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类论文常见的有:护理文献、护理技术、心理护理。 这里为楼主提供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表现为意外、突然、缺乏心理准备。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我从事急诊护理30年,从中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认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2 急躁心理 由于突然患病,伴随的外伤、出血、伤残等,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不安,甚至不配合治疗。 3 焦虑孤独心理 多数外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关键时期。外伤的伤势重,病情变化快,担心肢体伤残是否能恢复,心理功能也相继遭到损害。加之发生突然,患者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亲友、家属,探视的时间受限,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4 其他外伤原因 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患者信任。 5 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尽快采取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使患者看到生命希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6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迅速安排抢救室,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7 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消除患者急躁情绪。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要向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目的、一般步骤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对有些病情不宜向患者交代的切勿在患者面前交代和议论,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8 热情关心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孤独感,尤其是伤残患者生活能力下降,饮食、起居要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到医院的温暖。在不影响治疗、监护的情况下,鼓励家属和亲友探视,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9 腹痛患者的护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医院不给用止痛药就是不积极治疗,有烦躁、厌问、不信任的心理。对此类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尽快解除患者疼痛。 10 服毒自杀患者的护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应轻易放弃生命。 11 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慰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甚至处于濒死状态,患者家属难免有各种不同复的心理。 12 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 13 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的告诉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总之,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1 浅探中医妇科腹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部诊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传统中医腹诊方法,当代中医的新发展、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以其促进中医妇科临床诊断的发展。结论:作为中医的重要部分,中医妇科腹诊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源于《内经》、《难经》、并在随后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所发展,逐渐形成,腹诊的内容丰富,辩证思想贯穿其中,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医妇科腹诊成为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分支,在结合当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诊断技巧更佳丰富,大大降低了误诊率,促进了治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妇科病 腹诊 四诊 中医诊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分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器械辅助检测使得内诊广泛应用,传统的腹诊在临床上越来越少,本文就临床腹诊经验,文献、历史资料、展开讨论,浅谈腹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 腹诊在中医妇科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腹诊主要作为一种临床手段,用于中医临床上的辨证,最早出现在《内经》、《伤寒论》等古老的医学专著之中,《内经》中关于腹诊的记载是后来腹诊发展的起源,《伤寒论》则是将腹诊与辨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将其运用在对治病机理的分析,临床辨证,预后判断中,形成了初步较完整的腹诊理论体系,对腹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妇科腹诊作为中医腹诊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来,已经被传统的内诊取代,滞后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妇科腹诊已经逐渐走向狭窄,偏离了传统中医的发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医腹诊包括较为广泛,不应当只局限在腹腔,还包括了胸腔的望闻问切。若腹诊只单单指腹部的诊断,或只是内诊中某一项检查,那是对腹诊的狭隘理解。 现代腹诊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脏六腑的城廓,因此中医腹诊是包括了胸腹部内所有脏器的,即使只是从临床上对腹诊进行狭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诊,这一块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五脏六腑当中就有三脏五腑是位于腹部内的,十二经脉当中,只有足太阳膀胱经脉不是循行于腹部当中,而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内,因此,若出现妇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就会表现在腹部内,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中医妇科腹诊在内科诊断中具有广阔的视野,能从全局出发,提高了确诊的概率。 2 中医妇科腹诊的具体应用 腹部在医学上,泛指胃脘下至耻骨毛际的部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腹诊中的腹部进行了如下定义:腹部是指包括胸区、心区、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个区域。其中在中医妇科腹诊中主要检测的区域是上腹、脐腹、少腹、小腹等区域,应广泛的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腹诊的概念:腹部诊断即腹诊,腹诊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指对胸腹部的按诊、触诊,应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范畴,即被临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诊,清代医学家俞根初这样描述:“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而另一种腹诊则是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这一观点主要在日本汉方界多见,不仅仅是对胸腹部的触诊,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整体形态变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线的异常等,也受到我国很多学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内。 腹诊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腹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断四个方面,胸腹部的诊断则是指对胸腹外在形态、颜色、温度、紧张度、胀气度、疼痛、痞硬、急结等症象诊察,属于腹诊的一部分;而虚里诊则是指,对非实物虚里的位置、脉搏、音量、色泽、等多角度的诊断,属于腹诊中的核心内容。脐诊则是对脐形态、周围气血运行的状态的诊断;通过腹部周围穴位的诊断而判断内部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的将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对腹部形状、色泽、润枯等外在的变化来判断内部器官的形态和状态,即望诊主要是医生运用视觉对胸腹部的形态、色泽、心尖搏动、腹形、脐部改变及腹部动悸等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人体胸腹体表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一般来说,腹部色泽暗淡、腹部形态塌陷、多可以归属于虚证;反之若腹部的颜色光亮,腹形饱满圆润,那多可归为实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肤松弛、干枯色黄、疑为气血亏虚或胎儿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当患者妊娠时,腹部过大,可能为羊水过多。 闻诊:闻诊指的是,医生运用听觉去了解胸腹部的情况,主要可以依据听诊来诊查腹部的声响去了解内在病变的方法,必要时也可借助听诊器辅助诊断。诊察内容:包括脏腑自然发出的声音和叩诊或按压胸腹时所出现的音响,(如患者形体素肥,今见消瘦,肠鸣漉漉,多为痰饮作祟;腹中鸣响,嗳气时作,多为肝郁气逆;食后腹胀,摇腹声作,多属中气下陷,常伴阴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等),按压音则主要依据不同部位扣压后所反映出来的鼓音、实音、浊音具体情况,来判断内在脏腑组织的胀气、肿块、水饮、瘀血等不同病变情况;此外,腹部听诊还可以检测胎儿在体内的发育的状况等。 问诊: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家属,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进行初步了解、判断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情况,是辅助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切诊:所谓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去按压、切压患者腹部的多个部位,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诊在腹诊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证奇览》一书中将按压法分为覆手按压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妇科腹诊中主要的诊断手段,主要通过医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触腹壁、以探查内部腹壁的坚硬、温寒、以及其他积压疼痛情况来确诊。传统上讲,若腹中按压出积块,需要细心诊察肿块小大、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喜按拒按等情况以辨识其良恶性质。 参考文献 [1]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J].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 孙忠年,陈选平.中医腹诊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叶克,和久田寅.腹证奇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2 浅谈女性妇科不孕育的中医治疗 摘要:不孕症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达1年以上而未能怀孕者。女性不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输卵管不通、子宫体小、黄体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经不调、闭精等。 关键词:妇科不孕不育中医治疗临床 近些年来,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很多困扰。经过多方面研究,中医专家认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症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营养缺乏等,而近年来不育(孕)症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学污染、环境污染、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患者开始寻找众多多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据专家介绍,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难用西医治疗,有的疾病尽管诊断明确,但治疗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医对此有独到之处,很有优势。由于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对不孕症的治疗在2000多年来也没有间断过,流传发展至今。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有其独特的优势,治法多种多样,毒副作用较小,用药期间就可以受孕,疗效也较高。 1中医对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分析 中医治疗主要是运用针灸,偏方药方等治疗不孕症,中医治疗认为不孕症可分为五型:肾阳虚,肾阴虚,肝郁,痰湿,血淤等。对于女性不孕治疗,中医认为凡女子不孕以肾虚为根本,或为素体亏虚,禀赋不足;或为不慎房事,损伤肾精;或久病多产伤肾。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无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亦可使女子不孕。