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伤寒杂病论治疗失眠的论文

伤寒杂病论治疗失眠的论文

发布时间:

伤寒杂病论治疗失眠的论文

我们中医非常反对感冒吃抗生素,疼痛用针灸就好了,为什么要吃止痛药,抗生素,止痛药都会伤到心脏。       失眠的病人西医开安眠药,你以为安眠药有效吗?安眠药吃下去,“形”睡了,“神”还没有睡,吃了安眠药的人第二天早上神疲乏力,你以为是睡了,其实根本就没有睡,有的人吃了安眠药,夜半三更起来梦游。        失眠有那么简单吗?吃了安眠药就好了吗?把医学当做那么简单的动作来处理,害死人啊,长期吃安眠药的人记忆力衰退,运动迟缓,甚至会发生猝倒,说猝倒是好听一点,说成猝死都不为过。失眠在中医来说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有栀子豆豉汤,酸枣仁汤,心血不足黄连阿胶汤,非常多的治疗失眠的药,绝对不要吃安眠药。        如果吃了中药还是睡不着,有可能是阳气过剩,这个时候,可以看一点书,看看黄帝内经,有的人把黄帝内经当成是催眠剂,没看几页就睡着了。       反过来,如果病人不管是血癌还是乳癌还是四肢厥逆,第一、吃了药,非常好睡觉,第二、手脚原来是冷的,吃了药以后变热了,第三、原来有胸闷胸痛,现在也没有了,第四、大便也规则了。 心脏为君主之官,本来不受病,为什么现在有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这些都是吃了西药,对心脏造成了结构的病变。打个比方:一个盒子,盒子上面有一个盒盖,如果环境没有改变,这个盒盖永远都能盖得住这个盒子,如果下面的盒子受到挤压,盒子变形了,但是盒盖没有变,心脏也是一样啊,西医看到这种情况,说是半膜闭锁不全,西医就开始做手术,把盒盖开始修剪,不能盖的地方用是其他动物心脏的膜或者人造膜补上去。有一天,中医不知道已经做了心脏手术,把盒子修复了,可是盖子又不合了,你说把原来的盖子还回来,不可能的,西医的手术不可逆,所以,做了心脏手术的病人,中医最好不要再治疗了,在治疗心脏病之前,也要问清楚病人是否做过心脏手术。       我们中医怎么知道瓣膜闭锁不全,瓣膜闭锁不全的病人会肩痛,由于心脏的血向上喷射出来的时候,由于瓣膜闭锁不全,往上冲的量不一样,由于病人长途坐车或者高空飞行回来的时候,肩膀非常的酸痛,下车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找一个按摩店,把肩膀按摩一下,很舒服,这就是心脏一定有问题了。 由于血量不正常,平常的睡眠也不是很好,基于这种情况,在胸痹闭脉症篇里来看看我们的经方治疗 心脏病 的处方:瓜蒌实20克,枳实12克,薤白12克,有动悸的时候加桂枝,炙甘草。在经方里面,只要有心动悸,都要重用桂枝,动悸是心阳不足,用桂枝来加强心脏搏动的力量。当我们在用这个处方的时候,如果病人是红斑性狼疮,那就加上热下寒的,石膏,知母,附子,没有上热下寒,没有手脚冰冷,关节痛得很厉害,这外时候就加桂枝芍药知母汤,或者甘草附子汤都可以加进去。       临床上桂枝与生附子的差异在哪里?心脏挤压喷射血液的力量不够,就要靠桂枝,手冷,脚是热的,要重用桂枝,前面我们讲了用桂枝加桂汤来治疗奔豚,阳明的腑实,大肠的燥气顺着血液回到心脏,所以要加桂,增强心脏的喷射力度,反浊气逼回到大肠。有时候,有腹痛就要加重白芍,例如像小建中汤。        瓜蒌实和枳实的形状就像心脏的心室,瓜蒌实很大,色白为阳,枳实很小,咖啡色为阴,这两味药一个是阳,一个是阴用在同一个地方。我们前面讲过,看得到的都是阴,看不到的就是阳,所以,心脏半膜的修补要靠枳实,枳实颜色比较深是阴药,修复脏器都要用颜色比较深的药,心脏的活力要靠瓜蒌实。       经方当中很多地方用到枳实,前面我们讲的大承气,小承气,大柴胡汤,都用到枳实,就是加强心脏的功能,心气不足要靠瓜蒌实,所以,这里不会用到生附子,生附子是增强心脏的摩擦力,产生热,四肢逆冷的时候就要用到生附子。也就是说身体的体温不够的时候要用生附子,心脏喷射的力量不够的时候就要用到桂枝,这就是桂枝与生附子的区别。       瓜蒌实,枳实,薤白这三味药是治疗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方剂,在经方里面,有两个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方剂,还有一个就是乌头赤石脂丸,这两个不一样,瓜蒌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那种感觉是相当的厉害,是整块的痛,面积大,但是乌头赤石脂丸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感觉就好像一支箭从胸前射过去到背后一样,过一会又没有了,当你姿式一改变,又从背后射向前胸。  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炮)、附子(炮)、干姜、赤石脂,看看这个原方,乌头和附子有必要放在一个方里吗?所以,这里可能是传抄有误,乌头应该是乌梅,乌梅是酸味的药,酸能收。能把血收回到心脏里面去。我们的胸膈膜有横膈膜和纵膈膜,当有痰饮停留在纵膈膜的时候,就会有穿心的刺痛,像射箭一样的,要祛这个寒痰,就要靠乌梅,乌头赤石指丸,应该是乌梅赤石脂丸,把乌头改成乌梅的时候,做成丸剂,病人吃了以后,一剂知,二剂已。 心气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胸部的整块痛,痛起来很难过,用瓜蒌实把心气打通,枳实调整心脏的结构,我们治疗心脏,一定要同时去治肺,所以,这里用了薤白,薤白是白色的入肺。中医常有一句话,治肝先实脾,同理,治心先治肺,依此类推。       我们怎么知道瓣膜闭锁不全好了呢?第一个,长途旅行以后,肩膀不痛了,不用按摩了;第二个,睡眠的品质非常好,第三个,手脚都不冷了。

