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跟骨骨折】 【基本概述】 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在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三点组成的负重面上,跟骨和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负担60%的重量。通过跟距关节还可使足内收、内翻或外展、外翻,以适应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腓肠肌、比目鱼肌收缩,可作强有力的跖屈动作。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跟骨载距突承受距骨颈,也是跟舟韧带的附着处,跟舟韧带很坚固,支持距骨头,并承担体重。【病因病理】 1. 病因 跟骨骨折多由传达暴力造成。人从高处坠下或跳下时,足跟先着地,身体重力从距骨下传至跟骨,地面的反作用力从跟骨负重点上传至跟骨体,使跟骨被压缩或劈开。亦有少数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 2. 病理 跟骨骨折后,常有足弓塌陷,结节关节角减小,甚至变成负角。从而减弱了跖屈的力量和足纵弓的弹簧作用。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两类,前者预后较好,后者预后较差。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由高处下坠时,跟骨在外翻位结节底部触地引起,骨折一般移位不大;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可明显向上移位。②跟骨结节横形骨折:是一种跟腱撕脱骨折。③载距突骨折: 由于足处于内翻位时,载距突受距骨内侧下方的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性骨折:为跟骨体的骨折,骨折线为斜形。从正面看骨折线是由内后斜向外前方,通过跟距外侧的关节面,并因重力使跟骨的外侧跟距关节面向下塌陷,跟骨体向两侧增宽;从侧面看,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跟骨结节向上移位,减弱了腓肠肌的紧张力,直接影响了跟腱的作用。跟骨腹部凸出也妨碍站立和步行。②跟骨全部跟距关节塌陷骨折:为最常见的跟骨体骨折,跟骨体部因受挤压完全粉碎下陷,跟骨体增宽,跟距关节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体部外翻,跟骨前端亦可能骨折,波及跟骰关节。 【诊断要点】 伤后跟部肿胀、疼痛,两踝下方有瘀斑,足跟不敢着地。足跟部横径增宽,严重者足弓变平。特殊检查:跟骨压痛明显,若骨折涉及关节面者,则内、外翻活动明显受限,并可触及骨擦音。X线检查: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程度和移位方向,轴位片还可显示距骨下关节和载距突。 【治疗方法】 1. 整复方法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①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的骨折块一般移位不大,无须手法整复。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明显向上移位者,若不予以复位则跟骨底不平,影响日后步行和站立。可在适当的麻醉下,以骨圆针穿过结节骨块中部,将膝关节屈曲,由两助手分别把住患足及小腿,术者握紧牵引弓,松解骨折肌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直至骨折块复位为止。 ② 跟骨结节横形骨折,若撕脱骨块移位不大,无须手法复位。若骨折块较大,且向上移位者,可在适当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屈膝,助手尽量使足跖屈,术者以两拇指在跟腱两侧用力向下推挤骨折块,使其复位。 ③ 骨折线不通过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其移位应充分矫正。可在适当麻醉下,屈膝90゜,一助手固定其小腿,术者两手指交叉于足底,手掌紧扣跟骨两侧,用力矫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和跟骨体的增宽,同时尽量向下牵引以恢复正常的结节关节角。若复位仍有困难,可在跟骨上作骨牵引,使之逐渐复位。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此类骨折治疗较为困难。若患者年迈而骨折移位不明显者,无须手法整复;若患者年轻而骨折移位较明显者,可在适当麻醉下以手法复位,尽可能矫正跟骨体的增宽和恢复结节关节角。 2. 固定方法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①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移位不大,局部给予适当的制动3周~4周即可;骨折块移位明显的经复位后,可固定患肢于膝微屈、足跖屈位4周,然后拔去钢针,再固定2~3周。 ② 跟骨结节横形骨折移位不大者,可固定患肢于屈膝、足跖屈30゜位4周~6周。 ③跟骨体部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可用长腿石膏靴固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对于年迈而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局部给予适当的制动5周~6周即可。对于年轻患者骨折块移位明显者,在复位后则应行夹板纸压垫固定4周~6周。而对于陈旧性骨折者,因疼痛而步行困难者,可考虑作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3. 功能锻炼 一般经外固定后,即应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6周~8周逐渐负重。但年轻患者波及关节面而移位明显的,则须在整复固定之后半个月才能开始作不负重步行锻炼,即在夹板固定下进行足部活动,使关节面自行模造而恢复部分关节功能。若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而经骨牵引者,则应在牵引拔除而外固定仍保留的情况下,其功能锻炼仍按上述方法循序渐进。 4. 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解除外固定后,用中药熏洗。
【 躯干骨折.骨盆骨折 】
【解剖特点】 骨盆是由骶、尾、髋(髂、耻、坐)骨连接而成的坚强的骨环结构。两侧髂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髋臼与股骨构成髋关节,两侧耻骨借纤维软骨构成耻骨联合。骨盆是脊柱与下肢间的桥梁,躯干的重量通过骨盆传达到下肢,下肢的震荡也通过骨盆上达脊柱。 骨盆后部是由两个负重的主弓(承重弓)构成,骶骨是这两个主弓的汇合点,股骶弓由两侧髋臼向上通过髋骨的加厚部分到达骶骨,此弓在站立位时支持体重。坐骶弓由两侧坐骨结节向上经过坐骨体从髂骨的加厚部分到达骶骨,此弓在坐位时支持体重[如图]。
骨盆前部由两个束弓组成(联结弓)。束弓的作用是防止主弓向两侧分开,两侧耻骨体及其水平枝约束股骶弓,两侧耻骨下枝及坐骨枝支持丛骶弓,束弓远不如主弓坚强有力,受外力作用时束弓先骨折,当主弓有骨折时,束弓很少有不发生骨折的(在耻骨联合分离时可无骨折),耻骨的上枝较下枝更易骨折。
【病因病理及分型】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碾压,塌方,机械碰撞等。 骨盆骨折按骨盆环断裂的程度分三类: 1. 骨盆环无断裂的骨折 包括髂骨翼的骨折;耻骨一枝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坐骨结节骨折;骶骨骨折;尾骨骨折等[如图]。
2. 骨盆环单弓断裂骨折 包括一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枝骨折;耻骨联合分离;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一侧骶髂关节附近的髂骨骨折等[如图]。
