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内外大量报道资科显示,肺结核较多地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特别是春天。据北京地区一级研究资料显示,老年人忠肺结核为儿童的26倍,比成年人高70%。老年人肺结核病有以下特点: 1.发病状多不典型。常表现为轻微咳嗽或有些气喘、乏力,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所致,这是误诊率最高的首要原因。 2.患者体质较弱,免疫力减低。一旦感染肺结核,病情发展迅速,易出现空洞,排菌机会多,因得不到及时诊疗,往往发展为重症结核。 3.并发症较多,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矽肺、肺心病、冠心病,更易合并粮尿病及肠、肾、淋巴等结核。有报道称其合并症可达。 4.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多。尽管如此,如能及时确诊并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原则,合理用药,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5.复发恶化的机会多。 6.死亡率较高。 防治老年肺结核的关键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假如你家老人有如下症状和疾病,应及时去医院做胸部X线透视或去结防机构做相关检查。 1.咳嗽、咳痰、低热、乏力、气急、胸痛两周以上及痰中带血、咯血者。 2.患疱疹性角膜炎或结节性红斑者。 3.有肺结核病史与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 4.患矽肺的病人。 5.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松,促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肺结核病也叫肺痨,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因此青年人更应该注意预防。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多数患者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结核杆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存活几个月。当患有活动期肺结核的病人吐痰后,结核菌就可随干了的痰迹飞散到四周。随时都可以感染健康人。人体除毛发外几乎全身所有组织都可以感染结核病,入肠结核、骨结核、淋巴结核等。由于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进行传播,因此肺结核的感染率比其他器官高,占人体结核病的首位。患结核病后,病人可有低烧、盗汗、疲乏无力、干咳或痰中带血丝、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症。如不及时彻底的治疗,会使病情转为慢性,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对于青年人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要加强预防教育。由于青少年是高感人群,所以要对这类人群着重加强卫生教育,要组织医务工作者经常深入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好各类预防知识的培训,使青年人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 第二方面是要注意预防检查。家长要要定时对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除此之外,还要对那些婴幼儿按时给接种卡介苗,以使肌体产生免疫力,减少结核病的发生。 第三方面是要注意加强治疗。要坚持有病不讳医的原则,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嗽、痰中带血、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确诊结核病以后,要立即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彻底,结核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第四方面是要保持良好习惯。要加强体育锻炼,每日可进行数次深呼吸或练习吹气球,以锻炼肺活量,也可散步、做操、打篮球等体育活动。在流感季节里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活动,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积极预防感冒,以免抵抗力低下而染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均有利于防病。加油哈^_^望采纳~~~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该病的病程长、恢复慢,而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处于营养失衡的状态,在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还容易引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因此既需要配合医生治疗,又要注意饮食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结核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临床上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发病,常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等表现。
【关键词】 肺结核 护理
一、病因、病理
1.结核菌
属于分支杆菌,生长缓慢,涂片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寒、耐干燥、耐潮湿,在阴湿处可存活5个月以上,但在烈日下曝晒2h或煮沸lmin杀灭。
2.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结核病人,由病人随地吐痰或对人咳嗽、打喷嚏而传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菌的飞沫后即可引起肺部感染。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与人共进餐、共用碗筷等而产生肠道感染。
3.人体的反应性
(1)免疫力。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有二种,一是先天性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另一种是后天性,具有特异性。一般人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大多数由于免疫力的保护作用而不 发展成为结核病。
(2)变态后应(过敏反应)。结核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过敏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具有过敏反应的人再接触结核菌时,使局部组织反应强烈而产生炎症,甚至坏死,由此而灭菌使细菌局限化。达到防御作用。
(3)变态反应与免疫力的关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或发病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机体免疫力低下,虽然结核菌入侵数量不多、毒力不大也可发生结核病。
二、具体护理医嘱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早期中毒症状明显,需卧床休息,随体温恢复,症状减轻,可下床活动,参加户外活动及适度的 体育锻炼,部分轻症病人可在坚持化疗下继续从事轻工作。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
(2)饮食。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指导病人及家属采取优良的均衡饮食,多食肉类、蛋类、牛奶及水果等高蛋白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若有大量盗汗应监测病人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给予足够的液体。
(3)环境的调整。清洁与舒适: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室内应定时通风,特别是晨起、午后、夜间睡觉前。有盗汗应及时用温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必要时每天更换床单,有条件者每天淋浴。 (4)消毒与隔离。指导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
将痰吐在有盖容器中,1%含氯消毒剂加入等量痰液内混合浸泡 1h以上方可弃去,或吐在纸上焚烧。保持口腔清洁,尤在夜间入睡前,碗筷等餐用具后煮沸5min再洗;剩余饭菜煮沸5min弃去;便具、痰具用1%含氯消毒剂或含氯石灰(漂白粉)液浸泡1h再冲洗;床单、衣服等应以开水浸泡后再洗;衣被、书籍等物可在太阳下曝晒2h。
2.咯血的护理
(1)使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护理在床上进行,待血止一周后病人可下床大小便。
(2)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忧虑,鼓励病人有血尽量咯出,以防窒息。
(3)护士在护理及抢救中必要沉着,迅速做好急救器材吸引器、气管插管、氧气及止血药物准备。
(4)咯血发作时立即 报告 医生,必要时按常规注射止血药物和物理疗法—胸部放置水袋或沙袋,并记录咯血量。
(5)按时查房。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四大生命体征。
(6)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7)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采用轻泻剂或灌肠。
(8)取患侧卧位。以防病变播散,鼓励指导病人咯出气管内血,避免大咯血窒息的发生。
(9)禁止会客与高声谈笑。
(10)如有发生窒息者,可立即采取体位引流,即抱起患者双足,使病人身体与床呈垂直,清出白内血块,放平立即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及垂体叶素5u+10% NaCl 20mL或Gluosi 20mL,但对高血压、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及预孕妇慎用。
三、心理护理
热情向病人介绍有关结核病的 用药知识 ,预防隔离知识,让病人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 治疗。遵守化疗方案规则用药,坚持全程化疗。
参 考 文 献
[1]黄津芳. 医院健康 教育 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2]何家荣.实用肺结核病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7.