经方用药,剂量要看人的大小,还有用药的时机,还要对药物药性的了解 阳:辛甘发散,阴:酸苦涌泄,例如 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 。      桂枝属阳药,白芍是阴药       急时甘以缓之       胸为阳,腹为阴,要去腹痛,白芍加倍 在桂枝汤中加入饴糖,就是 小建中汤 ,饴糖就是麦芽糖,小孩子吃了小建中汤以后,肠子开始蠕动,肚子痛就去了,小孩子的肚子开始饿。 脚上 静脉曲张 ,我们会用到白芍,白芍为酸性,酸主收敛,白芍可以用到40克,这时炙甘草也要用到40克 如果 脚是冰冷 的,就要用到炮附子,炮附子药性是热,固表,如果病人有静脉曲张,脚又是冷的就要加入炮附子,炮附子的用量起步为12克,炮附子能去四肢的寒。静脉曲张没有变化,白芍的药量继续加重。静脉曲张是因为寒,寒则凝,所以就会出现血瘀在静脉里,这时就不用什么活血化瘀的药,只要炮附子的热就够了,有热冰就会融化。 病人有 心悸 要加重桂枝和炙甘草,桂枝可用到20克,炙甘草也要用20克,甘能缓之,如果病人脚是热的,手是冷的,桂枝管上焦,管动脉,白芍管下焦,管静脉,这时就要加重桂枝的剂量,白芍的剂量减少,这就是临阵加减。心脏的力量不够,就不能把血送到四肢末梢去,就会出现动悸,用桂枝的辛甘发散,使心脏喷射的力量加强,把血发散到四肢的末梢去。        风湿痛 中医认为是风、寒、湿三痹,去风用桂枝,去寒用炮附子,去湿用白术,痛风的病人也是风寒湿三痹,这个剂量也是看病人当时的情况,例如体格很大,炮附子用20克,白术用20克,桂枝用20克,炙甘草用20克,体格小就减量。 经方里的 炙甘草汤 ,心动悸,脉结带,炙甘草可以用到40克,熟地,当归,麻子仁,阿胶,人参12克(也可用党参替代,党参替代剂量加重),生姜两片,大枣12枚,加生姜红枣就是增加津液,如果病人心律不振,脉结带,跳跳停停,中医的观念,不管是什么癌症的病人,或者是一般的感冒,只要出现脉结带,首先就是用炙甘草汤,再在这个炙甘草汤的基础上作加减,比如像有咳嗽,加半夏,加五味子,由其他的原因再加其他的药。炙甘草汤是唯一能把心脏的跳动调节回来。炙甘草汤为什么要加阿胶,大家看看下面黄连阿胶汤,心里 就明白了。 治疗 失眠 的很有名的方子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白芍,阿胶 。 黄连是苦味的,苦味入心,黄连阿胶汤没有桂枝,病人会失眠,中医认为心中有一滴血,心脏在输送血液的时候,永远有一滴血在心中,新的血会取代旧的血,但是那一滴血永远在心的正中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我们的“神”是藏在那一滴血里面,只要那一滴血在,神就会很定,我们会睡得很好。因惊吓把那一滴血吓得不见了,神就没有藏的地方,就会造成失眠,这时,摸病人的左手寸脉,脉大而空,这就是孔脉,加了黄连这苦味的药入心,黄芩入小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在调理心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小肠,所以,很多下利的时候用到黄芩,例如像葛芩连汤,黄芩汤。 黄连阿胶汤为什么用白芍而不用桂枝,因为桂枝会使心脏加速,就过了,所以用白芍,白芍是收,能把静脉的血收回心脏,静脉血回心脏,自然就会把动脉血推出去,而不是用桂枝把动脉血挤出去把静脉血推回来,失眠是因为心脏的力量不够了,用白芍把静脉的血抽回来,阿胶补血,要补心中一滴血,就要加鸡蛋黄,这是中医观念,鸡蛋黄是悬浮在鸡蛋的中央,所以取鸡蛋黄的性,把心中的一滴血固定在心的中央,但是在服鸡蛋黄的时候,汤药不能太热,太热了就把鸡蛋黄煮熟了,就没有失去了鸡蛋黄的性,所以汤药一点点温的时候放入鸡蛋黄一起喝下去,这样就可以把心中的一滴血补回去。这就是炙甘草汤为什么要加阿胶的原因。

