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修改的,暂时放弃此篇论文并等待适当时机。可以一稿多投的,同时投给多家。你既然收到了明确的退稿信,就说明这家不会采纳你的稿子了,就可以自行处理,再另投他家。只是不能在还没给你明确答复前,投多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随访时间 (1)接触煤尘工龄在20年(含20年)以下者,随访15年,接触煤尘工龄超过20年者,随访20年,随访周期均为每5年1次; 若接尘工龄在5年(含5年)以下者, 且接尘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可以不随访;(2)煤工尘肺患者在离岗(包括退职)或退休后每1~2年进行1次医学检查。
2009年表彰胸外科老专家——李泽坚李泽坚教授1934年在广东合浦出生,1953年考入汉口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经高教部选拔,赴苏联留学,1961年从苏联医学科学院院长、著名胸外科教授巴库耶夫领导下的国立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师从宗师曾宪九教授,先学习外科临床基本技术,1970年确定胸外科专业后,紧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黄家驷院士,学习和研究胸外科领域的难题。1974年至1976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委派的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北京医疗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翻山越岭,为西藏牧民同胞看病,曾在5500米高原上成功剖胸做动脉导管结扎术和肺切除术,并在高原作尸检,发现高原也有传染病流行,但较易控制,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表扬。1980年被派赴美国洛杉矶罗马琳达大学附属怀特医院进修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次年又到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在胸外科宗师普鲁尔三世和著名心外科李·贝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完成由联合国主导的异种婴儿心脏移植(狒狒心脏换人婴儿心)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冠心搭桥临床实践。1983年完成胸心血管外科博士后学习,按时回国。1985年在黄家驷院长和徐乐天教授领导下,参加组建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学系,并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87年李泽坚参加由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领队的赴老山前线春节慰问团,从火线上挽救了复杂胸外伤战士的生命,获卫生部“救死扶伤”奖章。自1983年起,他一直是美国Lyman Bruwer Ⅲ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至1995年,由卫生部派遣,浙江医科大学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聘请,出任该二所大学附属的杭州邵逸夫医院中方院长兼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参加建院办院工作。1996年被美国加州国际交流学院评为该院“杰出人士”,2004年在邵逸夫医院开院10周年庆典上,李泽坚被授予“功勋职工”称号。1990年他晋升胸心外科主任医师,连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至2000年。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他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至今。李泽坚在北京协和医院这个疑难病诊治中心,经历了48年的临床实践,艰苦奋斗一生,学会了诊治胸部疑难病的本领,擅长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胸主动脉瘤,以手术为主个体化综合治疗中晚期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1987年起,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论文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肺肿瘤综合治疗组荣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先进集体奖,李泽坚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个人奖。目前他仍是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李泽坚积极参加教学工作,1990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胸心外科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任胸心外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临床硕士生4名,临床博士生8名。他门下的子弟都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医院胸心外科的栋梁人才。2006年在高教部本科生教学水平评审工作中,被评为“迎评先进个人”。他负责高教部多本教科书中胸外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包括第一部研究生用书《前沿与争论》(2003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第一部5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4年)及第一部8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6年)。2002年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2007年主编《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和参加主编《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他先后参加6部胸心外科巨著的编写工作。李泽坚教授也重视临床基础研究,1959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单根脊神经作电生理研究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发现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而发病,荣获“1961年苏联大学生科研奖”。70年代在黄家驷院长领导下,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左心辅助泵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术后实验动物生存11天的国内纪录。199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他与博士生郭慧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贲门癌特异基因的三个片段,证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为美国国立信息中心基因库收录注册,并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进步二等奖。90年代,他从事肺移植后早期排异反应的诊断研究,近10年来,他主要从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及综合治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他曾担任《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和《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目前还是《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武警医学杂志》和《中华全科医生杂志》特邀编委、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 2005年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贡献奖。1992年以来,李泽坚连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三至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积极支持正、副主任委员,认真做好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200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2003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三次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4届国际胸心外科医师学术大会,他担任大会秘书长,具体负责会议的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收效显著,每次会议均成功召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李泽坚热情支持中青年胸外科医师的工作。2002年在广东佛山任第二届胸腔镜外科研讨会主席,极力支持在我国开展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早期肺癌。2005年在台湾召开的世界华人胸外科医师学术会议,他提出世界华人胸外科发展的方向,2005年在中华医学会90周年庆典会上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目前他仍为我国胸外科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崔玉华,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42年2月出生。曾任北大六院院长。现为《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特聘审稿专家、中华精神科学会妇女精神医学学组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生协会理事。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在日本进修康复治疗,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习心理治疗,在日本滨松医科大学进修森田疗法。2003年11月获日本森田疗法学会第14届森田正马奖(此为外国人第二次获奖)。现为退休专家返聘。