3. 骨盆环双弓断裂 包括一侧耻骨上下枝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合并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骨折;骨盆环多处骨折[如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由于患者脊柱受暴力作用如撞击、高处坠落、臀部着地等致使胸腰部有疼痛、肿胀、活动障碍,还可发生椎体撕脱、断裂,严重者可损伤脊髓神经,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肢体感觉和功能丧失。我院自2000~2002年共收治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采用骨折部垫软枕,配合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2例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在30~78岁,平均年龄岁。胸椎压缩35例,腰1压缩38例,腰2压缩5例,其中合并不完全性截瘫4例。本组治愈60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2辨证施护 胸腰椎骨折时,椎体往往被压缩成楔形,椎体前纵韧带发生皱缩,垫枕后迫使脊柱背伸,使前纵韧带由皱缩变为紧张,附着韧带的椎体前部为椎间盘有可能膨胀,恢复其压缩前的外形,才能取得临床效果。根据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初、中、后期。 初期(1~2周)由于骨折后经脉(或督脉)受损,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则痛,故局部疼痛,压痛、脊柱骨折后引起疼痛,不能站立翻身困难,活动受限,血不循环而外溢或积于肌肤腠理之间,故局部肌肉肿胀,紧张,又因气滞血瘀,郁而化热,热伤脾胃,使之运化失常可伴有腹胀痛,胃纳不佳、便秘、尿潴留,苔薄白转黄腻,脉弦数等实证,伴有脊髓损伤者,则出现截瘫,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麻木,无知觉,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患部手法整复和垫枕疗法。垫枕法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记载,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睡,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此法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置软枕,垫枕可逐渐加高,使脊柱过伸,卧床时间为3~4周。护理做好如下工作。 情志护理注意情志的变化,因为患者绝对卧床,腰部垫3~4cm高软枕,活动受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又担心疾病是否能愈,特别是骨折初期,由于舒适度的改变,局部疼痛,怕动,最不配合,护理问题出现较多,我们应多作解释工作,特别是强调卧床休息,腰垫枕的重要性,经常多给病人讲解骨折愈合过程和同类病人转归情况,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通过情志护理,使患者在精神上对骨折疾病焦虑,对日后生活担扰,对垫枕法紧张心理程度降至最低限度。 卧位与翻身脊柱受损者要绝对平卧硬板床,如需侧卧时,脊部要用枕头将全背部顶住,避免上下身的卧位不致,造成胸腰椎脊柱的扭转,要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进一步畸形或损伤,而正确翻身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既要注意翻身防褥疮,又要讲究方法,我们护士采取一人翻身或二人翻身法,并教会病人如何翻身,其方法是挺直腰背部再翻身,以绷紧背肌,使其形成天然内固定夹板,翻身时始终保持脊柱为一水平。 翻身角度与次数病人在侧卧90°角时往往难以接受,因一侧肢体受压时间长后觉得肢体麻木疼痛,难以坚持长久,据观察在45°~65°之间角度病人感觉舒适,舒适的体位才能减轻病人疲劳。翻身次数应根据病人个体适应度,因为平卧腰部顶住垫枕,开始病人难以接受,习惯于平卧者要求翻身次数少,而习惯于侧卧者往往要求翻身次数频繁,护士要热情主动,百叫不烦,协助病人翻身,防止褥疮的形成,一般白天1~2h翻身1次,晚间3~4h1次,好保证病人睡眠,治疗护理时与翻身时间同步进行,减少不必要的翻身。 皮肤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防止三大并发症的发生,保持皮肤完好,骨突部位要垫海绵垫,水液垫,翻身拍背,受压部位每天热敷或用红花酒精、活络油按摩。必要时用频谱灯照射或骨折治疗仪30min/次,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擦浴1次,冲洗会阴部早晚各1次,如有小便失禁者,应停留导尿管,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膀胱,用碘伏冲洗会阴部和抹洗尿道口,防止肺部、尿部逆行感染和防止褥疮的发生。 中期(2~3周)经手法整复和垫枕疗法后,肿痛患消而未尽,仍活动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复,治宜活血和营,接骨续筋,局部仍继续垫枕疗法。此期护理除继续做翻身防褥疮和皮肤护理外,重点功能锻炼:病人入院第2天就开始鼓励病人锻炼胸腰背肌,由于疼痛,胸腰背部肌肉可发生保护性痉挛,往往病人不敢活动胸腰背部,因而导致胸腰背肌的废用性萎缩,造成脊柱各关节活动性减退,影响今后脊柱运动,造成胸腰部慢性疼痛,早期锻炼胸腰背肌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后果,而且不致发生骨质疏松症,锻炼胸腰背肌方法通常在早期挺胸、背伸、五点支撑法、床上做上肢及扩胸运动,增加胸部活动和肺功能锻炼。 后期(3~4周)腰痛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痛,舌淡苔白,脉虚细,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耗损,治宜补益肝肾,调养气血,局部戴腰围。中后期除加强床上功能锻炼,还做三点支撑“飞燕点水法”和下床后做胸腰肌功能康复操;后期可戴腰围离床行走,继续胸腰背肌功能锻炼外,还要加强饮食调理,如用杜仲、巴戟、海马、鹿筋、猪骨煲汤,并指导病人如何蹲下,3个月内避免弯腰。 3小结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的护理,需按中医骨科三期辨证的原则,参考临床见证,制定具体措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骨折初期病人怕痛不肯配合,使用胸腰椎垫枕法护理问题最多,所以此期间应加强病情观察,找出护理问题,做好护理措施的落实,使病人得到最理想的护理效果,关键在于讲解垫枕疗法的重要性和各种防范措施,减少并发症,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生理功能早日恢复。
骨科医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骨科医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骨科护理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我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在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也为我院更好的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和重要性也在改变,近年来,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护理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深深地渗入治疗和护理工作者的心中。
1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什么是人性化护理及服务,才能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正确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院特别开设了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的课程培训,让每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先进的护理发展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为在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还注重在实际工作的护理实效点品工作,加强人性化护理行为和语言培训,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推广。