论治则当安五脏、通气血,调经种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 肾阳虚型不孕症的中药治疗:婚久不孕不育,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由宫寒引起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治疗原则应温补肾阳,可服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针对宫寒的女性,中医妇科专家介绍了几种药膳疗法:鸡煮益母草:乌鸡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别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将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鸡膛内,用清汤煮,鸡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鸡骨并药渣焙干为末,加当归120g、续断60g、姜18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红花孕育蛋:取鸡蛋1只,打一个口,放入藏红花,搅匀蒸熟即成,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开始服,每天吃1个,连吃9个。持续服3~4个月经周期。主治气虚夹瘀不孕,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2] 2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项 治疗不孕不育症,专家还指出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强体质。戒除酗酒及过度吸烟恶习、注意经期卫生;重视婚前检查,以便预先发现生殖系统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异常;避免过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避免伤精耗阴。注意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间(包括排卵时及其前后的一两天这段时间)性交,能增加受孕的机会。排卵在下次月经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经周期28天,则排卵正好是两次月经中间。月经不规律的妇女,最好是探测基础体温3个月以上,寻找自己的排卵期。(妇女在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在℃之间,排卵后体温上升℃,直到月经来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试纸探测排卵时间。[3] 再者,女性还要按时接种疫苗,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各种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卵巢有不同于平时的变化一定要及时诊治;如果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高温及毒物,一定要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和防护章程作业,千万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够脱离此类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变不良的习惯,戒烟戒酒;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性欲;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接触生活当中的有毒物品,如:从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要放置几天再穿,因为干洗剂会影响性功能;要重视婚前的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结婚以后要经常夫妻双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配合、互相谅解。 简而言之,中医的辨症施治能对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应该遵循科学治疗不孕不育的原则,不要盲目用药,要先确诊、后治疗,依据不同的病种选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时专家提醒,中药治疗也需对证,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随意就诊,多家尝试,而应问诊于专业的老中医,以免耽误治作为中医治法。 参考文献 [1]肖承悰,吴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罗颂平,许丽绵,刘雁峰.《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08年版 [3]毕焕英.《中医妇科问诊方法浅谈》,《中医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产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5. 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年底就需要,现在准备还来的急,得赶紧的,必须得现在就行动了,我看过一个创新医学网,上面有很多的论文,护理交流,护理经验,等等内容和很丰富,而且还是免费的,先给楼主分享一片论文。低龄儿体外循环的围术期护理【摘要】 目的 简述149例1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149例先心病手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的观察。结果 134例治愈出院,死亡15例,其中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TOF 5例,TGA 3例;完全房室管畸形1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单纯VSD、ASD无一例死亡。结论 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围术期监护 护理措施及体会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治技术的进步,手术年龄日趋低龄化。婴儿期即对先心病实施手术根治,预计成人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就将逐渐减少。然而先心病的小儿,病理生理变化大,发育差,因此除了手术技巧,麻醉体外循环技术外,科学的围术期监护亦有其独特性。本文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5~2007年3月收治的149例1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手术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总结。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在149例患儿中,男 89例,女60例,年龄2天~1岁,平均(7±)天;体重2 600~9 000 g,平均(6 800±1 940)g,平均准备时间3天,术后监护时间2天,住院时间14天。 手术种类 室间隔缺损(VSD)99例(其中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4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法洛四联征(TOF)17例,右位心、单心室2例,完全房室管畸形3例,右冠状动脉右室漏2例,完全大动脉转位(TGA)6例。 手术方法 麻醉后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阻断主动脉后灌注4 ℃冷心肌保护液,压力30 mm Hg,速度160~200 ml/min,首次量15~20 ml/kg),每隔20 min追加一次,为首剂量的12。根据患儿年龄、VSD位置和ASD大小,经右房或肺动脉,用Dacron或心包补片修补。升温、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自主循环稳定后停体外循环,常规超滤10 min左右至红细胞压积(HCT)达30%以上,中和肝素,分别拔管、止血及关胸。 转流时间 最短28 min,最长237 min,平均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0 min,最长140 min,平均 min。 心脏复跳情况 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127例,电极复跳22例。2 结果134例治愈出院,死亡15例,其中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TOF 5例,TGA 3例;完全房室管畸形1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单纯VSD、ASD无一例死亡。2 护理体会 术前访视 术前1日巡回护士去病房,阅读病例、探视及向其家属了解患儿情况,摘录有关检查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患儿年龄小,体重低,护士通过形体语言如触摸安抚、面带微笑地与患儿接触,避免了患儿年龄小不能核对姓名而发生差错。需向家长讲解禁食禁饮的必要性,防止麻醉中出现误吸(一般婴幼儿禁食4 h),由于婴幼儿耐受饥饿的能力差,患儿择期手术宜排在上午第一台为宜[1]。 手术间及物品的准备 小儿体温受外界影响,所以接患儿入室前先把温度调高2 ℃~4 ℃,相对湿度保持不变(60%)。术前手术床上铺好变温毯,降温时,巡回护士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在患儿头部置冰袋,同时将室温迅速下调至16 ℃;到心内操作完毕开始升温时,即撤除头部冰袋,改用38 ℃湿毛巾敷于头部,以协助升温,室温上调至24 ℃~26 ℃。冬季输液、输血可使用加温器,避免输入大量冷液体。为了控制液体的入量,输液使用精密可控制流量的输液器。调节血压的药物更应该精确,用50 ml空针抽取经输液泵滴入。另外备22号动脉留置针,肝素溶液,行桡动脉穿刺。 麻醉前、后的配合 心脏手术应避免患儿哭闹加重缺氧,术晨患儿由家属陪伴到手术室门外,待麻醉准备工作完毕后,经过查对根据患儿的体重及麻醉医生的医嘱,给予氯胺酮(5~6 mg/kg)肌内注射,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间,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在麻醉诱导中要协助麻醉师注意患儿呼吸,血压,心电图等变化。为避免各种刺激,患儿的导尿,测肛温、鼻咽温,动脉及深静脉穿刺可在麻醉后进行。 手术体位 患儿置平卧位,胸骨用软枕垫高5 °~15 °,肘、踝和肩胛等突出部位用软垫保护。一方面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小儿皮肤娇嫩,长时间皮肤受压容易引起压疮。 术中出入量的管理 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危险性大,需开放的静脉通道多,要求护士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和经验。严格控制入液量,10 kg 以下的患儿尤为重要,避免盐水输入过多,配制药物时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输液量均由小儿血液循环较成人快,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体内造成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在体外循环中,应将所有静脉通道控制到最小化,保证通道暂时关闭。手术中尿量的观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保持血钾浓度在正常范围,可根据血气结果和见尿补钾的原则,500 ml尿量补1~2 g。术中及时向麻醉医生和转流医生汇报转流前、转流中,及停体外循环后的入液量及尿量。输血量的多少应根椐年龄、体重、心脏类型及出血量和动静脉的变化来决定,既要防止输液过少所致的低血容量,又要防止输液过量加重心脏负担。我们的做法是对有全血的纱布过秤定量,对吸引瓶内及其他含血液体测Hb然后推算其血量。 监测生命体征 术中监测心电、呼吸、有创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三路体温、尿量及心内压力等。巡回护士注意观察监护仪数据,与手术、麻醉、转流医师保持联系,及时检查和调整探头、线路(或管路),以确保监测准确和稳定。超滤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红细胞压积,将红细胞压积提高至33%~35%,使血流动力学得到了良好恢复,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但超滤时动脉血压有时会偏低,巡回护士需严密监测动脉压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准备除颤器、临时心脏起搏器等,以备急用。 器械和材料 患儿的心肌组织发育不成熟,手术视野小,故所用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应与其相匹配,要求精细、损伤小、易操作、方便手术,如小号胸撑、婴儿型主动脉阻断钳、细齿无损伤镊、显微持针器、9 mm 或13 mm针的5/0、6/0 prolene线、8 mm或9 mm 针的5/0、4/0带垫片涤纶线、16或18号胸腔引流管等。用小儿进口胸骨钢丝(12 mm×28 mm)缝合胸骨,3/0弯纽线缝皮肤。 术中配合 小儿皮肤嫩,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特别注意,为了避免皮肤烧伤,各穿刺部位及手术切口用碘伏消毒。在固定体外循环管道时应将剖胸单提起再夹固定钳避免夹伤皮肤。因为低体重和小婴儿的心内直视手术,手术视野小,有一定的难度,器械护士熟悉每个手术的方法和每个操作步骤,跟踪手术全过程传递器械和配合手术的每个动作要做到主动、准确、快捷、轻柔,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误传。台上医护有效配合,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手术的关键之一。3 小结低龄儿的手术极富挑战性,手术的成功,与手术护理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149例手术,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低年龄患儿的手术配合经验。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安置体位,协助降温,了解尿量,观察生命体征,并与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医师密切配合。器械护士合理选择手术器械与材料,每个传递步骤准确无误。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
1.急性湿疹起病较急、发病较快,瘙痒剧烈。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初起常在红斑基础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皮损常融合成片,且向周围蔓延,边缘区有少量多形性皮疹散在分布,境界不清。如果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和脓痂,周围淋巴结肿大。感染严重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可分布在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手、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及阴部、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剧烈伴有灼热感,可阵发性加重,夜间加剧。饮酒、搔抓、热水烫洗等可使皮损加重。患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泛发而严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适、低热和烦躁不安。病程长短不一。常于数周后逐渐减轻而趋于消退。若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2.亚急性湿疹红肿、渗出等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渗出减少。可有丘疹、少量丘疱疹及鳞屑,皮损呈轻度浸润、特征性地表现为点状糜烂。瘙痒及病情逐渐好转。遇诱因可再次呈急性发作。或者病情时轻时重,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湿疹。3.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缓慢,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数月或更久。开始皮损炎症轻,散在红斑、丘疹、抓痕及鳞屑。部分皮肤肥厚,表皮粗糙,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斑、鳞屑及皲裂。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部位,以四肢多见,常对称分布。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慢性湿疹因受某些内、外因素的刺激,可急性发作。
建议到专门的门诊去治疗...