不寐,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 健康 。

历史 沿革

1.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2.《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3.《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认为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4.《景岳全书》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5.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6.戴元礼《证治要诀》又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

病因

1. 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病证。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可致失眠。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是照成不寐的因素。

3.劳逸失调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病机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鉴别。不寐是以单纯性的失眠为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于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相关检查临床可检查多导睡眠图 :1.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延长;2.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3.测定觉醒时间增多。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首分虚实。

虚证 ,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证 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辨病位

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2.痰热扰心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3.心脾两虚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4.心肾不交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连、肉桂。

5.心胆气虚症状: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其他疗法穴位外敷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将药捣烂后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24小时取下。

针灸疗法

(1)体针:针刺神门、三阴交穴位。心脾亏虚者可选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者选加心俞、肾俞、太溪;肝火上扰者选加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者选加胃俞、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2)耳针:穴位为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选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转归预后

本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因病情不一,预后亦各异。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预防调护

本病证属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对不寐患者来说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 体育 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中医学论文失眠治疗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轻者入寐不酣,或多梦早醒,重者彻夜不眠。中医学认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和饮食不节均能引起阴阳失交,出现失眠,并且将本病分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阴虚火旺和痰湿中阻4种证候辨证施治诊治失眠时须注意以下3点:①某些失眠患者为环境性失眠,多属暂时性,恢复原来的环境就可安然入睡,不必服用药物;②由于其他疾病造成的失眠,须首先治疗疾病,单纯治疗失眠常无济于事,甚至掩盖病情;③西药治疗失眠的药物多有药物依赖性,须慎防药物成瘾。 除了以上治疗方式外,还须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休息,睡前不饮浓茶或咖啡;③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④睡前采取适当的按摩方法,可帮助入睡,如摩擦涌泉穴,常用稳迈舒运动按摩轮,运动按摩前最好用温水洗一下脚,运动按摩后饮一杯水,以便达到最佳效果。坐在高度适中的椅子上,全身放松,双脚自然下垂,踩在按摩轮上前后移动双脚即可,注意交替选择运动按摩方式。可单脚运动按摩;或一只脚做运动按摩,另一只脚做静止穴位刺激按摩;或双腿脚同向运动;或双腿脚反向运动。用力不要过猛,要逐渐加快速度和加大力度。