2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体现
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伤专科医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有骨折,严重时伴有生命危险。初入院时,患者常承受着剧烈疼痛的折磨,加之对治疗工作的陌生,(家属)患者时常担心是否有生命危险以及后遗症等等。有些患者入院后就进行骨牵引或石膏、夹板外固定,严重时会直接进入手术室,这些治疗行为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恐惧感。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家属),视患者如亲人,做到换位思考,设身为患者利益着想,用亲切、热情的语言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工作,做好住院期间的生活安排工作,并让患者(家属)了解到主管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一定能帮助其解除病痛,减轻思想负担,产生并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安心地接受治疗。患者常主诉疼痛,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患者,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及进展,患肢肿胀、末端血运、指(趾)活动、感觉情况。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规律性。让他们心情放松、注意力转移,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
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
术前护理
在手术之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术前的恐惧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稳定情绪,可以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要求护士耐心、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将要进行手术的情况,尽量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获得信心和治疗知识,同时可以根据医嘱适当运用镇静药物来帮助他们渡过术前恐惧时期。主管护士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安慰工作,解释术前做好皮肤准备的重要性,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做术前准备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术前准备工作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情绪的波动,增加治疗的难度。
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护士要及时到床边,跟麻醉师做好交班。主动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说明手术已做好了,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手术是成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始终保持微笑,以端庄的仪表,关怀性的语言,热情、诚恳的态度,来缓解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通过关心、尊重患者来达到减轻痛楚和增强康复的信心;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情况,配合医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加减药物,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效果。
人性化护理与功能锻炼
术后的功能锻炼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护理课程的培训,让每位护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各种骨折后的功能正确的锻炼方法。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时效性。护士要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患者克服疼痛,正确地运用功能锻炼的方法,来配合医生的指导,争取早日康复。通过具体有效的护理,加快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的人性化语言艺术
护士的语言行为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注意到语言的双向作用。温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减轻其思想负担,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反之,粗鲁、生硬的语言则可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甚至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使用礼貌性的语言;当患者遇到疼痛或者缺乏自信时,运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之放松。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调,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人性化护理在患者家属中的运用
当患者因骨科疾病住院时,家属同样有急切的心情,此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疏导。除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主管护士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如年老的卧床患者,预防三大并发症的重要性;术后患者的营养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早、中、后期中医饮食调护;并及时将治疗的情况告诉家属,让其了解治疗的目的。达到家属支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目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 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5 护理人员承受较大的压力,日常工作繁重,患者与社会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我院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以护理工作为载体,不段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增加市场份额,增加了我院的经济效益,提升了社会效应,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
