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诊这么久以来,有个很深的体会,每个病人都存在气机不畅。 例如: 有个病人描述自己总感觉气往头顶上冲。 有个病人说:“我总觉得脖子那里气很紧,通不过去。” 有个病人总是大声打嗝,有次傍晚跑步把旁边行走的路人都吓到撒腿就跑,以为见鬼了。 有个病人连续打嗝,但是按住手上大陵穴附近的位置就止住了打嗝。 有个病人喜欢叹气,叹完气觉得身体舒服点。 于是我查找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百病皆生于气”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景岳全书》“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故医生在治疗的时候要把调理气机放在首位。
指众多疾病都是因为体内 精气不调而导致的。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 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人体之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后 天之气,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精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精、血、津液必须通过 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所以气血津液相互关系密 切。
气的运行不畅则涉及精血津液。人体之气是不断运行着的,它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 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如若气运行不畅, 则五脏六腑经络均可发生异常。
因此,如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劳倦过度等致气之活动异常,继而引起脏腑 功能紊乱,变生种种病症,出现气之升降出人异常,表现气上(气逆)、气下(气 陷)、气收(气闭)、气结(气滞)、气耗、气泄(气脱)等病理变化。“百病生于气”即 强调气机失调,气机逆乱是百病产生之根源。
《素问•调经论》提出:“人之所有 者,血与气耳。”《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因升降出人“总 不外乎一气”。所以病之发生,气血首当其冲,故“百病生于气也”。
如当你很郁闷时,会觉得胸口或喉部像是堵了一个东西,吃到嘴里的饭菜要么根本没法下咽,要么根本没有食欲,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食管里什么都没 有,那是什么堵了呢?是一^气。同样当你思虑过度时,负责思虑的脏器的气 的运行就会缓慢,从而导致高速公路堵车,气不畅发生。气不畅的人容易胀痛, 郁闷,不思饮食。
平常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多参加运动,用汗 水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平衡起来。因此,气在人体的病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 机失调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牢牢掌握“气” 这一病理机制的核心,可使我们在生活中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
大家好,我们是红太阳健康科普,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先跟大家说一个:“恋人吵架,气到中毒”的案例,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某医院公布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医院收治了一位因为吵架,被老公气到中毒的年轻姑娘,这位姑娘送到医院时已经有明显的“中毒”阳性体征。据该院急诊科医生介绍,该疾病为“呼吸性碱中毒”,是因为其与老公吵架,情绪激动,出现了精神性过度通气,因此导致二氧化碳呼出过多,最终引起患者体内酸碱失衡呈碱性,出现了四肢麻木,无法说话,手指僵硬得像个鸡爪等症状。
从这个案例我们反思,病从口入,从小灌输人皆知。但病由心生过去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
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忧郁、恐惧等加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由于情绪的变化引起体内化学物质交感神经素的改变和大脑功能的改变,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药之所治,另一半会不系药,而在心药也。"所谓心药,指的就是情志方面。中医情志的“养生先静心”渊源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炎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的论述。历代名医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充分阐述了注意“养生先静心”调节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
西方医学也有类似的研究认识,他们认为一个心情好的人,虽然不至于百毒不侵,但一些小毛病却是能够抵挡住的,他们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组织了30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
首先,每个志愿者都要接受心理学家长达两个星期的访谈,以确定他或她的情绪状态。每个人的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包括快乐、高兴、轻松等)和消极情绪(包括紧张、焦虑、低沉等),心理学家测定每个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得分值。
然后研究人员将可引起感冒的鼻病毒细菌喷人志愿者的鼻子中。接下来的5天里,仔细观测和询问这些人有没有患感冒。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得分低的人远比积极情绪得分高的人容易患感冒。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情绪的重要性。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把情绪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做到“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我们给大家几个建议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白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有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了。
2、对人表示善意
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总感觉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3、疏导自己的愤怒
情绪当我们勃然大怒时,会做出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把愤怒转移至另一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练就一种阿Q精神。
4、找人倾诉烦恼