湿疹的临床表现是巨痒,所以,必须帮湿疹宝宝康复起来,才能减少长期受湿疹困扰而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问题。湿疹的孩子因为很痒,所以,大多数湿疹宝宝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睡眠,湿疹的瘙痒往往会在夜间加重,所以很影响到孩子的休息。湿疹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因为发生在皮肤,所以往往家长都会就皮肤问题来治疗,熟不知,湿疹是过敏,过敏是全身免疫过敏反应表现在皮肤的问题,所以,宝宝湿疹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免疫功能和过敏体质,这样,才能减少湿疹的发生和发展。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内源性诱发病因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湿疹愈后的影响 微生物研究成果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呼吸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抗过敏益生菌与湿疹荨麻疹等等微生态研究成就已发表诸多论文研究,对于过敏性疾病,不再是停留在抗过敏药和激素雾化的治疗层面,人类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一些难治性疾病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人体生物体的研究上起到治疗性突破,人类基因组与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八年专注抗过敏益生菌菌株及配方研究,把配方疗效与菌株品质视为生命线,联合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王志尧教授开展临床实验病例研究,通过抗过敏益生菌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免疫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创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免疫抗过敏营养疗法,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调节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稳态,缓解气道高反应引起的咳嗽哮喘;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稳态,改善肠道食物蛋白过敏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IgE通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生成,由于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TH细胞因子活化,抑制TH2型反应,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以及上调免疫细胞和加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修复。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皮肤症状,就是平常说的过敏性皮肤症状。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患有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在砂纸上一样。遇热、遇湿都可使湿疹皮疹及皮肤瘙痒加剧表现显著。引起湿疹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过敏因素是,所以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湿疹。主要原因为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小儿湿疹症状】长期湿疹皮肤瘙痒,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苔癣样增厚。湿疹按其发病过程中皮疹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初发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结痂。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如及时适当治疗可逐渐好转,但易复发。重者可发生大片红斑,其上为成群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表面有厚痂,也可延及整个头面部或头颈部。病灶周围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瘙痒。擦破可发生糜烂、结痂,痂下有脓液渗出,边缘有小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附近或远隔部位也可有搔抓所致的平行线状红斑、丘疹和水疱。有外感或饮食不洁病史。皮损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混杂出现。多因食用鱼、虾、螃蟹、羊肉、咖啡、酒、辛辣食物等发作或加重。皮损多为局限性,境界清楚,呈暗红色或灰褐色,上覆鳞屑,慢性湿疹导致皮肤表面皮肤粗糙、肥厚,皮沟明显,呈苔藓样变,或呈过度角化性皲裂炎症片块。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皮肤斑贴试验有一定局限性。引起儿童湿疹的内源性、外源性、皮肤屏障功能及金葡萄菌感染四大诱发病因:湿疹外源性诱发因素:食物过敏:小于三岁的湿疹过敏儿童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蛋>牛奶>大豆>小麦>花生。湿疹内源性诱发因素: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食物过敏首先发生在肠道,因为儿童湿疹发生的部位是在皮肤,所以很难与肠道功能联系起来,但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却是诱发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第一部位,而且由于这个病因得不到医疗机构及家长的重视,因此,儿童湿疹的治疗更多的停留在针对皮肤皮疹的治疗,由于对儿童湿疹的发病因素不能全面掌握,全面调节,因此,这是导致婴幼儿湿疹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湿疹皮肤粘膜损害诱因:皮肤黏膜屏障受损(HDM_蛋白酶):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人的皮肤屏障分4咱表皮成分:【第一层】就是微生物屏障(也叫细菌屏障),把人的皮肤放到显微镜下看,全部都是细菌体,因此,对于湿疹患儿,不建议过度清洗皮肤。现代的新生活方式很多都在破坏人体的微生物屏障.【第二层】是物理屏障【第三层】是化学屏障【第四层】是免疫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这一点也是基本上在婴幼儿湿疹目前治疗中最被忽略掉的,这也是婴幼儿湿疹发展中、后期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它与湿疹皮肤粘膜损害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湿疹患儿皮肤长期瘙痒——抓搔——再瘙痒——再抓搔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皮肤粘膜金葡萄菌感染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宝宝湿疹到了后期皮肤会发生苔癣样增厚发黑等改变。湿疹对幼儿生产质量的影响:由于皮肤湿疹长期困扰幼儿生长发育,以及顽固性的皮疹,可以出现在孩子全身的任何部位,头面部湿疹以及四肢顽固性湿疹成为2-6岁学龄期幼儿湿疹最典型的皮疹类型,湿疹最大的疾病特点就是瘙痒,医学上可称其为奇痒,儿童湿疹严重影响到幼儿的睡眠以及马上要踏入的校园生活。随着孩子的长大,湿疹的长期困扰导致幼儿以及整个家庭陷入痛苦与压抑,也会导致幼儿性格孤独。儿童湿疹的发生在各年龄段的比例:(<6个月)早期婴儿湿疹:婴儿出生后30天左右出湿疹,临床发病率为53%,主要是发生牛奶蛋白过敏;(6-12个月)中期婴儿湿疹:临床发病率为23%,起病仍是以食物过敏为主,但过敏原可能会有很多种,此阶段为婴儿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也是非常容易发生过敏的时期;(>12个月)晚期幼儿湿疹:临床发病率为25%,而且易发展成异位性皮炎,病程易延长到青少年期。儿童湿疹基础治疗新进展(抗过敏益生菌+皮肤保湿润肤剂+皮肤抗菌)是减少儿童湿疹皮肤激素用药的基础疗法。及早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2.湿疹儿童抗过敏益生菌肠道免疫:在针对儿童湿疹发病因素:过敏体质IgE增高——皮肤破损感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这三个与湿疹发病,发展紧密相关的三个病因,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专家汇总治疗湿疹的三个必要条件:一、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内源性诱发病因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湿疹愈后的影响 皮肤菌群与湿疹: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微生物细菌对过敏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呼吸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抗过敏益生菌与湿疹荨麻疹等等微生态研究成就已发表诸多论文研究,对于过敏性疾病,不再是停留在抗过敏药和激素雾化的治疗层面,人类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一些难治性疾病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人体生物体的研究上起到治疗性突破,人类基因组与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王志尧教授开展临床实验病例研究,通过抗过敏益生菌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免疫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创抗过敏益生菌免疫抗过敏营养疗法,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调节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稳态,缓解气道高反应引起的咳嗽哮喘;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稳态,改善肠道食物蛋白过敏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IgE通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生成,由于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TH细胞因子活化,抑制TH2型反应,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以及上调免疫细胞和加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修复。二、非常必要的抗炎治疗:皮肤破损处外用百多邦药膏抗感染;在服用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缓解湿疹调整过敏体质的患者中,我们对湿疹患者做过一项调查,无论是成人顽固性湿疹还是儿童异位性皮炎或婴幼儿湿疹患者,很少有人知道湿疹治疗中的抗炎治疗及重要意义,国际上对湿疹等皮肤病患者表皮研究中显示,慢性皮肤湿疹患者都合并有皮肤表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敏感细菌感染,而绝大多数湿疹患者并不知道采用抗炎治疗的方法,建议湿疹患者可局部外用百多邦软膏进行有效的局部抗炎治疗。三、皮肤润肤霜的重要性:减少洗澡,湿疹遇湿就会加重,再者,湿疹宝宝先天性皮肤屏障功能 不健全,皮肤皮脂层合成障碍,应减少洗澡,多用皮肤润肤剂保护皮肤。大量应用尿素保湿霜护理皮肤可对抗干燥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含药用尿素的润肤剂较好,10%的尿素乳膏对增强患 者的皮肤屏障作用有益。保湿润肤剂在治疗湿疹时可节省50%左右皮肤激素的用量。应该每日 至少两次润肤剂护肤。