有的人习惯先将西洋参用水煮沸,再放入枸杞放凉后再饮用,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但感冒期间不建议服用。

技术,服务,设备设施,以及售后等方面都不错,价格的话,要根据情况来定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失眠是由于心火过旺而引起,所以中医治疗失眠主要是通过去火的方法来改善症状,比如可以选择黄连阿胶汤等方剂。不同的失眠类型所选择的方剂治疗不一样,最好是去找当地的医生进行望闻问切,通过辨证论治之后,选择相应的合理的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也可以按压心包经,点揉神门穴。

治疗失眠症的中药学论文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l5%,且是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 健康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用的失眠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西药)四大类。受限于篇幅,本文先介绍中医药治疗,其余待续。 中医药博大精深,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很多时候有着西医无法取代的地位。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病”,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常用治疗标准有:《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证候诊断疗效标准》《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睡眠医学》。其中以《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为基础的较多。 一、中药方或中成药治疗。 1 心胆气虚证:主症:心悸胆怯,不易人睡,寐后易惊。次症: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可选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枣仁安神胶囊。 2 肝火扰心证:主症: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人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次症: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赤。可选用:龙胆泻肝丸。 3 痰热扰心证:主症: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次症: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珍珠末。 4 胃气失和证:主症: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次症: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可选用:保和丸、合平胃散、归脾丸。 5 瘀血内阻证:主症: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次症: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丸(口服液或胶囊)、七十味珍珠丸。 6 心脾两虚证:主症:不易人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次症: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可选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片)。 7 心肾不交证:主症:夜难人寐,其则彻夜不眠。次症: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朱砂安神丸、酸枣仁合剂。8 中药使用方法建议:(1)服用时间:午饭和晚饭后。(2)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不能饮酒,不吸烟,避免睡眠前的干扰因素,正在服用催眠药物的患者逐渐减药。二.中医针灸治疗: 1 心胆气虚证:心俞、胆俞、膈俞、气海补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2肝火扰心证:肝俞、行间、大陵、合谷、太冲、中脘、丰隆、内关,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百会、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3痰热扰心证:太冲、丰降泻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4胃气失和证:中脘、足一里、阴陵泉、内关、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5瘀血内阻证:肝俞、隔俞、血海、三阴交,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6心脾两虚证:心俞、厥阴俞、脾俞、太冲、太白、中脘、足三里、神门、神庭、四神聪、本神、三阴交平补平泻法。(7)心肾不交证:心俞、肾俞、照海、太溪、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三.电针疗法: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用电针给予人体穴位刺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研究显示电针对原发性失眠的短期治疗安全、有效。不推荐长期运用。

77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中药治失眠,中药调失眠七天见效,还可以通过RSHWHO快眠改善焦虑、失眠状态。有人问中药调失眠七天见效是真的吗,中药治失眠有那么神奇吗?不信试试喽

近年来,中医从临床实践中探索了失眠的发病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辨证思路。

一。有学者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肝脏,影响五脏,并统一五脏实体病。提倡“五脏皆有失眠”的整体观,并提出以肝为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兼顾其他脏腑,辨证论治,从而制定失眠的证治方案。

