定而积极的工作态度。除对患儿要有爱心外,还要有应对患儿家属的心理准备。因为如今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患儿患病时前呼后应,有很多人陪同,这样就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种心理压力,特别是有的家长要求特别高,非要一针见血,这样很容易影响打针情绪,易致穿刺失败。另外小儿的哭闹也影响护士的情绪,易致穿刺失败。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穿刺技术及家长的密切配合是一次性穿刺的重要因素。尽量减少穿刺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使患儿早日康复,这是我们每位护理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从而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极大地提高。
医学外科论文
随着外科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增强,培养基本功扎实、职业素质过硬的医学生已经成为了外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外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微课字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XX年2月至2014年度7月咸宁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的20XX级护理专业学生7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人。对照组学生接受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学习,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课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水平,以及对教学效果个人评价的差异。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授课,观察组护生的各项实验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同时观察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微课在学校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显著提高护生对教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基础护理操作水平,并且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更高,值得在学校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微课;外科护理;实验教学;
一、引言
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作为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指导学生对基本操作熟悉以及掌握的关键环节。常规实验教学模式下,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往往难以实现单向操作的熟练掌握,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引入微课教学,可有效提高护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升[1]。为进一步探究微课教学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的应用价值,选取咸宁职业教育学校的70名同年级护生进行研究,就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报道如下。
二、材料和方法
第一,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在咸宁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进行外科护理实验技术操作学习的7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5名,其中男性6名,女性29名,年龄在20-23岁,平均年龄±岁。观察组35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30名,年龄在19-23岁,平均年龄±岁。对照组接受常规实验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引入微课教学。每组均配置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两组学生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故有可比性。第二,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即根据课程安排由教师讲解示范,并在学生学习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引入微课教学,即在教材中副带讲解相应知识的视频,并提供常见操作问题示范事例的视频录像演示,以及各项操作中的主要注意事项以及细节处理的关键。同时构建校园网络课程,观察组护生在课余时间均可登录此平台进行相应视频的观看,并进行教学点评和意见反馈。授课教师适时在平台为学生进行答疑,解释学生的困惑,学生也可将教学视频通过下载至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随时观看[2]。第三,观察指标。其一,根据学生在各项实验考核中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基础操作考试包括导尿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以及心肺复苏四项。其二,根据两组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授课的满意度反馈性评价结果,以教学方式是否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掌握以及促进学习效率并结合课程学习的`个人评价的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第四,统计学方法。选择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第一,通过对两组护生的最终实验操作课程考核,可以发现观察组经微课学习后在导尿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以及心肺复苏等各项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第二,通过两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可以发现,微课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四、讨论
微课教学观念最初是由美国提出,并逐渐推广到全球高校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线以及移动学习,实现实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3]。由于微课视频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在较短的视频中简明扼要的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关键的操作步骤,同时因其可在移动终端播放,越来越受到现代的学生青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下,对于一些性格较为腼腆的学生而言,不敢上课提问,以及发表个人看法,往往容易错失老师指导的机会,不利于后续学习。通过构建人性化的网络平台,微课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师生互动渠道,有利于师生间学术的交流,促进学术的交流[4]。本次研究通过从不同实验教学模式在学生外科护理的教学效果观察,可以发现从实验基础操作考核中,观察组经微课辅助教学的导尿术、肌肉注射等各项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同时观察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优于于对照组(),学生认同度较高,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辅以微课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现操作考核成绩,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同时护生对教学满意度较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2.
[2]罗文平,赵惠,刘海波,等.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在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616-617.
[3]李德伟,孙红梅,任恩发.浅谈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4):134-135.
[4]黄晓鹂,李树民.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33-36.
