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

发布时间: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

炭疽病畜尸体内的炭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孢,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为此,在一般情况下,对病畜禁止剖检。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进行剖检时,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或离开生产场地,准备足够的消毒药剂,工作人员应有安全的防护装备。1.急性败血型:由于猪有抵抗力,此型发病少见,约占猪炭疽的3%左右,主要是牛、羊、驴、马等。猪发生此型时,可见程度不同的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血液。黏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液黏稠,颜色为黑紫色,不易凝固。脾脏肿大,包膜紧张,黑紫色。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心、肝、肾也有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2.肠型炭疽:肠型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淋巴组织为中心,在黏膜充血和出血基础上,形成局灶性病变,初为红色圆形隆起,与周围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坏死可达黏膜下层,形成固膜性灰褐色痂,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亦见相似病变。腹腔有红色液体,脾肿大、质软,肾充血或出血。有的可见肺部炎症。3.咽型炭疽:咽炭疽约占全部猪炭疽的90%左右。病猪咽喉及颈部皮下炎性水肿,切开肿胀部位,可见广泛的组织液渗出,有黄红色胶冻样液体浸润;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或见中央稍凹下的黑色坏死灶。喉头、会咽、软腭、舌根等部位可见肿胀和出血。扁桃体常见出血或坏死。4.慢性咽炭疽: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慢性炭疽。据上海食品公司调查,头颈部检出率占。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以扁桃腺为中心,扁桃腺肿大、出血和坏死。咽背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黑红或砖红色,有灰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

炭疽杆菌 系一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长4一8μm,宽1一15μm 。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在人体内有荚膜形成并具较强致病性,无毒菌株不产生荚膜。炭疽杆菌生活力强,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能迅速杀灭。在体外不适宜的环境下可形成卵圆形的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土壤里可生活数十年,在皮毛上能存活数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 (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炭疽杆菌的抗原组成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胞抗原4种。荚膜抗原是一种多肽,能抑制调理作用,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也能抗吞噬,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扩散;菌体抗原虽无毒性,但具种特异性;保护性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炭疽杆菌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此毒素由第I因子(水肿因子,EF)、第Ⅱ因子 (保护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 (致死因子,LF)所组成的复合多聚体。3种成分个别注人动物体内均无毒性,但保护性抗原加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则可分别引起水肿、坏死或动物死亡。 当一定数量的芽胞进入皮肤破裂处、吞入胃肠道或吸入呼吸道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低下或减弱,病原菌借其荚膜的保护,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进行全身播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如人体健康,而进入体内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则可以不发病或出现隐性感染。炭疽杆菌的致病主要与其毒素中各组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炭疽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急性感染时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使小血管扩张,加重血管通透性,减少组织灌注量;又由于毒素损伤血管内膜,激活内凝血系统及释放组织凝血活酶物质,血液呈高凝状态,故DIC和感染性休克在炭疽中均较常见。此外,炭疽杆菌本身可堵塞毛细血管,使组织缺氧缺血和微循环内血栓形成。炭疽的主要病理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局部呈痈样病灶,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下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著。肺炭疽呈现出血性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纵隔高度胶冻样水肿,支气管及纵隔淋巴结高度肿大,并有出血性浸润,胸膜及心包亦可累及。肠炭疽的病变主要分布于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性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浆液性血性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脑膜受累时,硬脑膜和软脑膜均极度充血、水肿,蛛网膜下腔除广泛出血外,并有大量菌体和炎症细胞浸润。有败血症时,全身其他组织及脏器均有广泛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及脾肿大。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目前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一)传染源 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二)传播途径 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三)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 (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一次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全年均有发病,7一9月份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

