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有关精神科护理沟通的论文

有关精神科护理沟通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精神科护理沟通的论文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方面,它既要研究护理情境下“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二者均不可缺。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紊乱,病人大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情况。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地医疗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势力利导,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十分注意自身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护理人员的严格要求。

1、在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尽职尽责,态度和蔼做事认真负责,做到体态语言优美,面部表情平和易亲近,发自内心的为病人做实事,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考虑到技术操作的要求。

热心、积极、主动的搞好医、护、患三者关系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外,还要尽可能让病人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如:天冷时给病人加条毛毯,弄个热水袋,对病人多句问候,多点关心,让病人感觉多点温暖。

多了解病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差异,躯体方面的任何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所以,护理人员应尽量对病人的家庭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病情、情绪状况等有所了解,这样就更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做好协助医生诊治、协调好医患关系在协调好医患关系之前必须先处理好护患关系,病人只有在充分信任你以后,才能够相信你所说的话、做的事,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病人基本资料,更好的协助医生,帮助病人。从而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

做病人的知心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建立浓厚的感情,理解同情病人,换位思考,想想假如现在是自己的亲人来看病,自己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感觉最舒服、最满意。

细心做每一件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有些差错,有些事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就必须靠医护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和慎独精神以及严谨的医德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既不违反各项操作的规范,又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利益着想[1]。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尽我们最大的能力给予病人多点关心,护理人员的举手之劳能在临床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俗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其次,它能减少医患纠纷,在平时工作中确确实实做到细心周道,将心比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就能更容易地化解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再次,它可以减轻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些护理工作如:给病人翻身等一些非职业化的操作,患者家属完全可以替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家属便会自愿、主动地帮助护理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强度。最后,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医护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2]。所以,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而良好的生理状态,又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大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2]刘晓红.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山西护理杂志,1998,(1).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征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屠丽君,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医学护理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医学临床心理科护理模式

【摘 要】 目的 开展新型护理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方法 对病房环境、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理念等进行改善。结果 各项护理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医疗安全,得到了患者和院方的一致好评。结论 注重以人为本的心理护理模式,保证了医疗的安全,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 心理科;护理;心理障碍;精神障碍

心理科作为我疗养院的特色专科,主要接收患有各种心理障碍和轻度精神障碍的患者。精神科患者具有其特殊性,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异于常人,意识障碍、缺乏自知力,甚至可呈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严重者可有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特殊行为危及社会[1]。作为开放式护理的科室,研究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对科室的发展至关重要。自1999年建科以来,我院心理科参照医院精神专科的护理模式,结合自身疗养院护理模式的特点,通过工作实践积累,摸索出一套规范的护理模式,并且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方法

改进病房管理环境要求保持安静、整洁、安全,同时在病区出***及附近摆置一些绿色植物及热带鱼、乌龟等小动物,让患者感受到自然的亲近和温暖,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每间病室设2张床位,只收住一位患者及其陪员,以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不良影响。我科病房为全开放式病房,患者进出比较频繁,我们要求护士在出***不间断值守,对患者去向做到完全把握,并且我们也要求家人陪同,鼓励其尽量让患者多与家庭、社会保持联络,增强互动。

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心理科有床位32张、护士4人、护工2人、护士长1人。以往护理上总感人手紧、任务重,有时连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都需陪员代劳。目前则主要强化日班护理力量,在工作量大时,灵活调整班次,并且培训出固定的2名护工,使其充分了解疗区的各项功能,承担起卫生工作之外力所能及的事务,减少了护士外出取药、陪同结账等杂务,让护士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患者。即使现在科室不断发展壮大,患者不断增多,护士仍普遍感到工作较前更为有序、有效。