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中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股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但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情况,术后恢复较慢。本文通过对本院5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118例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岁,摔伤35例,车祸伤15例,重物砸伤9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9例,基底型5例;Garden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15例;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61~93岁,平均年龄(±)岁,摔伤31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10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7例,基底型6例;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4例,Ⅳ型17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后均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骨科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定时更换体位,注意局部血液循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包括:
①中医辨证护理。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亏虚,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听力下降,夜间小便频繁;还有些老年患者脾胃功能差,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全身无力等表现;部分老年患者心火旺盛,多出现口腔溃疡、小便短赤等。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要进行身体的各项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体质,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内服益气补血汤(本院协定方)、四君子汤等中药进行调节体质。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等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②心理护理。老年人的身体、心理方面对于意外损伤承受能力较差,对手术治疗没有积极性,也存在精神压力。临床护士要了解患者具体的情绪、心理方面,从而进行指导,多与患者交流,消除心中的顾虑,结合病情,讲解一些有关知识,使患者调整良好心态,提高手术治疗的积极性,增强康复的信心。
③疼痛护理。手术后及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合理的镇痛方法,减轻疼痛。可以用冷、热疗法减轻局部疼痛,也可以采用耳穴压豆法减轻疼痛。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进行缓解。避免刺激因素,保持病房安静与舒适,使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
④术前准备与指导。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定时行进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血糖等,完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避免手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1].像手术患者使用便盆时,便盆要从身体键侧置入,避免牵拉患病部位出现脱落假体发生;对于小便困难的患者,可以按摩中极穴位促使排尿,也可以对足三里穴进行注射。
⑤术后康复护理。患者手术完成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足踝关节、足趾关节、下肢肌肉进行活动。手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长收缩股四头肌和伸屈踝关节训练;第2天至第3天开始训练髋关节,根据术后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练习;第3天至第7天可以让患者先坐起,然后贴床边站立进行指导。7d后练习髋关节屈曲,范围由小到大。2周后可扶双拐或步行器下床行走练习。
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踝关节运动练习,尽量不使用止血药,防止发生下肢静脉栓塞;注意下肢是否出现肿胀、足背动脉是否减弱等发生;多喝水,降低血液浓度,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患者手术后应平卧于床,避免内旋、外旋、盘腿,身体坐或站立时髋关节不能超过90°的屈曲,如若发生脱位应及时让医师进行复位。手术后注意切口的干燥与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可以分为4级,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良: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患肢有疼痛较轻;可:髋关节能力有改善,患肢处常伴有疼痛;差:髋关节功能没有恢复,患肢存在持续性疼痛。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9例患者中,优41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0.
对照组59例患者中,优33例(),良11例(),可9例(),差6例(),优良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骨质变得脆且比疏松,较轻的外伤都容易造成骨折,致使不能行走或长期卧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功能,解除疼痛。由于老年人年龄大,伴有其他病症,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对手术后进行护理及指导,对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中医辩证护理措施,结合心理、疼痛、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成功率,促进患肢功能康复,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晖.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中医护理.全科护理,2011,9(29):2648-2649.
【 下肢骨折.踝部骨折 】
【基本概述】 踝关节是屈戌关节。当人体站立时,全身的重量都落在踝关节的上面,故负重最大,在日常生活中走路、跳跃等活动,主要是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因此在处理踝部损伤时,无论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都须考虑踝关节的这两种功能,既要稳固的负重,又能灵便的活动,忽视一方都会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
【解剖特点】 1. 骨性结构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胫骨下端后缘也稍向下突出,称为后踝;腓骨下端突出部分称为外踝。外踝比内踝窄,但较长,其尖端在内踝尖端下厘米,且位于内踝后约1厘米,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距骨位于踝穴内,距骨分体、颈、头三部分,有6个关节面。距骨体前宽后窄,上面的滑车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形关节面相接,其两侧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正好嵌合,距骨体下面有三个关节面,与跟骨的相应关节面对合,距骨头的关节面和舟骨构成距舟关节。 2. 韧带[如图]
内踝韧带又称为三角韧带。呈三角形,尖朝上,底朝下,呈扇形,故比较坚强。 外侧副韧带分三束,即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故较内侧副韧带薄弱。 胫腓骨下端有一坚强而有弹性的联合韧带相连,包括骨间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 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范围有70°左右。当踝关节背伸时,腓骨外旋上升并向带相应紧张(胫腓二骨分开),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面紧密相贴,此时踝关节最稳定,如在背伸位受伤时,多造成骨折。 当踝关节跖屈时,距骨体较宽部分滑出踝穴,其较窄部分进入关节内,腓骨内旋、下降并向前移动,踝穴变窄,距骨与两踝关节面仍然接触,但下胫腓联合韧带变松弛,此时踝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易造成韧带损伤。