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心好友或师长,心情会顿感舒畅。
“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原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旨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跟诊这么久以来,有个很深的体会,每个病人都存在气机不畅。 例如: 有个病人描述自己总感觉气往头顶上冲。 有个病人说:“我总觉得脖子那里气很紧,通不过去。” 有个病人总是大声打嗝,有次傍晚跑步把旁边行走的路人都吓到撒腿就跑,以为见鬼了。 有个病人连续打嗝,但是按住手上大陵穴附近的位置就止住了打嗝。 有个病人喜欢叹气,叹完气觉得身体舒服点。 于是我查找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百病皆生于气”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景岳全书》“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故医生在治疗的时候要把调理气机放在首位。
“百病生于气”,这是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绝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都会有同感,认为生气及情绪不佳是很多疾病产生的原因。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一个比较难以描述的定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气”。
中医讲,百病皆生于气,生活中的很多病都和气有关系
“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原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旨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还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说明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人因情志过极而导致一不起,所以中医有“百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精神内守病安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中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都是说,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益于养生和长寿的。其方法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笑一笑,十年少”,笑,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必然使人产生无尽的烦恼,烦恼缠身,又必然饭吃不下,觉睡不香,久而久之,就会致病魔缠身,如此,则谈何长寿?所以,《内经》中讲,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事若知足心常乐
《内经》中说的这种“恬惔虚无”的心态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与此相反,《红楼梦》中的贾母则不然,她可谓一个贤达聪慧女性的代表。贾母之所以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高寿至83岁,重要的就是她心宽神宁、豁达仁厚、乐观开朗。她虽年高,却爱看戏,一副“老小孩”性格,常与儿孙们猜灯谜取乐,和晚辈、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孩子们的大朋友。她对周围的人慈祥宽厚、和蔼可亲,深得晚辈们的拥戴和孝敬。古云“仁者寿”,“乐者寿”,“事若知足心常乐,人能无求品自高”。这显然是符合《内经》“恬愉”、“无为”、以德养生的观点。人的一生“不顺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事大事小,过去就了”,对于自然会有好处。
养气练精全吾神
良好的精神修养,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精神心理的修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才能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 ***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这在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总以清心入静,排除杂念,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甘肃省名中医李少波高寿百岁,鹤发童颜,思维敏捷,正是得益于他毕生修炼“”而从不懈惰。可见,人要健康,不仅要适量的体力劳动、,还要有适度的修心静养、脑力劳动。只有“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
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养,动静结合,适量适度。关于这一点,我为《内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一语配一下联:“养吾气,练吾精,全吾神,动静皆适度,吾身自归真”。人若能做到此联中所言,则自能,同登寿域。
、【】【生于】、【百病】
第九章 百病生于气,慈悲是良药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善良;人一善良,心就宁静。宁静之心能让我们的身体远离喜、怒、忧、思、悲、恐、惊。善心犹如春雨,默默地滋润着身体,它能让气变得柔顺,让血变得通畅。所以,善是万病之药。 第一节 百病生于气,情深人不寿 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个圆,这个圆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五脏六腑之气的运行路线图。现在来回顾一下ー一首先肾水上承,温暖了脾土,滋润了肝木;接着,脾气开始上升,肝气开始升发,这就叫“肝随脾升”;然后,当肝脾之气上升到顶部之时,就会在这里遇上心火和肺气,心火本来是向上的但由于肺气的收敛和肃降作用,心火会随着肺气下降、一直降入肾水;与此同时,胃气也随着肺气和心火一起下降:胃气一下降,胆气便会随着胃气一起下降,这就叫“胆随胃降”。大家看,肝脾之气从左边升,胃胆之气从右边降,一升一降,一左一右,便构成了人体之气的圆运动。不难看出,要维持这个圆运动的正常,有两个最关键的地方:一是脾胃;一是肝胆。脾升胃降,一上ー下,一左一右,它们升降正常,圆运动就正常,所以,前面我们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而另一个关键地方就是肝胆,肝升胆降,一上ー下,一左一右,如果它们的升降不正常了,人体内的圆运动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肝胆也是人体之气运行的关键。 人体内五脏六腑之气按照这个圆来运行,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人体之气违背了这个圆,人就会生病。中医说气是杀人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体之气脱离了这个圆运动,变成了危害身体的强盗。那么,影响这个圆运动的因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莫过于两种:一是外在的风、暑、湿、寒、燥、热;二是内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在的因素,我们前面已有论述,现在就来说一说内在的这些因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究竟是如何影响身体之气运行的呢?