改善护理理念

重塑护理文化,规范护士行为礼仪护士礼仪不仅体现在统一洁净的服装、整齐的发式和独具特色的燕尾帽,也体现在其语音语调的温婉和礼貌,举手投足的端庄和优雅,迎来送往的亲切和温馨上。护士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仪表、仪容,做到懂礼节,知仪式,有修养,真正成为美的化身、美的天使。我科通过组织多次礼仪培训、护理技能培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树立现代护理服务理念,加强护理文化建设,为打造新的护理服务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通过树立护理服务品牌,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水平、更高品质的服务。长久以来,我科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护理文化,树立了和谐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从而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内增强了凝聚力,对外树立了科室的良好形象。全科上下不断加深对“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理念的理解,为患者提供全程一流的服务,使我们的护理事业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落实护患沟通责任制心理科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只有沟通良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建立了沟通责任制,将沟通融入各班护士的工作职责,列入护理服务质量考核之中。目前所有护士都能熟练运用自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姿势去影响和改变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提升多元文化护理理念是指根据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用相应文化来影响他们的生理及心理,使其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以利于从疾病中康复。它的开展能从深层次上引导护士进行“以人为本”、“因人施救”的护理实践。在临床中,多元文化护理要求护士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采用移情、倾听、证实等方式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心理感受及其文化、信仰和习俗,进而实施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文护理理念。

确立护理教育的人文理念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疾病护理型的教学模式,使每个护理人员从接受护理教育的第1天开始就懂得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服务是护士永远追求的目标,并要将这一目标植根于她们的心中。在教学计划中应本着“突出护理,加强人文”的原则,着重学习社会、心理、行为护理学等课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人文教育不只是讲述人文知识,更不在于背诵人文教条,唯一真正要做的是让人文理念在日常护理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论文设计或社会实践等方式使被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让她们感受到护理事业与生命全过程的密切相关。我们最终的职责不单单是掌握技术操作,而且要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要与他们进行语言的沟通,还需要心灵的交融。

2效果与体会

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体制的完善,使护士明确了工作重点,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同时在业务水平和服务理念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了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护理工作中,护士少了取药跑腿的杂务,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对于心理科的护士来说,沟通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年轻护士往往业务不熟练,沟通不擅或者不敢开口,导致护理满意度下降。通过多层次护理礼仪、护理理念的学习,使得护理人员不但敢于开口,更能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地沟通,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是体现护理人员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和护理效果的总和[2]。护理工作不仅是被动执行医嘱和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主动为患者服务,我科的护理人员都能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服务,得到了患者的好评。随着护理诊断地不断完善,与医生的沟通能力的不断加强,主管护士与主管医生大量的沟通使护士更加了解患者,更多地想患者之所想,从而及时、全面、正确地完成护理程式,并形成完整的护理档案,针对不同患者的需要,实现护理服务程式化、规范化,使各项护理工作符合质量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芝.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与体会.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G],2005.

[2]王霞.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纠纷[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5***:1422.

>>>下页带来更多的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精神科护理沟通论文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方面,它既要研究护理情境下“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二者均不可缺。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紊乱,病人大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情况。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地医疗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势力利导,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十分注意自身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护理人员的严格要求。

1、在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尽职尽责,态度和蔼做事认真负责,做到体态语言优美,面部表情平和易亲近,发自内心的为病人做实事,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考虑到技术操作的要求。

热心、积极、主动的搞好医、护、患三者关系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外,还要尽可能让病人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如:天冷时给病人加条毛毯,弄个热水袋,对病人多句问候,多点关心,让病人感觉多点温暖。

多了解病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差异,躯体方面的任何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所以,护理人员应尽量对病人的家庭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病情、情绪状况等有所了解,这样就更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做好协助医生诊治、协调好医患关系在协调好医患关系之前必须先处理好护患关系,病人只有在充分信任你以后,才能够相信你所说的话、做的事,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病人基本资料,更好的协助医生,帮助病人。从而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

做病人的知心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建立浓厚的感情,理解同情病人,换位思考,想想假如现在是自己的亲人来看病,自己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感觉最舒服、最满意。

细心做每一件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有些差错,有些事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就必须靠医护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和慎独精神以及严谨的医德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既不违反各项操作的规范,又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利益着想[1]。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尽我们最大的能力给予病人多点关心,护理人员的举手之劳能在临床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俗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其次,它能减少医患纠纷,在平时工作中确确实实做到细心周道,将心比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就能更容易地化解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再次,它可以减轻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些护理工作如:给病人翻身等一些非职业化的操作,患者家属完全可以替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家属便会自愿、主动地帮助护理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强度。最后,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医护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2]。所以,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而良好的生理状态,又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大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2]刘晓红.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山西护理杂志,1998,(1).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征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屠丽君,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浅谈精神疾病护理健康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有效护患沟通精神科论文