1.吴芳芳,郑有飞,檀根甲.UV-C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25(4): 1081~10832.吴芳芳, 檀根甲.苹果采后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菌物系统,2002,21(3):440~4433.吴芳芳, 檀根甲,韩翔.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化学防治技术.植物保护学报,2003,31(1):46~504.吴芳芳,檀根甲.苹果炭疽病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 (1):29~335.吴芳芳,檀根甲,韩翔.苹果感染炭疽病菌后6种酶活性的变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4: 250~2536.吴芳芳,胡秀芳,李璐.沼泽红假单胞菌的选育及对酚降解性能探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5):1889-18937.吴芳芳,郑有飞,胡正华,陈魁.紫外线UV-B辐射增强对苹果炭疽菌生长特性及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生态环境,2008,17(1):158-1628.吴芳芳,郑有飞,胡正华,陈魁.紫外线UV-B、臭氧、磁场协同沼泽红假单胞菌降解含酚废水的研究. 生态环境,2008,17(1):59-639. 吴芳芳,郑有飞,万长建,吴荣军.UV-B辐射增强对苹果采后炭疽病发病情况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2008,17(3):962-96510.吴芳芳,郑有飞,胡正华,陈魁.温度湿度对苹果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影响的相应模型.中国农业气象,11.吴芳芳,郑有飞,万长建,吴荣军.钙盐协同枯草芽孢杆菌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植物保护学报 Fangfang. Studies on the viability and infection under soil layer of Sclerotia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al pathogen Rhizoctonia the first asian conference on plant pathology. China agriculture scientech. press. 2000, 8, (56). Beijing13.吴芳芳,檀根甲.果实采后病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与展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合肥14.檀根甲,吴芳芳.苹果采后炭疽病的侵染过程及钙盐等化合物对病害发展的影响.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6北京15.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3):250~25316.檀根甲,吴芳芳.生物脱氧控制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效果研究.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北京17.檀根甲,王子迎,吴芳芳.水稻纹纹枯病菌营养及寄主资源生态位.生态学报.2003, 23(1):205~21018.李淼, 檀根甲,吴芳芳.植物抗病性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 24(5)731~73719.李淼, 檀根甲,吴芳芳.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植物保护,2003, 29(1):5~920.檀根甲,吴芳芳.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王传海,郑有飞,何都良,吴芳芳. 南京地区近地面紫外辐射UV-B强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2):147~14922.高桂枝,凌洪吉,王正梅,吴芳芳,徐爱军. 植物源调节剂对水稻的影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18:914-91623.高桂枝,陈敏东,吴芳芳,董春燕,徐洁. 植物源调节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4):320-323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范文