概括一下就七句话: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一个人如果高兴过了头,气的运行就会缓慢涣散,所以中医说“喜伤心”;一个人如果经常发怒,气的运行就会往上走,人们常说“怒发冲冠”,指的就是怒则气上,所以,中医说“怒伤肝”;ー个人如果忧愁过了头,气就会聚到一起,不能顺利地升降;一个人如果思虑过了头,气就会郁结在那里不运动,导致气机结滞,所以,中医说“思伤脾”;一个人如果悲伤过了头,气就会消沉,所以,中医说“悲伤肺”;一个人如果整天恐惧,气就会往下走,肾在圆运动的最下面,气都拥挤在了这里,肾如何承受得了,所以,恐惧会导致肾气失固,大小便失禁,老百姓说“吓得尿裤子”,中医说“恐伤肾”;一个人如果突然受惊,六神无主,气就会四处乱窜、乱成一团,气的升降运动也就混乱了,所以,中医说惊则气乱,惊慌失措会导致心神不定、气机紊乱。 人体内的气本来是按照水升火降这个圆在运动着,现在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却可以干扰气的正常运行,使人体内的圆运动失常,这样一来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喜,适当的怒,适当的忧,适当的思,适当的悲,适当的恐,但千万不能深陷其中。一个人如果深陷这七情中的任何一种,气的运行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时间一长,疾病就会找上门来,所以,我常说:“百病生于气,情深人不寿。” 人们常将生病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的东西,什么致癌物啊,什么病毒细菌啊……殊不知,内部的七情更容易让人生病。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位女性,她在国外生活,辗转托人联系到我,希望我给她调理身体。她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失眠,每天只能睡很少一点时间,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这让她几近崩溃,各种治疗方法都用了,可就是没什么效果。她感觉自己非常虚弱,甚至上街买东西都累得不行,脸色也不好,月经还非常少……一个ニ十几岁的姑娘,身体怎么会如此糟糕呢? 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个茶馆里,我见到了她,只见她面容憔悴、虚弱不堪。我看完舌头,把完脉以后,问她:“口苦吗?”她点了点头;再问:“容易发火吗?”她又点了点头。几乎所有肝气不舒的症状她都有了。于是,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她的主要问题就是肝郁。原来,她在国外工作,举目无亲,压力很大,而且生活在洋人中间,内心郁闷又无法交流排解,这样一来,她就把许多事情憋在心里,时间一长,就导致了肝郁。肝气本来应该是从左边上升的,但现在肝气郁滞在那里,不上升了,这就形成了肝气横逆。肝气一横逆,就阻碍了身体内的圆运动;圆运动不顺畅,整个身体就失调了;身体一失调,许多问题就会随之产生,比如失眠、月经量少、口苦、胸等。 那么,她这个病该怎么来调理呢?调理就应以疏解肝气为主,我给她开的是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加味,三服药后,失眠明显改善;调理了几天之后,她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看到她的变化,我内心十分高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给她发了邮件,问她现在如何,她很快就回复了我:现在她的感情有了归宿,身体很好,很幸福。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情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让我们幸福,也可以让我们痛苦,甚至生病,所以,一旦陷入感情的旋涡,情感问题处理不好,往往就会伤到我们的身体,正所谓“情深人不寿”啊。 我亲眼见过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他深爱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嫁给了别人,他心痛得头直撞墙,我感觉他就像是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每日对着一轮皓月心痛,很快,他的头发就变白了。以前我不太相信人的头发会在很短时间内变白,但这次亲眼所见,让我深信:伤心确实能导致头发迅速变白。大家看,情感对人健康的影响多大啊!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 活动总结 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 体操 、骑自行车、 广场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论文篇4 浅谈《中医养生学》 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学 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 故事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 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 现代舞 、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6 结束语 以上教学方法针对根据各个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夯实中医基础、突出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 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4.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5.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
指众多疾病都是因为体内 精气不调而导致的。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 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人体之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后 天之气,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精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精、血、津液必须通过 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所以气血津液相互关系密 切。
气的运行不畅则涉及精血津液。人体之气是不断运行着的,它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 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如若气运行不畅, 则五脏六腑经络均可发生异常。
因此,如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劳倦过度等致气之活动异常,继而引起脏腑 功能紊乱,变生种种病症,出现气之升降出人异常,表现气上(气逆)、气下(气 陷)、气收(气闭)、气结(气滞)、气耗、气泄(气脱)等病理变化。“百病生于气”即 强调气机失调,气机逆乱是百病产生之根源。
《素问•调经论》提出:“人之所有 者,血与气耳。”《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因升降出人“总 不外乎一气”。所以病之发生,气血首当其冲,故“百病生于气也”。
