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选用抗生素时,往往走入误区,认为药物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1、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病原菌
尽早从患者的感染部位、血液等取样培养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抗生素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比如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而对肾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而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用安全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目前,一般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Ⅱ),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Ⅲ),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速抑菌药(Ⅳ),如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上述抗生素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和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总的说来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其中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临床药理学的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致病菌尽快从感染部位,病人的血液样本隔离和文化致病菌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必须首先掌握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选择药物的抗菌谱必须符合与微生物感染,或无的放矢,浪费钱,延误病情。
抗生素的作用
优先事项和不良反应: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副作用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或其他不良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少有害或无害的药物福利患者的药物在世界,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例如,肾功能受损,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肝代谢和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择安全。
联合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协同效应,也可能使原药的效果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相结合,其目的,而不是减少,治疗效果,增加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不良反应的患者。
目前,抗生素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生殖期的杀菌药物(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类的静态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抗生素
第三种(三)四个元素环,大环内酯类
第四类慢速抑菌(IV),如磺胺类药物快速抑制药物,如。抗生素的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Ⅰ+Ⅱ),拮抗剂(I+III),和(Ⅲ+Ⅳ),独立的和添加剂(Ⅰ+Ⅳ)4种效果,要达到的目的的组合,需要适当配伍,根据抗菌药物的`属性。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所有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有尽可能不,除了要考虑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它是要把握药物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性和有效性。不明原因的发热不应该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外用抗生素(如皮肤)。
预防性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范围严格控制在以下情况:风湿热患者,经常使用的青霉素G,为了消灭溶血性链球菌咽,防止风湿病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前,术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感染病灶切除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伤口或复合外伤,青霉素G或四环素,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新霉素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应用青霉素G消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伤口。
对症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要依据抗生素的适应症进行选用,主要选用原则如下:
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②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等方面进行选用。
③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况来选药,因为上述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不同的患者应用的抗生素有所区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应用导致畸形和影响新生儿发育的药物。
剂量及疗程
抗菌药物应用的剂量与给药次数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或者疗程过短会影响疗效还能导致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或者疗程过程不但导致浪费还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使用量的40%左右,而实际上有应用价值的占少数,错误的使用抗生素用于病毒性感染甚至会引起耐药性产生或者发生继发性感染。所以,要严格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下几种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等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防治风湿热的发作;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可用磺胺嘧啶口服做预防性用药;风湿性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尿路手术前,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行截肢手术时,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用甲硝唑、庆大霉素预防厌氧菌感染。
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扩大抗菌范围。但是,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的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病原体尚没有确定的重型感染等,如果长时间治疗,病原体可能导致耐药发生,要联合用药。具体联用原则可参考相关书籍或文献,或遵医嘱。
扩展资料:
主要分类
按照其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如麦角菌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麦角碱类,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等。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
作用机制
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其核糖体由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其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而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应、肽链延长过程和终止反应。
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我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本科毕业医学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摘要】 目的 了解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 讲述了头孢曲松钠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肾功能衰竭、低钾血症、低血钙搐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故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并加强观察,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不良反应
一、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该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该药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基本无毒性。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头孢曲松钠制剂有悦康多治、999罗塞秦、安迪芬、安塞隆、氨噻三嗪头孢菌素、泛生舒复、果复每、菌必治、菌得治、凯塞欣、抗菌治、克天林、丽珠芬、立键松、罗塞秦等几十种。
二、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头孢曲松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日趋增多,现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引起比较严重的、典型的不良反应病例归纳、整理如下:
1. 过敏性休克:辽药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34岁,急性阑尾炎。原药试敏阴性后,2007年11月16日上午8时50分静滴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克,输液进行10分钟后,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面色紫绀,呼吸微弱,劲动脉搏动微弱,立即停止输液,经9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
2. 双硫仑样反应:郭彩娥[1]等报道男2例,女1例。年龄34—49岁,分别因上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应用头孢曲松钠后,饮酒或食用酒心巧克力而致。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经对症治疗,—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3. 肾功能衰竭:谢建中[2]等患者男57岁,因泌尿系感染给予环丙沙星葡萄糖液250mg静滴9天,5%葡萄糖液250ml+头孢曲松钠静滴9天,用药至第4天,患者尿量减少约100ml,第5天无尿,查肾功BUN (尿酸),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肾功能恢复正常。
4. 低钾血症:邹艳红[3]等报道1例,男30岁,因结节性红斑入院,入院后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于入院第2天下午出现一过性双下肢无力,后每日均有发作且逐渐加重,第4天曾出现一过性四肢无力,第6天午后出现四肢松弛性瘫痪,心电监护未见异常,急查血钾,停用头孢曲松钠,给予补钾治疗,患者于用药5h后症状明显缓解,四肢活动正常,血钾正常。停药后几天内未再出现周期性低钾麻痹。
5. 低血钙搐搦:李兆武[4]等报道1例,女性38岁,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治疗。静滴液体约150ml时,患者出现手足搐搦、烦躁等症状。
查血钙为,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糖均正常,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45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8h后血钙升至.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儿,男性,9天,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给予头孢曲松钠加入生理盐水20ml、茵栀黄10m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以及维生素、维生素B625mg、ATP10mg、辅酶A25U加入10%葡萄糖6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第三天上午8∶30,患儿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症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7. 配伍禁忌用药: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胸闷,全身疼痛去当地村卫生所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4g、地塞米松5mg、利巴韦林60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混合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突感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四肢、口唇紫绀,言语不清,神志恍惚,继而四肢厥冷,心跳停止,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等抗过敏、抗休克、强心等治疗后,抢救八小时无效,患者死亡。
三、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根据上述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对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如下:
1. 药品因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不完全性抗原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经化学重组产生抗原决定族,与体内血清蛋白结合成半抗体-蛋白复合物,即全抗原,可使肌体产生多种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红斑、药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液病等过敏反应多见,少见过敏性休克症状。
2. 药品质量控制 头孢菌素的致敏性还可能与生产中混入的蛋白质及其聚合物有关。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致敏性可能不一样。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溶剂、催化剂,反应不完全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储存过程中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杂质等,不仅使其药效降低,抗菌活性减弱,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3. 机体因素 有过敏性疾病(哮喘等)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的患者,以及曾有过食物过敏的患者,易发生变态反应。此外年龄因素也有影响,头孢曲松钠可透过血脑屏障,老年人因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随着年龄增加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该药敏感性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全,致使头孢曲松钠药液进入脑脊液的量增多,易引起脉络从变态反应,引发颅内压增高。
4. 使用剂量和配制浓度 有的病例存在超剂量使用药物或溶媒使用过少,导致单次使用药品浓度偏高,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5. 配伍禁忌和禁忌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不能将本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需联合用药时应分开使用,头孢曲松钠说明书【禁忌】和【注意事项】项中,已明确注明“本品禁用于对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于任何过敏体质患者均应慎用本品。头孢曲松钠不能与钙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否则会发生配伍禁忌。常见的含钙注射液有氯化钙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哈特曼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等。
6. 用药期间饮酒 头孢曲松钠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也应避免口服含乙醇类的药物、饮料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明确提示,头孢曲松钠可将胆红素从血清白蛋白上置换下来,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能发展成核黄疸,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四 结论
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疗程、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本品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郭彩娥,李卫红等.头孢曲松钠致双硫仑样反应3例报道[J],山东西药(21):24.