最高级别。
医学SCI论文是国际顶级论文,属于最高级别的论文。
sci文章可以算是国际学术界的顶尖文章级别,sci文章可以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技术以及发展趋势,所以sci文章在学术界的认可度很高。
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sci如今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
sci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是发一篇国际核心论文,往往要比发国内核心论文更高一个级别。
sci一区一般是各领域的top期刊,二区是高水平期刊,三区次之,四区更普通。sci一区,影响力最高,相当于体育界的国际冠军,代表你的科研水平达到了本专业中的最高水平。
严格来说SCI论文的级别是国外核心论文,但实际情况是SCI论文的级别可以说是最高的了。核心期刊大方向的分为就是国际核心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分为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以及统计源期刊,国内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人员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能力与地位。
医学学士论文
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致力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学士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 摘要】 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58
其实去学校阅览室看就好了呀…………
R9 药学类核心期刊表1药学学报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3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中国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4中国抗生素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9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4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6中国海洋药物5中国新药杂志11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6药物分析杂志12华西药学杂志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中国新药杂志 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中国药房 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5.华西药学杂志 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据2018年5月19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药学杂志》共出版文献23665篇、总被下载2930812次、总被引11855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8年5月1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药学杂志》共载文4932篇、被引量58111、下载量295042,2015年影响因子为。
收录情况:
《中国药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献》(RSC)、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同时被中国国内知名的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收录、《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
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
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 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以下为2000年至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芬森(丹麦)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巴甫洛夫(俄国)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拉韦朗(法国)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E.梅奇尼科夫(俄国)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科歇尔(瑞士)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里谢(法国)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克劳(丹麦)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 未颁奖1922年 .希尔(英国)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班廷、.麦克劳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 未颁奖1926年 .菲比格(丹麦)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尼科尔(法国)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霍普金斯(英国)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发现血型1931年 .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谢林顿、.艾德里安(英国)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迈诺特、.墨菲、.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 H.施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戴尔(英国)、O.勒韦(美籍德国)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加塞(美国)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钱恩、.弗洛里(英国)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 .马勒(美国)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 科里、.科里(美国)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何赛(阿根廷)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米勒(瑞士)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 .赫斯(瑞士)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肯德尔、.亨奇(美国)T.赖希施泰因(瑞士)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 M.蒂勒(南非)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1953年 .李普曼(英国)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克雷布斯(英国)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恩德斯、.韦勒、.罗宾斯(美国)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 .西奥雷尔(瑞典)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库南德、.理查兹(美国)、W.福斯曼(德国)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比德乐、.塔特姆(美国)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伯内特(澳大利亚)、.梅达沃(英国)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贝凯西(美国)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沃森(美国)、.克里克、.威尔金斯(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 .艾克尔斯(澳大利亚)、.霍金奇、.赫克斯利(英国)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 .布洛赫(美国)、F.吕南(德国)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莫诺、.雷沃夫(法国)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 . 劳斯(美国)发现肿瘤诱导病毒.哈金斯(美国)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格拉尼特(瑞典)、.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 .霍利、.霍拉纳、.尼伦伯格(美国)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 M.德尔布吕克、.赫尔、.卢里亚(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 B.卡茨(英国)、.奥伊勒(瑞典)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 .萨瑟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埃德尔曼(美国)、.波特(英国)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N.廷伯根(英国)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 A.克劳德、.德·迪夫(比利时)、.帕拉德(美国)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 D.巴尔摩、.特明(美国)、R.杜尔贝科(美国)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 .丰卢姆伯格(美国)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盖达塞克(美国)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吉尔曼、.沙里(美国)发现下丘脑激素.雅洛(美国)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 .科马克 (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斯内尔(美国)、J.多塞(法国)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 .斯佩里(美国)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休伯尔(美国)、.威塞尔(瑞典)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贝里斯德伦、.萨米埃尔松(瑞典).范恩(英国)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杰尼(丹麦)、.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 .布朗、.戈德斯坦(美国)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蒙塔尔西尼(意大利)、S.科恩(美国)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布莱克(英国)、.埃利昂、.希钦斯(美国)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 .毕晓普、.瓦慕斯(美国)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默里、.托马斯(美国)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费希尔、.克雷布斯(美国)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夏普、.罗伯茨(美国)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 .刘易斯、.维绍斯(美国)、.福尔哈德(德国)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 .