中重度湿疹的治疗要利用好特异性抗过敏益生菌调节免疫。【小儿湿疹症状】长期湿疹皮肤瘙痒,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苔癣样增厚。湿疹按其发病过程中皮疹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初发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结痂。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如及时适当治疗可逐渐好转,但易复发。重者可发生大片红斑,其上为成群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表面有厚痂,也可延及整个头面部或头颈部。病灶周围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瘙痒。擦破可发生糜烂、结痂,痂下有脓液渗出,边缘有小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附近或远隔部位也可有搔抓所致的平行线状红斑、丘疹和水疱。有外感或饮食不洁病史。皮损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混杂出现。多因食用鱼、虾、螃蟹、羊肉、咖啡、酒、辛辣食物等发作或加重。皮损多为局限性,境界清楚,呈暗红色或灰褐色,上覆鳞屑,慢性湿疹导致皮肤表面皮肤粗糙、肥厚,皮沟明显,呈苔藓样变,或呈过度角化性皲裂炎症片块。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皮肤斑贴试验有一定局限性。引起儿童湿疹的内源性、外源性、皮肤屏障功能及金葡萄菌感染四大诱发病因:湿疹外源性诱发因素:食物过敏:小于三岁的湿疹过敏儿童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蛋>牛奶>大豆>小麦>花生。湿疹内源性诱发因素: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食物过敏首先发生在肠道,因为儿童湿疹发生的部位是在皮肤,所以很难与肠道功能联系起来,但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却是诱发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第一部位,而且由于这个病因得不到医疗机构及家长的重视,因此,儿童湿疹的治疗更多的停留在针对皮肤皮疹的治疗,由于对儿童湿疹的发病因素不能全面掌握,全面调节,因此,这是导致婴幼儿湿疹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湿疹皮肤粘膜损害诱因:皮肤黏膜屏障受损(HDM_蛋白酶):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人的皮肤屏障分4咱表皮成分:【第一层】就是微生物屏障(也叫细菌屏障),把人的皮肤放到显微镜下看,全部都是细菌体,因此,对于湿疹患儿,不建议过度清洗皮肤。现代的新生活方式很多都在破坏人体的微生物屏障.【第二层】是物理屏障【第三层】是化学屏障【第四层】是免疫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这一点也是基本上在婴幼儿湿疹目前治疗中最被忽略掉的,这也是婴幼儿湿疹发展中、后期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它与湿疹皮肤粘膜损害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湿疹患儿皮肤长期瘙痒——抓搔——再瘙痒——再抓搔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皮肤粘膜金葡萄菌感染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宝宝湿疹到了后期皮肤会发生苔癣样增厚发黑等改变。湿疹对幼儿生产质量的影响:由于皮肤湿疹长期困扰幼儿生长发育,以及顽固性的皮疹,可以出现在孩子全身的任何部位,头面部湿疹以及四肢顽固性湿疹成为2-6岁学龄期幼儿湿疹最典型的皮疹类型,湿疹最大的疾病特点就是瘙痒,医学上可称其为奇痒,儿童湿疹严重影响到幼儿的睡眠以及马上要踏入的校园生活。随着孩子的长大,湿疹的长期困扰导致幼儿以及整个家庭陷入痛苦与压抑,也会导致幼儿性格孤独。儿童湿疹的发生在各年龄段的比例:(<6个月)早期婴儿湿疹:婴儿出生后30天左右出湿疹,临床发病率为53%,主要是发生牛奶蛋白过敏;(6-12个月)中期婴儿湿疹:临床发病率为23%,起病仍是以食物过敏为主,但过敏原可能会有很多种,此阶段为婴儿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也是非常容易发生过敏的时期;(>12个月)晚期幼儿湿疹:临床发病率为25%,而且易发展成异位性皮炎,病程易延长到青少年期。儿童湿疹基础治疗新进展(抗过敏益生菌+皮肤保湿润肤剂+皮肤抗菌)是减少儿童湿疹皮肤激素用药的基础疗法。及早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2.湿疹儿童抗过敏益生菌肠道免疫:在针对儿童湿疹发病因素:过敏体质IgE增高——皮肤破损感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这三个与湿疹发病,发展紧密相关的三个病因,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专家汇总治疗湿疹的三个必要条件:一、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内源性诱发病因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湿疹愈后的影响 皮肤菌群与湿疹: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微生物细菌对过敏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呼吸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抗过敏益生菌与湿疹荨麻疹等等微生态研究成就已发表诸多论文研究,对于过敏性疾病,不再是停留在抗过敏药和激素雾化的治疗层面,人类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一些难治性疾病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人体生物体的研究上起到治疗性突破,人类基因组与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王志尧教授开展临床实验病例研究,通过抗过敏益生菌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免疫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创抗过敏益生菌免疫抗过敏营养疗法,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调节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稳态,缓解气道高反应引起的咳嗽哮喘;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稳态,改善肠道食物蛋白过敏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IgE通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生成,由于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TH细胞因子活化,抑制TH2型反应,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以及上调免疫细胞和加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修复。二、非常必要的抗炎治疗:皮肤破损处外用百多邦药膏抗感染;在服用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缓解湿疹调整过敏体质的患者中,我们对湿疹患者做过一项调查,无论是成人顽固性湿疹还是儿童异位性皮炎或婴幼儿湿疹患者,很少有人知道湿疹治疗中的抗炎治疗及重要意义,国际上对湿疹等皮肤病患者表皮研究中显示,慢性皮肤湿疹患者都合并有皮肤表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敏感细菌感染,而绝大多数湿疹患者并不知道采用抗炎治疗的方法,建议湿疹患者可局部外用百多邦软膏进行有效的局部抗炎治疗。三、皮肤润肤霜的重要性:减少洗澡,湿疹遇湿就会加重,再者,湿疹宝宝先天性皮肤屏障功能 不健全,皮肤皮脂层合成障碍,应减少洗澡,多用皮肤润肤剂保护皮肤。大量应用尿素保湿霜护理皮肤可对抗干燥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含药用尿素的润肤剂较好,10%的尿素乳膏对增强患 者的皮肤屏障作用有益。保湿润肤剂在治疗湿疹时可节省50%左右皮肤激素的用量。应该每日 至少两次润肤剂护肤。
1.急性湿疹起病较急、发病较快,瘙痒剧烈。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初起常在红斑基础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皮损常融合成片,且向周围蔓延,边缘区有少量多形性皮疹散在分布,境界不清。如果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和脓痂,周围淋巴结肿大。感染严重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可分布在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手、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及阴部、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剧烈伴有灼热感,可阵发性加重,夜间加剧。饮酒、搔抓、热水烫洗等可使皮损加重。患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泛发而严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适、低热和烦躁不安。病程长短不一。常于数周后逐渐减轻而趋于消退。若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2.亚急性湿疹红肿、渗出等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渗出减少。可有丘疹、少量丘疱疹及鳞屑,皮损呈轻度浸润、特征性地表现为点状糜烂。瘙痒及病情逐渐好转。遇诱因可再次呈急性发作。或者病情时轻时重,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湿疹。3.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缓慢,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数月或更久。开始皮损炎症轻,散在红斑、丘疹、抓痕及鳞屑。部分皮肤肥厚,表皮粗糙,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斑、鳞屑及皲裂。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部位,以四肢多见,常对称分布。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慢性湿疹因受某些内、外因素的刺激,可急性发作。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和物理刺激和过敏有着密切关系,多见于婴幼儿,成人也可患病,皮肤可以叫红色丘疹,或者皮肤潮红皮肤表面潮湿有渗出,也有部分会出现脱屑苔藓样改变的干性湿疹。大多数都伴有皮损区域瘙痒。所以建议在治疗上,尽量的减少抗过敏的药物,可以外用 润安舒洁.霜,同时治疗期间,尽量的不吃辛辣食物和海鲜类的食物。
湿疹的临床表现是巨痒,所以,必须帮湿疹宝宝康复起来,才能减少长期受湿疹困扰而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问题。湿疹的孩子因为很痒,所以,大多数湿疹宝宝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睡眠,湿疹的瘙痒往往会在夜间加重,所以很影响到孩子的休息。湿疹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因为发生在皮肤,所以往往家长都会就皮肤问题来治疗,熟不知,湿疹是过敏,过敏是全身免疫过敏反应表现在皮肤的问题,所以,宝宝湿疹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免疫功能和过敏体质,这样,才能减少湿疹的发生和发展。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内源性诱发病因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湿疹愈后的影响 微生物研究成果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呼吸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抗过敏益生菌与湿疹荨麻疹等等微生态研究成就已发表诸多论文研究,对于过敏性疾病,不再是停留在抗过敏药和激素雾化的治疗层面,人类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一些难治性疾病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人体生物体的研究上起到治疗性突破,人类基因组与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八年专注抗过敏益生菌菌株及配方研究,把配方疗效与菌株品质视为生命线,联合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王志尧教授开展临床实验病例研究,通过抗过敏益生菌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免疫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创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免疫抗过敏营养疗法,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调节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稳态,缓解气道高反应引起的咳嗽哮喘;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稳态,改善肠道食物蛋白过敏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IgE通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生成,由于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TH细胞因子活化,抑制TH2型反应,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以及上调免疫细胞和加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修复。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皮肤症状,就是平常说的过敏性皮肤症状。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患有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在砂纸上一样。遇热、遇湿都可使湿疹皮疹及皮肤瘙痒加剧表现显著。引起湿疹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过敏因素是,所以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湿疹。