[2]谢建中,刘海燕,邝立华.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钠联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3):182.
[3]邹艳红,毕相杰等.静滴头孢曲松钠出现低钾血症1例,中国临床药学杂志[J].2003.(12)5:305.
[4]李兆武,李业芳,刘兴芳等.头孢曲松钠静滴致低血钙搐搦,药物不良反应杂志[J],(1):55.
“用药前咨询”—看似简单的用语却传达了在处方开具和执行前,病人与医生就所开具药物的益处与风险进行交流的重要性。然而当医生告知了药物的重要信息,有时候并不能保证患者完全明白开始这种药物治疗的益处和潜在风险。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论文吧!
用药安全与药学服务论文【1】
摘要:有效地实施药学服务,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关键词:用药安全;药物;药学服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药物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了在医院由医生进行专业用药外,在我们生活当中自已选择用药的时候也较多。
科学合理地用药对人们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药物,那就要加强对用药安全知识的了解及提高药学服务。
1用药安全
首先要正确认识药品,药品具有两面性,①能防治疾病,②不恰当应用也可以导致疾病。
只有科学合理地应用才能做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掌握科学正确的药品知识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该如何主动去认识药品,安全合理地用药呢?综合说来,不外乎3个方面:①科学的用药习惯;②科学的医疗保健习惯;③更加注重学习用药和保健知识,理性选择就诊和用药。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我国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简称OTC药。
常用药品的滥用
失眠的情况,因此服用安定类药物的人较多。
但安定类药物长时期服用,可导致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和耐受性,用药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严重时可以成瘾,因此一定要避免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要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来调整睡眠。
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在美国每天的处方中,有亿张是抗生素,有关专家认为其中有50%是不必要的,在我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当然,合理的用药是必须的,但有时患者只是患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无效,用点抗感冒药就可以了,而不必常规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不当,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出现不应有的不良反应,有些还很严重,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的过敏反应,链霉素、庆大霉素对耳、肾的毒性,红霉素对肝脏的毒性等,此外,还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也有可能造成合并症增多。
解热镇痛药是人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头痛脑热时,或是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或是痛经等,人们常常不经过医生诊治就自己到药店去买退烧药或是止痛药,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布洛芬,实际上这些药都只是对症治疗。
牙痛应该去口腔医院治疗,关节和腰腿痛可以用物理疗法或是外用贴膏缓解疼痛,以减轻很多用药的不良反应,像阿司匹林和消炎痛,如果经常服用,对胃有很强的刺激性,重者可引起胃溃疡出血。
2加强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顾客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的用药,在日常工作中,药学人员除了完成配方发药工作外,还应向患者清楚地讲解患者所用药 物的基本知识,说明药品的用法、注意事项等。
医用指导的必要性 作为1名在药房工作的药学人员,我切实感受到对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对患者或者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工作中,药房工作已不仅仅是照方发药,重视患者以及其家属的用药指导,开展药学咨询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患者用药指导 为了获得最好的医疗保健,患者有权利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药学销售人员也有责任向患者说明药品的用法。
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
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掌握药品的服用方法,是患者正确服药的关键。
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药房顾客多,因此药学人员往往只局限于照方取药,在药袋上写用药方法。
而顾客在离开医院时,对拿到手的药不知道怎么服用并没有完全的了解,在服用时要注意什么,患者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是似懂非懂,这可能会导致患者不能完全或完全没有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患者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患者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患者不依从性的产生。
这些情况在内服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当患者自己感到症状减轻或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而导致病情反复、耐药性的产生、病程的延长等,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对于药学人员在药袋上所写的服用方法:如需要时不能完全理解而导致患者不依从性的产生。
例如用阿托品这种药时,如果患者体温在39℃以上,用此药必须先降温,否则,因本药抑制汗腺分泌,使散热困难,不仅难降温,还可能使体温更加升高。
药物的用法用量 药学人员在发药的同时如讲解一些药物保健和服药小常识,就会使患者掌握科学的服药方法,获得用药知识,有益于疾病的痊愈。
以上两者可以为药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防治疾病作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同时,药品销售部门也应加强药学服务,从而使人们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医院药学服务状况【2】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要求有用药知情权和用药选择权;另外,药品分类制度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采取自我药疗的手段来进行保健与治疗。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效果,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已经成为了广大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药学服务的现状
药学服务体系未形成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药学服务的概念与体系,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与之相适应,同时还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的管理机制来弥补法律规定上的不足。
而药学服务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久,当前药学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家对药学服务的认识还不够,药学服务体系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
药学服务机构不完善 提供药学服务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医院药房,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药房进行的仍然是简单的制剂、处方调配、发药的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上。
医院药房的药师在工作中缺乏与医师和患者的交流沟通,不能主动地参与药学服务工作。
社会药房作为另一个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在我国,有相关数据表明,药品供应重心正逐步地由医院药房向社会药房转移,民众日常使用的药品有一半来自医院外药房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药房更应该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非常不令人满意。
目前,我国社会药房的药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药物销售上,对如何做好药学服务及其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服务范围狭窄,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用药的质量、效果和安全。
药学服务提供者整体素质堪忧 作为药学服务提供者的药师,整体素质堪忧。
在最近的一次对执业药师调查的数据显示,的被调查人员对于常用OTC 药物的使用方法比较熟悉;的人认为能够准确理解开方者的意图, 并按照要求调配处方; 的人认为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人认为熟悉常用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
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工作还处于药师工作比较初始的审核、调配处方阶段,缺乏提供药学服务所要求的能力,在提供药学服务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2药学服务开展不力的原因