如当你很郁闷时,会觉得胸口或喉部像是堵了一个东西,吃到嘴里的饭菜要么根本没法下咽,要么根本没有食欲,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食管里什么都没 有,那是什么堵了呢?是一^气。同样当你思虑过度时,负责思虑的脏器的气 的运行就会缓慢,从而导致高速公路堵车,气不畅发生。气不畅的人容易胀痛, 郁闷,不思饮食。
平常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多参加运动,用汗 水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平衡起来。因此,气在人体的病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 机失调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牢牢掌握“气” 这一病理机制的核心,可使我们在生活中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还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说明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人因情志过极而导致一不起,所以中医有“百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精神内守病安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中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都是说,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益于养生和长寿的。其方法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笑一笑,十年少”,笑,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必然使人产生无尽的烦恼,烦恼缠身,又必然饭吃不下,觉睡不香,久而久之,就会致病魔缠身,如此,则谈何长寿?所以,《内经》中讲,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事若知足心常乐
《内经》中说的这种“恬惔虚无”的心态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与此相反,《红楼梦》中的贾母则不然,她可谓一个贤达聪慧女性的代表。贾母之所以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高寿至83岁,重要的就是她心宽神宁、豁达仁厚、乐观开朗。她虽年高,却爱看戏,一副“老小孩”性格,常与儿孙们猜灯谜取乐,和晚辈、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孩子们的大朋友。她对周围的人慈祥宽厚、和蔼可亲,深得晚辈们的拥戴和孝敬。古云“仁者寿”,“乐者寿”,“事若知足心常乐,人能无求品自高”。这显然是符合《内经》“恬愉”、“无为”、以德养生的观点。人的一生“不顺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事大事小,过去就了”,对于自然会有好处。
养气练精全吾神
良好的精神修养,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精神心理的修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才能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 ***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这在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总以清心入静,排除杂念,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甘肃省名中医李少波高寿百岁,鹤发童颜,思维敏捷,正是得益于他毕生修炼“”而从不懈惰。可见,人要健康,不仅要适量的体力劳动、,还要有适度的修心静养、脑力劳动。只有“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
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养,动静结合,适量适度。关于这一点,我为《内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一语配一下联:“养吾气,练吾精,全吾神,动静皆适度,吾身自归真”。人若能做到此联中所言,则自能,同登寿域。
、【】【生于】、【百病】
中医讲,百病皆生于气,生活中的很多病都和气有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百病源于气,气大伤身。” 我们在生活中生气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常常动气,就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人活一世,不必为小是小非斤斤计较,不要被小事气得怒火冲天。愤怒之时,先稳一稳,让怒气先消减,再权衡利弊,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事情。生气之时,再放一放,看淡看开,心平气和度过每一天。人生真的很短,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我们自己也尽量少生气。
指众多疾病都是因为体内 精气不调而导致的。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 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人体之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后 天之气,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精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精、血、津液必须通过 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所以气血津液相互关系密 切。
气的运行不畅则涉及精血津液。人体之气是不断运行着的,它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 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如若气运行不畅, 则五脏六腑经络均可发生异常。
因此,如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劳倦过度等致气之活动异常,继而引起脏腑 功能紊乱,变生种种病症,出现气之升降出人异常,表现气上(气逆)、气下(气 陷)、气收(气闭)、气结(气滞)、气耗、气泄(气脱)等病理变化。“百病生于气”即 强调气机失调,气机逆乱是百病产生之根源。
《素问•调经论》提出:“人之所有 者,血与气耳。”《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因升降出人“总 不外乎一气”。所以病之发生,气血首当其冲,故“百病生于气也”。
如当你很郁闷时,会觉得胸口或喉部像是堵了一个东西,吃到嘴里的饭菜要么根本没法下咽,要么根本没有食欲,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食管里什么都没 有,那是什么堵了呢?是一^气。同样当你思虑过度时,负责思虑的脏器的气 的运行就会缓慢,从而导致高速公路堵车,气不畅发生。气不畅的人容易胀痛, 郁闷,不思饮食。
