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国家级的医学期刊,挺权威的,绝对是个三号齐全的正规期刊,如果你是晋职称的话是可以用的,而且它是个综合性的期刊,不止发药学方面的,其它学科也可以发的。你投稿的话可以通过创新医学网投稿,能快一些发表,我投过的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抗生素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华西药学杂志,安徽医药,白云医药,北方药学,毒理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广东药学院学报,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国外药讯,国外药讯﹒抗生素分册,海峡药学,华东医药通讯,家庭用药,江苏医药,解放军药学学报,今日药学,抗感染药,辽宁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临床医药实践,齐鲁药事,人参研究,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上海医药,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综合版,实用药物与临床,食品与药品,世界临床药物 ,天津药物,西北药学杂志,新兴医药三,药品评价﹒肝病专辑,药品评价﹒糖尿病专辑,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与人,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教育,药学进展,药学实践杂志,药学与临床研究,医药导报 ,医药工程设计,医药快讯,中国处方药,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中国食品药品年鉴,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店,中国药理通讯,中国药品标准,中国药师,中国药事,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中国药物与临床,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业,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制药信息, 中南药学等。中国药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毒理学杂志等比较好,也比较实用。
其实去学校阅览室看就好了呀…………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 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 2012版核心目录
那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能不能同中药一起服用?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以联合用药形式(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皮质激素),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哮喘。这可包括 :接受有效维持剂量的长效β-激动剂和吸入型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目前使用吸入型皮质激素治疗但仍有症状的患者 ;接受支气管扩张剂常规治疗但仍然需要吸入型皮质激素的患者。 一般来说,如果在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同时,需要服用其他的中药,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咨询专业的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以确保用药安全。 康爱多健康专家提醒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居住的室内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干燥。因室内尘土中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名叫“螨”。它是引发某些哮喘的元凶。这种小虫在潮湿天气里可大量滋生。当把室内温度降到50%以内时,它就不能大量滋生了。平时应把家中不便洗涤的物体经常拿到阳光下或院子里去晾晒,藉以将螨晒死。屋内摆设要尽量简化,以减少积尘,消除螨滋生之地。室内匆铺地毯,用吸尘器和湿布打扫室内,以免尘土飞扬。室内不要吸烟,不要养猫、狗、鸟等动物,不要养花,因有的花粉可致敏,诱发哮喘发作。床单、被褥、衣物要勤于更换、清洗,尽量把过敏原清洗除去。不用丝织品和毛皮作卧具。室内可摆放皮毛做的玩具。 通过以上简单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内容,选择康爱多药店。康爱多药店,方便快捷,药好价廉。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成人,12岁及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对健康成年受试者给予本品后,丙酸氟替卡松会在1到2小时后达到血浆峰浓度,而沙美特罗的血浆峰浓度约在5分钟后达到。在一项单剂,交叉试验中,给予14位健康成年受试者高于推荐剂量的本品。给予以下3种2吸治疗:本品50mg/500mg,合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和沙美特罗干粉50mg,或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丙酸氟替卡松的平均血浆峰浓度分别是107, 94和120 pg/mL,沙美特罗的平均血浆峰浓度分别是200和150 pg/mL,表明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的系统暴露量无明显变化。在一项重复给药的试验中,给予45位青少年和成人哮喘患者最高推荐剂量的本品。给予以下每天2吸治疗:本品 50mg/500mg,合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和沙美特罗干粉50mg,或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丙酸氟替卡松的平均稳态血浆峰浓度分别是57, 73和70 pg/mL,表明丙酸氟替卡松的系统暴露量无明显变化。此项试验中未检测沙美特罗的血浆浓度。没有观察到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在排泄物中的明显变化。给予本品后,丙酸氟替卡松的终末半衰期平均为 到小时,这和合并吸入沙美特罗时,或单用丙酸氟替卡松时所报告的终末半衰期相似(平均 到小时)。没有沙美特罗在给予本品或合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后,终末半衰期的报道。儿童患者:在4到11岁哮喘患儿中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中,61位患者每天两次使用准纳器给予50 和100mg 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干粉后20到40分钟,检测丙酸氟替卡松的浓度。血浆浓度很低,其范围为未检测到(大约血浆样本的80%)到88 pg/mL。50mg和100mg剂量水平的丙酸氟替卡松平均血浆峰浓度分别为5和8 pg/mL。特殊人群:没有进行本品正规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以发现性别差异。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肝脏或肾脏损伤的患者中,也未进行这样的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在重复和单次剂量的研究中,吸入本品,在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之间的系统暴露量方面,无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证据。在动物及人体内均无证据表明经吸入途径同时使用沙美特罗与丙酸氟替卡松会影响两成分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因此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两种成分可以分开考虑。由15个健康受试者参加的一项安慰剂对照,交叉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同时使用SEREVENT(50mcg,一天两次吸入)及CYP3A4抑制剂酮康唑(400mg,一天一次口服)治疗7天,导致血浆中沙美特罗的暴露量明显增加(Cmax的倍,AUC的15倍)。重复给药后,不增加沙美特罗蓄积量。3名受试者因出现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或伴有窦性心动过速的心悸而退出SEREVENT和酮康唑联合使用。