浅谈分诊护士的沟通技巧论文

【关键词】 护患沟通;医患冲突;沟通技巧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同时也提供患者需要的就诊信息;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需要。门诊是医院的窗口科室,分诊护士工作在各科室的最前沿,每天接触大量的就诊患者,负责维持就诊秩序,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每天接触不同层次的人群,常因沟通障碍引发护患纠纷。因此,掌握沟通技巧对分诊护士尤为重要。

1 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

对护患沟通重要性认识不足:沟通意识不强,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不愿沟通或很勉强进行沟通。

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时东张西望,打断患者说话,或在患者伤心时无动于衷;甚至在患者病重或疼痛不安,难以接受外来信息的情况下,不合时宜地进行说教。

沟通语言不当:如果护患沟通时,护士过多采用专业术语或者地方方言与患者交流,容易产生误解或不解,影响交流效果。

知识面不够宽:当患者表示对病情、治疗等感到害怕或焦虑时,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解惑释疑,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工作。

对患者的态度不良:冷淡,语言生硬,甚至训斥患者。对疑虑过重、爱唠叨的患者采取反感的态度。

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不同,有的患者不愿遵守就诊顺序,存在夹塞、找熟人、扰乱正常的就诊秩序等行为,造成其他患者的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2 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应对医患纠纷

语言沟通:更新服务理念,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主动问候,使用尊称,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医院的就诊环境和出诊医生,解除患者的陌生感。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委婉的拒绝个别患者的`不正当要求。处处体现热情、关爱和体贴,把握说话的语调、语气、语速,使患者产生亲近感。

非语言沟通

仪表和举止:衣帽整洁得体,举止端庄,动作轻快敏捷,遵循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就诊顺序进行分诊,维持秩序。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

眼神:与患者交流时注意运用目光接触,传达对患者的同情,关心与爱护。

面部表情: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面部表情[2]。应该用发自内心的微笑表达对患者的尊重,真诚,亲切和关心。

触摸:对于急症和重症患者搀扶护送到诊室,适时的轻拍家属的肩膀,安抚其焦虑的情绪,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关爱。

倾听:交往中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比注意自己讲话更重要,倾听时不要随意插话,更不能左顾右盼,漫不经心。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3 讨论

分诊工作繁忙琐碎,又不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当不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候诊时间长时,患者会把不满和怨气撒到分诊护士身上。如果沟通发生障碍,会加剧医患矛盾,甚至演变成医患间的诚信缺失[1]。分诊护士利用沟通技巧与就诊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可以消减医患间的不信认情绪和戒备心理,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俏兰,蒋晓红,医患冲突对急诊救护的影响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6):1799.