主要原因为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小儿湿疹症状】长期湿疹皮肤瘙痒,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苔癣样增厚。湿疹按其发病过程中皮疹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初发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结痂。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如及时适当治疗可逐渐好转,但易复发。重者可发生大片红斑,其上为成群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表面有厚痂,也可延及整个头面部或头颈部。病灶周围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瘙痒。擦破可发生糜烂、结痂,痂下有脓液渗出,边缘有小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附近或远隔部位也可有搔抓所致的平行线状红斑、丘疹和水疱。有外感或饮食不洁病史。皮损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混杂出现。多因食用鱼、虾、螃蟹、羊肉、咖啡、酒、辛辣食物等发作或加重。皮损多为局限性,境界清楚,呈暗红色或灰褐色,上覆鳞屑,慢性湿疹导致皮肤表面皮肤粗糙、肥厚,皮沟明显,呈苔藓样变,或呈过度角化性皲裂炎症片块。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皮肤斑贴试验有一定局限性。引起儿童湿疹的内源性、外源性、皮肤屏障功能及金葡萄菌感染四大诱发病因:湿疹外源性诱发因素:食物过敏:小于三岁的湿疹过敏儿童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蛋>牛奶>大豆>小麦>花生。湿疹内源性诱发因素: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食物过敏首先发生在肠道,因为儿童湿疹发生的部位是在皮肤,所以很难与肠道功能联系起来,但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却是诱发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第一部位,而且由于这个病因得不到医疗机构及家长的重视,因此,儿童湿疹的治疗更多的停留在针对皮肤皮疹的治疗,由于对儿童湿疹的发病因素不能全面掌握,全面调节,因此,这是导致婴幼儿湿疹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湿疹皮肤粘膜损害诱因:皮肤黏膜屏障受损(HDM_蛋白酶):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人的皮肤屏障分4咱表皮成分:【第一层】就是微生物屏障(也叫细菌屏障),把人的皮肤放到显微镜下看,全部都是细菌体,因此,对于湿疹患儿,不建议过度清洗皮肤。现代的新生活方式很多都在破坏人体的微生物屏障.【第二层】是物理屏障【第三层】是化学屏障【第四层】是免疫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这一点也是基本上在婴幼儿湿疹目前治疗中最被忽略掉的,这也是婴幼儿湿疹发展中、后期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它与湿疹皮肤粘膜损害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湿疹患儿皮肤长期瘙痒——抓搔——再瘙痒——再抓搔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皮肤粘膜金葡萄菌感染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宝宝湿疹到了后期皮肤会发生苔癣样增厚发黑等改变。湿疹对幼儿生产质量的影响:由于皮肤湿疹长期困扰幼儿生长发育,以及顽固性的皮疹,可以出现在孩子全身的任何部位,头面部湿疹以及四肢顽固性湿疹成为2-6岁学龄期幼儿湿疹最典型的皮疹类型,湿疹最大的疾病特点就是瘙痒,医学上可称其为奇痒,儿童湿疹严重影响到幼儿的睡眠以及马上要踏入的校园生活。随着孩子的长大,湿疹的长期困扰导致幼儿以及整个家庭陷入痛苦与压抑,也会导致幼儿性格孤独。儿童湿疹的发生在各年龄段的比例:(<6个月)早期婴儿湿疹:婴儿出生后30天左右出湿疹,临床发病率为53%,主要是发生牛奶蛋白过敏;(6-12个月)中期婴儿湿疹:临床发病率为23%,起病仍是以食物过敏为主,但过敏原可能会有很多种,此阶段为婴儿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也是非常容易发生过敏的时期;(>12个月)晚期幼儿湿疹:临床发病率为25%,而且易发展成异位性皮炎,病程易延长到青少年期。儿童湿疹基础治疗新进展(抗过敏益生菌+皮肤保湿润肤剂+皮肤抗菌)是减少儿童湿疹皮肤激素用药的基础疗法。及早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2.湿疹儿童抗过敏益生菌肠道免疫:在针对儿童湿疹发病因素:过敏体质IgE增高——皮肤破损感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这三个与湿疹发病,发展紧密相关的三个病因,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专家汇总治疗湿疹的三个必要条件:一、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内源性诱发病因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湿疹愈后的影响 皮肤菌群与湿疹: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湿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微生物细菌对过敏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呼吸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抗过敏益生菌与湿疹荨麻疹等等微生态研究成就已发表诸多论文研究,对于过敏性疾病,不再是停留在抗过敏药和激素雾化的治疗层面,人类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一些难治性疾病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人体生物体的研究上起到治疗性突破,人类基因组与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王志尧教授开展临床实验病例研究,通过抗过敏益生菌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免疫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创抗过敏益生菌免疫抗过敏营养疗法,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调节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稳态,缓解气道高反应引起的咳嗽哮喘;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稳态,改善肠道食物蛋白过敏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IgE通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生成,由于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TH细胞因子活化,抑制TH2型反应,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以及上调免疫细胞和加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修复。二、非常必要的抗炎治疗:皮肤破损处外用百多邦药膏抗感染;在服用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缓解湿疹调整过敏体质的患者中,我们对湿疹患者做过一项调查,无论是成人顽固性湿疹还是儿童异位性皮炎或婴幼儿湿疹患者,很少有人知道湿疹治疗中的抗炎治疗及重要意义,国际上对湿疹等皮肤病患者表皮研究中显示,慢性皮肤湿疹患者都合并有皮肤表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敏感细菌感染,而绝大多数湿疹患者并不知道采用抗炎治疗的方法,建议湿疹患者可局部外用百多邦软膏进行有效的局部抗炎治疗。三、皮肤润肤霜的重要性:减少洗澡,湿疹遇湿就会加重,再者,湿疹宝宝先天性皮肤屏障功能 不健全,皮肤皮脂层合成障碍,应减少洗澡,多用皮肤润肤剂保护皮肤。大量应用尿素保湿霜护理皮肤可对抗干燥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含药用尿素的润肤剂较好,10%的尿素乳膏对增强患 者的皮肤屏障作用有益。保湿润肤剂在治疗湿疹时可节省50%左右皮肤激素的用量。应该每日 至少两次润肤剂护肤。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过敏与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免疫学组《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 (参与)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过敏与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 (参与)3.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参与)4.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免疫学组《荨麻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参与);134:;123(11):4769-80(参与)7.兰宇贞,谢志强.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199-2018.谢志强,兰宇贞.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神经源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375-3789.谢志强,兰宇贞.外用他克莫司治疗男性肛门瘙痒症疗效及其神经源机制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85-8710.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5-7(参与);123(20):2883-2887112.谢志强.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皮肤神经源炎症和瘙痒.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409-41413.谢志强,杨高云,姜薇,徐敏丽.吡美莫司乳膏对成年女性面部皮炎快速抗瘙痒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27-3014.谢志强,刘玲玲,杨高云,朱学骏.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和4表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8:420-42315.窦侠,刘玲玲,谢志强,陈连军,李丽,冯素英,谭国珍,阎明,朱学骏。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50-5216.刘玲玲,窦侠,谢志强等.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608-61117.谢志强,刘玲玲,窦侠,闻卫兢,王娣,朱学骏.特应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NFkB表达及外用他克莫司对其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487-49018.谢志强,袁姗,王云,陈学荣.卡泊三醇与氯氟舒松联合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73-7519.谢志强,王爱琴,袁姗,李林峰,陈学荣.结节性皮肤狼疮粘蛋白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87-8820.宋清华,潘满华,谢志强,袁姗,陈海龙,陈学荣.银屑病患者服用清血败毒丸后诱发红皮病3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785-78621.王云,谢志强,袁姗,陈学荣,雷鹏程.Reiter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32522.王云,路雪艳,袁姗,谢志强等.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597-59823.谢志强,郑丹侠,梁力均等.抗核抗体阴性、IgE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260-26124.谢志强,陈学荣.迟发型超敏反应分型及其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意义。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27-3025.谢志强,陈学荣.特应性皮炎中的细胞因子异常与Th2细胞亚群优势。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139-14226.杨蓉娅,王文岭,部兴珍,谢志强,颜京斌.不稳定银屑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329-33027.谢志强,陈学荣,雷鹏程,钱玉昆.异位性皮炎皮损中单一核细胞CD4及Th2型细胞特征因子表达。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303-30428.白亚来,张春雷,曾灵芳,谢志强,李世荫.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反应中浸润T细胞类型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251-2529.