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 孕母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的食物,并多晒太阳,冬春季妊娠或体弱多病者可于孕后期给予维生素D及钙剂,小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增加户外活动。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一般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岁以后小儿生长发育减慢,户外活动增多,饮食多样化,一般已不需补充维生素D制剂。 2.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 (1)一般治疗 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尤其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多晒太阳;激期勿使患儿多坐、多站,防止发生骨骼畸形。 (2)维生素D制剂 ①口服法:每日给维生素~万IU,或1,25-(OH)2D3(罗钙全)~2μg,连服2~4周后改为预防量,恢复期可用预防量维持。需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时宜用纯维生素D制剂,而不宜用鱼肝油,以防维生素A中毒; ②突击疗法:有并发症或不能口服者,或重症佝偻病者,可用此法。肌注维生素D320~30IU,一般1次即可,1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维持,若好转不明显,可再肌注1次。 (3)钙剂 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之前一般不需先服钙剂 ,但3个月以内小婴儿或有过手足搐搦症病史者,肌注前宜先服钙剂2~3日,肌注后再继续服至2周。
这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布的一个防治建议.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400-1000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25-(OH)D浓度,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临床表现佝偻病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改变和其他系统改变。佝偻病活动期分为早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早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婴儿。可有多汗、枕秃、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 降低。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激期: 骨骼体征: <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体征(乒乓感); > 6个月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体征。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AKP增高。血25-(OH)D 、1,25-(OH)2D 显著降低.骨X线片长骨骺端增宽,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 2mm。恢复期: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AKP 、 25-(OH)D 、1,25-(OH)2D 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mm。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变形。一般无临床症状,血生化检查正常。VitD缺乏除骨骼病变化,还可影响其他组织器官,使运动发育延迟,如肌肉松弛、肌力(肌张力)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反复感染。儿童VitD缺乏可能与某些成人期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等。VitD缺乏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血生化、骨X线摄片。血清25-(OH)D 是Vit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应逐步开展。鉴别诊断VitD缺乏性佝偻病需与其他非Vit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VitD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鉴别。儿童患慢性腹泻或肝胆、胰腺疾病或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影响VitD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羟化,导致继发性VitD缺乏,亦需鉴别。儿童佝偻病治疗疗效监测治疗目的为控制病情及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 Vit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剂量为2000-4000U/d (50-100μg/d)时,1个月后改为400U/d(10μg/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 VitD15-30万U()/次,肌注,1-3个月后VitD再以400U/d(10μg/d)维持.用药1个月后应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同时应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及VitD过量。摘自《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3月第46卷第3期。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初期:特别好发于3个月以内婴儿,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全身肌张力低,肌肉、关节松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较晚。腹壁肌力差,腹部膨隆如蛙腹。 