其余12名受试者同时使用SEREVENT和酮康唑,没有对心率、血钾或QTc间期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参见【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沙美特罗:沙美特罗在肺局部起作用,因此血浆水平并不作为治疗指标。另外,关于沙美特罗的药代动力学的资料是有限的,因为吸入治疗剂量后的药物血浆浓度很低(约200pg/ml或更低),检测血浆中的药物有技术上的困难。常规使用沙美特罗后,可在体循环中监测到羟萘甲酸,其稳态浓度达到约100ng/ml。这样的浓度比毒性研究时观察到的稳态水平要低1000倍以上。在长期(12个月以上)常规用药的气道阻塞的患者中,未见到有害作用。吸收:因为治疗剂量很小,在吸入推荐剂量(每天2次的沙美特罗吸入干粉50mg)的沙美特罗后,其系统水平很低或不能测定。7位哮喘患者每天2次给予50mg沙美特罗吸入干粉长期治疗后,血浆中的沙美特罗从5到45分钟可被测出,血浆浓度很低,平均峰浓度是20分钟达167 pg/mL,重复给药时,并无畜积。分布:在体外,沙美特罗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率平均为96%,每毫升血浆沙美特罗浓度范围从8到7722 ng,远高于给予沙美特罗治疗剂量后所达到的浓度。代谢:沙美特罗主要通过羟基化代谢,随后主要经粪便排除。在尿或粪便中,未发现明显数量的原形沙美特罗。排出:2个健康成年受试者经口接受放射标记的沙美特罗1mg ,7天内分别约有25% 和60%放射标记的沙美特罗通过尿或粪便排出。终末清除半衰期约是 小时。 昔奈酸盐无明显的药理活性。其有高度的蛋白结合率(]99%)和长达11天的半衰期。特殊人群:肝损伤者:由于沙美特罗主要通过肝代谢,肝功能损害会导致血浆中沙美特罗蓄积,因此肝病患者应被严密监测。其他:没有对其他特殊人群使用沙美特罗进行正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丙酸氟替卡松:分别从含有吸入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的研究中,或含有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的研究中,或者通过比较这种研究中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对现有的每一种吸入装量的丙酸氟替卡松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评价。在健康成人受试者中,评价了不同吸入装置的丙酸氟替卡松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丙酸氟替卡松准纳器(Accuhaler/Diskus)为,丙酸氟替卡松碟式吸入器(Diskhaler)为,丙酸氟替卡松Evohaler吸入器为,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Evohaler吸入器为,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准纳器(Accuhaler/Diskus)为。曾观察到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后系统暴露降低。吸收:丙酸氟替卡松局部作用于肺部,因此血浆水平不能预测其治疗作用。对标记的和未标记药物,使用口服剂量的研究显示,由于肠道和肝的不完全吸收和系统前代谢作用,丙酸氟替卡松的口服系统生物利用度可忽略不计([1%)。相反,输送到肺部的丙酸氟替卡松中,则大部分被全身吸收。丙酸氟替卡松由准纳器装置输送到健康志愿者,其系统生物利用度约为18%。成人哮喘患者(N = 11)每天两次使用准纳器给予500mg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干粉后,丙酸氟替卡松的稳态血浆峰浓度为从无法显示到266pg/mL。平均血浆浓度为110pg/mL。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每天两次使用准纳器吸入250mg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其稳态血浆峰浓度平均为53pg/mL(范围为 到)分布:静脉给药后,丙酸氟替卡松出现迅速的起始处置相(initial disposition phase),这与它的高脂溶性和组织结合率相一致。其分布容量为 L/kg。丙酸氟替卡松与人血浆蛋白平均结合率为91%,与红细胞的结合是微弱的,可逆的,与人皮质激素传递蛋白无明显结合。代谢:丙酸氟替卡松的总体清除率高(平均为1093 mL/min),肾清除率所占比例低于总体清除率的。人体中发现的唯一循环代谢物是通过细胞色素酶P450 3A4途径形成的,丙酸氟替卡松的17β‑羧酸衍生物。与体外,与母药相比,此代谢物对人肺细胞液中的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较低(约1/2000),在动物实验中,药理学活性可忽略不计。对使用经培养的人肝肿瘤细胞的体外实验中所发现的其他代谢物,在人体内则未发现。排除:静脉给药后,丙酸氟替卡松有多指数动力参数,其终末清除半衰期约为小时。放射标记的口服剂量中,低于5%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液排泄,而剩下部分经粪便以代谢物和母药形式排泄。特殊人群:肝损伤:由于丙酸氟替卡松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清除,所以肝功能损伤会引起丙酸氟替卡松在血浆中聚积。因此肝病患者服用本品时需严密监视。性别:9位女性和16位男性哮喘患者每天2次使用准纳器给予500mg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干粉,以及14位女性和43位男性COPD患者每天2次使用250或500mg,获取了全面的药代动力学情况。未观察到丙酸氟替卡松的药代动力学有总体差异。年龄:57位COPD患者(年龄从40到82岁)每天2次使用250或500mg丙酸氟替卡松,未观察到年龄和系统暴露量间的关联。其他:没有对其他特殊人群进行正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丙酸氟替卡松是细胞色素酶P450 3A4的底物。根据一项18名健康受试者参加的,多剂量,交叉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推荐丙酸氟替卡松和强效细胞色素酶P450 3A4抑制剂,利托那韦合并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每天200mg)与利托那韦(100mg,每天2次)合并使用7天,在大多数受试者中,未检测到单用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后的血浆浓度([10 pg/mL),而可监测到峰浓度值Cmax(平均为 pg/mL [范围, to pg/mL] 和 AUC(0-t) 平均为 pg·hr/mL [范围, to pg•hr/mL])。在合并使用利托那韦和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后,丙酸氟替卡松的Cmax and AUC(0-t)分别增加到318 pg/mL (范围, 110 to 648 pg/mL) 及 pg•hr/mL (范围, 至 pg•hr/mL)。丙酸氟替卡松血浆暴露量明显增加导致AUC下的血浆皮质醇面积明显增加(86%)。应慎用其他强效细胞色素酶P450 3A4抑制剂和丙酸氟替卡松联合使用。在一项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合并使用经口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000mg)和酮康唑 (200 mg 一天一次)会导致丙酸氟替卡松血浆暴露量增加和血浆皮质醇的AUC减少,但对皮质醇尿排泄物没有作用。在另一项多次给药的药物相互研究中,联合使用经口吸入丙酸氟替卡松(500mg,一天2次)和红霉素(333mg,一天3次)不会影响丙酸氟替卡松的药代动力学。