药学服务起步晚,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传统药学工作理念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药学服务的理念进入我国也不过短短数年,影响甚微。
直至2003年2月25日,我国第一个与药学服务相关的行业规范《优良药房工作规范(试行)》(GPP)才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布。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至今也还没有能够制定出来。
缺乏国家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仅靠一部行业规范来推动药学服务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
药学服务提供机构对药学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医院长期以来"重医轻药",医院药房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将药学服务质量纳入其中,主要以药品供应以及药房经济效益情况为依据。
对药师工作的评价也不考虑药物治疗效果。
这使得药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更重视药品的供应,而不是如何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而社会药房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与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在经营上以经济效益为重,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开展药学服务的氛围。
大部分社会药房药师的工作以销售为主,有的地方甚至让药师当起了"药托"。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一直沿袭前苏联过于学术化的培养方式,药学课程的设置以化学为主干,知识系统主要是为科学研究服务。
而生物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导致学生生物医学知识欠缺。
同时,药学学生临床实习时间普遍不足甚至没有,这很不利于对学生实际处理合理用药问题能力的培养。
药学服务要求药师不仅要懂得药学知识,还应该懂得医学,管理学的知识,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与医生和患者交流的能力。
以目前的药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足使他们对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充当"药品售货员"的职能。
另外,作为药师选拔机制中重要一环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内容的设置偏重于工业生产及大化学知识方面,忽略了临床用药、药房咨询、用药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考核。
这种机制很不利于选拔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使得执业药师资格的获得者不重视临床实践,导致我国执业药师普遍缺乏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能力,对于处方药物是否会发生相互作用,剂量是否正确等问题,缺乏审核把关的能力。
3解决开展药学服务困境的对策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学服务体系 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确立一套药学服务标准化方法指导原则。
以WHO的GPP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为依托,参考发达国家的药学服务相关规范,结合我国目前医疗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与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规范与行业规范。
根据医院药房与社会药房各自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药学服务实施的量化指标。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有关各界充分认识药师在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实施药学服务能够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益处。
全方位推动我国药学服务事业的发展。
转变观念,建立新的药房工作制度 无论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都应该明确这一点,药房其实不只是卖药,在销售药品的同时,还应把健康提供给消费者。
充分认识到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不但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与保健,同时也可以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力。
将药学服务纳入药师的评价体系,以GPP为指导,重新构建药房的服务规范。
根据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的不同情况设置各自专门的药学服务区域,配备相应设施,安排专职药师,提供相应服务。
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机制 优化教学计划,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调整化学类课程内容与学时,增加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类课程,使药学教育模式由"化学模式"转为"生物医学-管理学-药学"模式。
你好,论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纲【论文关键词】 小儿;抗生素;合理使用 【论文摘要】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小儿危害极大,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论文】1、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2 、滥用的不良后果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4 、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5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结论】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基本就这些,你可以在次基础上修改完成。
抗菌兽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是:
(1)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同的抗菌兽药各有其不同的适应证。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红霉素等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如猪丹毒、破伤风、炭疽、马腺疫、链球菌性炎症、败血症等有效;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等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巴氏杆菌病、肠炎、泌尿道炎症的效果不错;耐酶青霉素对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败血症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类等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肺炎、败血症等有效。磺胺类主要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等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2)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抗菌兽药在使用时,一定要选择好所用的剂量和适宜的疗程。一般开始治疗时可选用较大剂量,使血液药物浓度达到较高程度后,再根据病情酌减剂量。药物的疗程可视疾病类型和患畜病况而定。急性感染的病例其疗程不宜过长,可在感染控制后3日左右停药。对于一些慢性感染的则应适当延长疗程,以巩固疗效。否则盲目加大使用剂量会造成药物和经济上的损失,还可使患畜产生不良反应。若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则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联合应用的抗菌兽药之间可发生协同、累加或颉颃作用联合用药如果选择得好即可获得协同和累加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抗菌药物用量、减小毒性反应;如果选择得不好则可能出现颉颃作用。所以,联合应用应选择最佳的药物联合。一般情况下应用两种抗菌兽药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但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配伍禁忌:
①在输液中,有些药物混合后常出现混浊、变色、沉淀及降低抗菌活性。如青霉素G不宜与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E、两性霉素B、磺胺药钠盐及碳酸氢钠、氨基酸、维生素C、去甲肾上腺素、氯丙嗪等联合静脉注射。
②四环素类与多种药物都有配伍禁忌,适宜单独静脉注射给药。不宜与含铁、钙、铝、镁、铋等药物或饲料同服,因可形成不易溶解的复合体而影响吸收;也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因后者可使pH升高而降低其溶解度。
③两种药物合用时,会引起毒性加剧。如氨基糖苷类与头孢菌素类联合,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庆大霉素与速尿合用,会增强耳毒性等。
(4)要有明确的临床指征,避免滥用抗菌兽药根据临床的诊断、患畜的全身状况及感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抗菌兽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诊断为病毒病或已被病毒感染者不宜应用。因一般抗菌兽药特别是抗生素都无抗病毒作用。
②患畜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应用。因使用后可使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检出,使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影响正确诊断或延误及时治疗。