[2]陈捷,吕红梅.沟通技巧在地震灾区学历儿童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7):2893.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浅谈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护患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护患模式要求护士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而不再是过去以打针、吃药、输液为主的技能性的护理模式。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树立以病人至上、服务最优、以病人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为了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 沟通 护患 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护患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护患模式要求护士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而不再是过去以打针,吃药,输液为主的技能性的护理模式。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树立以病人至上、服务最优、以病人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为了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病人,护理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良好的沟通让病人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从而达到病人早日康复目的。 一 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护士与患者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没有护患沟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住院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情绪低落及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有效的沟通可大大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消除顾虑,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断的加深,患者既希望从护患沟通中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也希望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有效的护患沟通可大大缓解护患的紧张关系及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二 护患沟通的前提——信任 信任是个人依赖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个人愿望。信任感的建立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信任感在护患关系中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护患双方产生安全感,使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重视。视病人如亲人,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主动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这种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沟通与交往来实现的。护士在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中发挥主导和调整的职能作用。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有充分信任感的氛围.以高素质,高质量服务于临床.尊重病人,热爱病人,维护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增加病人对自己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护患沟通的技巧 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必须有效掌握沟通技巧.护士应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饰整洁,步履轻盈,面带微笑,语言和蔼,因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护士在短时间内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好感乃至信任,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时常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每个病人所患疾病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也有一定的差异,病人患病后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有时患相同疾病的人,患病后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病人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应.需要护士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灵活地与此类病人沟通。 1.恰当的语言 当病人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后由于对医院的生疏环境不适应,为自己的疾病担忧所以在与患者交流中应尽量使用患者能听得懂的语言,多说普通话少用方言避免用专业术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因此要在言语中体现出患者的同情,关怀,体贴的情感和对患者诚恳,信任,尊重的态度,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微笑 微笑在患者眼里是没有副作用的镇定剂,在护患沟通中可以给患者传达出真诚友善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在合作时能够更加的轻松。在我们护理工作中必须提倡微笑服务,这样可以使患者心情开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倾听 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的倾听患者的谈话这样有利于对内容的接受理解,也有对患者表示尊重的意思,以获得好感。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谈话要作出反应,点头或微笑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话,打断对方的话常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一定要听完患者的话后再讲话。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增进护患关系。 四 护患沟通的方式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理解病人的感受,体谅病人,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权利,对病人所提供的信息保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向护士讲述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顾虑,护士一定要对病人所反映的信息或非语言的信息及时做出反映,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处理病人的问题,满足病人的需要,而且可以使病人感受到关心、温暖和重视,加深护患关系。随时向病人提供健康的信息,并进行健康教育。 只要我们能入院时多介绍一句,就可以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操作时多说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放心;晨间护理多说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舒心;手术前多解释一句,就可以使病人解除恐惧;手术后多安慰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心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温馨。只是多说一句却可以使护患沟通工作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具体。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患者感到住院就像回到了家里。 五 体会 在护患沟通交流过程中,我觉得应该多注重一些细节方面的服务,用心去体会病人的感受,与病人沟通时应尽量做到:爱心多一点、耐心好一点、责任心强一点、对病人热心一点、护理精心点、动作轻一点、考虑周到点、态度认真点、表情丰富点以及对病人尊重些、体贴些,符合病人的心理,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和对护患沟通的需求。 六 总结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护理中的良性人际关系,使护理工作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护士应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发展及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使病人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现代护理。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也是护士与患者沟通、实施身心整体护理的“桥梁”。无论是在向患者做入院介绍、围手术期的护理,还是为患者做各种健康指导,护士必须使用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以启发、开导、宣传有关的保健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的配合护理活动。言为心声,护士良好的愿望,诚挚的关心与美好的心灵,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美好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本文就护患沟通中的语言艺术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注重语言艺术 提高护理质量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礼貌用语可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和受到尊重和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信号作用,是可变的,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护理人员本身,应使自己始终处于心境愉快的状态,随时给患者以开朗、豁达、友好的亲切感。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患者,使其感到愉快、振奋。比如,接班后来到病房,首先微笑着向患者问候一声:“大家好!”虽是简单的3个字,却在短时间内拉近了护士与患者间的距离,使患者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还必须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做到态度和蔼文明待患,并宽容大度,以获得患者信赖,解除患者不利于治疗的各种心理反应,以提高治疗效果。护士美好的语言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药物或其他治疗都不能代替的积极作用,可以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2 运用通俗的语言 面对不同的患者要将科学专业性的语言通俗地表达出来,使患者一听就懂,当患者向护士咨询问题或护士向患者做防病宣传时,应避免咬文嚼字和使用医学术语,以免患者误解,产生不安心理,要用简单且通俗易懂的话语,说话时语气温柔,不能有丝毫的冷淡态度。反之,护士表情冷淡、语言生硬,就会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其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对疾病不利的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此外,护理工作中语言的规范性虽然不像播音员、教师那样要求严格,但也应该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词读音相似,词义却大相径庭。例如:致病和治病,如果用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误解。 3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措施 护士要以自己的社会工作角色要求自己,以患者的心理状态去理解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在患者面前的语言,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如一位患癌症的患者,一旦直截了当的告诉其病情,其心理活动就与死亡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一直伴随着患者,直到康复或死亡。患者一开始会拒绝接受身患不治之症的严酷现实,怀疑诊断,一旦确诊无误后,患者对疾病感到愤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迫使他与疾病妥协,导致精神崩溃。所以语言的灵活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从而缩短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使患者感到满足和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漠然处之或不耐烦的心情转入到理解、同情和主动劝导、安慰患者的心理环境中,所以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能表达出护理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既要有问寒问暖,更要重视鼓励性,鼓励性是建立在真诚的思想感情基础上的。 4 注意仪表和举止艺术 护士的仪表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对患者产生很强的知觉反应,一位合格的护士应具有文雅大方、稳重端庄的仪表,包括衣着、谈吐及恰当的站、立、走、坐等姿势,大方的仪表、恰当的举止,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尊敬感。很难相信,一个衣着不整、服饰邋遢、举止不雅的人能护理好患者。护士的仪表举止还体现在关心患者生活上,如门诊输液患者,中午进餐在输液中进行,在没要求的情况下为其倒杯开水,递上干净毛巾擦拭一下手,帮其打开饭盒盖等等,这些微小的举止都能让患者感动不已,这种没有语言的交流方式很重要。这是向世人展示护患关系已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之上的关系,护士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教育程度、信仰等,将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恰当地融为一体,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体贴,从而建立起信任、依赖的感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总之,语言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它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我们懂得了语言的重要作用,并能择优使用,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论文