血液生化改变明显,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减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增加,X线检查显示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骨质疏松,可有骨干弯曲或可见骨折。 恢复期: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水平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骼异常明显改善。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护理措施 增加阳光照射 指导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夏季于阴凉处,尽量暴露皮肤;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冬季室内活动应开窗。 提倡母乳喂养 指导按时添加辅食,帮助家长选择含维生素D丰富的婴儿食品。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观察维生素D过量中毒表现,如有应立即停服。 预防脊柱、长骨畸形和骨折 不宜让患儿坐、站、走时间过长,护理动作要轻柔。 预防感染 保持空气清新,衣物清洁,应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佝偻病 鼓励孕妇多户外活动晒太阳,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饮食。宣传母乳喂养,鼓励小儿多到户外活动。佝偻病患儿经治疗后,仍应多户外活动及口服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
古维~讲解 维生素D缺乏其实就是家长们通常说到的“缺钙”。在医学上我们把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也是咱们宝宝在发育过程容易出现的儿科常见病。宝宝为何会“缺钙”呢?是因为身体内维生素不足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的改变。上过妈妈课堂的家长们都知道,我在课堂上例举一些关节变形、骨骼异常图片来说明钙、磷代谢失常导致的骨骼变化。 ★维生素D缺乏是“缺钙”的根本 一个 健康 的宝宝一旦进展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宝宝的抵抗力会随之下降,容易并发肺炎、腹泻等较为严重的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发生于3月龄~2岁的宝宝。与阳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就是家长需要给宝宝补充鱼肝油,鱼肝油内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食物中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列不当、宝宝生长过快、宝宝发生疾病和某些药物影响有关。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1、外源性摄入:包括食物(肝、蛋黄、鱼籽、牛奶)。药物(鱼肝油、维生素D制剂)。 2、内源性摄入:就是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使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变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 提醒家长们的是,不仅仅是遵循给宝宝服用鱼肝油,还得户外接收阳光照射同等重要。 我经常会给家长们说,鱼肝油是阳光维生素,它必须接受阳光照射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药效。 在宝宝的膳食中,含有维生素D食物根本就不多,比如牛奶每毫升40国际单位,蛋黄每100克含约250国际单位,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含量更加极低。所以要想让宝宝不补充鱼肝油用食物或奶类代替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宝宝每天的需要维生素D量是400国际单位,而且消化道吸收的维生素D需要经过宝宝体内的二次羟化才具有生理活性。 ★接下来我给家长们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 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和某些精神神经症状。 后遗症期(就是在妈妈课堂提供图片如鸡胸,漏斗胸、0型腿、x性腿、驼背等)。 前三期称为活动期:宝宝早期头部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加大、出牙迟缓,颅缝加宽,颅缝边缘偏软,严重的表现为“”兵兵球“”颅。凡3个月龄后出现上述情况,考虑为佝偻病状态。 最后,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和及时干预,就会出现肋骨软化出现“”肋串珠“”,肋串珠目前很少见了。最后还可能出现我上面提到的鸡胸,漏斗胸,双下肢腿型变形等。严重的佝偻病的宝宝还可能会出现病理性骨折。 ★所以,每个家长踏入体检室,我都会提醒补充鱼肝油的重要性。可是有些家长不太那么重视。 今天来的一位妈妈就是特别不重视,她的宝宝已经18月龄,她说宝宝很小时候吃鱼肝油爱吐,之后再不想给他吃了,出牙仅有4颗牙、而且这宝宝体格检查,身高体重都不理想,可见问题还不仅仅在出牙迟缓,已经影响到了身高体重。 ★维生素D摄入不足还会导致钙、磷失常,从而造成宝宝在睡觉时出汗很多(这与生理代谢旺盛出汗有区别),枕头湿透,宝宝表现睡眠轻而不安,脑袋磨来磨去的。 ★一旦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却少钙,早产宝宝和喝奶粉宝宝还可能发生婴儿手足抽搐症,发作特点:惊厥时一般不发热,每次抽搐数秒钟或半小时不等,每天发作1~20次。 所以,当宝宝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宝宝固然表现是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与此同时,如果维生素D补充过多,又可能导致维生素D中毒,所以家长们为宝宝补充鱼肝油,每天一粒(400~500国际单位即可)。其次在妊娠期准妈妈就应该开始多接受阳光,宝宝出生后也应注意晒太阳(隔着玻璃是没用的)。母乳的宝宝坚持母乳喂养,4~6个月及时添加辅食。必要时可以补充钙剂(一定是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多服,不可乱服)。 如家长们有不明白的,或宝宝需要处理的,希望家长亲自带宝宝来去医院,先检查后处理。