③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等局部应用。防止发生过敏反应或引起耐药菌产生。
(5)意外情况的处理如发生过敏反应等意外情况,应沉着冷静,选用适合的药物来解救。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我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本科毕业医学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摘要】 目的 了解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 讲述了头孢曲松钠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肾功能衰竭、低钾血症、低血钙搐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故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并加强观察,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不良反应
一、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该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该药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基本无毒性。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头孢曲松钠制剂有悦康多治、999罗塞秦、安迪芬、安塞隆、氨噻三嗪头孢菌素、泛生舒复、果复每、菌必治、菌得治、凯塞欣、抗菌治、克天林、丽珠芬、立键松、罗塞秦等几十种。
二、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头孢曲松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日趋增多,现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引起比较严重的、典型的不良反应病例归纳、整理如下:
1. 过敏性休克:辽药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34岁,急性阑尾炎。原药试敏阴性后,2007年11月16日上午8时50分静滴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克,输液进行10分钟后,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面色紫绀,呼吸微弱,劲动脉搏动微弱,立即停止输液,经9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
2. 双硫仑样反应:郭彩娥[1]等报道男2例,女1例。年龄34—49岁,分别因上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应用头孢曲松钠后,饮酒或食用酒心巧克力而致。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经对症治疗,—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3. 肾功能衰竭:谢建中[2]等患者男57岁,因泌尿系感染给予环丙沙星葡萄糖液250mg静滴9天,5%葡萄糖液250ml+头孢曲松钠静滴9天,用药至第4天,患者尿量减少约100ml,第5天无尿,查肾功BUN (尿酸),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肾功能恢复正常。
4. 低钾血症:邹艳红[3]等报道1例,男30岁,因结节性红斑入院,入院后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于入院第2天下午出现一过性双下肢无力,后每日均有发作且逐渐加重,第4天曾出现一过性四肢无力,第6天午后出现四肢松弛性瘫痪,心电监护未见异常,急查血钾,停用头孢曲松钠,给予补钾治疗,患者于用药5h后症状明显缓解,四肢活动正常,血钾正常。停药后几天内未再出现周期性低钾麻痹。
5. 低血钙搐搦:李兆武[4]等报道1例,女性38岁,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治疗。静滴液体约150ml时,患者出现手足搐搦、烦躁等症状。
查血钙为,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糖均正常,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45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8h后血钙升至.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儿,男性,9天,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给予头孢曲松钠加入生理盐水20ml、茵栀黄10m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以及维生素、维生素B625mg、ATP10mg、辅酶A25U加入10%葡萄糖6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第三天上午8∶30,患儿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症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7. 配伍禁忌用药: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胸闷,全身疼痛去当地村卫生所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4g、地塞米松5mg、利巴韦林60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混合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突感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四肢、口唇紫绀,言语不清,神志恍惚,继而四肢厥冷,心跳停止,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等抗过敏、抗休克、强心等治疗后,抢救八小时无效,患者死亡。
三、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根据上述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对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如下:
1. 药品因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不完全性抗原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经化学重组产生抗原决定族,与体内血清蛋白结合成半抗体-蛋白复合物,即全抗原,可使肌体产生多种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红斑、药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液病等过敏反应多见,少见过敏性休克症状。
2. 药品质量控制 头孢菌素的致敏性还可能与生产中混入的蛋白质及其聚合物有关。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致敏性可能不一样。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溶剂、催化剂,反应不完全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储存过程中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杂质等,不仅使其药效降低,抗菌活性减弱,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3. 机体因素 有过敏性疾病(哮喘等)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的患者,以及曾有过食物过敏的患者,易发生变态反应。此外年龄因素也有影响,头孢曲松钠可透过血脑屏障,老年人因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随着年龄增加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该药敏感性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全,致使头孢曲松钠药液进入脑脊液的量增多,易引起脉络从变态反应,引发颅内压增高。
4. 使用剂量和配制浓度 有的病例存在超剂量使用药物或溶媒使用过少,导致单次使用药品浓度偏高,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5. 配伍禁忌和禁忌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不能将本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需联合用药时应分开使用,头孢曲松钠说明书【禁忌】和【注意事项】项中,已明确注明“本品禁用于对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于任何过敏体质患者均应慎用本品。头孢曲松钠不能与钙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否则会发生配伍禁忌。常见的含钙注射液有氯化钙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哈特曼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等。
6. 用药期间饮酒 头孢曲松钠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也应避免口服含乙醇类的药物、饮料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明确提示,头孢曲松钠可将胆红素从血清白蛋白上置换下来,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能发展成核黄疸,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四 结论
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疗程、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本品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郭彩娥,李卫红等.头孢曲松钠致双硫仑样反应3例报道[J],山东西药(21):24.
[2]谢建中,刘海燕,邝立华.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钠联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3):182.
[3]邹艳红,毕相杰等.静滴头孢曲松钠出现低钾血症1例,中国临床药学杂志[J].2003.(12)5:305.