【病因病理】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因外力作用的方向、大小和肢体受伤时所处位置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的骨折。按骨折发生的原因一般分为外旋、外翻、内翻、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胫骨下关节面的前缘骨折、踝上骨折七型。其中外旋、外翻、内翻三型又按其损伤程度分为三度。 1. 外旋骨折 发生于小腿不动、足强力外旋;或足着地不动、小腿强力内旋时。距骨体的前外侧挤压外踝的前内侧,使外踝旋转移位。由于下胫腓联合韧带的坚韧性大于外踝的骨质,因此可造成以下三度骨折: 第一度骨折:单踝骨折。即腓骨下方骨折,骨折线从侧位片可见为从前下至后上,正位片见骨折面前后重叠[如图]。
第二度骨折:双踝骨折。即暴力继续作用,则将内踝从其中部撕脱[如图]。
第三度骨折:三踝骨折并脱位。即暴力已将内侧副韧带的牵制作用消失,若此时外力继续作用,则距骨及外踝向后外侧旋转移位,可将胫骨后缘撞折,造成三踝骨折合并脱位[如图]。
2. 外翻骨折 发生于足强力外翻时。如由高处坠落,足外翻着地;或小腿外侧下方受暴力直接冲击。 第一度骨折:单踝骨折。即暴力首先作用于内侧副韧带,因为内侧副韧带坚强不易断裂,所以首先将内踝撕脱骨折,骨折线往往为横断或斜面,并与胫骨下关节面相平,骨折移位不多[如图①]。 第二度骨折:双踝骨折。如果暴力继续作用,距骨体推挤外踝的内侧,使外踝在联合韧带或下方骨折,骨折多为横形或斜形。如下胫腓联合韧带发生断裂,则下胫腓联合韧带分离。骨折多发生在联合韧带以上,腓骨最薄弱的部分(外踝上5厘米~6厘米)或腓骨的中、上段[如图②]。 第三度骨折:三踝骨折合并脱位。偶尔发生胫骨下端后缘骨折[如图③]。
3. 内翻骨折 当足强力内翻位损伤时。如由高处落下,足的外缘先着地;或步行在不平的道路上,足突然内翻位损伤。 第一度骨折:单踝骨折。踝部内翻损伤最常见的是外侧副韧带断裂。有时见外踝尖撕脱骨折或齐关节面断裂,典型的内翻单踝骨折是自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踝根部折裂,骨折线向上、向外,几乎与胫骨下端关节面垂直[如图①]。 第二度骨折:双踝骨折。由于暴力较大,使内外踝都骨折[如图②]。 第三度骨折:三踝骨折合并脱位。暴力继续加大,则可见胫骨关节面后缘骨折即后踝骨折[如图③]。
【诊断要点】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功能活动障碍,可闻及骨擦音,有异常活动。 畸形:外翻位骨折见外翻畸形;内翻位骨折见内翻畸形;伴有关节脱位者畸形更明显。 x线片:正、侧位片可显示骨折脱位的程度和损伤类型。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析骨折脱位发生的机理,这样有助于正确的复位和固定。
【治疗方法】 踝关节为屈戌关节,其关节面比髋、膝关节面小,但对其负重要求比较高。 1. 治疗原则 对于闭合性骨折外翻、内翻、外旋骨折的一、二度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后用夹板、纸压垫超关节固定。 闭合性的三踝骨折,后踝骨折块小于胫骨下关节面1/3时,可手法整复外固定。 对内翻型双、三踝骨折,只要距骨脱位复位则骨折即可复位。 外旋骨折,内踝骨折断端之间可能有软组织夹于其间,若整复不能达到解剖对位时,应及早手术切开内固定。 胫骨下关节面前缘大块骨折难以整复者,需作切开内固定。 开放骨折,清创后伤口可以缝合者可作内固定[如图]。
儿童骨折应注意有无骨骺压挤现象,若骨骺受到破坏在以后发育中可形成畸形。 2. 手法整复及夹板外固定 整复方法 拔伸牵引:在适当麻醉下,病人平卧位,膝关节屈曲90°,两助手相对牵引,顺原来骨折移位方向轻轻向下牵引,内翻骨折先内翻牵引,反之一样,若无内外畸形则垂直牵引[如图①]。 内外旋转加翻转:外翻骨折在拔伸牵引下,远端助手要逐渐由外翻变为内翻;同时术者在踝关节上、下作对抗挤压后,在变为内翻的同时,内侧手掌在踝上,外侧手掌向内推送外踝;反之内翻骨折变外翻时,则外侧手掌在踝上,内侧手掌向外推送内踝[如图②]。 左右两侧扣挤:对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术者可在两踝部分反复对抗扣挤,直至下胫腓联合分离消失,距骨脱位完全矫正为止[如图③]。 推胫骨向后,拉患足向前:术者一手握住小腿下端向后推,另手握住足前部向前拉,使向后脱位的距骨回到正常位置[如图④]。 背伸:在推拉过程中,可将踝关节背伸到90°[如图⑤]。
固定方法 材料:夹板五块,梯形垫2个,塔形垫2个。 方法:整复满意后,在内外踝的上方各放一塔形垫,两踝下方各放一梯形垫,其上、下高度与突出的两踝平面一致,使踝部上、下方纸压垫平均承担木板的压力,维持木板的平衡,以免发生倾斜或对内、外踝的压力过大,压伤踝部皮肤[如图]。
术后处理与练功:术后小腿抬高,膝关节屈曲30°位,每天检查布带,加以调整。固定之后即可开始进行足趾活动以背伸踝关节。最初1周复查2次,若未见再移位,可1周复查1次,6周~8周解除外固定,可配合骨科洗药帮助关节恢复。 3. 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辨证治疗。
【 下肢骨折.股骨颈骨折 】
【解剖特点】 1. 髋关节的组成与功能 髋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稳定的球窝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如图]。髋臼深而大,能容纳整个股骨头,使之不易脱出。股骨头呈球形,朝向上、内、前方。其主要功能是负重和维持相当大范围的运动,因此髋关节的特点是稳定、有力、灵活。髋关节的稳定除了依靠关节的骨形特点外,其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也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关节囊很坚固,起于髋臼的边缘,前面止于大小粗隆间,后面止于股骨颈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因此股骨颈前面全部在关节内,后面仅有三分之一在关节内。因此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临床体征即局部肿胀、皮下瘀血不明显。
2. 颈干角与前倾角 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角度,叫做颈干角,又叫内倾角[如图],其正常范围在110°~140°之间。颈干角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儿童平均为151°,成年男性为132°,女性为127°。
颈干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髋内翻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临床治疗中应注意。 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内、外髁中点间的连线形成一个角度,叫前倾角,又叫扭转角[如图],正常值在12°~15°,该角度在手术过程中有指导意义。
3. 股骨头和颈的血液供应 股骨头、颈的血液供应主要有三个途径[如图]:
来自关节囊的小动脉:关节囊小动脉主要来源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臀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的吻合部到关节囊附近,分为骺外动脉、上干骺端动脉和下干骺端动脉进入股骨颈,供应股骨颈和大部分股骨头的血运。 来自股骨干滋养动脉:滋养动脉仅达股骨颈基底部,供应基底部的血运。 来自圆韧带的细小动脉:该小动脉供血量非常有限,仅能供应股骨头内下部的血运。
【病因病理】 一、病因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青壮年人较少见。主要是由于股骨颈细小,又处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负重量大,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因此即使很轻微的外力,如平地滑倒,髋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的发生。典型的受伤姿势是平地滑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先着地。 青壮年或儿童多由车祸、高处坠下等强大暴力致伤。 二、病理 股骨颈骨折分型方法很多,为临床使用方便,介绍如下几种分型方法: 1. 按骨折部位分型[如图]