[4]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摘要】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传染病,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对13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 措施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5776-0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医院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治疗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3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58例。
入院情况 平诊入院9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68例,伴有低热39例,伴有咯血31例。
治疗情况 坚持住院痊愈32例,症状减轻出院97例,死亡9例。
2 心理特点
多数患者缺乏结核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一般将头痛、低热、咳嗽视为普通感冒。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愈,才前往医院就诊。故对此病缺乏心理准备,常有焦虑感,甚至有恐惧感,有的有悲观心理,若不消除这种心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治疗。作为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使患者消除这种顾虑,尽早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心理压力很大。怕别人歧视,甚至怕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表现出消极情绪。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举止,温和的态度,主动建立医患间的交流氛围。耐心听患者诉说,回答患者的疑问。这种尊重和关心可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另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稍有不适即疑为病情恶化,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感觉异常和心理、生理障碍。护士应告知患者病情好转的点滴信息,培养乐观情绪,以减轻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
治疗结束后的心理特征 结核病患者治疗结束后,可分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已治愈,恢复了健康,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另一种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一旦患感冒、咳嗽或胸痛就认为旧病复发。护士应在患者疗程结束后告知其这些知识,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3 护 理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138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简称TB)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结核俗称“痨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欲演欲烈。 结核病的类型 结核病分原发和继发性,初染时多为原发(Ⅰ型);而原发性感染后遗留的病兆,在人抵抗力下降时,可能重新感染,通过血循环播散或直接蔓延而致继发感染(Ⅱ型~Ⅳ型)。 (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常见于小儿,多无症状,有时表现为低热、轻咳、出汗、心跳快、食欲差等;少数有呼吸音减弱,偶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起病急剧,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血白细胞可减少,血沉加速。亚急性与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病程较缓慢。 (3)浸润型肺结核(Ⅲ型):肺部有渗出、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干酷样病变。多数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渐出现发热、咳嗽、盗汗、胸痛、消瘦、咳痰及咯血。血常规检查可见血沉增快,痰结核菌培养为阳性。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咯血、胸痛、盗汗、食欲减退等,胸廓变形,病侧胸廓下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气管向患侧移位,呼吸减弱。血常规检查可见血沉值增快,痰结核菌培养为阳性,X线显示空洞、纤维化、支气管播散三大特征。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结核菌 属于分支杆菌,涂片染色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抵抗力强,在阴湿处能生存5个小时有以上,但在烈日曝晒下2小时,5-12%来苏水接触2-12小时,70%酒精接触2分钟,或煮沸1分钟,能被杀死。而最简单的杀菌方法是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烧掉。 二、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痰。传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还可经皮肤传播。 三、人体的反应性 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表现在淋巴细胞的致敏和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强。入侵的结核菌被吞噬后,经处理加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结核菌时,便释放出一系列的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细菌周围,吞噬杀死细菌,然后变为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最后形成结核结节。 病理: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较量互有消长,病变过程复杂,但其基本病变主要有渗出、增生、变质。[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渐,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多数病人病兆轻微,常无明显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始被发现,有些病人认突然咯血表现发现,但在病程中常可追溯到轻微的毒性症状。 一、全身症状: 全身毒性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盗汗等。当肺部病兆急剧进展播散时,可有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二、呼吸系统: 一般有干咳或只有少量粘液。伴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性或脓性。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并不剧烈,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结核,呼吸功能减慢,出现呼吸困难。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结核菌检查 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二、X线检查 肺部X线检查不但可早期发现肺结核,而且可对病兆的部位、范围、性质、发展情况和效果作出诊断。 三、结核菌素试验 阳性:表示结核感染,但并不一定患病。稀释度一作皮试呈阳性者,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 阴性: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但仍要排除下列情况。 A、结核菌感染后需4-8周变态反应才能充分建立;所以在变态反应前期,结素试验可为阴性。 B、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者,营养不良以及麻疹、百日咳病人,结素反应可暂时消失。 C、严重结核病和各种危重病人对结素无反应。 D、其它如淋巴免疫系统缺陷(白血病、结节病)病人和老年人的结素反应也常为阴性。 诊断: 1,痰结核菌检查(涂片检查,显微镜观察) 缺点:容易受污染,容易受其他杂杆菌影响结果。 2,X线健康检查 (对肺部结核病灶成型阴影,炎性浸出的观察) 缺点:对初感染,或者菌阴结核等没有出现肺部病灶的患者没有实际意义; 3,临床症状 (咳嗽血痰,发热,盗汗等) 缺点: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没有意义。 4,ppd(结核菌素实验) 缺点:对大部分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会出现假阳性现象 5,痰培养(观察菌落成型) 缺点:耗费时间长,容易受污染,容易受杂杆菌影响结果。 6,抗体诊断,即酶联免疫法(ELISA,胶体金等方法) 缺点:价格贵,试剂不容易保存,ELAISA操作复杂,胶体金准确率较低于ELAISA。 (另外,现所有的诊断方法准确率都不高,除ELAISA的抗体诊断外,一般都不超过50%。现在我所了解的国内唯一能够敏感性,特异性能分别上70%和80%以上的只有成都永安制药公司生物制品部出品的结核抗体诊断试剂(酶联免疫法)。 治疗措施: 主要是化学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晦、乙胺丁醇和氨硫脲。应用化疗应遵照以下 5 条原则:①早期。一旦确诊立即用药;②联用 。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以保证疗效和防止产生耐药性,减少毒副作用;③适量。④规律。切忌遗漏和中断 ;⑤全程。一般均需服药一年以上方可停药。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结核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化疗可使病兆全部灭菌、痊愈。