二。从心理情绪的角度看,心理情绪的治疗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失眠可分为忧虑型、疑心型、紧张型和抑郁型。采用RSHWHO快眠清理气消郁、清心安神治疗失眠,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全球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失眠症状或睡眠功能障碍。《2018年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有的被调查者,经常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同时,有睡眠问题的人产生各种疾病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正常人。研究表明RSHWHO快眠含有的y-氨基丁酸促进放松,抗压,集中注意力,提高睡眠品质,增加深睡眠时间。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对学习和记忆力还有睡眠有影响。近日据外媒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发表在发表在《抑郁与焦虑》上的研究发现,吃y-氨基丁酸可能会积极影响情,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恢复脑细胞功能,提高脑活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深度睡眠。

三。根据昼夜节律,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的生理活动。失眠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因势利导”治疗失眠症的方法。

四。根据心肾交集理论,所有失眠都是由“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都需要回归到“发火返根,心肾交集”的问题,失眠分为五类:肝气郁结、肾精亏虚、心火旺、经络瘀滞、痰湿阻滞。

五。肝脾治疗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脾失调有关。失眠的中医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肝脾的调节。

失眠的原因

一。急性应激的常见情况,如短暂性多动、焦虑、精神紧张、最近的哀悼、身体不适、睡眠环境的变化、跨时区的时间差异反应,可引起短暂或短期失眠。

二。常用的药物有咖啡因、茶碱、甲状腺素、可卡因、皮质类固醇和抗震颤药。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干扰睡眠,如头痛、焦虑、震颤等。镇静药引起的觉醒性睡眠节律紊乱。戒断反应引起的反弹性失眠。

三。心理是由过度的睡眠防御思维引起的,这往往是由于过度注意自己入睡困难,担心失眠,担心失眠对第二天工作的影响。因此,你越想尽快入睡,你就越兴奋。焦虑和焦虑使他们更清醒,难以入睡。这类失眠症约占失眠症总数的30%。

失眠的临床表现

1、入睡困难;2、不能熟睡;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6、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7、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RSHWHO快眠能减少睡眠障碍,显著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日常状态,改善白天活动状态。可能的原因是它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但它不是催眠药。它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可以改善睡眠不良,但不是镇静剂。它能明显改善精神压力、消化问题、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睡眠问题、情绪波动,是最具创新性的。保健成分获奖,营养补充品获奖,并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对上述人群很有帮助。

中药治失眠

失眠的医学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且效果显著。传统西药治疗失眠和抑郁症,常有副作用,易上瘾。中药有安眠药所没有的优点,即不会上瘾或依赖。中医药的现代化也使中医药在治疗失眠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山楂核、治宁植物多糖、枣枝带皮受苦,在失眠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采用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对失眠患者给予满意的治疗效果。

失眠这个头疼的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RSHWHO快眠可以改善焦虑和失眠的状态,治疗神经衰弱。约翰·诺里斯博士在实验报告中也提到了胶原蛋白对睡眠的影响。胶原蛋白由多种氨基酸组成,每三种氨基酸中都含有甘氨酸。这些氨基酸不仅参与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而且是脑细胞中的中枢神经抑制物质,可产生中枢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形状的改善。因此,睡前服用胶原蛋白可以起到美容、减肥和改善睡眠的多种效果。主要作用是镇静,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智力和大脑,改善记忆力,提高皮肤的保水能力,减少皱纹,增加皮肤弹性。

古来有之,许多医学古籍中都有提到,失眠伴有体虚,脾虚等症状的可以适量加减五味子、麦冬、夜交藤等中药一起煎服。中药治失眠,中药调失眠七天见效的方法您收好,了解了这些不怕被睡眠问题困扰,睡不着的时候喝一杯,安心睡眠。

促进睡眠的中药方子

促进睡眠的中药方子,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应该就是失眠了,睡不着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现今社会职场压力大,造成失眠的原因也有很多,下面我整理了促进睡眠的'中药方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上升泄压

玫瑰属寒性,可缓解压力引起的肝脏不适,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当用5或6朵玫瑰泡茶时,白天有压力时饮用效果最好。

莲子清心

莲子尝起来又甜又涩,属于和平的本质。任何体质都适合饮用,可以解决心脾问题。晚上闷热难睡时,莲子有清热解闷的功效。

大约15-20克莲子可以用来做甜汤,非常适合夏天饮用!