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 有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生化改变和骨X线改变可做出正确诊断。但应注意早期病儿骨骼改变不明显,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又无特异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病史做出综合判断。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治疗方案",佝偻病临床可分为三度: (1)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囱门增大、轻度方颅、肋骨串珠等;(2)中度:有典型肋骨串珠、手镯、肋膈沟、轻或中度鸡胸、漏斗胸、O形或X形腿,可有囟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改变;(3)重度:可见明显肋膈沟、鸡胸、漏斗胸、O形或X形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2.鉴别诊断 除需与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软骨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骼畸形鉴别外,主要应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鉴别,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为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无效。 (1)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族性低磷血症) 为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且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低,尿磷增加。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为远曲小管泌氢障碍,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症状。骨骼畸形严重,身材矮小,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有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高氯血症,尿呈碱性(pH>6)。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为二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发生障碍,Ⅱ型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两型均有严重的佝偻病症状,低血钙、低血磷、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Ⅰ型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4)肾性佝偻病 因肾脏疾患引起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25-(OH)D3转变为1,25-(OH)2D3减少,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碱性磷酸酶正常。佝偻病症状多于幼儿后期渐显示,身材矮小。 (5)肝性佝偻病 肝功能不良可使25-(OH)D3生成障碍,伴有胆道阻塞时肠道吸收维生素D及钙也降低,出现低血钙、抽搐和佝偻病征。
古维~讲解 维生素D缺乏其实就是家长们通常说到的“缺钙”。在医学上我们把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也是咱们宝宝在发育过程容易出现的儿科常见病。宝宝为何会“缺钙”呢?是因为身体内维生素不足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的改变。上过妈妈课堂的家长们都知道,我在课堂上例举一些关节变形、骨骼异常图片来说明钙、磷代谢失常导致的骨骼变化。 ★维生素D缺乏是“缺钙”的根本 一个 健康 的宝宝一旦进展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宝宝的抵抗力会随之下降,容易并发肺炎、腹泻等较为严重的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发生于3月龄~2岁的宝宝。与阳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就是家长需要给宝宝补充鱼肝油,鱼肝油内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食物中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列不当、宝宝生长过快、宝宝发生疾病和某些药物影响有关。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1、外源性摄入:包括食物(肝、蛋黄、鱼籽、牛奶)。药物(鱼肝油、维生素D制剂)。 2、内源性摄入:就是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使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变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 提醒家长们的是,不仅仅是遵循给宝宝服用鱼肝油,还得户外接收阳光照射同等重要。 我经常会给家长们说,鱼肝油是阳光维生素,它必须接受阳光照射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药效。 在宝宝的膳食中,含有维生素D食物根本就不多,比如牛奶每毫升40国际单位,蛋黄每100克含约250国际单位,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含量更加极低。所以要想让宝宝不补充鱼肝油用食物或奶类代替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宝宝每天的需要维生素D量是400国际单位,而且消化道吸收的维生素D需要经过宝宝体内的二次羟化才具有生理活性。 ★接下来我给家长们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 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和某些精神神经症状。 后遗症期(就是在妈妈课堂提供图片如鸡胸,漏斗胸、0型腿、x性腿、驼背等)。 前三期称为活动期:宝宝早期头部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加大、出牙迟缓,颅缝加宽,颅缝边缘偏软,严重的表现为“”兵兵球“”颅。