传统的休息和营养起着辅助作用。 (疾病诊断和分型分期标准)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为常见。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结核病总的疫情虽有下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区控制疫情不均衡,它仍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应引起我们严重关注。 诊断要点 一、乏力、体重减轻、发热、盗汗。 二、咳痰,X线胸片示肺部浸润性改变。 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四、痰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 五、痰培养结核杆菌阳性。 诊断标准 (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制订,1978年6月·柳州) 治疗肺结核食疗方 1羊髓生地羹 [组成]羊脊髓、蜂蜜各50克,生地10克,熟羊脂油15克,黄酒25克,生姜丝、精盐各少许。 [制法]先将羊脊髓、生地一同放入锅内,加水煮汤至熟透,捞去药渣,再加入熟羊脂油、精盐、生姜丝、黄酒、蜂蜜等,加热至沸即成。 [适应症]滋阴清热,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结核之低热、咳嗽、咳痰等症。 [用法]一顿或分顿食用。 2银耳鸽蛋羹 [组成]银耳2克,冰糖20克,鸽蛋1个。 [制法]先将银耳用清水浸泡20分钟后揉碎,加水400克,用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文火炖烂;然后将鸽蛋打开,用文火蒸3分钟,再放入炖烂的银耳羹中,煮沸即成。 [适应症]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结核干咳。 [用法]饮汤吃银耳和鸽蛋。 3胡萝卜蜂蜜汤 [组成]胡萝卜1000克,蜂蜜100克,明矾3克。 [制法]将胡萝卜洗净切片,加水350克,煮沸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蜂蜜、明矾,搅匀,再煮沸片刻即成。 [适应症]祛痰止咳。适用于咳嗽痰白、肺结核咳血等症。 [用法] 日服3次,每次服50克。 4甲鱼滋阴汤 [组成]甲鱼肉250克,百部、地骨皮、知母各9克,生地24克,精盐适量。 [制法]将甲鱼放入沸水锅中烫死,剁去头爪;揭去硬壳,掏出内脏,洗净后切成l厘米见方的块,与洗净的百部、地骨皮、知母、生地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转用文火炖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 [适应症]滋阴清热,抗衰老。适用于阴虚及肺结核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阴虚症。 [用法]佐餐食用,日服l剂。 5鸡肝牡蛎瓦楞子汤 [组成]鸡肝l一2具,生牡蛎15—24克,瓦楞子12一15克。 [制法]将鸡肝洗净切开,生牡蛎、瓦楞子打碎;先煎牡蛎、瓦楞子,60分钟后下鸡肝,待鸡肝熟后取汤饮用。 [适应症]补肝肾,消积化痰。适用于慢性咳嗽发热、疳积、肺结核、淋巴结核等。 [用法]日服l剂。 6雪梨菠菜根汤 [组成]雪梨1个,菠菜根、百合各30克,百部12克。 [制法]将雪梨洗净切块,菠菜根洗净切成段,与百合、百部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煎汤,水沸后40分钟即成。 [适应症]清热,滋阴,润肺。适用于肺结核。 [用法]不拘时饮用。 传播途径: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子宫,但主要是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对结核菌有较大的抵抗力,结核菌一进入胃内,很容易被大量胃酸杀死,除非吃了大量结核菌,否则不容易被感染,但呼吸道则不一样,只要有1~2个结核菌吸人到肺泡,一旦机体抵抗力低下,即可引起发病。消化道结核多数由于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引起。我国内蒙古有项调查,发现农牧民肺结核病人中为牛型结核,他们有喝生牛奶的习惯。结核病是一个人畜共患的疾病,许多动物如猪、猫、狗、牛、羊、鹿、猴等均可患结核病。人类和这些动物经常接触,既可被患有结核病的动物所传染,也可将自身结核病传给所饲养的动物。北京动物园曾有观赏的动物犀牛被确诊为肺结核,它的痰菌经鉴定为人型结核杆菌,说明是观众传染给它们的。 肺结核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与传染的,传统的观点偏重于尘埃带菌传染,现称菌尘气溶胶传染,即指因肺结核排菌病人随地吐痰,干燥后细菌随尘土飞扬,被他人吸人而引起感染发病。因此过去在结核病防治措施中,特别强调肺结核病人痰的消毒,主张肺结核病人的痰不论在医院或家庭,都要求吐在一个痰瓶内经煮沸以后再倒掉,在农村可以把痰深埋等,在群众中广泛持久地开展宣传,禁止随地吐痰。此外,也强调病人要和健康人隔离,能分房的分房,不能分的可分床或分头睡,注意病人的食具消毒,防止消化道传染。 以上的传染方式固然应该注意,但对排菌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嚏排至空气中的微滴核的传染性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现代研究关于呼吸道传播的机理认为,排菌病人平时大声谈笑、唱歌、咳嗽、打喷嚏把带传染性的唾沫飞沫(微滴核);散播于空气中,它的颗粒在4微米以下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引起感染。如果微滴核大于5~10微米;吸入支气管后进不了肺泡,最终可经支气管管壁纤毛运动和病人的咳嗽而排出体外、不致引起传染。结核菌的传播主要在夜间,和排菌病人同住在一个房间内的儿童和青年最容易受感染。 肺结核病人在呼吸时所散布的具有潜在传染性的微滴核数量与呼出气体的速度有关系。正常呼吸时,病人向周围呼出的微滴核数目较少,但一次咳嗽可使具有传染性的微滴核增加到3000个,这相当于大声说话5分钟内排放出的微满核颗粒数,而一次喷嚏排放出的微滴核数目可高达100万个。咳嗽次数多少与传染性大小有密切关系,有人曾观察过病人夜间咳嗽情况及同屋唾觉小儿结核菌素阳转率,结果咳嗽次数多者小儿结核菌素的阳转率就高。除咳嗽次数外,有痰咳嗽和无痰咳嗽的传染情况也不一样,排菌病人有痰咳嗽者,家庭密切接触的小儿结核菌素阳转率较之干咳无痰者密切接触的小儿明显增高。当肺结核病人经过化学药物治疗后咳嗽症状会随之好转,有调查发现;治疗1个月时半数以上的病人咳嗽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则全部消失,同时化疗后痰中结核菌数量也随之减少,说明合理治疗后的病人可减少传染性,也即减少了传播机会。 预防指南: 一.儿童应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二.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染。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大声谈笑时喷射出带菌的飞沫而传染给健康人。病人如随地吐痰,待痰液干燥后痰菌随灰尘在空气中飞播而传染。凡痰中找到结核杆菌的病人外出应戴口罩,不要对着别人面部讲话,不可随地吐痰,应吐在手帕或废纸内,集中消毒或用火焚烧灭菌。痰液可用5~12%的来苏溶液浸泡2~12小时消毒。病人应养成分食制习惯,与病人共餐或食入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消化道感染。 三.痰菌阳性病人应隔离。若家庭隔离,病人居室应独住,饮食、食具、器皿均应分开。被褥、衣服等可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食具等煮沸1分钟即能杀灭结核杆菌。 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每日应打开门窗3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在痰菌阴性时,可取消隔离。 四.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 五.可选择气功、保健功、太极拳等项目进行锻炼,能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 逐渐恢复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注意防寒保暖,节制房事。 六.饮食以高蛋白、糖类、维生素类为主,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应戒烟禁酒。 近年来研究证明,吸烟会使抗痨药物的血浓度降低,对治疗肺结核不利,又能增加支气管痰液的分泌,使咳嗽加剧,结核病兆扩散,加重潮热、咯血、盗汗等症状。饮酒能增加抗痨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导致药物性肝炎,又能使机体血管扩张,容易产生咯血症状。 七:预防常识: 进入90年代后,本来已经得到控制的肺结核病,又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广泛流行趋势。人们对结核病的斗争进入了新时期。有一定抗药性的结核菌,治疗更为困难,故而对肺结核的预防十分重要。当你有原因不明的低烧、消瘦、乏力、咳嗽、盗汗,又没有查到其他病因,应迅速到医院查检、确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全程用药,疗程不得短于半年,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休息、充分营养、适当户外活动、增强全身抵抗力,仍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条件。病人在排菌期间应适当隔离,保护家庭成员和集体人群的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保护儿童。 肺结核的鉴别诊断 一、肺癌:中心型在肺门处有结节影或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需与淋巴结核鉴别;周围型在肺周围有小片浸润、结节,需与结核球或结核浸润性病灶鉴别。肺癌多为40岁以上,中心型以鳞癌为主,常有长期吸烟史,一般不发烧,呼吸困难或胸闷、胸痛逐渐加重,常刺激性咳嗽、有痰血,进行性消瘦,有锁骨上转移者可触及质硬淋巴结,某些患者可有骨关节肥大征。X线结节可有分叶毛刺,无卫星灶,一般无钙化,可有空泡征;外周型可见胸膜内陷征。痰70%可检得癌细胞而TB可50%查到结核菌。纤支镜检中心型可见新生物,活检常可获病理诊断,刷片、BAL可查到癌细胞,结核者可查到TB。结素试验肺癌往往阴性而结核常强阳性。ELISA法查血清PPD-IgG或LAM-LgG结核常阳性。而血清唾液酸与CEA测定(+),常提示癌症。上述各项不能确诊时应剖胸探查。如有更多结核活动性指征,如:痰PCR法TB-DNA阳性,结素1u强阳性或一般阳性或ELISA法PPD-IgG或LAM-IgG(+)可试抗结核治疗观察以作鉴别。 二、肺炎:肺部非细菌性(支原体、病毒、过敏)常显示斑片影与早期浸润性肺结核的表现相似,而细菌性肺炎出现大叶性病变时可与结核性干酪肺炎相混,都需鉴别。支原体肺炎常症状轻而X线重,2-3周自行消失;过敏性者血中嗜酸细胞增多,肺内阴影游走性,各有特点易于鉴别。