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如果医疗人员对于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且临床经验相对缺乏,那么在实际使用中,其过于依靠处方或者盲目相信药物效果,就可能会产生药物滥用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越加增多,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现结合我院的基本状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加以研究,并将临床药物干预应用其中,希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800例病例资料,按入组时间将所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甲组400例(2014年1月-12月)未经药学干预,乙组4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经药学干预。甲组男性213例,女性187例;年龄4~74岁,平均(±)岁。乙组男性210例,女性190例;年龄3~75岁,平均(±)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 方法 (1)根据选取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病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状况进行记录。同时,从资料中了解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实际状况。并且,针对药物使用量与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记录。将这些资料作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基础。 (2)根据临床资料,能够有效发现抗菌药物使用后存在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其反应的具体状况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因素。 (3)在分析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较高的药学干预措施对乙组4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情况,比较治疗总费用与抗菌药物费用。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检验,以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行药学干预前,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发生相对较多,如:抗菌药物使用混乱;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患者的医疗成本严重增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现象相对较多,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由表1可见,甲组联合用药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治疗费用分析由表2可见,甲组抗菌药物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提示经药学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 (1)抗菌药物管理力度缺乏。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得到医疗行业的认可,人们认为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因此,一旦在临床出现适用的症状,都会将其作为主要药物,这也就使得当前很多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相对缺乏。 (2)医务人员专业性与经验的缺乏。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偏重速度与理论,这就导致很多医疗工作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缺乏了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准确的使用。 (3)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人们对其了解的难度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何种药物适用于何种病症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对抗菌药物做出特定的管理安排,自然也就使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缺乏。 药物干预措施的具体运用 (1)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讲解。就当前医护人员药物应用知识加以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最新的药物,需要对其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试用的实际状况进行仔细的讲解,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运用。 (2)组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需要包涵临床、医务、检验与药剂等类别的人员,专门负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药物干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督查小组成员,尤其是对于药学干预所涉及的一些规范性文件。 (3)使用运行病历的督查、出院病历检查与门诊处方点评等方式,就当前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加以讲解,检查其中涉及的一些管理措施是否得到实践。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临床资料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是否得到提高。 (4)适时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加以了解。以患者为根本,就其体验来做出对应的调整,一方面有效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有效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当前临床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而临床医学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药物干预措施。在药学干预的理念下,做出一定的干预措施,从而使得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得以控制,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控制,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因此,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药剂学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年来,微生物在药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到微生物与药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微生物进行转化和发酵,将其应用到药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展现出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药学;发酵
一、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
(1)微生物与药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不会对宿主产生严重的毒性。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抗生素起到了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除了具备抗感染作用外,一些抗生素自身还具备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应用于肿瘤化学治疗中。
(2)微生物在医药卫生方面被广泛应用,维生素及辅酶被大量应用。
(3)近年来,人们在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药品卫生行业的
关注力量,加大对药品卫生质量进行控制。
(4)药品及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技术生产中,采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生长因子及干扰素等[1]。
二、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转化在药学中的应用