辣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味道辛辣爽口,深受人们喜爱。在辣椒种植过程中炭疽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辣椒的正常生长,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技巧,供大家参考使用。辣椒炭疽病症状果实染病,先出现湿润状、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斑面出现明显环纹状的橙红色小粒点,后转变为黑色小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溢出淡粉红色的粒状粘稠状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天气干燥时,病部干缩变薄成纸状且易破裂。叶片染病多发生在老熟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的褐色病斑,亦产生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引致落叶。茎和果梗染病,出现不规则短条形凹陷的褐色病斑,干燥时表皮易破裂。辣椒炭疽病发病原因1、重茬种植连年种植,病原积累快,基数高,一旦条件适宜,病害就会迅速扩展、蔓延。病叶、病果、残体不彻底,病菌通过风、雨不断向外传播,即使新茬,但只要病原存在、条件适宜即可造成病害爆发、流行。2、苗床管理不科学,即不进行种子药剂杀菌处理、土壤消毒,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苗床感染,移入大田后,可继续危害。3、病菌从伤口入侵,发病后,通过风雨、气流及蚜虫、跳蝉等剌吸式害虫传播为害。发病条件病菌发育温度为12-32℃,适宜温度27℃,相对湿度为95%左右。雨季来得早,温湿度适宜,也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4、重复浸染次数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87%-95%,病菌潜育期仅3天左右,侵染次数频繁,病原积累快,在短期内可以造成大流行。夏季干旱、持续高温,日灼严重,有利于后期病害的流行。5、栽植密度大、偏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可以加快病害的流行。用药不及时忽视苗床和大田药剂防治,没有做到早查早治、防患于末然。辣椒炭疽病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甜椒如长丰、茄椒1号、蒙椒3号、哈椒2号、早丰1号、吉农方椒、九椒1号,皖椒1号;辣椒如早杂2号,湘研4号、5号、6号、3号,中子粒等较抗病。(2)无病株留种或种子用55℃温水浸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也可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10—12小时,再用1%硫酸铜浸种5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浸1小时;也可用次氯酸钠溶液浸种,在浸种前先用—%的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置入配好的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3)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与瓜、豆类蔬菜轮作2—3年。(4)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适龄壮苗。(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植过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在下湿地定植;雨季注意开沟排水,并预防果实日灼。辣椒炭疽病用什么药1、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3、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800-1000倍。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西瓜营养丰富、性凉爽口,是一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水果产品,在我国众多地区均有种植。然而,随着西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西瓜炭疽病的危害也呈日益加重的趋势,给农户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西瓜炭疽病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西瓜炭疽病的大田症状西瓜在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感病。在幼苗期植株感病表现为茎部缢缩,然后变为黑褐色,引起植株猝倒。叶片受害时,开始为圆形淡黄色水渍状小斑,然后变褐色,有小点和同心轮纹,病斑容易穿孔,外缘常有黄色晕圈,病斑色泽比较均匀,病斑上面有散生小黑点,最后扩大变黑,叶片枯萎凋亡。叶柄和蔓上呈长椭圆凹陷或梭形病斑,初为水浸状黄褐色,后变黑褐色,随着病痕的不断扩展,茎蔓逐渐死亡。当果柄染病时,幼果颜色深暗,逐渐萎缩致死。果实受害后,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然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在表面产生凹陷,并出现有轮纹的病斑,当病害严重时,病斑连片,西瓜腐烂。西瓜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西瓜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和拟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地里越冬,粘附在种子表面的菌丝体也能越冬。病菌也可在保护地温室、大棚内的旧架材上。来源主要是土壤中越冬寄主和种子,其中85%左右来源于土壤中寄主残余物,15%来源于种子。常年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较多,当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造成病害大暴发。另外,种子带菌也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育苗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避免造成苗期染病。当气温在24~28℃时,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这样的环境利于炭疽病的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7%~95%的条件下,西瓜炭疽病病菌潜育期只有3d,当湿度低于54%时,该病就不能发生。西瓜炭疽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西瓜炭疽病病菌属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真菌。菌体有隔,丝状分生孢子盘寄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孢,圆筒状,大小20~26μm×~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卵圆或长圆形,大小14~20μm×5~6μm,多聚合在一起呈粉红色黏孢子团。分生孢子盘上有刚毛数根或很多,长90~120μm,具有隔膜2~5个,暗褐色。据一些学者观察发现,瓜类炭疽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目前发现了7个生理小种,小种1、2、3最为普遍。相关研究认为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因而对新的生理小种研究与发现是非常有意义的。西瓜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方法1、农艺措施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西瓜炭疽病的基础,一些易感病品种容易导致炭疽病大规模的发生。庆发八号、庆发12号、庆农五号、耐湿王8802、华蜜八号、抗病早冠状、华蜜十号、郑抗七号、绿宝金花王、特大郑抗三号等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湿和抗炭疽病能力。种子消毒。在播种前应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50~5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20~30min或者用4%甲醛100倍液浸种30min,将种子表面带的病菌杀死,清水洗净后得到无菌种子,再催芽播种。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及时将园中的杂草、病株清除,保持瓜园清洁。控制好温湿度,因在高温、多雨、高湿的环境下极易发生炭疽病。当气温为28℃时,西瓜炭疽病病菌萌发最快,当温度达到或超过28℃时,病势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在酷热的盛夏此病发生的不多。棚内湿度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湿度与其潜伏期成反比,湿度越低,潜伏期越长,病害越轻;反之病害越严重。当湿度低于54%时基本不发病,而湿度处于87%~95%的高湿环境下,病菌只有3d的潜伏期,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时发病最严重。加强肥水管理。施入充足的基肥,基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长势健壮,具有很强的抗病力。灌水根据天气情况而定,避免大水漫灌,灌水应适当,灌溉太多水反倒加重病害的发生,不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可以适当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加强土壤管理,进行合理选地与轮作。土质的好坏也是引发西瓜炭疽病的原因之一。常年只种西瓜的连作地,过多地施用氮肥,造成土壤酸性偏大,灌水过多,排水不及时,通风效果不好,或者种植密度过大,茎叶郁闭,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植株长势不健壮等都可导致炭疽病的严重发生。因此,要加强土壤土质管理,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合理选地与轮作,实行与非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将越冬毒源消除掉。2、化学防治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当病害发生时,可以适当喷洒化学农药以控制病害的继续扩大。在选择化学农药防治的过程中,应做到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的农药。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农药进行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或20%施宝灵3000倍液,或15%粉锈灵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0%百菌通500倍液。每隔7~10d喷药1次,连喷3~4次,轮流交替用药,以全面控制病菌的萌发。3、生物防治虽然化学农药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抑制西瓜炭疽病病菌的大量萌发,但是其对环境及产品具有较大污染,且具有很强的残留性,对产品造成巨大的污染,不适合广泛使用。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防治方法。近些年来,生物防治成了研究热点,但真正用于生产上且防效很好的生物农药不多。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目录