精神科的护患沟通可以说是一项专业能力,需要每个人都熟练掌握。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正确看待患者 许多人认为精神病患者是糊涂,不清楚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在症状出现时才会意识不清,胡言乱语,出现一些非常人的举动。但是当他们经过药物等治疗,症状消除之后,就会和正常人一样清醒,而且他们会清楚的记得他们发病时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谁对他们急言厉色;谁对他们和蔼可亲。这也是他们去判定哪个医务人员值得信任的重要依据。每个病人都愿意和他们喜欢并且信任的工作人员交流合作。 有很多时候,精神病人治疗护理不合作与我们工作人员的态度也息息相关,良好的沟通和人文关怀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在彼此双方都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治疗,工作,不但对病人的康复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我们医护人员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不少便利。 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沟通方式技与技巧 那时我刚进精神科工作时,不懂得什么沟通方式和技巧,只会蛮横的大声嚷嚷,要求病人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结果不但没能管住病人,反倒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和反抗。后来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了多次护理查房之后,学到了不少沟通上的技巧。例如在询问病人的心理变化时应该从开放性问题切入,像“你之前在家里工作怎么样?”、“你和家人相处怎么样?”、“你家人为什么要送你来医院呢?”等等。患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而然就会把他的想法全盘托出,从而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来对他们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和诊断。还有,在告知病人行为举动不恰当时,不可以一味的厉害,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和语气告诉他:“你看你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合适?”精神病人也好面子,也有自尊心,当我们给他一个台阶下时,他也会适当的领悟,收敛。包括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情绪,需要约束的病人,在约束之前不论他们合作与否都应该对他们耐心的解释,以免他们的情绪因为我们的不良态度进一步高涨。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我的沟通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曾经有个病人新入院时情绪十分高涨,对家人和工作人员都大发脾气,不安心住院,后来经医生地劝说勉强平静下来。那天查房,我与他从家庭生活聊到社会工作,从人际关系聊到感情婚姻。从中了解了许多他的经历和感受,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看法分享给他听。我们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以至于他在之后的住院治疗中十分的配合,并且信任我。有时还会说一些关心我的话,让我听起来感觉特别的欣慰,一种深深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沟通,是一道彩虹,用炫彩的桥梁架起医患之间心与心的方向;沟通,是一把伞,用温馨浪漫的空间融合医患之间的距离;沟通,是一弯明月,用轻柔淡雅的月光照亮爱与爱的凝望。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不断了解掌握患者的思想情感及心理需求。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与患者交流,解决其心理问题,才能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相关 文章 : 1. 护患沟通技巧心得体会3篇 2. 浅谈护患沟通技巧 3. 门诊护患沟通技巧 4. 护士沟通技巧心得体会3篇 5. 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护患沟通 6. 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心得3篇 7. 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 心得体会 8. 精神科护士演讲稿4篇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应该有明确的诊断。如果是诊断精神分裂症,这一类的患者比较猜忌,对周围的一切不信任,可能会对提问者抱有敌意,此时应该更加耐心、细致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如果是针对抑郁症的患者,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如果使用开放式的提问,可能患者不会给予太多的回应,此时应使用封闭式的提问,比如只需患者回答是与不是,这样能够更加快捷的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如果与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进行沟通,因为患者的智能下降、思维理解、判断能力下降,一些常见的问题可能患者无法理解、无法判断,所以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易度,将要沟通的内容以最简单的形式作陈述,尽量让患者加以理解。所以与精神病患者沟通,要根据患者所得的疾病进行特殊的沟通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和建立,使得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备受关注。护患间的沟通是一种治疗,尤其是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士所用文字、谈话方式等都可成为整体护理的工具,以帮助患者康复,护患间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前提。本文总结了临床中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供精神科护理同仁参考。1 精神科护理有效沟通的原则 一切为了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护患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护士不要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支配地位。尊重患者、把护患关系摆对是沟通的重要原则之一。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的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及实现自我的需求。马斯洛的这一阶梯理论,不仅适用于健康人同样适合于患不同疾病的患者。无论他处于何种状况也是需要尊重的,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如果护士把患者视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会自觉尊重患者的权利,设法满足他的合理需求,与患者取得有效的沟通,帮助他更好的进行治疗,促进康复。反之,如果护士只注重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就会把患者仅仅当作护理操作的对象,完成任务了事。 宽容和接纳 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活动的异常,以及精神症状的支配,他们不再是正常情况下的自己,其言行举止往往荒谬怪异,让人无法理解;或焦虑、忧郁、沉默不语,或狂躁、兴奋、蛮不讲理,甚至打骂护士,这时通常的一些交流技巧可能是不实用的,但作为精神科护士,决不能拒绝患者,而要用爱心、宽容接纳患者,从患者的无理中看到合理的一面,理解同情患者,尽职和真诚的努力帮助患者走出“迷茫”。 协助患者维持希望,稳定情绪 护士要对患者负责,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对他们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通过沟通技巧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病态体验,同情、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感受,营造一种能够让患者倾诉心中焦虑不安或恐惧的氛围,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稳定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不应只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地说教,以免阻断护患间沟通。 坦诚相待,一视同仁 护士对每位患者都要坦诚、平等对待。与患者的沟通要针对治疗目标,不能添加个人喜好。交往要有度,尤其对异性患者既要有利于沟通,又要防止患者产生非分之想,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私人友谊、给予特殊关照。