杨国亮,祖籍四川邛崃县。1899年6月26日出生于一个濒临破落的耕读人家,其父曾办过私塾,对他一贯要求严格。他5岁时便开始读书,6岁能熟读四书五经,并开始作文。中学时代他以天资聪慧,好学深思闻名于全校。1927年10月,他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前身)。1932年毕业后留校并一直在该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当时,国内皮肤科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图书资料缺乏,医疗设备落后,为了适应教学需要,1934年他就编写了学校第一本皮肤病学教科书。在临床工作中,他脚踏实地,认真查看每一病例的皮肤情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后又结合自己的临床教学经验,于1940年自编了一本英文教科书《皮肤病学》 。在此期间他还完成论文10篇,先后在美国、瑞典、德国和瑞士发表7篇。那时国难当头,生活极其艰苦,抗战期间学校也内迁到重庆。杨国亮始终任劳任怨,坚守岗位。1941年晋升为副教授,3年后又晋升为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受学校派遣赴美深造。在美国2年期间,他考察了美国的皮肤科设置和建设经验,还刻苦学习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皮肤病理学、医学霉菌学,学成回国时带回了不少珍贵的病理切片和菌种。回国后,看到他所在的皮肤科只有三四位医生以及一无医疗设备、二无资料、三无病床的情景,立志为创建中国的皮肤病学奋斗终生。数十年来他努力将上海第一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的皮肤科建设成中国第一流的皮肤病学学术中心和训练皮肤科骨干人才的基地之一。在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1952年他受聘担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特约编委。1956年起任《中华医学杂志》第一副总编辑。他所写的文章和由他修改审核的文稿总计不下4000万字,字字句句都经他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后才定稿。1985年退休后每天仍坚持早上6时起床,晚上11时就寝,坚持为青年医师修改论文,为研究生作辅导,并毅然承担和组织编写200余万字的大型皮肤科参考书的任务。他主编的《皮肤病学》于1992年出版。杨国亮对中国的皮肤科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他不愧为中国当代卓越的皮肤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和中国现代皮肤病学的奠基人之一。1998年6月,上海医界庆贺杨国亮百年华诞。
2009年表彰胸外科老专家——李泽坚李泽坚教授1934年在广东合浦出生,1953年考入汉口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经高教部选拔,赴苏联留学,1961年从苏联医学科学院院长、著名胸外科教授巴库耶夫领导下的国立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师从宗师曾宪九教授,先学习外科临床基本技术,1970年确定胸外科专业后,紧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黄家驷院士,学习和研究胸外科领域的难题。1974年至1976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委派的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北京医疗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翻山越岭,为西藏牧民同胞看病,曾在5500米高原上成功剖胸做动脉导管结扎术和肺切除术,并在高原作尸检,发现高原也有传染病流行,但较易控制,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表扬。1980年被派赴美国洛杉矶罗马琳达大学附属怀特医院进修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次年又到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在胸外科宗师普鲁尔三世和著名心外科李·贝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完成由联合国主导的异种婴儿心脏移植(狒狒心脏换人婴儿心)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冠心搭桥临床实践。1983年完成胸心血管外科博士后学习,按时回国。1985年在黄家驷院长和徐乐天教授领导下,参加组建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学系,并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87年李泽坚参加由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领队的赴老山前线春节慰问团,从火线上挽救了复杂胸外伤战士的生命,获卫生部“救死扶伤”奖章。自1983年起,他一直是美国Lyman Bruwer Ⅲ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至1995年,由卫生部派遣,浙江医科大学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聘请,出任该二所大学附属的杭州邵逸夫医院中方院长兼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参加建院办院工作。1996年被美国加州国际交流学院评为该院“杰出人士”,2004年在邵逸夫医院开院10周年庆典上,李泽坚被授予“功勋职工”称号。1990年他晋升胸心外科主任医师,连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至2000年。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他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至今。李泽坚在北京协和医院这个疑难病诊治中心,经历了48年的临床实践,艰苦奋斗一生,学会了诊治胸部疑难病的本领,擅长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胸主动脉瘤,以手术为主个体化综合治疗中晚期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1987年起,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论文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肺肿瘤综合治疗组荣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先进集体奖,李泽坚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个人奖。目前他仍是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李泽坚积极参加教学工作,1990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胸心外科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任胸心外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临床硕士生4名,临床博士生8名。他门下的子弟都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医院胸心外科的栋梁人才。2006年在高教部本科生教学水平评审工作中,被评为“迎评先进个人”。他负责高教部多本教科书中胸外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包括第一部研究生用书《前沿与争论》(2003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第一部5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4年)及第一部8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6年)。2002年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2007年主编《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和参加主编《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他先后参加6部胸心外科巨著的编写工作。李泽坚教授也重视临床基础研究,1959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单根脊神经作电生理研究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发现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而发病,荣获“1961年苏联大学生科研奖”。70年代在黄家驷院长领导下,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左心辅助泵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术后实验动物生存11天的国内纪录。199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他与博士生郭慧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贲门癌特异基因的三个片段,证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为美国国立信息中心基因库收录注册,并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进步二等奖。90年代,他从事肺移植后早期排异反应的诊断研究,近10年来,他主要从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及综合治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他曾担任《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和《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目前还是《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武警医学杂志》和《中华全科医生杂志》特邀编委、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 2005年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贡献奖。