[4]李兆武,李业芳,刘兴芳等.头孢曲松钠静滴致低血钙搐搦,药物不良反应杂志[J],(1):55.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药搭配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两者搭配也有一些禁忌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1:《中西药配伍禁忌》 摘要:中西药联用在临床日趋普遍,如若配伍不当,则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从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变化,谈谈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临床,注意中西药配伍的变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合理应用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缩短疗程等优点,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如配伍不合理,会产生单一药没有的不良反应,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增加毒性。因此深入探讨中西药的配伍变化,对临床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下从几个方面对中西药配伍产生的相互作用做一简析。 1 对药动学的影响 对吸收的影响 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中西药合用产生的理化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中西药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中西药成份之间的络合、螯合、吸附等作用,根据中药的成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络合、螯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主要含有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铋离子等阳性金属离子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等配伍。因此类药物结构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药合用后。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龙骨、龙齿、牡蛎、蛤壳、瓦楞子等;含铝离子的有明矾;含铁离子的有代赭石、自然铜、禹余粮;含铁、镁离子的有礞石;含镁、铝离子的有滑石;含铁、镁、铝的有磁石;含铁、铝、镁、钙的有赤石脂,钟乳石等。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维生素B1、B6形成螯合物使两者的作用均受影响。 ②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含有雄黄、朱砂、鞣质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遇部分西药易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这类药物与含有铁盐的西药同服时,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砷酸盐,不利于机体吸收,导致其疗效降低;朱砂的主要成份为硫化汞,含朱砂的中药和中成药与还原性溴化钾、碘化钾、三溴合剂配伍时,汞离子可与溴或碘络合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腐蚀胃肠道黏膜引起出血,引起药源性肠炎;含有鞣质成份的中药遇铁剂形成不溶性沉淀,沉淀物不能被小肠吸收;含有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地高辛等强心药生成盐沉淀,难于吸收;含有有机酸成份的中药可与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等金属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不利于吸收。 ③吸附作用影响吸收:煅炭的中药如血余炭、蒲黄炭、炮姜炭、地榆炭、棕榈炭等,在炮制过程中可生成大量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使煅炭中药在胃肠道中产生强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蛋白质、维生素、生物碱、激素、抗生素等,所以各种酶制剂、维生素及抗生素不宜与之联用,由于其吸附作用,影响其吸收;吸附作用还表现在含鞣质的中药及其制剂中,因为鞣质具有吸附作用,可使上述药物的透膜吸收减少。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侧柏叶、地榆、枣树皮、仙鹤草等。 酸碱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碱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中药合用,而含有机酸的中药不宜与在碱性环境中吸收的中药合用。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女金丹等,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在碱性条件下排泄减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同时增加脑组织中的浓度,使其毒付作用增强,故长期应用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相反与使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头孢类抗生素合用时,使此类药物的解离度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增加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的排泄速度,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使其抗菌作用明显降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木瓜、陈皮、川芎、女贞子等中药及其制剂,可使磺胺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肾毒性,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作用强,当与山楂冲剂同服时,可使血浆pH值降低,导致红霉素分解,失去抗菌作用。 含有皂苷的中药如人参、三七、桔梗等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如维生素C同服,酸性环境中皂苷易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而失效;含有蒽醌类物质的药物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故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药理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中西药合用常常产生药理性的拮抗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如含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的中成药珍珠丸、清热解毒丸等不宜与小檗碱同服,因其所含蛋白质等成份水解生成的多种氨基酸可拮抗小檗碱的抗菌效果,影响其抗杆菌的疗效;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如与中枢镇咳药长期配伍,中药所含氰苷在胃酸作用下经酶水解生成具有镇咳作用的氢氰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二者联用加重中枢镇咳药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含氰苷的药物不宜与吗啡、杜冷丁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及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合用,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含强心苷的中药如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等与羧苄西林、两性霉素B联用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增加心肌对含强心苷类药的敏感性,诱发中毒反应;含酶的中药如神曲、麦芽、豆豉及其制剂,不宜与抗生素类同服,产生拮抗作用,不仅降低前者的药物活性,也降低后者的抗菌活性,如果联用要间隔3h。 其它 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甘草、鹿茸、何首乌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可使甘油、乳酸等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到降血糖药物的疗效;含碘的中药与异烟肼合用,在胃酸条件下,碘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可使后者的抗痨作用下降;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主动脉内皮细胞钙离子水平,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易引起中毒,临床上两药合用时,注意适当降低地高辛的剂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红霉素不宜与穿心莲同服,因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不宜与强心苷类同服,因为颠茄类生物碱可抑制胃排空和肠蠕动,使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增加,易引起中毒;颠茄类生物碱药物与红霉素合用时,可使红霉素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被胃酸破坏而降低疗效。 对分布的影响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的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分布。如绣球葡属植物和黑柳可以取代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西药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治疗效果;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对代谢的影响 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中药的醑剂、酊剂、流浸膏剂中不同浓度的含有乙醇。乙醇是常见的肝药酶诱导剂,在与西药如苯巴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二甲双胍等具有酶促用的药物合用时,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效降低。 肝药酶抑制的作用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等中成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合用,如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异烟肼等。二者合用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贮存于神经未梢中,而麻黄中的有效成份麻黄碱,可促使这些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及心肌梗塞、严重可引起高血压危象。 对排泄的影响 尿液的酸碱性会影响肾脏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尿液可促进或减少药物的排泄。如山楂、乌梅等能酸化尿液,使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的吸收增加,加重肾脏的毒性反应;而与碱性药物四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时,使其排泄增加,疗效降低,其与磺胺类药物同服,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2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会使两者在疗效上产生拈抗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会使阿斯匹林所致的溃疡的发生率增加,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降糖药的疗效;甘草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可使强心苷类药物中毒率增加;麻黄及含有麻黄的制剂不能与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可收缩动脉血管,使血压升高,台用时产生药理性拮抗。关于药理性的拮抗在影响吸收的因素中已经说过,对吸收的影响是药动学方面的,对药效学的影响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其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影响临床联合用药的目的。 3讨论 上面主要阐述了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由于中药成份的特殊性。中西药配伍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中西药配伍禁忌还不止于此,如中药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间仍然存在着配伍禁忌,关于中西药配伍的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注意,不断探索,使中西药合用更加合理,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2:《中西药配伍中的禁忌》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并用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现就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如下。 1有些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中西药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含Fe2+、Fe3+、Mg2+、Al3+、Ca2+等多种二价以上金属阳离子的中成药,如桔红丸、明目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胃黄连丸、女金丹、朱砂安神丸、当归浸膏丸、复方五味子片、追风丸等,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异烟肼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中西药配伍形成沉淀,导致变性或失活 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金属离子制剂、强心苷、含氨基比林成分的药物等合用,能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发生沉淀、变性、失活而降低药物疗效。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合用,会使上述酶制剂灭活,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也能使多种抗生素、维生素B1、B6失去活性而影响其吸收利用。 