细菌性肺炎可起病急、寒战、高热、咳铁锈色痰,有口唇疱疹而痰TB(-),肺炎链球菌阳性,抗生素治疗可恢复快,〈1个月全消散。故与炎症鉴别一般不先用抗结核治疗而先抗炎治疗,可较快弄清诊断,避免抗痨药不规则使用造成耐药。 三、肺脓肿:浸润型肺结核如有空洞常需与肺脓肿鉴别,尤以下叶尖段结核空洞需与急性肺脓肿鉴别,慢纤洞型需与慢性肺脓肿鉴别。主要鉴别点在于,结核者痰TB(+),而肺脓肿(-),肺脓肿起病较急,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抗生素效果明显,但有时结核空洞可继发细菌感染,此时痰中TB不易检出。 四、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常与慢纤洞患者症状相似,但X线与痰菌检查易于鉴别。慢支患者X线仅见纹理改变未见实质TB灶,而慢纤洞者有明确严重病变,且TB(+)。 五、支气管扩张:症状为咳嗽、咳脓痰、反复咯血,易与慢纤洞相混,但X线一般仅见纹理粗乱或卷发影。 六、其他伴有发热的疾病:急性粟粒结核以高热、肝脾大、白细胞减少或类白血病样反应而与伤寒、败血症、白血病表现有相混处,需要根据各自特点仔细鉴别。成人支气管淋巴结核有发热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易与纵隔淋巴瘤、结节病相混,可用结素试验、血清PPD-IgG检查、ACE测定、Kveim试验、活检等方法鉴别,必要时可抗结核药治疗观察。结核与肿瘤鉴别时宜先用抗结核药,如有激素应在应用抗结核药之后,以免干扰诊断和造成播散。 肺结核的早期 肺结核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死敌,从60年代以才得以控制,但仍没有绝迹,近年来,又有逐渐猖狂起来的趋势,不仅在老年人中而且在青年人中发病率仍然很高。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是由开放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时散播的带结核杆菌的气溶胶进行传播。有肺结核疑点的人,有以下征候可自我判断是否患上了肺结核: ①周身无力,疲倦,发懒,不愿活动。 ②手足发热,不思饮食,白天有低烧,下午面颊潮红,夜间有盗汗。 ③发烧,体力下降,双肩酸痛,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 ④经常咳嗽,但痰却不多,有时痰中带有血丝。 ⑤大量咯血,胸背疼痛。 ⑥高热。 凡有①-④项能对得上号者,应及时检查,可能是初期患病,只要抓紧治疗可很快好转;凡有⑤-⑥项对得上号者,病情已较重,应去医院拍片确诊,抓紧诊治;有发烧咳嗽者,应与慢性支气管炎加以区别;有咳嗽、咳痰、咯血者,应与支气管扩张加以区别;有发烧、咳嗽者,应与肺炎加以区别。 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主要有雷米封(又称异烟肼)、链霉素、云南白药、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应根据病情,由医生指导用药。已被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除了坚持治疗外,还要注意休息,增加营养,保持乐观情绪,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能力。 肺结核病人隔离措施 隔离是指控制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染给其他人的技术措施。肺结核病人是散布结核病的根源。所以要把病人安置在一定环境中,病人的分泌物,用具等均须与健康人分开。 由于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排出的途径和传染的方式不同,其隔离的方法也不同,肺结核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病原体,又经过呼吸道侵入健康人体而传染的疾病。因此要采取呼吸道隔离。 具体措施为: 一、最好给病人一间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如无条件者,病人可单独睡一床,经常注意开窗通风。 二、病人被服要经常用日光暴晒消毒,病人痊愈后,房间要进行彻底消毒。可将艾卷点燃或将、米醋按每立方米空间用1至2调羹放在炉上蒸熏,再用3%漂白粉上清液或3%的来苏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关闭门窗1-2小时。 三、病人应减少与他人接触,不要到公共场所去。 四、病人的用品食具、痰液、呕吐物都要消毒、特别注意病人痰液要吐在纸上或痰盂里,进行焚烧或消毒后倒去。 五、结核病人隔离最好方法是去肺结核专科医院住院隔离,减少对家中人员及其他人的传染机会,有益于家庭,也有益于社会。 肺结核常见误区 误区一:结核病好治 在上世纪中叶抗生素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结核杆菌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大大降低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使人们长舒了一口气,不再谈 “痨”色变了。于是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了“结核病好治”的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以及治疗不规范,使大批抗结核患者产生耐药现象。据统计,耐药结核病患者约占首次治疗者总数的28%—41%,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局面, 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结核病不好治了。 误区二:结核病仅在落后的农村容易暴发流行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病是穷病,只在贫穷的农村发生。如今这种印象被残忍的现实打破了。近十年来,我国城市结核病人数量猛增,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水、空气、食品等受到了工业污染,人们的抵抗能力下降了,由空气传播的结核病有死灰复燃之势。 其实是因为肺炎和艾滋病的发病率、带菌率人数急剧上升,也给结核病的发病带来了可乘之机,肺炎并发结核、艾滋病发结核已成为一种新的感染方式,我国现有结核病人590万。据专家分析,590万结核病患者中,有传染性者大约占一半。由于农村转入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引起城市结核病疫情的回升,现在出现了城市结核病传播快于农村的反常现象。 误区三:结核病死不了几个人 过去人们认为癌症最可怕,一旦得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所以谈癌色变,至于结核病普遍认为不是绝症,即使一下子治不好,也死不了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我国现有结核病人590万人,每年死于结核病者达13万,为各种其他传染病死亡总数之和的两倍。 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肺结核。不能盲目轻视,但也不能过于恐慌!积极配合治疗,自身注意保护,提高防范意识!我们还是能战胜它的!
是平均年龄,是标准差。标准差反映样本的离散程度,也就是样本值距离平均值的远近程度。至于公式,网上就能搜出来。
综述:一种。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平均年龄。
26 28 33 45 48 51 50 55 56 58,这几个人的平均年龄计算:
均数=(26+28+33+45+48+51+50+55+56+58)/10=45
标准差= [(十个数的平方和 减去 十个数的和的平方/10)再除以6] 的开方
=[(21504-20250)/6] 的开方
=14
所以这十个人的平均年龄是(45+-14)。原始数据只精确到个位数,所以最终数值也只取个位数。
平均年龄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人口年龄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在人口群体内将各个体年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人口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写论文需要注意
1、低级错误要避开
不少人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论文中出现低级错误的话,是会拉低我们论文的水平的,所以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些低级错误最好避开。
常见的低级错误有:错别字、句子间标点符号弄错、句子太长没有断句、句子不通顺、数据用错等等。
2、研究方法的介绍要丰富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一定要尽量丰富一点。研究方法的介绍过于简单的话,读者就无法通过这个方法进一步进行检验,也无法清楚了解该方法是否是科学、客观的。
我知道EXCEL没有这种工能,要不就直接计算,只能反回正负号,或者格式上加上正负号就行了........
论文中的平均的年龄怎么算力瑞楼那种的话,加减,这个怎么算的?像这种认文中的平均年龄他就在家家嘛,就是说这个年龄来说的话,就是他的这个键就有这么大
是平均年龄,是标准差。标准差反映样本的离散程度,也就是样本值距离平均值的远近程度。至于公式,网上就能搜出来。
综述:一种。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平均年龄。
26 28 33 45 48 51 50 55 56 58,这几个人的平均年龄计算:
均数=(26+28+33+45+48+51+50+55+56+58)/10=45
标准差= [(十个数的平方和 减去 十个数的和的平方/10)再除以6] 的开方
=[(21504-20250)/6] 的开方
=14
所以这十个人的平均年龄是(45+-14)。原始数据只精确到个位数,所以最终数值也只取个位数。
平均年龄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人口年龄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在人口群体内将各个体年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人口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写论文需要注意
1、低级错误要避开
不少人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论文中出现低级错误的话,是会拉低我们论文的水平的,所以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些低级错误最好避开。
常见的低级错误有:错别字、句子间标点符号弄错、句子太长没有断句、句子不通顺、数据用错等等。
2、研究方法的介绍要丰富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一定要尽量丰富一点。研究方法的介绍过于简单的话,读者就无法通过这个方法进一步进行检验,也无法清楚了解该方法是否是科学、客观的。
我知道EXCEL没有这种工能,要不就直接计算,只能反回正负号,或者格式上加上正负号就行了........