1992年以来,李泽坚连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三至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积极支持正、副主任委员,认真做好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200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2003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三次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4届国际胸心外科医师学术大会,他担任大会秘书长,具体负责会议的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收效显著,每次会议均成功召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李泽坚热情支持中青年胸外科医师的工作。2002年在广东佛山任第二届胸腔镜外科研讨会主席,极力支持在我国开展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早期肺癌。2005年在台湾召开的世界华人胸外科医师学术会议,他提出世界华人胸外科发展的方向,2005年在中华医学会90周年庆典会上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目前他仍为我国胸外科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1个月左右。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目前属于核心期刊,杂志审稿时间比较快,投稿后1个月左右会有结果。《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5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围产医学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的一个新的学科,本刊以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为办刊宗旨,反映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有关围产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旨在为我国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围产医学发展动态的窗口与平台。
王海勇,男,31岁,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方向)、注册儿童健康指导师、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主任2002年——至今:一直在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参与家庭教育和学习心理研究、咨询、辅导与培训工作,并积极参与河南省教育厅关工委、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和教育学会组织的各种家教活动。2002年至今,分别在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生创业学堂、郑州四中、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新东中学、六十三中、六十九中、五十二中、黄河路一小、郑大附小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家庭教育讲座300余场;先后又在北京、杭州、台州、济南、哈尔滨、大庆、新乡、安阳、周口、南阳、洛阳、驻马店等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家庭教育讲座200余场,个案咨询2000多例(包括厌学、网瘾、早恋、学习能力障碍、学习方法缺失、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习心理问题);王海勇2007年参与郑州市科普大学教材《家庭教育》的编写工作;并担任科普大学讲师;2008年至2009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科普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本人与著名演讲家邹越共同完成本家庭教育书籍《亲子教育之道》,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将家庭教育总结成“感受、爱、陪、听、说、学习”八个字。2011年5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第二本书《好成绩,总有一套》。2007年至2009年担任《大河报》都市倾诉版心理点评专家,发表点评文章50余篇,同时在《中学生政史地》和《教育时报》发表文章五篇;2002年5月——2005年3月参与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在郑州市的研究、培训和推广;2008年在联合郑州市11中、26中和黄河路一小共同开展《家长心理健康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三等奖。同时在参研学校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讲座和咨询工作,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好评与欢迎;2004年参加全国心理健康工作者培训,获得结业证书。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启导教育研究中心讲师证书2010年获得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证2011年获得国家注册儿童健康指导师证;2005年9月——2007年6月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读完心理学研究生;2006年5月20日受聘为郑州大学附小、卫生职专家长学校顾问及校外辅导员;2006年6月12日被郑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教讲师团讲师;2007年9月成为中国科普志愿者;2009年被郑州市人事局、郑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2009年3月12日被郑州市69中学聘为教育顾问;2009年5月27日被聘为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自律委员为专家组成员;2010年6月被郑州市广播电台聘为特邀家庭教育嘉宾,每周四主讲“家庭教育中的夫妻关系”、“家有考生”等;2011年被河南省教育系统聘为首批家教专家。同时,并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2010年在郑州44中、69中、7中等学校建立学习心理实验基地并建立驻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学习心理讲座和咨询,辅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4诸城副秘书长王海勇,男,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省诸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秘书长。2004年参加工作,在教师岗位工作近3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入政协工作。2008年任现职。主管办公室接待工作。5副主任医师王海勇,男,副主任医师,大学本科。1995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儿科系。担任学术兼职2项、参与科研3项、发表专业论文3篇。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的诊治。对小儿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 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 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3]
, 男,1969年2月25日出生,教授、主任医师漆洪波,医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4月—11月公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修。现为《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妊娠高血压学组委员、重庆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及围产医学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评审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重庆市人事局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只要是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上列出的,都是核心期刊。当然还有其他标准,比如被sci收录的,被pubmed收录的等等吧,都算是核心期刊。还有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期刊,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期刊并不都是以“中华”开头的,一下是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期刊。 有: 白血病·淋巴瘤 G 国际病毒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呼吸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眼科纵览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国际遗传学杂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国际肿瘤学杂志 Z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药 中国综合临床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胰腺病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 肿瘤研究与临床