黄连、黄柏、川乌、附子、麻黄、马钱子、洋金花、延胡索等含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制剂与酶制剂、金属盐类、碘化物联用,会产生沉淀反应,使药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 中西药合用影响疗效 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合剂、甘草片、参茸片、鹿茸片等与本药降糖药胰岛素、优降糖、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同服,因甘草、鹿茸的类皮质激素功能有升血糖作用,多而降低了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国公药酒、骨刺消痛液等药酒,若与西药鲁米那、苯妥英纳、安乃近、胰岛素、甲苯磺丁脲等同服,因乙醇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代谢加速,从而降低疗效。 麻黄及其制剂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能对抗降压药的作用,故不宜与复方降压片、降压灵、胍乙腚等药物合用,也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如氯丙嗪等联用。 延胡索及其制剂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等同用,因延胡索所含的生物碱有对抗中枢兴奋作用,而使药效降低。 含雄黄的的中成药,如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等,不宜与亚铁盐、亚硝酸盐类同服,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可生成硫代砷酸盐使疗效下降。 2有些中西药联用,发生毒副反应 中西药联用,可能造成中毒 含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制剂能增加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对肾脏的毒性,故不宜长期合用。 含雄黄的中成药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因这些西药在胃液里可产生微量硝酸、硫酸,使雄黄所含的ASS氧化,增加毒性。 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强心药配伍,因麻黄碱能兴奋心肌,而致心律加快,故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性。 中西药配伍不恰当可发生危险 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气管炎糖浆、哮喘片、止嗽定喘丸等,若与西药单胺转化酶抑制剂如痢特灵、优降宁、闷可乐、苯乙肼等并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可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而麻黄里的麻黄碱可促使贮存于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桃仁、苦杏仁、白果、枇杷仁等含氰苷的中药及制剂若同麻醉、镇静、止咳等西药合用,会引起严重的呼吸中枢抑制,甚至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甘草及其制剂不宜与利尿酸、氯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因为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有可能加重引起低血钾的危险。 中西药合用,有时可使用毒副反应增强 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肾上腺素联用,因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若与肾上腺素配伍应用,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不宜与异烟肼联用,联用会使副作用增强;不宜与氨茶碱并用,虽二者均为平喘药,但临床观察表明,两药合用,疗效不仅不及单独使用,而且毒副反应如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健脑丸、人丹、七厘散、紫雪丹、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3小结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使用可能存在的的配伍禁忌也许不止这些,这就要求广大医药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 总结 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夏秋欣.临床护理药理学手册[M].上海:文汇出版社,. [4]朱璐卡,胡国华,王井和,等.射干麻黄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gE,IL-4,TNT-α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2265-2266. [5]李宁.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65.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3:《浅谈中西药联用及配伍禁忌》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且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的重要和普遍的手段。中西药联合若用之得当则可产生协同作用甚至相加作用,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反之如不了解各药物成分的性质,配伍不当,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1]。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就中西药联用的研究 方法 及临床常见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如下。 1 中西药联用的研究方法 药效学方法 此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患者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加趋于正确。 2 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 ①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理化反应;②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可产生拮抗作用而影响疗效,使病情延误。如吗丁啉与654-2伍用可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但耳毒性相加。 按药效学分类 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临床用药追求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但拮抗作用的机会同样也很多,这不但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例如: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对神经有抑制作用。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洋地黄类强心苷、心可定、心痛定等合用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可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可导致低血钾症的发生。甘草制剂如甘草浸膏,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并用。因甘草能可引起高血压及发生低血钾现象,与利血平等降压药物相拮抗。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等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毒性反应。另外,麻黄碱也具有兴奋α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减弱降压药降压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使血压难以控制,严重者可使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加重。 3 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改变用药途径 如选择分开服用或注射用药,可避免直接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和大多数影响药物吸收的配伍。 调整药量 主要指相加作用的配伍或监测血药浓度。 临床观察及血生化监测 主要指增加毒副作用的配伍。 拒绝调剂 无法用药剂方法解决的配伍应禁止伍用,请医师修改后再进行调剂。 4 配伍禁忌 四环素与异烟肼等不能与石膏、龙骨、牡蛎等含钙、镁离子丰富的药并用,因会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影响前者的吸收,使疗效降低。 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甲氧氯普 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疗效。 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化学药复方利血平、帕吉林不能同时服用,因前三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能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联合应用影响降压效果。 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哌替啶、可待因不能同时服用,因前者含有苦杏仁苷,有抑制呼吸作用,同时服用易致呼吸衰竭产生[2]。 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神丸不宜与化学药普罗帕酮、奎尼丁同时服用,因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可能。 抗结核药异烟肼不宜与昆布合用,因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烟酸、氧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能。 乳酶生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因为其中的黄连素成份明显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消化能力。 磺胺类药不能与富含有机酸的乌梅、五味子、山楂等同用,因可导致磺胺药在尿中形成结晶[3]。 双黄连注射剂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注射剂配伍后,溶液pH值升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有沉淀产生;双黄连注射剂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注射液配伍后,颜色变为棕黑色。 头孢曲松与川芎嗪注射液配伍后,可产生白色混浊及结晶;川芎嗪注射液与青霉素G配伍可产生沉淀。 红霉素注射液与菌栀黄注射液混合后可产生浑浊。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与穿琥宁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2 小结 中西药联合产生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很多,若用之不当,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医师与西医师,应在中西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联合应用时,应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顺序、用药时间、剂量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了解中西药配伍禁忌,掌握配伍原则,力求进行最佳的配伍,谨慎用药,从而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瑜红,黄川峰.116张不合理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37. [2] 席秋红,任光瑞,马雅斌.中西药配伍不合理剖析.新疆中医药,2007,25(4):86-87. [3] 李靖.中西药不合理配伍应用的预防.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10):92-93. 猜你喜欢: 1. 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 2. 药学论文精选 3. 关于安全合理用药的论文 4. 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5.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6. 关于药学的论文
药学论文选题(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选题(二)
1.褪黑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3.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4.抗大肠杆菌的中草药研究进展
5.左咪唑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6.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7.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
8.浅谈药理学创新课堂教学
9.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0.黄连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11.绿原酸药理学研究进展
12.槲皮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13.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4.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5.中草药抗真菌研究新进展
药学论文选题(三)
1. 氨基胍对蛋白糖基化大鼠模型的作用
2. 氧化应激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3.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试平衡透析法的优化
4. 小鼠白内障模型晶体和血浆中谷胱甘肽的测定
5.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6. 丹参的化学成份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7. 红丝线草对高脂高糖诱致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8. 苦茶(Camellia assamica )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9. 中药猴耳环的抗炎作用研究
10. 四君子汤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1. 龙葵总碱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12. 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13.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14. 中药溪黄草的物质基础研究