凡3个月龄后出现上述情况,考虑为佝偻病状态。 最后,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和及时干预,就会出现肋骨软化出现“”肋串珠“”,肋串珠目前很少见了。最后还可能出现我上面提到的鸡胸,漏斗胸,双下肢腿型变形等。严重的佝偻病的宝宝还可能会出现病理性骨折。 ★所以,每个家长踏入体检室,我都会提醒补充鱼肝油的重要性。可是有些家长不太那么重视。 今天来的一位妈妈就是特别不重视,她的宝宝已经18月龄,她说宝宝很小时候吃鱼肝油爱吐,之后再不想给他吃了,出牙仅有4颗牙、而且这宝宝体格检查,身高体重都不理想,可见问题还不仅仅在出牙迟缓,已经影响到了身高体重。 ★维生素D摄入不足还会导致钙、磷失常,从而造成宝宝在睡觉时出汗很多(这与生理代谢旺盛出汗有区别),枕头湿透,宝宝表现睡眠轻而不安,脑袋磨来磨去的。 ★一旦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却少钙,早产宝宝和喝奶粉宝宝还可能发生婴儿手足抽搐症,发作特点:惊厥时一般不发热,每次抽搐数秒钟或半小时不等,每天发作1~20次。 所以,当宝宝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宝宝固然表现是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与此同时,如果维生素D补充过多,又可能导致维生素D中毒,所以家长们为宝宝补充鱼肝油,每天一粒(400~500国际单位即可)。其次在妊娠期准妈妈就应该开始多接受阳光,宝宝出生后也应注意晒太阳(隔着玻璃是没用的)。母乳的宝宝坚持母乳喂养,4~6个月及时添加辅食。必要时可以补充钙剂(一定是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多服,不可乱服)。 如家长们有不明白的,或宝宝需要处理的,希望家长亲自带宝宝来去医院,先检查后处理。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初期:特别好发于3个月以内婴儿,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全身肌张力低,肌肉、关节松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较晚。腹壁肌力差,腹部膨隆如蛙腹。 血液生化改变明显,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减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增加,X线检查显示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骨质疏松,可有骨干弯曲或可见骨折。 恢复期: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水平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骼异常明显改善。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护理措施 增加阳光照射 指导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夏季于阴凉处,尽量暴露皮肤;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冬季室内活动应开窗。 提倡母乳喂养 指导按时添加辅食,帮助家长选择含维生素D丰富的婴儿食品。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观察维生素D过量中毒表现,如有应立即停服。 预防脊柱、长骨畸形和骨折 不宜让患儿坐、站、走时间过长,护理动作要轻柔。 预防感染 保持空气清新,衣物清洁,应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佝偻病 鼓励孕妇多户外活动晒太阳,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饮食。宣传母乳喂养,鼓励小儿多到户外活动。佝偻病患儿经治疗后,仍应多户外活动及口服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
在小孩佝偻病全称一般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所以缺乏维生素D是因,钙质流失是果,外在表现就是多汗、夜惊、易激惹,枕秃,方颅、肋骨串珠、漏斗胸等。
钙是维持正常骨骼生长的微量元素,缺钙骨骼不能正常生长当然会患佝偻病了。
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调,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及骨骼发育畸形,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属于儿科疾病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佝偻病是我国3岁以下小儿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之一,有资料表明其发病率约为20%-30%,部分地区可高达60%以上,所以积极防治本病不可等闲视之。 谈起佝偻病,人们常说:“这孩子缺钙”。而实际上是缺乏维生素D.因误以为“缺钙”,就只给孩子吃钙片,吃了许久也不见好转。钙的吸收靠维生素D的协助,维生素D促使肠道中的钙吸收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储存到骨端去。如只吃钙片,少了维生素D,大部分钙就随大便排出。 表现 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喜哭闹、烦躁、晚上睡眠不安,易惊醒,常有"夜啼",出汗多尤其在刚入睡时,常常汗湿枕头。因多诉小孩经常摇头、擦枕,造成枕部一圈头发脱落,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此时如家长注意,发现孩子以上异常现象应及时就医。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病情就可控制,不产生骨骼畸形。如未进行治疗,病情进一步进展则可产生骨骼改变。 活动期又称极期,此期除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其特点是哪里骨头生长发育快,哪里症状就明显。如1岁内小儿头部发育快,颅骨改变就最明显,6个月前可有颅骨软化,检查时双手分开,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前额,拇指放在枕后用力按压,颅骨就会随压力凹陷,放手后又弹回,似按乒乓球样。不过这种试验家长不要轻易做,应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检查。6个月以后至1岁,因软骨组织骨化不良,在额骨、顶骨堆积,就会出现"方颅"、"鞍状头".