精神科护患沟通论文

浅谈分诊护士的沟通技巧论文

【关键词】 护患沟通;医患冲突;沟通技巧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同时也提供患者需要的就诊信息;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需要。门诊是医院的窗口科室,分诊护士工作在各科室的最前沿,每天接触大量的就诊患者,负责维持就诊秩序,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每天接触不同层次的人群,常因沟通障碍引发护患纠纷。因此,掌握沟通技巧对分诊护士尤为重要。

1 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

对护患沟通重要性认识不足:沟通意识不强,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不愿沟通或很勉强进行沟通。

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时东张西望,打断患者说话,或在患者伤心时无动于衷;甚至在患者病重或疼痛不安,难以接受外来信息的情况下,不合时宜地进行说教。

沟通语言不当:如果护患沟通时,护士过多采用专业术语或者地方方言与患者交流,容易产生误解或不解,影响交流效果。

知识面不够宽:当患者表示对病情、治疗等感到害怕或焦虑时,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解惑释疑,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工作。

对患者的态度不良:冷淡,语言生硬,甚至训斥患者。对疑虑过重、爱唠叨的患者采取反感的态度。

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不同,有的患者不愿遵守就诊顺序,存在夹塞、找熟人、扰乱正常的就诊秩序等行为,造成其他患者的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2 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应对医患纠纷