15. TMXY注射液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16. 龙葵抗癌活性成分研究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有三种形式: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和科研论文。确定毕业论文形式时要多方考虑,首先要确定论文题目的范围,论文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等,还要考虑到搜集论文论据和相应资料的便捷性。论文形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1、调研报告(社会调查)一般包括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方法、内容、结论等几部分内容,论文中还应有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例如:调研报告类——某医院门诊儿科抗感染药使用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常用抗感染药物在某院门诊儿科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 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本市某三甲医院2008年1月门诊儿科处方2452张,采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儿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抗感染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并根据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使用种类、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注射剂使用率为 %,的儿科患者使用了抗感染药物,共涉及8类20种抗感染药物。用药频度(DDDS)排序前 3位的是: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头孢克洛,阿奇霉素在处方金额和DDDs 统计中均为第 1位,单一用药率,联合用药率 。处方中使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均为眼部用药或咽部喷剂,局部用药,吸收较少,对患儿影响不大。结论:该院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普遍,抗菌药物使用的问题较多,存在“大包围”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需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2、文献综述 (文献查找)检索与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报告。综述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①目前的研究概况;②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③结论及解决思路。例如:文献综述类——脂质体作为心脑血管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总结近年来脂质体作为心脑血管药物载体的最新进展,介绍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受体介导脂质体等将药物导向心脏、血栓以及协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等方面的应用。3、科研论文(专题实验)一般由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例如:科研论文类——小鼠乳腺癌细胞系Ca761-0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小鼠乳腺癌细胞系,明确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乳腺癌移植瘤组织,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并对其纯化和反复传代,进行生长曲线,倍增时间,软琼脂集落形成,细胞周期,染色体众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体内成瘤率,转移率等鉴定。结果:建立了一个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命名为Ca761-03。其生长迅速,呈贴壁生长。倍增时间为 h;平均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为%;G1期%,S期%,G2+M期%;CK染色为阳性,ER,PR均为阴性;体内移植成瘤率100%,肺转移率100%,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与研究。以上是药学毕业论文的三种论文形式,具体的论文题目可从药品采购、加工、生产、销售和管理环节,以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等方面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了解,找出实际工作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确立论文的题目。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我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本科毕业医学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摘要】 目的 了解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 讲述了头孢曲松钠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肾功能衰竭、低钾血症、低血钙搐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故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并加强观察,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不良反应
一、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该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该药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基本无毒性。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头孢曲松钠制剂有悦康多治、999罗塞秦、安迪芬、安塞隆、氨噻三嗪头孢菌素、泛生舒复、果复每、菌必治、菌得治、凯塞欣、抗菌治、克天林、丽珠芬、立键松、罗塞秦等几十种。
二、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头孢曲松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日趋增多,现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引起比较严重的、典型的不良反应病例归纳、整理如下:
1. 过敏性休克:辽药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34岁,急性阑尾炎。原药试敏阴性后,2007年11月16日上午8时50分静滴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克,输液进行10分钟后,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面色紫绀,呼吸微弱,劲动脉搏动微弱,立即停止输液,经9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
2. 双硫仑样反应:郭彩娥[1]等报道男2例,女1例。年龄34—49岁,分别因上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应用头孢曲松钠后,饮酒或食用酒心巧克力而致。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经对症治疗,—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3. 肾功能衰竭:谢建中[2]等患者男57岁,因泌尿系感染给予环丙沙星葡萄糖液250mg静滴9天,5%葡萄糖液250ml+头孢曲松钠静滴9天,用药至第4天,患者尿量减少约100ml,第5天无尿,查肾功BUN (尿酸),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肾功能恢复正常。
4. 低钾血症:邹艳红[3]等报道1例,男30岁,因结节性红斑入院,入院后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于入院第2天下午出现一过性双下肢无力,后每日均有发作且逐渐加重,第4天曾出现一过性四肢无力,第6天午后出现四肢松弛性瘫痪,心电监护未见异常,急查血钾,停用头孢曲松钠,给予补钾治疗,患者于用药5h后症状明显缓解,四肢活动正常,血钾正常。停药后几天内未再出现周期性低钾麻痹。
5. 低血钙搐搦:李兆武[4]等报道1例,女性38岁,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治疗。静滴液体约150ml时,患者出现手足搐搦、烦躁等症状。
查血钙为,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糖均正常,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45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8h后血钙升至.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儿,男性,9天,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给予头孢曲松钠加入生理盐水20ml、茵栀黄10m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以及维生素、维生素B625mg、ATP10mg、辅酶A25U加入10%葡萄糖6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第三天上午8∶30,患儿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症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7. 配伍禁忌用药: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胸闷,全身疼痛去当地村卫生所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4g、地塞米松5mg、利巴韦林60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混合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突感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四肢、口唇紫绀,言语不清,神志恍惚,继而四肢厥冷,心跳停止,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等抗过敏、抗休克、强心等治疗后,抢救八小时无效,患者死亡。
三、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根据上述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对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如下:
1. 药品因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不完全性抗原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经化学重组产生抗原决定族,与体内血清蛋白结合成半抗体-蛋白复合物,即全抗原,可使肌体产生多种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红斑、药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液病等过敏反应多见,少见过敏性休克症状。
2. 药品质量控制 头孢菌素的致敏性还可能与生产中混入的蛋白质及其聚合物有关。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致敏性可能不一样。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溶剂、催化剂,反应不完全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储存过程中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杂质等,不仅使其药效降低,抗菌活性减弱,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3. 机体因素 有过敏性疾病(哮喘等)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的患者,以及曾有过食物过敏的患者,易发生变态反应。此外年龄因素也有影响,头孢曲松钠可透过血脑屏障,老年人因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随着年龄增加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该药敏感性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全,致使头孢曲松钠药液进入脑脊液的量增多,易引起脉络从变态反应,引发颅内压增高。
4. 使用剂量和配制浓度 有的病例存在超剂量使用药物或溶媒使用过少,导致单次使用药品浓度偏高,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5. 配伍禁忌和禁忌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不能将本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需联合用药时应分开使用,头孢曲松钠说明书【禁忌】和【注意事项】项中,已明确注明“本品禁用于对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于任何过敏体质患者均应慎用本品。头孢曲松钠不能与钙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否则会发生配伍禁忌。常见的含钙注射液有氯化钙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哈特曼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等。
6. 用药期间饮酒 头孢曲松钠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也应避免口服含乙醇类的药物、饮料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明确提示,头孢曲松钠可将胆红素从血清白蛋白上置换下来,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能发展成核黄疸,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四 结论
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疗程、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本品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郭彩娥,李卫红等.头孢曲松钠致双硫仑样反应3例报道[J],山东西药(21):24.