头下型:骨折线位于头颈交界处。 经颈型:又叫颈中型,即骨折线在股骨颈中段。 基底型:骨折位于股骨颈基底部,在关节囊之外,因未损伤头颈的主要营养血管,因此骨折愈合较快。 头下型与经颈型统称为囊内骨折。 2. 按骨折端之间的关系分型[如图]
外展型:骨折两端之间呈外展关系。颈干角增大,骨折端嵌插稳定,骨折愈合率高。特点:多在头下部,移位少,linton<30°,或呈嵌插。 内收型:骨折断端完全错位,常需手术治疗,骨折愈合率低。特点:linton>50°,移位明显,血运破坏严重,骨折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高。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5000字天、成、论、文1、真实性原则毕业论文内容应是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亲自做的,如: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饲料兽药生产与营销。2、符合性原则毕业论文的文本结构必须符合《学院毕业论文基本规范要求》的格式,共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1)封面;(2)论文摘要(不少于200字);(3)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2000字);(4)参考文献。3、专题性原则毕业论文应一事一论、一题一论,专门写某一方面的问题。4、规范性原则毕业论文内容格式应规范,符合科技论文基本格式要求,其逻辑关系是:提出问题(观点,即选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试验材料与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结论(结论与讨论、小结与讨论)。5、创新性原则毕业论文选题能够体现生产和研究的要求,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新意或选择了
我国的养猪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头数,还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国外猪种的引入,国内各种猪场种猪之间的频繁调动,猪病越来越复杂,大部分猪病由原来的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给我国的养猪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猪生产者事业的发展,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猪场的综合防疫体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消毒、疫苗免疫、环境控制、猪群保健、药物预防等。“防疫是生产的第一生命线”、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养并举是养猪场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一、消毒 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 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但是,猪场工作人员在实施消毒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消毒药浓度越大越好 任何消毒药浓度的配比,都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正常的浓度配比就足以杀灭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消毒药的浓度过大,一方面造成消毒药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猪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的损伤,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 2、消毒药的浓度配比不准确 在生产过程中,在对消毒液的配制过程中不采取称量或使用有固定容积的容器,往往凭感觉,这样配制出来的消毒液的浓度不高即低,浓度低起不到消毒效果,浓度高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也容易造成对猪只和操作人员的伤害。 3、消毒不到位、不彻底 猪场工作人员在消毒过程中,往往出现走捷径的现象,如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不采取喷雾的方式等,这样,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很容易留有死角,不能很好的起到消毒的作用。 4、消毒不同步 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应尽可能在大致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扩散或传播,给猪场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5、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不到位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来讲,一般都采用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实决定又不可能完全彻底的封闭,必须要与人流、物流、车流不同程度的接触,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到位,是养猪场最大的安全隐患。 6、消毒池利用不充分 任何一个养猪场都设置车辆消毒池和员工消毒脚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大的漏洞,如消毒池消毒药的浓度不够、不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不干净、员工不走消毒池等;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杜绝,猪场出现疫情是必然的。 二、疫苗免疫 对猪场不同猪群的猪只进行不同的疫苗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给猪只接种疫苗,可以有针对性的净化猪场的疾病和抑制猪场疾病的发生。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以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不能固定的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如果猪群的免疫程序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使猪场的某种疾病漏防,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其它的疾病,导致猪场出现疫情,给猪场的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疫苗质量不过关 猪场给猪群接种疫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猪场的命运。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很多,同一个种类的疫苗就有多个生产厂家,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如果购买方稍有不慎,就会给猪场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猪场在选择疫苗时必须谨慎,应选择信誉度高、知名厂家生产的疫苗。 3、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 由于不同猪场的基础设施有差别,在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如果使用这种疫苗,对猪群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甚至出现疫情。 