平常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多参加运动,用汗 水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平衡起来。因此,气在人体的病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 机失调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牢牢掌握“气” 这一病理机制的核心,可使我们在生活中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
“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原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旨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善以后天养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为人。其禀赋体质厚薄坚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变。先天体质薄弱者,后天若能够善加调摄,也可以尽其天年,长保健康。先天体质强盛,后天若恣意挥霍,不加珍惜,未必不会中途夭亡。 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圣人济世之心,诚可谓今时养生至圭臬也。中医认为,后天之本为脾胃,属土,土爰稼穑,生命赖以生存之气血精微无不经由脾胃的运化而生。养脾胃,首先是节饮食,饮食 规律,寒温适当,饥饱适宜,营养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洁食品、变质食品对于脾胃的损伤,这都是无需赘言的常识。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沛,则肌肉健美,肢体运动灵活,反应敏捷。反之亦然。同时,肢体少于运动,气血运行迟滞,脾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或内生痰湿,形体肥胖,或气血乏源,肌肉萎弱,形体日衰。这即是肢体常运反作用于脾胃的要义。古人讲养生,务令手足躯体常作导引欠伸,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并创立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效的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健身配合调息内养之法,不惟外练筋骨,尤且内强五脏,实在是中华医学给予人类摄生保健之瑰宝也。后天脾胃之疾患,与人情绪之状态,关系亦甚大。五行学说认为,木能克土,肝脏属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欢,肝木失于疏泄,脾土运化不健,则诸类消化系统疾患所由来也。临床所见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几乎都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体质,慎用药物
如今市场 经济的大势所趋,各种抗衰老养生保健药品琳琅满目。作为商家的宣传,夸大效果,夸大适用范围,包治百病,种种不实甚或欺性的 广告 手段皆是习以为常。而消费者就务必需要具备理性的鉴别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备医学的常识,也应该知道该去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本为促进健康不吝资财,反贻其害,岂不冤哉!人之体质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饮食起居皆有所根据,确是能造福一般民众的真学问。至于疾病之寒热虚实,又非良医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为康复疗疾的初衷,轻信药品广告的蛊惑,甲药试服不效,乙药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病情愈治愈坏,原本单纯之病机,反为棘手之难题,诚可悲可叹哉!常有患者咨询于我。某某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对症者良药也,不对症者,鸩毒也。除外药物,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温之别。譬如,牛羊肉、鸽子鹌鹑、葱姜桂椒之性热,莲藕、蕹苋笋蒿之性凉,人所共知。但多数人却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传统医学中尤关注房中阴阳之术,古籍中言之颇细颇多。总括之,精华糟粕并见,以简单之理论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禁,最为中肯。其余林林总总养生观点,尽可以中庸之道而约言之,凡事皆适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过。总之,鄙人的观点,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实行者,简单最好。如果把一个养生的问题说得纷繁艰涩,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四大基石,简明易记,一望便知,所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讲得很好!
鄙人,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实际工作中所见,感受颇多,今试言养生,不免浅薄。然从辩证唯物之思维观之,余所言,应该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质规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实行也。诚如是践行,养生之事不难,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会。国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质之全面提高,社会之和谐安宁,吾一届小中医之愿也!
【摘 要】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重视起居保健养生等。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 体育运动 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 武术 、 太极拳 、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 活动总结 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 体操 、骑自行车、 广场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论文篇4 浅谈《中医养生学》 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学 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 故事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 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 现代舞 、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6 结束语 以上教学方法针对根据各个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夯实中医基础、突出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 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4.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5.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