论文中的平均的年龄怎么算力瑞楼那种的话,加减,这个怎么算的?像这种认文中的平均年龄他就在家家嘛,就是说这个年龄来说的话,就是他的这个键就有这么大
示例如下:
1、打开要编辑的excel表格。
2、把年龄列选中。
3、按鼠标右键打开“设置单元格格式”,在数字选项中,选择数值型,小数位数选择“0”,单击确定。
4、定位到E2单元格,输入“=(today()-D2)/365”。
5、按下回车键就会显示年龄了。
6、将光标移到单元格的右下角,当光标变成黑色十字时,将光标往下来,选中所有的需要计算年龄的表格。
7、这样就计算出了所有人的年龄了,如图是最终效果。
这个问题不难,方法有多种,结果有所不同:1、将出生年月日放在同一列或行中,选中所有,在状态栏求和的地方点右键,选平均值,就可以看到平均出生年月,这样出来的出生年月日可以平均到日。2、使用datedif函数,在出生年月旁插入一列,假设出生年月在B列,B2为某人的出生年月,那么在C2中输入DATEDIF(B2,NOW(),"y"),即可得到此人的年龄(周岁),然后使用自动填充功能求得所有人年龄。此参数的详细用法参考这里、比较粗糙一些的方法,即在C2中输入=2006-year(B2),这样得到是2006减去出生年份的年龄。
1、首先打开具有年龄数据的Excel表格,然后点击上方的“公式”按钮,接着点击“自动求和”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平均值”选项,然后我们就能看到数列下方出现计算公式,此时按下Enter键即可。2、Excel表格使用技巧:1.编辑绘图内容--首先打开一个Excel表格文件并进入主页,点击上方菜单栏中的“插入”按钮,然后点击“形状”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一个形状,接着选中这个形状,此时上方的菜单栏就会变为“绘图工具栏”,然后就可以对这个形状进行编辑了。3、2、制作柱状图--首先我们需要打开一个需要做柱状图的数据表,然后选中其中的相关数据,接着点击上方菜单栏中的“插入”按钮,之后点击“柱状图”按钮。4、柱状图可以分为很多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即可。柱状图选择完成后,表格旁边就会显示该柱状图,我们点击该柱状图后可以移动其位置、大小、颜色等属性,还可以分别设置不同数据的颜色显示,以方便用户快速识别。更多关于excel平均年龄怎么算,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你把所有人的年纪打上去,然后再输入一个计算方式,然后最后出来平均年龄。
牛皮癣在现代医学称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升高趋势。据调查,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黄种人,黑种人次之。如美国近年来的调查,其发病率为,患者多达600-700万人,远远高于中国。因该病顽固难治,仍被列为当今世界皮肤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一、银屑病(牛皮癣)分型与临床特征 临床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一)寻常型牛皮癣(银屑病)牛皮癣图谱 寻常型牛皮癣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后显露光滑的薄膜,再刮后可出现多个细小出血点。上述鳞屑,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该病的三大临床特征。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膝、肘关节伸侧和头部,少数病人的指(趾)甲呈点状(顶针状)凹陷。临床上有急性进展期、静止期和消退期。 进展期:特点为皮疹多呈点滴状,色泽鲜红而发展迅速,鳞屑较多,易脱落,多有瘙痒感觉。正常皮肤如受到外伤等刺激后,可继发为牛皮癣皮损,医学称之为同形反应。 静止期:病情保持于静止阶段,无新疹出现,旧疹也不见消退。 退行期:皮疹缩小,逐渐消失。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斑。 (二)脓疱型牛皮癣(银屑病),分为泛发性、限局性两型。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少见。本型发病急剧,有全身不适并伴有弛张性高热等全身症状及白细胞增多。皮损初发为急性炎性红斑,表面有多数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黄白色无菌浅在性小脓疱。脓疱可扩大融合形成“脓糊”状。常累及广大皮面,甚至可扩延全身。其病原因多与寻常性银屑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剂后,骤然停药而发病,或与感染、药物刺激有关。本病病情较重,常呈周期性复发,预后较差。 2.局限性脓疱牛皮癣(银屑病),又称掌跖脓疱病,多限于掌跖,常在大小鱼际或足跖部成批发生多数淡黄色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基底潮红。约经1~2周脓疱破裂,结痂,脱屑。以后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时轻时重。自觉痒或疼痛。可累及指甲,呈混浊肥厚,有嵴状隆起。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常可见有银屑病皮损。亦有先发于掌跖,经多次反复发作后转变为泛发性者。 3. 肢端脓疱病是银屑病的少见类型,其特点是好发于手指和脚趾的远端,肢端脓疱病经常继发于局部皮肤的外伤和感染。患者有疼痛感和功能障碍,指趾甲可以出现变形,在严重病例有骨质破坏。对这种类型银屑病的治疗一直较为棘手,煤焦油制剂、口服视黄醛等药物有时候对肢端脓疱病有效。 (三)关节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性关节炎,常继发于寻常型牛皮癣或牛皮癣多次反复恶化后,亦可先出现关节症状或与脓疱性牛皮癣及红皮病性牛皮癣并发。关节症状与牛皮癣皮损有平行关系,本病多见于男性。临床主要特征为有银屑病史或与牛皮癣并发的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累及远心端小关节,伴有指(趾)甲损害,类风湿因子阴性。此外,可参考X线检查所见。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多侵犯近心端小关节,但不伴发牛皮癣,类风湿因子阳性。 本病可长期迁延,治疗较为困难。 (四)红皮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多因寻常性牛皮癣急性进行期应用刺激性较强药物或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停药或减量方法不当所致。此外,脓疱性牛皮癣在脓疱消退过程中,亦可出现红皮病。本病约占牛皮癣的1%。 初起时在原有银屑病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延成大片,最后全身呈现弥漫性潮红浸润,在弥漫性潮红浸润中,常有片状正常“皮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应与由其他原因(如药疹、毛发红糠疹等)引起的红皮病鉴别,后者无牛皮癣史。牛皮癣图谱 二、牛皮癣(银屑病)的发病原因与机理的最新研究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目前有遗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多方面的学说,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临床上以往多以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以及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因以上药物及其配制的各种制剂,,对机体肝,肾和免疫功能有严重损坏作用;部分患者用后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停药后病情反跳加重恶化的毒副作用,已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牛皮癣(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毒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分析大量的临床资料,认为牛皮癣的发病是由先天易感基因,在机体气血平衡失调,外界环境气候,风湿寒热,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起的血热,血燥与表皮细胞过度增生性病变。久病伤肾,久病多瘀,加之治疗过程中反复不当的应用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与激素类药物;又致病情趋向顽固恶化难治愈。 三、中药银屑康治疗(牛皮癣)的研制与作用机理 根据我们以上的见解,我们以补肾养血治本,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治标,重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中医理论为基础,选择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中草药配成的“银屑康”“平屑汤”系列,治疗牛皮癣(银屑病)收到独特疗效。1990年 ,以中国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万章教授为首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研究与当今较好的西药乙双吗啉及中药克银方对照,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和经得起疗效重复等优越之处”。该研究在1998年(建国后40年间)全国中医治疗牛皮癣(银屑病)秘方评选中名列第一,入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教授主编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银屑病篇,《平屑方治疗银屑病(牛皮癣)临床观察研究》课题,1991年荣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1996年获国际中医药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卫生部医促会验证推荐证书,1999年获世界传统卫生组织(WTHO)圣塔妮卡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列为2000年世界传统卫生组织两百项国际性推广成果。并收入《世界名医文献库》。该项研究成果在2002年(北京)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再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国卫生信息报〉,〈香港信报〉,〈世界信息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做过报道。 四、银屑康服用方法 银屑康系纯中草药精制提取制制成浓缩颗粒冲服剂,该药每晚睡前一次冲服,具有服用方便,治疗作用缓和,常期服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应用该药治疗30--6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患者在3周内见效。初发病患者多在1—2个疗程内痊愈,患病时间长,病情较为严重,且又反复不当的应用过细胞毒类或激素药治疗,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受到一定损害的患者,其见效与治愈的时间要延长,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痊愈,为防止复发,对愈后患者还要坚持服一疗程的药做巩固治疗。对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在服用银屑康的同时,根据临床辩证可再配合汤剂治疗。 【典型病例】 例一:苏怀山,男,聊城市梁水镇季庄农民,15年前全身患银屑病(牛皮癣)久治不愈,1984年服用“银屑康”2疗程痊愈,随访15年未复发。 例二:王金生,男,41岁,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矿工人,15年前因出汗后突受雨淋而至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脱白屑,并逐渐扩大成片。先后经白血宁,乙双吗啉等内服和外用药治疗时轻时重。二个月前又因精神刺激和感冒,使皮损加重,皮疹基底鲜红,覆盖鳞屑层层。1982年2月7日服用“银屑康”治疗3周,皮疹变薄,色泽变淡,继用30天,大部恢复正常,继续服用30天痊愈,随访9年未复发。 