判断一本期刊是不是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只需要到中国记者网上(新闻出版署的网站)上面输入该期刊的名字,如果主管单位是国家级部位或者机构的就是国家级期刊,否则就不是。如果想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可以找我,我可以协助,发表时间快,周期短,易发表,价格低。详见我空间的联系方式吧
冠以“中华。。。”字样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办的或委托办的医学类期刊均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比如:中华医学、中华外科学、中华病理学。。。,祝你心想事成!
国家级就是,
主办单位是是国家级的期刊。
这类期刊大多都会加上中国,中华在名称的最前面。
一看便知。
他们有一个投稿入口的,你自己找找看。
一、欢迎下列稿件: (1)老年医学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新成果与新进展;(2)老年医学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奖励项目和基金资助项目论文;(3)老年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数据资料;(4)有关老年医学的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会议纪要、中医经验、临床病理讨论、学术动 态和会务消息等;(5)我国参加国际老年学术会议的重要论著;(6)有关国外老年医学研究进展的介绍。二、对来稿的要求: 本刊系老年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老年人,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 象,为突出老年人疾病特点,实验设计中应设非老年对照组。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 准确,书写工整 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 报告、简报等不超过2 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需具体到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论文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 选题和设计,或参与 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 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 参与获得资金、收集资料或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 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 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 集体 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 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通信作者只列1位。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4.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 。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 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单 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姓名。如作者工作单 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标注方式为 ,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加“?”。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 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 全称,如“H 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文关键词第 1个字母大写。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 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 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 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图或表序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 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 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 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 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 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 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 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 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表的书面材料。8.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 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 应用》一书。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 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亦不宜采用ng/的形式。 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 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与kPa的换 算关系(1 mm Hg= kPa)。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 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 ng/L± ng/L可以写作(7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 字。9.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 、 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 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 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成5%~95%、(±)% 及4 cm×3 cm×5 cm 。10.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 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 P值(如P=);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 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n)方式表达,不应采用±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 、资 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 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11.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 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 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 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12.参考文献以作者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为限,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上角码标出。 参考 文献中的作者按姓前名后书写,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 与之相应的文字 。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 文 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后按引用先后顺序(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1个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目前属于核心期刊,杂志审稿时间比较快,投稿后1个月左右会有结果。《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5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围产医学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的一个新的学科,本刊以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为办刊宗旨,反映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有关围产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旨在为我国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围产医学发展动态的窗口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