谢志强,陈学荣,钱玉昆.白细胞介素4在异位性皮炎中的变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447-44930.谢志强,老年慢性瘙痒患者管理:分类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中国合肥, . 谢志强,如何处理慢性瘙痒:欧洲慢性瘙痒指南要点简介.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20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中国杭州, .谢志强,如何处理特应性皮炎患者慢性瘙痒:从皮肤到大脑。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18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pp 108-109, 中国北京, .兰宇贞; 谢志强。Schnitzler综合征1例。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18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p 2, 中国北京, 2012.会议论文34.谢志强,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温度相关的精神物理学分子识别基础。中华医学会第15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中国天津 2009 会议论文35. 谢志强,皮肤相关的自身炎症综合征 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中国上海2008 会议论文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薰蒸疗法是近几年在传统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以药物蒸气离子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局部或全身,从而达到舒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中医药外 治疗法的进一步延伸和 发展,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虚寒性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妇科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及雷诺氏症等多种结缔组织病。我院自2005年开展此项治疗 方法 以来,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892例中药薰蒸患者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药薰蒸疗法的患者共289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352例,类风湿关节炎263例,骨性关节炎487例,肩周炎275例,风湿性关节炎170例,颈椎病125例,中风偏瘫者130例,软组织损伤50例,虚寒性胃肠炎76例,慢性盆腔炎78例,慢性前列腺炎1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者2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195例,毛细血管炎23例,雷诺氏症者12例,其中住院患者657例,门诊患者2235例。
2 方法
中药薰蒸治疗前准备:①治疗前访视:薰蒸室护士接到病区通知后,在治疗前1天到病区查看病人情况并了解病情与患者交谈并预约薰蒸治疗时间;②薰蒸室的准备,常规消毒,根据医生开具的协定处方为不同患者准备不同薰蒸药液,同时准备血压计、听诊器、温开水、生理盐液、口服补液盐。
中药薰蒸程序 将事先粉碎的中药配方加水3000ml,放入薰蒸锅内浸泡30分钟后加热煮沸后至薰蒸舱内温度达45℃时将患者薰蒸部位放入薰蒸舱内根据患者耐受力及病情将温度调控在45℃-52℃之间,时间定位30-45分钟,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自我感觉,测血压、心率1-3次并根据患者出汗量的多少,给予250-50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液(ORS液)口服。
中药薰蒸结果后的护理 中药薰蒸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待薰蒸舱温度降至37℃时将舱打开,扶病人出舱,用温水冲洗干净药液,干毛巾擦干全身皮肤穿好衣服,在薰蒸室休息10-20分钟,待全身无出汗迹象后,送患者返回病房。
3 中药薰蒸的适应症及禁忌
适应症 中药薰蒸适用于风湿类疾病,肌肉劳损,退行性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性胃肠病、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雷诺氏征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及周围血管病。
禁忌症: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减退者;②合并化脓性皮肤病或皮肤溃烂者③合并急性炎症性、传染性疾病者。 4 中药薰蒸护理注意事项
薰蒸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中药薰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传统疗法,很多患者对此疗法持持怀凝或恐惧心理,故在薰蒸 治疗前1天,根据患者的病情需仔细向患者说明薰蒸治疗的作用及薰蒸过程安全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薰蒸前应对薰蒸舱进行严密消毒,防止一些未发现的传染病交叉感染
针对第1次薰蒸的患者应由护士全程陪同并交流,了解患者自身感受,防止皮肤烫伤,一般将温度调控止最低耐受点42℃然后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上调,一般不要超过52℃,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以全身微微发汗为原则,并及时监测血压及心率,防止血压及心率骤增。
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出汗量可给予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50-500ml频频口服以防止出汗过多造成血容量骤减而诱发心脑供血不足甚至梗塞。
薰蒸结束后,不要让患者急于出舱,防止温度突降,引起全身不适,甚至感冒,出舱后应了解患者的自我感受,监测血压、心率,并与入舱前作对比,防止血压心率骤升、骤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5 讨论
中药薰蒸疗法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佳、安全舒适,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绿色疗法,近几年,此项业务在我院广泛开展,对护理流程及护理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通过对2800余例患者临床护理观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护理,通过薰蒸治疗前后的评估,不断 总结,改进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种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 文化 层次的患者,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中药薰蒸这一疗法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1]。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以及卫生保健、预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 经验 。中医护理具有以下优势。
1 优势
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主张从人的圣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调理患者,现代医学发展到上世纪末才把生物医学模式转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护理”的理念,到今天才知道以“人”为中心。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最求返璞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方法优势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八法:汗、吐、下、温、清、消、补,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传统医学的医护不分家,即“三分医,七分护”,相对西医护理来说,中医更注重服药时间、饮食等方面的配合。在非药物治疗方法方面,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熏洗、挑割、药枕、面浴、足浴、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应用优势
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参与性强,易于推广。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他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处。按摩、气功、药浴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中医“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者饮食调养,亦很容易被理解和运用。中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西医不能有效控制的疾病,运用中医就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2
独特的诊疗技术
望、闻、问、切是中医采集病史,收集疾病资料,作出诊断,实施治疗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们对患者病情作全面了解,准确反映病情,正确地预检分诊
望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头、五官、皮肤, 如有甲亢体征患者分诊到内分泌科。
闻 根据听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呼吸声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病位的深浅、虚实、寒热等,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做好相应的用药指导,解除患者的痛苦。 如声音嘶哑者分诊到耳鼻喉科。
问 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和既往史。根据这些资料, 及时准确地进行分诊, 不能主观导问或暗示患者, 以免分诊不准。例如头痛为例, 头痛仅是一科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 在询问病史时,要了解发生头痛原因, 性质和规律。若系持续性头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 应考虑安排到神经内科就医。如为外伤后引起的头痛, 就有可能是脑外伤后遗症, 由神经外
科检查比较合适。如高热, 头痛, 耳内有脓性分泌物, 考虑是中耳炎引起的, 应分诊到耳鼻喉科就医。
切 门诊患者述说有心悸, 心累时, 我们应脉诊, 了解是否是急症。
3 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保养:是指通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与调护和预防疾病,包括药膳、药酒、药茶、药粥、药饮等.食疗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调护、病后的调理,又有利于 儿童 的生长发育、妇女的养颜美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抗衰老[2]。如当归羊肉生姜汤中羊肉得姜配合加强温补之功,起协同作用,可治疗虚寒性腹痛。如有些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喜好大鱼大肉,此时应耐心讲解危害性,改变其饮食习惯,宜进清淡饮食。肥胖患者应予清淡、化痰食物:体瘦者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老年人及久病者脾胃功能虚弱,宜予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孕妇和哺乳期宜食富于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宜食谷肉果菜营养丰富的食物;哮喘患者和过敏体质者忌食鱼、虾等海腥及一些甘温、香燥之品。
4 基本护理操作应用?
如可遵医嘱对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痛经者予以温灸理疗:又如体质虚弱者可教患者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以起到保健作用;呃逆患者按压合谷穴可止呃逆等。
5 结语?
培养分诊护士的中医护理素质,要求处处关心患者,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一丝不苟对待分诊工作,经常关心患者的病情,加强中医理论学习,贯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理念,才能使中西医护理学理论知识互补,临床并用,才能使患者受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霞,李丽萍.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9,17:90-91.