炭疽的主要病理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局部呈痈样病灶,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肤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著。

肺炭疽呈现出血性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纵隔高度胶冻样水肿,支气管及纵隔淋巴结高度肿大,并有出血性浸润,胸膜及心包亦可累及。

肠炭疽的病变主要分布于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性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浆液性血性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

脑膜受累时,硬脑膜和软脑膜均极度充血、水肿,蛛网膜下腔除广泛出血外,并有大量菌体和炎症细胞浸润。有败血症时,全身其他组织及脏器均有广泛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及脾肿大。

炭疽病畜尸体内的炭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孢,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为此,在一般情况下,对病畜禁止剖检。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进行剖检时,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或离开生产场地,准备足够的消毒药剂,工作人员应有安全的防护装备。1.急性败血型:由于猪有抵抗力,此型发病少见,约占猪炭疽的3%左右,主要是牛、羊、驴、马等。猪发生此型时,可见程度不同的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血液。黏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液黏稠,颜色为黑紫色,不易凝固。脾脏肿大,包膜紧张,黑紫色。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心、肝、肾也有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2.肠型炭疽:肠型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淋巴组织为中心,在黏膜充血和出血基础上,形成局灶性病变,初为红色圆形隆起,与周围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坏死可达黏膜下层,形成固膜性灰褐色痂,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亦见相似病变。腹腔有红色液体,脾肿大、质软,肾充血或出血。有的可见肺部炎症。3.咽型炭疽:咽炭疽约占全部猪炭疽的90%左右。病猪咽喉及颈部皮下炎性水肿,切开肿胀部位,可见广泛的组织液渗出,有黄红色胶冻样液体浸润;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或见中央稍凹下的黑色坏死灶。喉头、会咽、软腭、舌根等部位可见肿胀和出血。扁桃体常见出血或坏死。4.慢性咽炭疽: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慢性炭疽。据上海食品公司调查,头颈部检出率占。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以扁桃腺为中心,扁桃腺肿大、出血和坏死。咽背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黑红或砖红色,有灰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摘要

炭疽杆菌感染部位组织出现出血性浸润、坏死和周围水肿、血性渗出物与坏死组织在局部形成特征性焦痂。肺炭疽的肺部病变为出血性小叶肺炎。肠炭疽的肠道病变多发生于回盲部,表现肠壁出血、极度水肿,最终形成溃疡。