例三:项俊峰,山东省汶上县退休干部,10年因出汗受风全身患银屑病,由于反复应用亚胺,双吗啉等细胞毒类药,而诱发了右肺支气管鳞癌,虽经手术切除,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又致牛皮癣遍布全身,1987年9月来诊时,身体非常虚弱,白细胞下降至3300mm3。经“银屑康”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四:吉林省长白山林管局的周某患牛皮癣20余年,害得他与妻子分居多年,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1987年他从《大众日报》看了《治牛皮癣的吴梦平》新闻报道后,求治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五:香港刘风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癣15年,历经美国,日本等多家医院治疗收效不佳,1988年她从《银屑病通报》看了吴梦平发表的论文后,求治3个疗程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在1998年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对我所治疗的银屑病(牛皮癣)病例进行的远期疗效随访调查中,辽宁省鞍山钢铁厂的李国光、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煤矿的孙全才、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西村的于焕玲、济南市大桥镇政府的王德祥和历城区姚墙镇陈庄的陈延水、济南汽车总厂的高玉兴、莘县王庄集退休教师王守身和余粮海村的张素英、聊城市梁水镇季庄村的苏杯山等数百名患者,经应用中药银屑康治愈后,至今已15年以上没有复发。因此而获得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颁发的验证推荐证书。 五、银屑病(牛皮癣)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 因该病病因复杂,患者除坚持正确的治疗外,还应避免对病情的不利刺激,这对预防复发和恢复痊愈也较为重要。患者应做到: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注】细胞毒药类药主要有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轻粉,水银等。激素类药物主要有: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A等,以上药物对部分患者虽有短暂的近期效果,但对机体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停药后可使病情反跳加重顽固恶化。给患者彻底痊愈带来一定困难,应尽量避免应用。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很多,在生活是由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压力过大、脾气暴躁、情绪低落等心理因素就会引起牛皮癣;有时候因为潮湿和寒冷天气生活环境能引起或加重本病的发生;因为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也是会引起牛皮癣病的发生的;还有环境污染也会会引起这个病的发生的。牛皮癣的症状就是得病的皮肤呈现出鳞屑、薄膜和出血点。开始时是绿豆的大小然后逐步扩散。一些干燥的表面覆盖着银色鳞片,轻轻刮去鳞片,可见一层透明的薄膜,在坚硬的划痕上可见细小的血迹,这就是该病的特征。大家也许清楚的了解到治疗牛皮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除了选择一些药物治疗以外,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饮食来调节。牛皮癣的治疗方法这么多,相信很多的患者只要是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后,病情一定会痊愈的。
银屑病就是“牛皮癣”,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一般认为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治疗上现代医学多用免疫抑制剂,相对来说,中医中药对本病治疗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手段。下面的链接做了很全面的回答,可以参考。
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技巧(一)题目医学论文担负着传播医学信息、进行学术交流、指导临床实践的重任,论文的题目是信息的集中点,更要求论文命题能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论文题目要求具体、简洁、鲜明、确切而有特异性和可检索性。1、论文题目要有具体性。题目不具体是初学者撰写医学论文时常见的缺点,例如“矽肺的预防”,“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2、论文题目要有简洁性。题目应简短、精练,言简意赅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删除一切可用可不用的字词,以突出主题。一般中文文题字数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多亦不超过30个字,英文以10个实词以内为宜,文题中间不用标点,题末不用句号;尽量少用“的研究”、“的探讨”、“的观察”等非特定词。题目太长就不鲜明简洁和引人注目。例如,《无偿献血者肝炎指标检测结果及不同性别与血型差异分析》,应改为:《无偿献血者肝炎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非长不可时考虑用加副标题的办法来解决。副标题常常是将主要研究方案列出附在主标题之后,但必须用圆括号或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位于正标题之下,以区分于正标题。较大的题目则应分成若干分题。每个分题单独写一篇文章,且尽可能不设副标题。3、论文题目要确切而有特异性。指的是要求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防止小题大作,名不符实例1,《剖宫产资料统计分析》,该文仅涉及剖宫产时间的统计分析,其他资料如产妇的年龄、职业、新生儿性别等均未涉及,故应改为:《剖宫产时间统计分析》。例2,《鼻挫伤、烧伤等38例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述及的内容还有裂伤、撕脱伤、离断伤、挫伤、烧伤等,单列2种伤不全面,应改为:《鼻创伤38例远期疗效分析》。例3,《天津市区胃癌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62)这个题目既有特点,也很具体;题目应突出论文的特异性、新颖性,不要套用“××病××例临床分析”,或千篇一律地冠以“研究”“探讨”、“体会”之类的陈词俗套。题目可有多种类型,有以目的命题、以研究对象命题、以研究方法命题、以研究结论命题等。“研究”、“探讨”、“观察”、“分析”等词不是不能用,而是应在必要时用。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关系的研究》,宜改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4、论文题目要有可检索性。题目应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用词严谨规范,凡病名、解剖生理名词、治疗方法、检查方法等,不得用俗称、习惯用语或社时的旧名词,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5、撰写论文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1)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用的缩略词语、符号、代号、公式等。外国人名、常见缩略语和符号(如CT、ATP、DNA、HBsAg等)可以使用,但不宜将其原形词同时列出,亦不必再写出中文全名。以外国人命名的综合征或体征,不必译成中文,不加“氏”字。(2)文题中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但不包括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数字,如“十二指肠”不能写成“12指肠”,“三叉神经”不能写成“3叉神经”。(3)下列情况,应在文题的右上角加角注,并在首页下列出角号及加注内容。论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的课题总结,加注“本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论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加注“本文曾在某年某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系在进修或学习时的工作总结,加注“本文系在某院进修期完成”。(二)作者及其单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篇论文的署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人,其余作者可采用注释形式列于本篇文章首页下方,指导者、协作者、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应征得被致谢者同意。参加研究者或作者已死亡,应在姓名外加黑线框2、单名作者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如作者系论文的整理、执笔、文摘摘稿人、简讯作者、综合者,其姓名一般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并加括号3、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全文末右下方,用圆括号括起,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4、署名应署真名、全名,不应署笔名。国内作者的中文署名写全名,其外文署名按1978年国务院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也是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符大写,其间留空一格,双名或双姓的拼音字符连写,不加连字号。如郝加虎为“Haojia-hu”,欧阳明为“Ouyong Ming”。若两字拼音连写处出现元音字符相接而其音节可能发生混拼时,则在两元音字符间的上方加隔音号(,)以示区分。如刘长安为“LiuChang’an5、学位论文的署名应按“实事求是、论功署名”的原则,不计资历深浅、不论学衔高低,而应根据在研究工作中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6、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署名应按课题组组长的姓名一般排列在前,组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后的情况处理。若在总的研究课题中又有分课题的情况下,分课题单独发表时,分课题的组长可以名列在前,组员按在研究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排列三)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摘要是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能提供文中的关键信息。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描述课题的性质、研究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般论文摘要不要超过200字。在论文正文的前面,需要撰写论文摘要。