[2] 任娟,曾远.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中的运用.新疆中医药,2009,5:51-52.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中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1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1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1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1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1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1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2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湿温病发病 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如身热不扬,这是湿温典型的热型,体温虽然很高,但扪之皮肤并不灼手,或手足发凉,这是热处湿中,湿遏热伏,热被湿邪所遏,不能将热发越于外,故扪之则不灼手,若久扪则灼热甚重。其他还可见以下症状: 发热而脉缓濡一般说体温与脉率是正比,但湿温病则不然,在湿温(肠伤寒)中是常见的。“相对缓脉”,所谓相对,即对发热而言,高烧病人,脉率相对慢一些。因湿邪阻遏阳气,气血运行涩滞,湿邪阻遏其热,故脉搏相对缓慢。 发烧面反淡黄温热病发热则面红目赤,但湿温病患者体温虽高而面色淡黄,不红反见垢暗,这也是湿热交蒸,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发热而表情淡漠一般说发热烦躁,但其高烧往往不烦躁,反而表情呆滞。这是因为湿热郁蒸,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蒙蔽所致。 口干不欲饮或竟不渴温热病中由于热伤津液,故口干渴饮,但在湿温病中可见到口干,但不欲饮,或竟不渴。因为这种口干,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湿邪阻碍气机,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润于口。治疗一不可清热,二不可生津,三不可增液,四不可苦寒攻导,只要气机通调,津液得致,三焦输布则口渴自除。 汗出而热势不减湿温病不论汗出多少,不论在何部位,总之是汗出而热势不减。这是热蒸湿邪阻而不畅的结果,不是阳气通、三焦畅的正汗,这是湿热交蒸的病汗。 大便数日不下,但并不干结这也是湿温的特点。由于湿郁内阻,气机不畅,肠间传导不利,大便不爽,难以畅通,但非燥屎内停不下,且舌苔不老黄垢厚,没有腹满燥实,临床时,切不可误认为燥屎内结,而苦寒攻下,反伤中阳。 湿热轻重的程度及其用药 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在卫气之分,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故如何有效地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的关键。 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湿从水化,热无所结,湿浊化则热清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的多少,阻滞程度的重轻,可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湿阻 湿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困内湿不化,则邪多湿阻中焦难运。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于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阳气不升而头晕且沉。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舌苔白滑润腻,脉象滞涩而缓濡。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用药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以轻扬宣肺化气祛湿,肺开湿宣,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以轻扬宣肺,湿即化肺气开,正如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宜化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若湿邪阻中,脾胃受病,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是和,所以中焦气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司,则内湿停留。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满,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润滑而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以燥湿清热。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又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药物,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气,周身酸软,大便溏薄,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若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饮冷或服药偏凉,或用滋腻之药,湿盛阳微,湿本为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滞。症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滑润,脉沉软而涩。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以开凝通闭法。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温之品先祛其寒凝,可暂而不可久,待寒化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则热增,不利于病。 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多见于素体阳虚,又患湿热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深伏于内,导致冰冻,气机为寒邪所遏,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逆冷且少腹绞痛,舌淡润液多,大便稀,溲清长,脉沉迟。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以散寒开郁而通阳,急用四逆汤、理中汤,药如桂枝、肉桂、干姜、生姜、川椒、草蔻等。俟冰解、寒散、面润、脉起,即刻停服。不可过服久用,防其热势加重。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品。否则若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郁开则热随湿去,湿郁开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 作者:刘景源 2006-9-18 摘要: 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1温热邪气留连气分的治法《外感温热篇》第六条在第四条、第五条论述了温病热人营分的证治之后,又继续论述了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入...... 专题推荐: 临床快报 药市动态 违法广告 医保动态 药品价格 流感疫情 保健常识 妇科课堂 医改动态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1温热邪气留连气分的治法 《外感温热篇》第六条在第四条、第五条论述了温病热人营分的证治之后,又继续论述了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的治法及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叶天士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气脱之证矣;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1.1战汗的病机与治法 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深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一般是由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持续相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有力。在情况下,可以寄希望于战汗,通过战汗使邪气外透而病解。 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其“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乃正邪交争,即在邪气流连气分的过程中,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势均力敌,激烈争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战口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继则全身汗。由此可见,战汗是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兆。其高热寒战,正是阳气与津液内聚、正邪激争于里的表现,故每见战后汗出邪退而病解。 对于邪气留连气分时促使其战汗的治疗方法,叶氏提出“法宜益胃“之论。所谓“益胃”并非以甘温之品如党参、黄芪之类补益胃气,而是用甘寒清养之品益胃生津,以解胃中之燥热干涩。俟津液盛,汗源充,则气机通畅而作战汗。战后正气驱邪外达,腠理开泄,则邪随汗解。即叶氏所谓“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王孟英在本条按语中云:“可见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则一战可以成功也“。陈光淞之按语亦云:“益胃之法,如《温病条辨》中之雪梨浆、五汁饮、桂枝白虎等方,均可采用;热盛者食西瓜;战时饮米汤、白水。所谓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得通泄也“。王、陈二家之按,皆对叶氏之论做了很好的阐释,颇堪效法。 1.2战汗的预后 气分证已作战汗的预后一般有 3种情况。 1.2.1战汗之后邪退正虚,阳气未复 叶氏指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这就是说,战汗之后,邪从汗解,其邪热虽退,阳气亦随汗出而外泄。因为邪虽退而正气亦虚,阳气未复,不能布达周身,所以在热退之后其肌肤即逐渐转冷。同时,因其气虚而功能低下,又每见倦怠嗜卧,不欲言语。但是,切按其脉,虽因气虚鼓动无力而呈虚软无力之象,却从容和缓而节律匀整。 由此可知,此乃邪退正虚之兆,并非阳气虚脱之危证。叶氏在此特别强调:“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可见,脉诊是辨战汗之后是否发生虚脱的关键,临床切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或家属千万不要误认为病人已生命垂危而惊慌失措,以致频繁地进行呼唤。这样做反而会扰乱其神志,使其烦躁不安,从而更耗损正气。应当让病人安静舒适地卧床休息,以调养正气,使阳气尽早恢复。一般来说,经过一昼夜之后,则阳气来复,布散周身,其肤冷自除而周身温暖如常,病体即趋康复。 1.2.2战汗之后阳气虚脱 叶氏指出:”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这就是说,战汗之后,阳气随汗出而脱。