莉莉除了无聊

莉莉尝起来又甜又有点苦。有点冷,有润肺的作用。当你经常沮丧、狂躁和沮丧时,它可以帮助你理清思绪,平静下来,轻松入睡。

炖汤时,可以加入15-20克百合来帮助减轻忧虑。新鲜百合也可以用少许盐用中火煸制,非常新鲜,香甜可口。

小麦能镇静和恢复生命能量

小麦味甜凉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可修复肝脏,收敛盗汗,稳定神经。

特别推荐由1两小麦、1-2元甘草和2-3元红枣制成的甘麦大枣汤(Ganmai Dazao汤),非常适合在心烦意乱、无法入睡、有点恍惚的时候饮用。

龙眼干缓解紧张和恐惧

龙眼干甜口感属于温性,具有帮助神经传导的作用,对失眠、健忘、惊悸有很好的镇静作用。

方法一:

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参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枣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龙骨、牡蛎各30克。心烦口苦加栀子、黄芩各8克;痰多胸闷者加陈皮、胆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黄、玄参各12克;易惊醒加琥珀粉4克冲服。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主治肝气不舒、心神失养所致失眠

方法二:

生地黄12克,百合30克,枣仁20克,炙远志10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20克,龙齿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心阴亏虚、神魂失养之失眠。

方法三:

竹茹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黄连6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虚热内扰之失眠。

方法四:

当归12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之顽固性失眠。

方法五:

太子参10克,炙远志10克,炙黄芪20克,当归12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枣仁30克,龙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主治心脾亏损、心血失养之失眠。

方法六:

甘草15克,大枣8个,小麦30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桑椹20克,黑芝麻2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虚血少、神失血养之失眠。

中医在这里提示大家,失眠尽管会给第二天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但切记不能服用安眠药助眠,安眠药会形成依赖性,一停药失眠症状会加重。

蝉蜕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蝉蜕3克

用法:用量加水250克。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缓煎5分钟,取汁饮服。

功能:主治散热定痉,抗惊镇静。主要治疗失眠等症。依法巩固治疗半个月,旧症可消失。

半夏橘皮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半夏、橘皮各6克,竹茹、茯苓各12克,枳实8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4枚。本方可随征加减。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15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功能:主治主要治疗失眠等症。

绿茶酸枣仁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绿茶15克,酸枣仁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清晨8时前,将绿茶15克用开水冲泡两次饮用。8时后忌饮茶水。晚上就寝前冲服酸枣仁粉10克。

功能:主治主要治疗失眠症。

生地麦冬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生地、麦冬、代号石、珍珠母各15克,沙参、元参、银花各12克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肝肾,平肝安神。主要治疗失眠。

黄芪白术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黄芪30克,白术、陈皮、党参、当归、甘草各9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疏肝解郁。主要治疗失眠症。

生地夜交藤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大生地、制黄精、制玉竹、紫丹参、夜交藤30克,决明子20克,朱苻神15克,合欢皮、川穹各9克,炙甘草6克,长灯芯3束。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两次温服,以午后及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为佳。

功能:主治主要治疗失眠。

丹皮栀子治疗失眠

处方:组成丹皮、栀子、当归、炒白术、大枣、青皮各15克,柴胡、薄荷各10克,白芍30克,龙骨、牡蛎各60克,酒大黄5克(另包后下)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滋阴清热。主要治疗失眠症。