我国国家级医学期刊,通常都要求中、英文摘要,而且采用了国际医学期刊要求的格式化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格式化摘要国外期刊大多采用Haynes RB等提出的格式(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 Ann Intern Med,1990,113:69-76.),包括目的objective)、设计(design)、研究场所(setting)、病人或其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othe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的测量方法(main outcome measure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s)共8项;我国医学期刊将其简化: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文字要极其精练,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子,字数限于200~250字左右。论著稿应在摘要下面标出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为论文正确编目,标出关键词的目的主要为了便于作主题索引,便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使用,因此要求尽可能准、全。关键词要求简洁、明确,将论文中可供检索点列出。关键词是专业术语,而不是其他词汇,一般要求列25个。要求标出文章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不予标出。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组配,如无法组配则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用适当的习用自由词。(四)前言(introduction)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起提纲挚领作用。论文开始一段是前言,一般文章均不将前言列为标题,只是有一段文字将正文引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300字左右。但国外期刊有关研究背景知识介绍的篇幅较长。前言是为了给读者一点预备的知识,并借以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练、开门见山而有吸引力,对研究历史回顾应避免繁琐。在研究论文的前言中扼要介绍与本文密切有关的史料。前言部分主要讲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本文的目的性。课题来源可以从文献中来,也可从临床实际工作中提出,需要在前言部分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准备解决哪些问题。有时一项科研工作已持续多年,该论文是以前某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则要说明该项科研工作总的目的,以前发表的论文已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本篇论文是准备解决其中哪个问题。总之要将论文的目的写清楚,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重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是什么。前言的内容无需在文中重复,初写者常将前言部分内容和讨论部分重复,这是不允许的。总之,前言就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该项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包括思路)、范围、历史、意义、方法及重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前言要切题,起到给读者一些预备知识的作用,并能引人人胜。五)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应体现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较大,一般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大约需要1500字左右才能写清楚。需要详细撰写的理由是:使读者看了后能重复,以及便于审稿者复核。“材料”主要交待作者用什么具体实验对象或什么具体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方法”指用什么具体实验方法或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因此“材料与方法”在有些研究的论文中也称为“对象与方法”或“资料来源与方法”。“材料和方法”不能和“结果”部分合并撰写。撰写的内容包括1、对象①研究对象人选的方法:即如何从目标人群选人样本人群,撰写时应使用下列名词: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选自人群的样本(population-based sample)、转诊样本(referred sample)、连续样本(consecutive sample)、志愿者样本(volunteer sam-ple)及随便抽取的样本(convenience sample),将研究对象的来源介绍清楚,其主要目的除了估计抽样误差外,尚能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论的适用范围。②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尽量使用“金标准”,并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切不可笼统地冠以“全部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统一诊断标准”。③入选研究对象的样本数:如有拒绝人选者应注明人数,并说明原因。④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其他重要特征。⑤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是否随机分配,采用何种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或分层随机化,切不可简单地写“随机分组”一句话。2、研究方法①基本设计方案:基本设计方案应写明,下列名词可供撰写用:如治疗性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交叉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等名词;诊断研究应使用“金标准对照”、“盲法”等名词;预后研究应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起始队列(inception cohort)”广等名词;病因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名词;描述性研究应写明是“病例分析”、“普查”、“抽样调查”等;临床经济学分析应写明“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等。②研究场所:要写清楚在“人群或社区”、“医学中心”、“基层医院”、“门诊”、“住院”等。③干预措施:试验的措施及执行方法应详细交待;投于患者的药物应写明化学名、商品名、生产厂名,中药还应注明产地,并详细说明每日剂量、次数、用药途径和疗程;试剂应写明生产厂家名,试验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详细介绍,老的方法应注明出处,所采用的仪器须注明型号及生产厂名。④盲法:盲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应交待,包括安慰剂的制作,保证盲法成功的措施等。⑤测量指标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如暴露及疗效标准等的确定都有公认的标准,撰写时都应注明。⑥质量控制:控制偏倚发生所采用的措施。3、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如采用计算机分析,计算机的型号及何种计算机软件都必须一一交待。如在《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l,22(3)]一文中,作者撰写的材料与方法如下。一、研究对象1、病例组220例有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35岁,其中男125例,女95例;547例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1997年12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确诊的病人,病例间无亲缘关系。2、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属(无任何皮肤病)647名作为对照,男378名,女269名,年龄分布在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照间亦无亲缘关系;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二、家庭史的确认除先证者外,其一级或二级亲属中至少还有一位银屑病患者。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在门诊对每位先证者进行详细询问,记录其一般情况、家庭史、发病情况等,以了解先证者一、二级亲属的患病情况(二级以上亲属未统计),对患病亲属进行随访,以确诊是否患病。一级亲属包括先证者的父母、子女及同胞,二级亲属包括先证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舅、侄子女、外甥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所有病例、对照均用EPI info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针对不同类型论文还应提供一些资料1)临床研究:1)病例来源及选择标准:病例是住院还是门诊病人,或是普查普治;病例选择标准(引用者要注明出处,自订者要说明根据),诊断及分型标准,分型分组标准(应考虑随机分配和双盲观察)。2)一般资料:病人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病因、病情、病型,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临床或病理诊断依据,观察方法与指标等,对病例摘要可不写姓名和住院号,内容包括:·主诉、现病史、重要的有意义的家族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住院经过,治疗方法和疗效等。3)治疗方法:如药物名称、剂量、剂型、使用方法及疗程、生产厂及出厂日期(批号)等。如为手术治疗则需写出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4)疗效观察项目及疗效标准: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现代医学器械检查、病理检查、观察方法与指标、疗效标准(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2)实验研究:1)实验条件:动物名称、种系、品系、数量、来源、性别、年龄、身长、体重、健康状况、分组标准和方法、手术和标本制备过程,实验、观察、记录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2)实验方法与质量:感染接种方法,仪器种类及其精密度、测定结果,描记图像,试剂种类、规格、来源、成分、纯度、浓度、配制、操作方法及过程,生产单位、出厂日期及批号等。3)其他:季节、室温、湿度以及其他条件等3)现场调查研究:要阐明何时、何地进行本次调查,设计类型是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量大小的估计。调查对象是普通人群或高危人群,甚至病人。如果调查对象为病例,则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诊断标准,还需注明病例来自医院还是从普查中获得。由于资料来源能反映调查结论的可信性,所以应实事求是的详尽叙述,使读者可以从中判定该文是否有进一步阅读价值及结论的可靠性。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及其统计方法。实验室检测应介绍使用的方法、步骤、试剂来源、批号及诊断标准,如果应用新的方法则应介绍具体操作过程。统计方法如果是众所周知,则毋须详述,如果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应介绍计算公式,引自文献等,使读者了解应用是否确切(六)结果要求如实具体交待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而不要求把原始数据全部写出。