此时无论邪气已退或未退,其阳气先脱已成阳气虚脱之危重证候。因阳气外脱,阴气内盛,将成浮阳外越之势,故浮阳扰动,脉来急疾,躁扰不卧。脉来急疾又必见躁动而节律不匀整之象,即如《灵枢·热病》所云:“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其肤冷乃由阳气虚脱、不达周身所致。汗出乃阳气失于固摄之兆。战汗之后,肤冷汗出与脉躁疾、躁扰不卧并见,乃阳气虚脱之确征。在这种情况下,急当益气固脱,方用生脉散。若进而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则为亡阳之兆,急用参附汤,以大剂人参、附子,益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并施。俟阳气回复后,若邪气已退,则有愈之机;若邪仍未退,热势又起,则当再随其证而辨治。 1.2.3邪气强盛,一战不解,再作战汗而愈 叶氏指出:“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这就是说,有时由于邪气强盛,正气不能通过一次战汗而驱邪外出,乃致战汗之后病仍不解。因战汗之后正气亦伤,故须待停一、二日后,待正气得以恢复,再作战汗方解。此外,临床亦有反复战汗数次而始愈者。学者对此应有所了解临床才不致发生疑惑。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叶氏所谓“邪盛正虚”,其关键在于邪气强盛。正因为邪气强盛,才致正气相对力弱,不能一战而鼓邪外出,须停一、二日再战而愈。也就是说,其“正虚”当是与“邪盛”相对比而言,并非指真正之“虚”。若正气虚无力与邪气激争,也就不可能出现战汗。其既能一战而再战,正说明正气仍有与邪气激争之力,只不过由于邪气强盛,正气不能一战而驱之罢了。 2湿邪留滞三焦气分治法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七条承上条继续论述了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并与伤寒少阳病进行比较。他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是紧承上条而言。上条已详论温热邪气不传人营分、血分而始终留连气分的治法,本条则进一步论述湿热邪气不传人营分、血分而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文中之“邪留三焦”虽未明言邪气的性质,但视其治法及所用方、药以测其证,并进而审证求因,则可肯定是湿热邪气为患。 “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是指出三焦与胆同属少阳,共同主司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为气机之枢。故温病中湿热邪气留滞少阳三焦气分与伤寒病中寒邪侵袭足少阳胆之病变皆以枢机不利、气机阻滞、升降出入失常为特点。从临床表现来看,二者皆可见寒热往来及呕恶不欲饮食。其所以恶寒是因邪阻少阳、枢机不利、卫气不得宣发于表、卫外失司所致。其所以发热乃阳气被郁,奋起鼓动,正邪相争之兆。因正邪反复交争,互有胜负,邪胜而气滞阳郁则恶寒,正胜与邪抗争则发热,故其恶寒与发热往来交替,反复不已。其病机可概括为:邪进则恶寒,正争则发热。邪阻少阳,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故呕恶而不欲饮食。因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二者之病变皆以枢机不利为主,故其治疗亦皆以疏利气机为法。 三焦与胆虽同属少阳,为气机之枢,然其又有手少阳与足少阳之别,且湿热病与伤寒之邪气性质有异,故二者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上又有所不同。足少阳胆经介于表里之间,是为半表半里,乃气机表里出入之枢。寒邪侵袭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则气机表里出入阻滞,临床每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因其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表里出入失司,故治当“和解表里之半”,以疏利气机,解表和里,代表方剂如《伤寒论》中之小柴胡汤。 三焦贯通身之上下,为阳气与水液运行之通道,手少阳三焦经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湿热邪气留滞于少阳三焦气分,枢机不利,则气机上下升降阻滞,水道不通,临床每见寒热往来、头目眩晕、胸脘痞闷、呕恶、腹胀、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濡。因其病机为邪留三焦,上下升降失司,故治当“分消上下之势”,以疏利气机,通调水道。 总之,温病中之邪留三焦与伤寒中之少阳病虽有相同之处,但因其病因病机有异,证候不同,故治法亦有“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的相应变化,此即叶氏所云“随证变法”之谓。 对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叶氏不仅提出以“分消上下之势”为法,而且以“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为例,进一步指出了具体方药的运用。 所谓“分消上下之势”即分消走泄法。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如上焦用辛宣芳化、轻开肺气之品,使湿热从表而解;中焦用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之品,以辛开苦降,燥湿化浊,湿祛则热不独存;下焦用淡渗利湿之品,使湿热从小便而驱。三焦药物同用共成分消上、中、下之势,使邪有出路,弥漫三焦之湿热分而解之。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动,从而达到行气祛湿、宣泄湿热之目的。由此可见,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叶氏所列举的杏、朴、苓3味,实际上是3类药物的代表。杏仁轻开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湿热得以外宣下泄,使邪有出路。厚朴行气燥湿,宣畅中焦,使脾胃升降相因,则湿浊可化,湿祛热亦不独存。茯苓不仅有健脾以促水湿运化之功,且更具淡渗利湿之性,可导湿热从下焦而渗泄。三药相伍,开上、畅中、渗下三者同用,理气与健脾并施,共成分消走泄之法。温胆汤中陈皮、枳实辛开苦降,理气行滞燥湿,且宣通上焦肺气。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以促使水湿之运化,且茯苓淡渗利湿,导湿热下行。半夏燥湿开郁以畅中焦。竹茹清热化痰和胃。六药相伍,开上、畅中、渗下与理气、健脾之功兼备,是为分消走泄法之代表方剂。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之论,是言湿热邪气留滞三焦的病变,仍属气分证范畴。正因如此,就有可能通过分消走泄之治,使气机畅达,从而阳气得以宣通,奋起驱邪,正邪激争而作战汗,通过战汗而开通门户,使邪从汗解。“转疟之机括”亦指分消走泄,宣畅气机而言。疟乃少阳之病,其机理为邪气欲进而正气驱邪,正邪反复交争,故寒热往来,反复发作。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由于湿邪阻滞,气机不畅,而致阳气郁遏。阳气郁遏则湿更不化,因而形成湿愈滞则阳愈郁,阳愈郁则湿愈滞的局面。由于邪无出路,阳郁不宣,正气被困而不能驱邪,故裹结粘滞,缠绵难解。治以分消走泄之法,使裹结粘滞之邪得以松动开泄,阳气得以伸展宣通,促其正气起而驱邪,则成正邪反复交争之势。如此,则转为与疟疾相同之机理,再因势利导,继续治以分消走泄之法,则留滞三焦气分之湿热邪气可得以解除。 应当指出,叶氏本条所论乃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之治。因其以湿邪为重,热蕴湿中,湿不祛则热不能清,故虽有热邪,却不能用寒凉之品,以免冰伏之患。其用分消走泄之法,选取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旨在祛湿行气,使湿祛则热不独存。唯此类药物多属温燥、渗利之品,用于湿热邪气留滞三焦则佳,而对温热邪气留连气分者却又当禁,以防助热耗津。由此可见,上条与本条所论虽同为气分证,然因其有温热病与湿热病之别,故治法却又迥异,临床当详审其证而辨治。 3湿热病气分证下法的运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十条中,承第七条而进一步阐述在湿热病气分证的治疗中,下法的运用及其与伤寒下法之不同。他说:“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阴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第七条论述了湿热邪气不传人血分而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其用开上、畅中、渗下之品以分消走泄,使邪有出路,湿热从外而解。本条又进一步指出,三焦气分湿热不得从外而解,则“必致成里结”。至于里结的部位是“在阳明胃与肠也“。究其原因,乃由湿热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食滞内停、湿热夹食滞粘滞胃肠、结聚不下所致。因其湿热夹食滞里结于胃肠,非攻下不能去,故“亦须用下法”。至于“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之论,是指出:温热伤津,导致阳明燥结,不及时攻下,热邪无出路,即有深入血分之虞。必急用攻下,方能泄热存阴,防其深入血分而耗血动血,或深人下焦,消灼真阴,是攻下即可阻其传人血分也。而湿热邪气氤氲粘滞,始终留滞三焦气分,既不传血分,一般又不伤津,故多治以清化,而少用攻下。但若湿热夹食滞粘滞胃肠,已成阳明里结之证,则又非攻下而不能解,故其虽无传人血分之势,但“亦须用下法“,不能拘泥于其留滞气分不传血分就认为不可攻下。也就是说,是否用攻下法,不在于气分之邪是否有传人血分之趋势,而取决于是否有“里结”。凡里结于阳明胃肠者,无论是燥热还是湿热,也无论其有无传人血分之势,均须用下法。 4温病与伤寒下法运用的不同 伤寒的阳明腑实证与温病的湿热里结阳明胃肠之证均可用下法,但由于病因、病机、证候不同,其攻下药物的配伍及运用亦有所别。“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一句,指出伤寒阳明腑实证是寒邪化热入里,阳明热盛,消灼津液,而致肠燥便秘,燥热内结。其症见身热恶热、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汗出口渴、唇焦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因其津液愈伤则燥结愈甚,燥结愈甚则津液愈伤,故必投以苦寒重剂猛攻急下,方能收泄热存阴之功。张仲景《伤寒论》之大承气汤,以大剂量之大黄、芒硝与厚朴、枳实相配,其荡涤破滞,攻下燥结之力甚强,是峻下实热燥结之代表方剂。“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一句,指出湿热里结之证,乃湿热夹食滞粘滞于胃肠所致。其症见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之食物、舌苔黄腻、脉濡数。因湿性粘滞,难以速除,非一攻可尽,且投以重剂猛攻急下,反易损伤脾胃阳气,而致洞泄不止,故宜以轻下、缓下之剂从容图之。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之枳实导滞汤,由大黄、枳实、厚朴、槟榔、黄连、连翘、紫草、木通、山楂、神曲、生甘草组成。方中药物可分为攻下、行气、祛湿、清热、消导5类,合而共奏导滞通下、清化湿热之功。因其方中药物用量皆极轻,攻下之力缓,不至于损伤正气,故可连续服用,直至湿热里结尽除为止。此方堪称轻下湿热里结之代表。 伤寒之阳明腑实证见大便燥结不通,攻下之后若见大便溏,说明燥结已去,邪气尽解,即当停药,不可再行攻下,以防损伤阳气,即叶氏所云:“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中湿热夹食滞粘滞胃肠,见大便溏滞,用轻下之剂后大便仍溏者,乃湿邪未尽之征,必再连续用药,反复下之,直至大便已硬为止。因为大便由溏而转燥转硬,说明湿邪已尽除,故不可再用攻下,以防损伤正气,即叶氏所云:“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简言之,伤寒之阳明腑实证以大便燥结为可下之征,以大便溏为停下之度;而湿热病之阳明里结证则以大便溏为可下之征,以大便硬为停下之度。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