4、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猪场应根据已制定的免疫程序,由专人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但是,由于猪场的监督力度不够或技术人员责任性不强,在操作中往往出现类似情况:疫苗的领取没有做详细的记录;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稀释后在2小时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的摇匀;注射时没有做好皮肤消毒,注射深度没保证,注射位置不正确,接种剂量不够,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檫拭、消毒。出现打飞针、不是头头免疫、不是一猪一个针头;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情况,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 三、引种与隔离不当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但是,由于原有猪群的生产力下降或老龄化,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定时的更换猪的品种。如果对新引进的猪隔离措施不当,会对原有猪群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引进种猪时,要安排适当的圈舍,与其它猪隔离饲养15-30天,并随时观察其健康状况。在隔离期内未发生任何疾病,方可混群饲养。 四、病死猪及胎衣的处理不当 集约化猪场应有病死猪及胎衣处理的专门场所,对病死猪只进行焚烧或深埋,也可在粪场附近设置一沉尸井,将病死或剖解猪只及胎衣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情况下,对病死或剖解猪只及母猪产后的胎衣应立即无害化处理,否则,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影响其它正常猪群的健康生长。 五、疫病检测不及时 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应进行经常性的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场内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作出及时反应。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如不能及时的做好以上工作,就不可能准确和深入的了解猪场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影响猪群健康的生长发育。 六、疫病发生时没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猪场如遇到或怀疑是传染病发生时,必须及时隔离,尽早诊断,病因不明或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有关部门紧急检验。如确诊为传染病时,应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对全场进行封锁和消毒。全场猪群进行检疫,病猪隔离治疗或屠宰、焚烧。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药物治疗,并对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环境及其它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反之,则容易延误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猪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七、在疫病防治方面主次不分 猪场的防疫工作,要结合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危害性强、发病频率高的疫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反之,一方面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起不到对疫病的防治效果。 八、防疫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养猪防疫似乎仅仅是兽医份内的工作,而且是季节性的。集约化猪场的防疫则是全方位的、常年的。除常规的消毒、免疫、治疗外,还需要加强管理,保证营养平衡,优化场区和畜舍环境。猪场内的诸多因素都和防疫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集约化猪场的防疫措施要形成配套的体系。 九、不重视猪群的保健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在消毒和疫苗免疫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这当然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和关键的步骤。但是,对猪群的保健,也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对猪群进行保健,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会增加猪只的饲养成本,但是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提高猪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猪场发生疫情的风险。 十、对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不重视 猪场的环境卫生体系是以传统的防疫保健为基础,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根据。要求规模养猪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定期的对猪体内外进行驱虫和杀灭蚊蝇和老鼠,消灭疾病的传播媒介,减少猪只疾病发生的机会。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经常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对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包括蔬菜、花草、灌木等)绿化环境,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要求猪场内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幢猪舍之间都要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水杉、白杨树等),场区内的空闲地都要遍种蔬菜、花草和灌木。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场区外围种植5~10 m宽的防风林。 猪舍若能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带来的好处是: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70%~80%;又能使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10%~20%;还可将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 20%~80%。 生活在这样一个绿化美化环境中,不仅能使长期在猪场工作的人员感到心旷神情,也能使终生关在笼舍内的猪感受到清晨闻啼鸟,夜听虫蛙鸣,阵阵青草香,飓飓风雨声,仿佛又回归到大自然。 所以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是猪场安全防疫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养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防疫体系内的众多环节必须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步步到位,才能充分发挥综合防疫体系的作用,保障猪场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可以吗?