一岁左右小儿胸骨发育快,在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也因软骨组织堆积形成圆形隆起,医学上称串珠肋。由于膈肌牵拉在胸腹交界处肋骨可以凹进去,医学上称"肋隔沟".有"肋隔沟"的小孩常有肋外翻,由于受力和体位关系,有的小孩常可出现鸡胸、漏斗胸。1-2岁小孩开始学步和走路,此时患佝偻病由于重力影响,则表现下肢畸形。若小腿骨内翻就形成"O"形骨,若小腿骨外翻就形成"X"型腿。 治疗 家长应在小儿有早期症状时进行治疗,避免发生骨骼改变。佝偻病治疗是较为复杂的,医生必须根据小孩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予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而维生素D和钙剂又有不同品种,如普通维生素AD、25-(OH)D和l,25-(OH)2D.剂型可分为口服制剂、注射剂。所以必须到医院找医生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对佝偻病的预防 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和D.医生要求孕妇在妊娠的最后3个月每日服用鱼肝油,就是为了使未来的婴儿不患佝偻病。新生儿也应适量服用鱼肝油和钙片。可见对佝偻病的预防是应从早期做起的。对佝偻病的预防,从新生儿期就应服用预防量,(维生素D每天400国际单位),坚持到2-3岁。钙片每天克。夏天冬天要多晒太阳。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初期:特别好发于3个月以内婴儿,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全身肌张力低,肌肉、关节松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较晚。腹壁肌力差,腹部膨隆如蛙腹。 血液生化改变明显,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减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增加,X线检查显示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骨质疏松,可有骨干弯曲或可见骨折。 恢复期: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水平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骼异常明显改善。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护理措施 增加阳光照射 指导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夏季于阴凉处,尽量暴露皮肤;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冬季室内活动应开窗。 提倡母乳喂养 指导按时添加辅食,帮助家长选择含维生素D丰富的婴儿食品。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观察维生素D过量中毒表现,如有应立即停服。 预防脊柱、长骨畸形和骨折 不宜让患儿坐、站、走时间过长,护理动作要轻柔。 预防感染 保持空气清新,衣物清洁,应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佝偻病 鼓励孕妇多户外活动晒太阳,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饮食。宣传母乳喂养,鼓励小儿多到户外活动。佝偻病患儿经治疗后,仍应多户外活动及口服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
首先你要知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的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病因里面,日光照射不足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常见的病因。这个一定要记住了,这是一个考点。因为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的。但注意一点,紫外线是不能透过普通玻璃的,所以如果题里面说患儿隔着玻璃晒太阳肯定是错误的哦。其他还有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疾病与药物的影响。这些是经常会在多选题里面考到的。 关于临床表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其中初期主要表现为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和枕秃。无明显骨骼改变。激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运动及智力发育迟缓。X线检查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这边初期和激期的区别要注意区分,考题可能会给你症状问你发展到哪一期了。在激期时的骨骼改变有以下几种:3~6个月婴儿:颅骨软化,乒乓头;6个月以上小儿:四肢手镯征或脚镯征;7~8个月患儿:方颅或鞍形颅;12个月左右小儿:佝偻病串珠、郝氏沟、鸡胸或漏斗胸、O形腿或X形腿。哪一个改变好发于哪一个年龄也是一个考点,同学们一定要记准确哦。 治疗方面,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是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一般计量为每日2000~4000IU,恢复期改为预防量每日400~800IU。 最后,在护理措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要注意户外活动,如果是冬天在室内活动也应该开窗,这个我们前面提到过紫外线是不能透过普通玻璃的。还要及时添加辅食,给予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肝、蛋、蘑菇等;在新生儿出生2周~2岁时,家长也可以预防性给予维生素D400~800IU。而且要避免早坐、久坐、早站、久站和早行走,用以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 这些就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考点啦,不知道大家掌握了没?小小测试一下吧! 【例】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每日口服维生素D的最大计量: 【答案】E。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计量为2000IU~4000IU,最大计量为4000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