[2]谢建中,刘海燕,邝立华.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钠联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3):182.
[3]邹艳红,毕相杰等.静滴头孢曲松钠出现低钾血症1例,中国临床药学杂志[J].2003.(12)5:305.
[4]李兆武,李业芳,刘兴芳等.头孢曲松钠静滴致低血钙搐搦,药物不良反应杂志[J],(1):55.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你是什么方向的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我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本科毕业医学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摘要】 目的 了解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 讲述了头孢曲松钠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肾功能衰竭、低钾血症、低血钙搐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故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并加强观察,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不良反应
一、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该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该药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基本无毒性。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头孢曲松钠制剂有悦康多治、999罗塞秦、安迪芬、安塞隆、氨噻三嗪头孢菌素、泛生舒复、果复每、菌必治、菌得治、凯塞欣、抗菌治、克天林、丽珠芬、立键松、罗塞秦等几十种。
二、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头孢曲松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日趋增多,现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曲松钠引起比较严重的、典型的不良反应病例归纳、整理如下:
1. 过敏性休克:辽药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34岁,急性阑尾炎。原药试敏阴性后,2007年11月16日上午8时50分静滴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克,输液进行10分钟后,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面色紫绀,呼吸微弱,劲动脉搏动微弱,立即停止输液,经9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
2. 双硫仑样反应:郭彩娥[1]等报道男2例,女1例。年龄34—49岁,分别因上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应用头孢曲松钠后,饮酒或食用酒心巧克力而致。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经对症治疗,—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3. 肾功能衰竭:谢建中[2]等患者男57岁,因泌尿系感染给予环丙沙星葡萄糖液250mg静滴9天,5%葡萄糖液250ml+头孢曲松钠静滴9天,用药至第4天,患者尿量减少约100ml,第5天无尿,查肾功BUN (尿酸),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肾功能恢复正常。
4. 低钾血症:邹艳红[3]等报道1例,男30岁,因结节性红斑入院,入院后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于入院第2天下午出现一过性双下肢无力,后每日均有发作且逐渐加重,第4天曾出现一过性四肢无力,第6天午后出现四肢松弛性瘫痪,心电监护未见异常,急查血钾,停用头孢曲松钠,给予补钾治疗,患者于用药5h后症状明显缓解,四肢活动正常,血钾正常。停药后几天内未再出现周期性低钾麻痹。
5. 低血钙搐搦:李兆武[4]等报道1例,女性38岁,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给予头孢曲松钠配液体静滴治疗。静滴液体约150ml时,患者出现手足搐搦、烦躁等症状。
查血钙为,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糖均正常,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45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8h后血钙升至.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儿,男性,9天,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给予头孢曲松钠加入生理盐水20ml、茵栀黄10m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以及维生素、维生素B625mg、ATP10mg、辅酶A25U加入10%葡萄糖6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第三天上午8∶30,患儿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症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7. 配伍禁忌用药: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患者,女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胸闷,全身疼痛去当地村卫生所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4g、地塞米松5mg、利巴韦林60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混合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突感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四肢、口唇紫绀,言语不清,神志恍惚,继而四肢厥冷,心跳停止,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等抗过敏、抗休克、强心等治疗后,抢救八小时无效,患者死亡。
三、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根据上述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对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如下:
1. 药品因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不完全性抗原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经化学重组产生抗原决定族,与体内血清蛋白结合成半抗体-蛋白复合物,即全抗原,可使肌体产生多种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红斑、药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液病等过敏反应多见,少见过敏性休克症状。
2. 药品质量控制 头孢菌素的致敏性还可能与生产中混入的蛋白质及其聚合物有关。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致敏性可能不一样。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溶剂、催化剂,反应不完全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储存过程中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杂质等,不仅使其药效降低,抗菌活性减弱,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3. 机体因素 有过敏性疾病(哮喘等)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的患者,以及曾有过食物过敏的患者,易发生变态反应。此外年龄因素也有影响,头孢曲松钠可透过血脑屏障,老年人因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随着年龄增加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该药敏感性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全,致使头孢曲松钠药液进入脑脊液的量增多,易引起脉络从变态反应,引发颅内压增高。
4. 使用剂量和配制浓度 有的病例存在超剂量使用药物或溶媒使用过少,导致单次使用药品浓度偏高,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5. 配伍禁忌和禁忌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不能将本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需联合用药时应分开使用,头孢曲松钠说明书【禁忌】和【注意事项】项中,已明确注明“本品禁用于对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于任何过敏体质患者均应慎用本品。头孢曲松钠不能与钙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否则会发生配伍禁忌。常见的含钙注射液有氯化钙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哈特曼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等。
6. 用药期间饮酒 头孢曲松钠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也应避免口服含乙醇类的药物、饮料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明确提示,头孢曲松钠可将胆红素从血清白蛋白上置换下来,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能发展成核黄疸,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四 结论
头孢曲松钠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疗程、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本品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郭彩娥,李卫红等.头孢曲松钠致双硫仑样反应3例报道[J],山东西药(21):24.
[2]谢建中,刘海燕,邝立华.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钠联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3):182.
[3]邹艳红,毕相杰等.静滴头孢曲松钠出现低钾血症1例,中国临床药学杂志[J].2003.(12)5:305.
[4]李兆武,李业芳,刘兴芳等.头孢曲松钠静滴致低血钙搐搦,药物不良反应杂志[J],(1):55.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你是什么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