伤寒治未病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和具体实施。 例如,《伤寒论》第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论述了太阳病七日以上,病证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变的趋势,此时应针刺阳明穴位,振奋阳明经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病情传变。 《金匮要略》首篇就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在诊治疾病时,如果先受邪之脏腑病势已成,则宜先保易受邪而未受邪之脏腑,使其正气充实而不易为邪所侵,邪气无传变之忧方可着力于祛邪。《伤寒论》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大病初愈之人,其脾胃机能尚弱,消化力差,又勉强进食或食纳不易消化的食物所致,这种情况不用服药治疗,只要适当节制饮食即可自愈。此条文强调大病瘥后应适当节制饮食的重要性,做好自身调护,目的在于防止瘥后复发。因为瘥后阶段往往存在阴阳自和极不稳定的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复感病邪。同时,由于在罹患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相争而耗伤正气,此时极易出现正虚邪恋状态。 《伤寒杂病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健康管理指明方向:(1)未病先防,未病状态及欲病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积极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改变,将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2)既病防变,处于已病状态的人群应以防止疾病发展、变化为主,尽早、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应的治疗,尽早恢复正常;(3)病后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复发或另生他疾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调摄方法。辨证论治不仅为中医健康状态的辨识提供方法,即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收集来的临床资料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还为有助于实现健康状态干预方案的个性化。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 经验 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 方法 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 肉桂 沉香 白芍6 细辛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 总结 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 古代知识 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 教育 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 文化 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 说说 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治未病论文

学习伤寒杂病论要明白伤寒的意义,杂病的意义,论的意义,伤寒是使寒伤的意思,寒就是被封藏的阳气,阳气是靠水来封藏的,虽在言阳,阴寓阳中,当人体的阳气不按一年节气或者一天的节奏升降出入,妄动就是伤寒。人体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顺应四时之序的,不及太过都为伤寒。杂病多为伤寒的进一步深化,由伤寒过渡到了伤阴的程度,伤寒伤的是人体的阳,为阳虚,杂病是伤阳后的各种错综复杂之证,多为阳虚进而阴虚。杂病的杂字即是之反复叠加发生的伤寒不断伤阳进而伤阴,阴为可见的器质形体,比较难治。论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发生的原因,进而找到一种解决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就是从二十四节气上,看到人体的失序,失序的表现征兆体现在外证和脉象舌胎上,通过对失序原因的判断,进而主要通过药物入脏腑来调节人体合于四时的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药物本身即是二十四节气阴阳的产物,借助药物隐藏的时空阴阳来调节失序的人体之阴阳,如果同时借助二十四节气本身的阴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方案包含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理法方药的一套方案。此方案以药物为主,但也包含了简单的针灸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伤寒杂病论是以药物入口为主的,但伤寒杂病论的应用应该不限于此,可以借助针灸砭药和导引按跷也可应用。也可变服用药物为其他方法,比如外用贴敷等,服用药物入胃,进而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作用在阳明经上,进而达其他十一经和奇经八脉别络孙络,乃至经筋皮部。应该也可以通过进入其他经络和部位作用于整个人体。此方案是解决已病的方案,并非是治未病的,治未病的方案为于调心养神修身养性。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和具体实施。 例如,《伤寒论》第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论述了太阳病七日以上,病证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变的趋势,此时应针刺阳明穴位,振奋阳明经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病情传变。 《金匮要略》首篇就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在诊治疾病时,如果先受邪之脏腑病势已成,则宜先保易受邪而未受邪之脏腑,使其正气充实而不易为邪所侵,邪气无传变之忧方可着力于祛邪。《伤寒论》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大病初愈之人,其脾胃机能尚弱,消化力差,又勉强进食或食纳不易消化的食物所致,这种情况不用服药治疗,只要适当节制饮食即可自愈。此条文强调大病瘥后应适当节制饮食的重要性,做好自身调护,目的在于防止瘥后复发。因为瘥后阶段往往存在阴阳自和极不稳定的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复感病邪。同时,由于在罹患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相争而耗伤正气,此时极易出现正虚邪恋状态。 《伤寒杂病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健康管理指明方向:(1)未病先防,未病状态及欲病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积极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改变,将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2)既病防变,处于已病状态的人群应以防止疾病发展、变化为主,尽早、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应的治疗,尽早恢复正常;(3)病后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复发或另生他疾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调摄方法。辨证论治不仅为中医健康状态的辨识提供方法,即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收集来的临床资料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还为有助于实现健康状态干预方案的个性化。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 索引序列
  • 伤寒杂病论治疗失眠的论文
  • 中医学论文失眠治疗
  • 治疗失眠症的中药学论文
  • 伤寒治未病论文
  • 伤寒论治未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