多尔蒂(澳大利亚)、.青克纳格尔(瑞士)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 .普鲁西纳(美国)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 .福尔荷格特、.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 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国)、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蒂莫西·亨特(英国)和保罗·纳斯(英国)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国)、约翰·苏尔斯顿(英国)、罗伯特·霍维茨(美国)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国)、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琳达·巴克(美国)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罗宾·沃伦诺贝尔(澳大利亚)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10月2日至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宣布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获奖名单,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安德鲁·法尔1959年出生,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雷格·梅洛1960年出生,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根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今年60岁的马瑟目前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天体物理学家,1945年出生的斯穆特目前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称,马瑟和斯穆特借助美国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做出的发现,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将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恒星和星系的起源。公报说,他们的工作使宇宙学进入了“精确研究”时代。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据悉,到10月13日,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也将各有其主。除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奖外,其余奖项的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2006年度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10月2日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法尔和梅洛将分享奖金。法尔和梅洛将分享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137万美元、107万欧元)。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颁奖声明称,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人们的基因组通过从细胞核里的DNA向蛋白质的合成机制发出生产蛋白质的指令运作,这些指令通过mRNA传送。美国科学家法尔和梅洛公布了他们发现一种可以从特定基因降解mRNA的方式,在这种RNA干扰现象中,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植物、动物、人类都存在RNA干扰现象,这对于基因表达的管理、参与对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沉默”技术而出现。这项技术被用于全球的实验室来确定各种病症中哪种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RNA干扰作为研究基因运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它可能在将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今天称,他曾认为有关基因信息流程的研究可能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刻会来得这么快。他的同事安德鲁·法尔称,诺贝尔奖委员会半夜打来的电话使他感到很惊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工作的梅洛与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的法尔分享了一千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的奖金。克雷格·梅洛在他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家中表示:“这令人感到惊奇。我至今仍难以相信自己获奖了。我曾想到我可能会获奖,但我现在只有45岁,我想我可能在十年或二十年后获奖。”47岁的安德鲁·法尔则称,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通知使他感到很惊讶。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我可能在是做梦,或者诺贝尔委员会打错了电话。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承认。”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基因技术的使用方面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可能性”。这两位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运传的机制,这为研发控制这种基因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安德鲁·法尔称:“克雷格和我的工作是研究为什么一些基因会停止运行,我们试图去控制它们,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可以有效地中止它们。知道这些基因并不能告诉你它们能做什么,所以如果你能中止它们,你就可以开始了解它们能做什么。”不过,最初发现RNAi现象的是一位华人学者,非常可惜,他没有进一步弄清这是为什么。小知识方兴未艾的RNA(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日宣布,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法尔和梅洛于1998年正式发表论文,公布了有关RNA干扰机制的发现。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RNA干扰技术近年来迅速兴起,其前景被普遍看好。RNA能够充当“信使”,传递DNA(脱氧核糖核酸)上的遗传信息,将其用于蛋白质的生产合成。研究显示,向生物体内注入微小RNA片段,会干扰生物体本身的RNA“信使”功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科学家认为,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因“沉默”,也许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这种技术最初曾被用来研究植物和蠕虫等,科学家后来发现它对哺乳动物细胞也有效。例如,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利用RNA干扰技术治愈了实验鼠的肝炎。目前,RNA干扰治疗技术正在快速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一些公司正在资助用这项技术治疗黄斑变性、乙肝等疾病的试验。不过,尚有几个难题阻碍着该技术的发展。首先,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干扰能在患者体内的有效部位进行。比如说,在治疗黄斑变性时,科学家可以直接对患者眼部进行治疗,而对于其他一些疾病就没有这么简单。其次,科学家还无法确定这种疗法是否会影响目标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引发副作用.评选过程起初,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现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以下为2000年至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1.《超声监护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临床分析》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 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的女性盆腔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构建 《中华妇科杂志》3、元宫型宫内节育环对盆腔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中国医学杂志》4、经腹超声介入穿刺配合药物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疗效评价 《腹腔镜外科杂志》5、直肠癌TME术后低渗5-FU液盆腔持续温热灌洗的疗效研究 《中华妇科杂志》6、改良经腹全子宫切除术52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外科杂志》
不厉害。医生主要工作是,医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专业的各项医疗工作,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因此写论文不厉害。“医生,钻研学习医学科学技术,挽救生命以治病为业的人,指临床医师。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医学SCI论文的正确写作步骤一、 收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真实,资料的获取一定是作者亲自调查或进行实验所取得的第一手材料。而绝非虚构、伪造或“想当然”。论文中所有数据都要忠实于事实材料,必须经过反复验证,要有据可查,不能主观臆断、弄虚作假。所有数据都必须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绝对数,率,百分比,OR值,标准误,可信限等,统计用条图,圆图,线图,分析用χ2检验;等级数据可用秩和,Ridit分析,统计用条图,圆图,分析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中位数,标准差,标准误,百分位数,参考值,统计用直方图,分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反应时间用年复发率,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等,统计用生存率曲线,生存率阶梯图,危险率图等,分析用专门的统计方法,即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 二、 编写提纲 编写提纲是把医学论文结构、构思固定下来,它是完善构思,使构思条理化,周密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打好腹稿。编写提纲的好处是你能确定你研究成果总的轮廓、逻辑顺序,可以让你清晰明了你所研究课题,不会造成论文混乱,甚或重复。文章结构应该清晰明了,对于大的主题,应该按各期刊要求加以划分小标题来层层说明。如果没有小标题,读者读起来很吃力,显的杂乱无章,这样的文章读者是不喜欢的。 三、 撰写成稿 初稿应一气呵成,而不要不时的回头去看前面写的是否满意。初学写论文的读者很容易不停的去往上看,是否字写错了,段落是否连贯等等。记住,这只是初稿,以后还要修改的,不时的回头看,会影响自己的思路。初稿完成后,仔细的从头读到尾。看有没有错别字,语法是否有问题。论文写好后还应反复修改,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不必要的数据,甚至图表删除。注意有无文字与表或图的内容重复。最重要的就是是否说清楚了你研究的问题,拿起你写下的主题,看看是否跑题了。对于段落,要注意段落的构成是否单一,完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连贯,紧凑;对于句子,每个句子是否正确的表达了文章内容;对于用词看是否贴切,是否符合习惯用语;修改文章一定要看看文章是否合乎逻辑,合乎多数读者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做为医生写医学论文自己得有医德医风,要有济世救人的关念,有一颗以患者为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