主要介绍全部的发现及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经过科学地统计学处理得来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应当客观完整和可靠,所有的结果项目,均要围绕研究主题,有逻辑、有层次地层开,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不宜全部列出,但在材料与方法中列出的项目与标准,在结果中必须反映出来,并且要吻合一致。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约用全文的1/31/4篇幅书写这部分内容。由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结果的内容包括真实可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结论等。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果,应作客观的分析报道。有的医学论文可将实验方法与结果连写。临床医学论文中也可将疗效标准、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写在结果内结果部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段叙述,可以设小标题,小标题之下亦可再设分标题。结果表达时应注意:①数据表达要完整:报告结果的例数与人选研究对象的例数应吻合,剔除例数与剔除理由应交待,失访例数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数也应写清楚,如有数据不全应作解释。如进行两组比较,应列出两组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临床基线情况(base line),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两组是否可比。②科研设计时确定的科研假设主要测量指标,如在结果部分作丁更改应作解释。③统计处理注意事项:当相对数的分母太小时,应报道绝对数,如10/20例,而不能只报告50%病例;应用的率和比应正确,选择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要正确,复杂的统计分析要作解释;应同时报道95%可信区间(95%CI)④诊断试验的研究应报告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统计学处理主要使原始数据从难理解变成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些必然规律。用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通过分组将原始数据重新排列,制作频数表,然后算出均数或百分率,并用显著性检验所得的P值来判定其组间差异的意义,以获得包含在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其次是用文字或统计图表将它们表示出来。结果的表达形式有表、图、文字3种。统计图比统计表更便于理解与比较,但统计图中不能获得确切数字,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图的标题应置于图的下端,图有纵轴和横轴,两轴应有标目,标目应注明单位,横轴尺度自左至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尺度必须等距,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尺度必须从0点起始(对数图及点图等除外),图中用不同线条应注明,图的长、宽比例一般以7:5为宜。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圆形图、百分直条图、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等。直条图利用直条的长短来表达按性质分类资料各类别的数值,如疾病分类、性别、治疗效果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圆形图和百分直条图适用于百分构成的资料,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线图和直方图用于按数量分组的资料如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有连续性的指标。散点图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一般横线代表白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临床医学研究的论文结果中往往还会运用插图和照片如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CT片等来表示研究中的发现,插图的画面要重点突出,照片要注意拍摄的环境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文字表达和图表表达不要重复,文字是表达结果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语言把结果表达清楚,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文字表达应当是要点式叙述,可分几项撰写,每一项报告一组数据,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图表的表达应符合统计学的规定。总之,结果是论文中的主体,是作者的主要劳动成果,结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无误,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差错。七)讨论主要是对实验观察结果或调查结果做出理论性分析。这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讨论是为了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把本文取得的结果与文献或过去的工作进行对比,寻找其间的关系,讨论所需引用的文献材料应尽量抽象概括,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文献资料。讨论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讨论部分是以结果部分为基础和线索进行分析和推理,表达作者在结果部分所不能表达的推理性内容。讨论的内容应当从实验和观察结果出发,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推测,超越数据所能达到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文献掌握的多少,作者的分析能力如何,切忌将讨论部分写成他人文献的综述。归纳起来,讨论部分应表达下列内容1、应紧密结合本文研究所获得的重要发现,以及从中引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而不是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特别是要对新的发现、文献尚未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可能的机制、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从研究结果对总体的推论。必须强调应紧密结合本文发现进行讨论,且所作的推论必须恰当。2、应讨论本文发现和文献报道同类研究的结论有何不同,哪些文献支持本文发现,哪些文献报道与本文结论不同,切忌冗长的文献综述式的阐述。3、应对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可能存在的偏倚,以及偏倚的来源;对本文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进行讨论;要肯定本文的结论尚需进行哪些项目的研究等等。4、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议和设想。以上内容并非每篇论文的讨论都必须涉及,面面俱到。应从论文的研究内容出发,突出重点,紧扣题目,围绕一个至几个“小核心”进行。对于新的临床病例报告,还应讲清楚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如果是有关新药疗效,还要说明如何肯定疗效,疗效的指标是否合理,今后治疗方法上还需如何改进等。要集中围绕几个观点讲深述透,不必面面俱到。每个讨论最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讨论的中心内容,按结果栏目中的顺序并结合文献分段撰写,或标出序号。其次序应从时间、因果、重要性、复杂性,相似与相反的对比等方面来考虑,使内容有条理,有联系,重点突出。讨论部分不使用图和表,篇幅亦不宜过长,一般占全文的1/31/2即可。文献一般不整段引用,而是摘其观点或结论,用角码标出参考文献。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过高的解释结果:讨论中不要盲目夸大实验或调查的理论意义、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例如,一篇题为《大葱预防口腔癌变过程中上皮细胞内微量元素分析》的论文中,得出“大葱可达到治疗和预防口腔癌变的目的”的结论。而该研究的实验仅仅获得初步结果,这一结论明显夸大了该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不要对结果解释不全:从事科研工作时间不长,对科技论文写作不熟悉的作者常范此类错误。一方面,可能是查阅资料不多,对与课题有关的信息掌握不全面;或可能由于作者文字表达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解释结果。例如在《脊髓小脑变性患者脑脊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测定》一文的讨论中,作者仅介绍了2篇相关报道,并仅重复部分实验结果部分,而对该文许多需要解释的地方,作者只字未提。比如讨论中提到,脊髓小脑变性(SCD)患者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5-羟吲哚乙酸(5-HIAA)、3-甲基-4羟基苯乙酸(HVA)浓度较对照组降低,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所引用的文献中5-HIAA水平升高,与作者的报道略有不同,且作者还检测到SCD组中5-羟色胺(5-H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这一结果是该文特有的,尚未文献报道),作者并未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因此,笔者建议作者就上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以确保该文的学术质量。(3)不要对结果进行无关的解释:无关或多余的解释是指引用与课题研究不太相关或完全无关的文献,而不去围绕该文的资料结果展开讨论,此类错误常忽视了本应讨论的问题。例如,在一篇题为《巴特综合征5例报告》的病例报告,作者用大量篇幅转述巴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而看不出所述机制与全文内容有任何逻辑关系。该文属于病例报告,应该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临床资料的展示和归纳上,并对资料作简明扼要的分析即可。(4)不要对结果进行错误的解释:错误解释是指解释不当,或有意歪曲实验事实,以使其符合作者当初立题时的设想。此类错误可能是作者理论水平有限而未能发现设计上的漏洞或表述上的漏洞,也可能是因为实验结果与当初设想相背离,课题结束时间已到或硕士、博士毕业时间临近而有意为之总之,讨论中要紧密地围绕研究的主题,不宜离题发挥或重复他人之见,切忌大量旁征博引,而对自己研究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轻描淡写。因此,研究者应将已获得的材料系统化、理论化,形成自己的见解,以便进一步阐述研究的结论。八)结论结论是论文最后的总体结语,主要反映论文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及最后得出的结论。通过实验观察的结果,从中对事先提出的假设作出判断,即结论。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所揭示的规律,即结论。任何研究论文都要尽可能地提出明确的结论,回答科研构思或科学假说所提出的问题,因此结论也是科研构思或科学假说的答案。结论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练完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