猪病用桂枝汤合理中汤特效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答案】:根据病确定治疗的方法,称为辨病论治;根据证确定治疗的方法,称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的优点,在于通观疾病的全过程,根据整个疾病的特点提出治疗方案,这种方案多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但是,由于疾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时间长,变化多,很难确定统一的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根据证确定治疗方法比辨病论治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证不能反映病的全貌,只能反映疾病的某一阶段,所以只进行辨证而不辨病是不能掌握全局。因此,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才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
缺血性中风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和意识障碍。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栓于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死称为脑栓塞。缺血性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本病如能及时救治,一般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在起病半年内可迅速好转,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者,功能恢复不佳。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中经络”、“偏枯”、“偏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如情志郁怒,心火暴甚,引动内风而发卒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劳累过度,阴血黯耗,虚阳化风扰动。此外与气候变化有关。 病理变化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牌等脏阴阳失调,内生风、痰、湿、火,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儒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之证。 辩证分型 1)风邪入中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可兼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夹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苔腻,脉滑是兼有疾湿。 3)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眺气短,流涎自汗;心气虚则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运化失司则便溏;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4)阴虚风动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绛或黯红,少苦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青红线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诊断要点 1)中老年患者,病前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2)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多数神志清楚,一般无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或上述症状较轻。 3)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或呈阶段性进展。考试大网站整理 4)出现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颅神经受损等表现。 5)脑脊液检查 压力等均正常。 6)头颅CT、MRI检查等,可显示脑部缺血梗死病灶。 施治原则 1)风邪入中治则:祛风养血,活血通络。 2)风阳上扰治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3)气虚血瘀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4)阴虚风动治则:滋阴熄风。 注意事项 1)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可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2)注重生活调摄,避风寒,适寒温;饮食清淡,忌烟酒。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证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降,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黯,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皿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2丸鼻饲,每6~8h 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穴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穴,20min。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口呙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息风。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10~14天为1个疗程。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30g,菊花10g,夏枯草30g,赤芍10g,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0g,桑寄生30g,栀子10g,珍珠母30g,牡丹皮15g,怀牛膝10g。
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1~2/d。
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10g,法半夏10g,生白术10g,茯苓15g,天竺黄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2/d。
方用:星萎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瓜蒌30g,胆南星10g,丹参30g,天竺黄10g。
④气虚血瘀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3/d;复方丹参注射液10~4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12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30~6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5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
⑤阴虚风动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0g,生赫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甲10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0g,菊花15g,天麻10g,钩藤30g,甘草6g。
(2)中脏腑
①风火上扰清窍
主证: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龟甲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白芍20g,蝉蜕6g,菊花10g,夏枯草10g,石决明30g,薄荷10g,川牛膝10g。
②痰湿蒙塞清窍
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雍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2丸,3~4/d。
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20g,远志10g,枳实10g,胆南星6g,竹茹10g,甘草6g。
③痰热内闭清窍
主证: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3/d。安宫牛黄丸1~2丸,6~8h灌服或鼻饲1次。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钩藤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竹茹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远志10g,珍珠母0.6g(分冲)。
④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主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常针对主症和辨证分型采取主症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
①主症取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者,组方可分有两组,一组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另一组穴为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白环俞、委中、解溪等;口眼?斜者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语言不利者取哑门、廉泉、通里、翳风等穴。
②辨证选穴: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四神聪(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大横、支沟,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膈俞,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涌泉,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承浆、劳宫、涌泉、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气海、足三里、丰隆、公孙。
③急症取穴:闭证取穴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及人中、合谷、太冲,脱证取穴神阙(灸)、关元(灸)、百会、素髂、内关、足三里。
(2)刺灸法: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期因病期较久,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在取得针感后,多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15~20min,每5min捻转运针1次,加强针感。急性期可1/d,恢复期、后遗症期每隔日1次为宜。12次为1个疗程。
6.推拿疗法头面颈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以指按印堂,然后开天门,分阴阳起手;指按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攘前额,分推前额;捏拿眉毛的攒竹、鱼际、丝竹空及上眼睑,分抹上眼睑;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再从迎香起,经巨髎、颧髎、下关、上关至耳前穴;分推眼眶至太阳穴,再指两揉一按加指振太阳穴;从承浆、地仓、人中、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指按压、扫散、五指拿项、指叩击头部五经(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按揉风池、捏拿颈肌,可双手交替操作,按揉大杼、肩井。
上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在体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下,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攘或掌背攘,上肢外侧用小鱼际攘;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如肩髃、臂臑、天府、侠白、手五里、肘部6穴、手三里、孔最、支沟、间使、内关、外关、腕部6穴、合谷、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外侧、搓抖上肢;患肢上举,轻轻按揉上肢内侧;按压极泉1min,然后放开,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用小鱼际扌衮上肢,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经少海、到大陵、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内侧、搓抖上肢;然后,患者上肢上举,弹拨手阴经、阳经,搓抖上肢;按揉阳池,然后分推至阳溪、阳谷;按揉、捻搓、摇扳牵手指,指击八邪穴,合掌击掌根;推擦抓握手指,上推至内关穴,然后突然放松,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
腰背及下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其旁,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扌衮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反复操作,力量要深透;用拇指、掌进行按揉、推挤、弹拨等手法,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风、巨骨、天髂等穴;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推挤、弹拨、捏拿等手法;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推擦等方法;改患者为健侧卧位,患肢屈髋屈膝位,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前侧、后侧,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扌衮法,反复操作;在下肢用按揉、推挤、弹拨、捏拿、击拍、摇扳等手法,反复操作;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
7.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10g,海风藤10g,石南藤10g,三棱10g,莪术10g,防己10g,透骨草15g,桑枝30g,草红花10g。煎汤外洗患肢,1~2/d。
(2)元通络液:川乌10g,当归10g,川芎10g,桑枝30g。用水浸30min,煎煮40min,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1~2/d。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20min,10/d。并应避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