炭疽病畜尸体内的炭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孢,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为此,在一般情况下,对病畜禁止剖检。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进行剖检时,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或离开生产场地,准备足够的消毒药剂,工作人员应有安全的防护装备。1.急性败血型:由于猪有抵抗力,此型发病少见,约占猪炭疽的3%左右,主要是牛、羊、驴、马等。猪发生此型时,可见程度不同的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血液。黏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液黏稠,颜色为黑紫色,不易凝固。脾脏肿大,包膜紧张,黑紫色。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心、肝、肾也有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2.肠型炭疽:肠型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淋巴组织为中心,在黏膜充血和出血基础上,形成局灶性病变,初为红色圆形隆起,与周围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坏死可达黏膜下层,形成固膜性灰褐色痂,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亦见相似病变。腹腔有红色液体,脾肿大、质软,肾充血或出血。有的可见肺部炎症。3.咽型炭疽:咽炭疽约占全部猪炭疽的90%左右。病猪咽喉及颈部皮下炎性水肿,切开肿胀部位,可见广泛的组织液渗出,有黄红色胶冻样液体浸润;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或见中央稍凹下的黑色坏死灶。喉头、会咽、软腭、舌根等部位可见肿胀和出血。扁桃体常见出血或坏死。4.慢性咽炭疽: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慢性炭疽。据上海食品公司调查,头颈部检出率占。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以扁桃腺为中心,扁桃腺肿大、出血和坏死。咽背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黑红或砖红色,有灰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题目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蛋白质叫做抗体,起到消灭病原体的作用.(1)题干中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较弱的炭疽病病原体,它进入体内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因此炭疽病病原体,它进入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抗体;当第二次注射强度病菌后,由于体内具有了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获得了免疫能力,可以抵抗该病菌,所以表现为无症状.(2)本实验的变量为是否注射脱毒病菌,甲组注射了脱毒病毒为实验组,乙组未注射,起到对照作用,因此为对照组.(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炭疽病可能通过邮件等物品传播,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接种乙肝疫苗后,疫苗的毒性降低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相当于本实验中的甲组.(4)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为了防止炭疽病危害人群或家畜,每个国家都在流行爆发期对可疑物品进行例行的病毒学检疫,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为了防止炭疽病危害人群或家畜,人类要预防炭疽病可采取预防接种,这属于保护易感者.故答案为:(1)抗原;蛋白质;在低毒疫苗的刺激下产生了抗体,获得了免疫;(2)对照;(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接种.

炭疽病畜尸体内的炭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孢,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为此,在一般情况下,对病畜禁止剖检。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进行剖检时,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或离开生产场地,准备足够的消毒药剂,工作人员应有安全的防护装备。1.急性败血型:由于猪有抵抗力,此型发病少见,约占猪炭疽的3%左右,主要是牛、羊、驴、马等。猪发生此型时,可见程度不同的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血液。黏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液黏稠,颜色为黑紫色,不易凝固。脾脏肿大,包膜紧张,黑紫色。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心、肝、肾也有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2.肠型炭疽:肠型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淋巴组织为中心,在黏膜充血和出血基础上,形成局灶性病变,初为红色圆形隆起,与周围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坏死可达黏膜下层,形成固膜性灰褐色痂,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亦见相似病变。腹腔有红色液体,脾肿大、质软,肾充血或出血。有的可见肺部炎症。3.咽型炭疽:咽炭疽约占全部猪炭疽的90%左右。病猪咽喉及颈部皮下炎性水肿,切开肿胀部位,可见广泛的组织液渗出,有黄红色胶冻样液体浸润;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或见中央稍凹下的黑色坏死灶。喉头、会咽、软腭、舌根等部位可见肿胀和出血。扁桃体常见出血或坏死。4.慢性咽炭疽: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慢性炭疽。据上海食品公司调查,头颈部检出率占。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以扁桃腺为中心,扁桃腺肿大、出血和坏死。咽背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黑红或砖红色,有灰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

  • 索引序列
  •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
  •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范文
  •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目录
  •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摘要
  • 炭疽病的病理过程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