语言沟通:更新服务理念,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主动问候,使用尊称,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医院的就诊环境和出诊医生,解除患者的陌生感。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委婉的拒绝个别患者的`不正当要求。处处体现热情、关爱和体贴,把握说话的语调、语气、语速,使患者产生亲近感。

非语言沟通

仪表和举止:衣帽整洁得体,举止端庄,动作轻快敏捷,遵循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就诊顺序进行分诊,维持秩序。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

眼神:与患者交流时注意运用目光接触,传达对患者的同情,关心与爱护。

面部表情: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面部表情[2]。应该用发自内心的微笑表达对患者的尊重,真诚,亲切和关心。

触摸:对于急症和重症患者搀扶护送到诊室,适时的轻拍家属的肩膀,安抚其焦虑的情绪,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关爱。

倾听:交往中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比注意自己讲话更重要,倾听时不要随意插话,更不能左顾右盼,漫不经心。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3 讨论

分诊工作繁忙琐碎,又不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当不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候诊时间长时,患者会把不满和怨气撒到分诊护士身上。如果沟通发生障碍,会加剧医患矛盾,甚至演变成医患间的诚信缺失[1]。分诊护士利用沟通技巧与就诊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可以消减医患间的不信认情绪和戒备心理,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俏兰,蒋晓红,医患冲突对急诊救护的影响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6):1799.

[2]陈捷,吕红梅.沟通技巧在地震灾区学历儿童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7):2893.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浅谈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护患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护患模式要求护士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而不再是过去以打针、吃药、输液为主的技能性的护理模式。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树立以病人至上、服务最优、以病人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为了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 沟通 护患 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护患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护患模式要求护士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而不再是过去以打针,吃药,输液为主的技能性的护理模式。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树立以病人至上、服务最优、以病人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为了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病人,护理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良好的沟通让病人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从而达到病人早日康复目的。 一 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护士与患者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没有护患沟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住院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情绪低落及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有效的沟通可大大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消除顾虑,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断的加深,患者既希望从护患沟通中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也希望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有效的护患沟通可大大缓解护患的紧张关系及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二 护患沟通的前提——信任 信任是个人依赖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个人愿望。信任感的建立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信任感在护患关系中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护患双方产生安全感,使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重视。视病人如亲人,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主动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这种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沟通与交往来实现的。护士在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中发挥主导和调整的职能作用。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有充分信任感的氛围.以高素质,高质量服务于临床.尊重病人,热爱病人,维护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增加病人对自己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护患沟通的技巧 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必须有效掌握沟通技巧.护士应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饰整洁,步履轻盈,面带微笑,语言和蔼,因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护士在短时间内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好感乃至信任,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时常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每个病人所患疾病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也有一定的差异,病人患病后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有时患相同疾病的人,患病后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病人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应.需要护士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灵活地与此类病人沟通。 1.恰当的语言 当病人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后由于对医院的生疏环境不适应,为自己的疾病担忧所以在与患者交流中应尽量使用患者能听得懂的语言,多说普通话少用方言避免用专业术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因此要在言语中体现出患者的同情,关怀,体贴的情感和对患者诚恳,信任,尊重的态度,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微笑 微笑在患者眼里是没有副作用的镇定剂,在护患沟通中可以给患者传达出真诚友善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在合作时能够更加的轻松。在我们护理工作中必须提倡微笑服务,这样可以使患者心情开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倾听 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的倾听患者的谈话这样有利于对内容的接受理解,也有对患者表示尊重的意思,以获得好感。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谈话要作出反应,点头或微笑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话,打断对方的话常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一定要听完患者的话后再讲话。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增进护患关系。 四 护患沟通的方式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理解病人的感受,体谅病人,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权利,对病人所提供的信息保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向护士讲述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顾虑,护士一定要对病人所反映的信息或非语言的信息及时做出反映,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处理病人的问题,满足病人的需要,而且可以使病人感受到关心、温暖和重视,加深护患关系。随时向病人提供健康的信息,并进行健康教育。 只要我们能入院时多介绍一句,就可以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操作时多说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放心;晨间护理多说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舒心;手术前多解释一句,就可以使病人解除恐惧;手术后多安慰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心一句,就可以让病人感到温馨。只是多说一句却可以使护患沟通工作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具体。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患者感到住院就像回到了家里。 五 体会 在护患沟通交流过程中,我觉得应该多注重一些细节方面的服务,用心去体会病人的感受,与病人沟通时应尽量做到:爱心多一点、耐心好一点、责任心强一点、对病人热心一点、护理精心点、动作轻一点、考虑周到点、态度认真点、表情丰富点以及对病人尊重些、体贴些,符合病人的心理,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和对护患沟通的需求。 六 总结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护理中的良性人际关系,使护理工作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护士应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发展及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使病人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现代护理。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也是护士与患者沟通、实施身心整体护理的“桥梁”。无论是在向患者做入院介绍、围手术期的护理,还是为患者做各种健康指导,护士必须使用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以启发、开导、宣传有关的保健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的配合护理活动。言为心声,护士良好的愿望,诚挚的关心与美好的心灵,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美好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本文就护患沟通中的语言艺术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注重语言艺术 提高护理质量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礼貌用语可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和受到尊重和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信号作用,是可变的,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护理人员本身,应使自己始终处于心境愉快的状态,随时给患者以开朗、豁达、友好的亲切感。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患者,使其感到愉快、振奋。比如,接班后来到病房,首先微笑着向患者问候一声:“大家好!”虽是简单的3个字,却在短时间内拉近了护士与患者间的距离,使患者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还必须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做到态度和蔼文明待患,并宽容大度,以获得患者信赖,解除患者不利于治疗的各种心理反应,以提高治疗效果。护士美好的语言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药物或其他治疗都不能代替的积极作用,可以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2 运用通俗的语言 面对不同的患者要将科学专业性的语言通俗地表达出来,使患者一听就懂,当患者向护士咨询问题或护士向患者做防病宣传时,应避免咬文嚼字和使用医学术语,以免患者误解,产生不安心理,要用简单且通俗易懂的话语,说话时语气温柔,不能有丝毫的冷淡态度。反之,护士表情冷淡、语言生硬,就会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其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对疾病不利的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此外,护理工作中语言的规范性虽然不像播音员、教师那样要求严格,但也应该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词读音相似,词义却大相径庭。例如:致病和治病,如果用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误解。 3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措施 护士要以自己的社会工作角色要求自己,以患者的心理状态去理解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在患者面前的语言,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如一位患癌症的患者,一旦直截了当的告诉其病情,其心理活动就与死亡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一直伴随着患者,直到康复或死亡。患者一开始会拒绝接受身患不治之症的严酷现实,怀疑诊断,一旦确诊无误后,患者对疾病感到愤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迫使他与疾病妥协,导致精神崩溃。所以语言的灵活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从而缩短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使患者感到满足和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漠然处之或不耐烦的心情转入到理解、同情和主动劝导、安慰患者的心理环境中,所以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能表达出护理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既要有问寒问暖,更要重视鼓励性,鼓励性是建立在真诚的思想感情基础上的。 4 注意仪表和举止艺术 护士的仪表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对患者产生很强的知觉反应,一位合格的护士应具有文雅大方、稳重端庄的仪表,包括衣着、谈吐及恰当的站、立、走、坐等姿势,大方的仪表、恰当的举止,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尊敬感。很难相信,一个衣着不整、服饰邋遢、举止不雅的人能护理好患者。护士的仪表举止还体现在关心患者生活上,如门诊输液患者,中午进餐在输液中进行,在没要求的情况下为其倒杯开水,递上干净毛巾擦拭一下手,帮其打开饭盒盖等等,这些微小的举止都能让患者感动不已,这种没有语言的交流方式很重要。这是向世人展示护患关系已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之上的关系,护士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教育程度、信仰等,将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恰当地融为一体,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体贴,从而建立起信任、依赖的感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总之,语言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它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我们懂得了语言的重要作用,并能择优使用,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 索引序列
  • 有关精神科护理沟通的论文
  • 精神科护理沟通论文
  • 有效护患沟通精神科论文
  •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论文
  • 精神科护患沟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