1、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不同的化合物光学活性不同,自身展现出了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现阶段,手性药物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拆分及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在生物体系中,酶展现出了高度的立体选择性,通过利用及筛选微生物或酶的过程,能够产生活性较高及立体结构专一的化合物,是一种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方法。例如,将氯—酮丁酸甲酯及乙酯作为底物,将酮基还原为羟基时,展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通过生物转化的过程,不仅能够得到立体结构专一的手性化合物,同时也完成了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微生物转化中的合成手性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2、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
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展现出生物学活性功能,会生成有毒性的气体和不良反应的产物,在药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阶段,微生物转化主要是利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将其作为制备代谢产物的标准样品,应用在鉴别哺乳动物代谢产物中,完成对毒理学及药理学的研究。甾体羟基化在哺乳动物体内展现出了较强的生理学特性,是引发外源性甾体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转化成的相关模型是哺乳动物代谢有用信息的来源,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的孕激素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对人的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受体产生了一定的亲和性,对雄性激素产生了较弱的亲和性。黄腐酚作为一种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治疗中,通过利用真菌模型来寻找哺乳动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为代谢产物及黄腐酚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提供了方向。
3、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
天然活性药物自身具有资源有限、含量低、结构复杂等特点,增加了药物的开发难度,利用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有效途径。羟基喜树碱是从自然植物中分离和提取出来的,毒性较低,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喜树碱来完成转化。青蒿素具有溶解度低、复燃性高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加大对其结构的改造,寻找合适的青蒿素衍生物,成为现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微生物转化方法,能够快速寻找到新的青蒿素衍生物[2]。
(二)微生物发酵在药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发现迅速,微生物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制备各种药物,在医药领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微生物药物学科。目前,医学上常见的微生物发酵制品有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及酶抑制剂等。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及培植。培植出合适的菌种,是发酵工程的前提,菌种需要从自然界中找,但是该种方法寻找到的菌种产量相对较低。到了20世纪40年代,微生物学家开始使用激光、紫外线及化学诱变剂等处理方法来寻找菌种,使筛选出来的菌种更加优良,科学家通过构建工程菌,对其进行发酵,生产出一般微生物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医用抗生素自身的特点包括:
(1)差异独立较大。差异毒力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所决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中,抗生素的差异毒力越大,临床应用效果越好。
(2)抗菌活性强。抗生素自身展现出了杀灭微生物及药物抑制等能力,极微量的抗生素就能够展现出抗菌活性作用,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强弱主要是运用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最低抑菌浓度是指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值越小,说明抗生素作用越强。
(3)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小。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毒性较小,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这主要是针对理想的抗生素,一般的抗生素都或多或少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微生物转化及发酵在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印证了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制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微生物内存在的药学价值,促使其在药学中的价值最大化,提升药物工业生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孝林,马世堂,俞浩.浅谈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7):229.
[2]任春萍.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调查结果分析与药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143-145.
抗生素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一类药物,但若乱用、滥用,对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才有可能获得安全、最佳的效果。(1)选择最敏感药物应根据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敏感药物用于实际防治,其效果最为理想。如无条件,则应选用作用强、广谱的、毒性低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2)应注意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与交替使用总的讲,联合用药一般可提高疗效、减少毒性作用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①病原未明确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②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容易出现耐药性细菌的感染。联合用药还应注意杀菌药物(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氨基苷类等)或抑菌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等)间的联合,以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红霉素与氯霉素、磺胺药与三甲氧苄氨嘧啶等联合使用。(3)应重视肝脏、肾脏功能与抗生素的关系如当肝功能不良时,不应用经肝脏代谢、灭活的四环素、先锋霉素Ⅰ和氯霉素等药物;当肾功能不良时,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用量要适当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止因排泄障碍而引发蓄积性中毒。(4)及时分析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原因常见的失败原因大致有:①初步印象诊断与细菌学检查错误;②使用的抗生素选择不当;③使用的药物失效或药量不足、疗程太短或给药方法不当;④药物达不到损害器官组织或者说病害部位;⑤细菌产生耐药性;⑥鸽自身免疫机能低下。
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选用抗生素时,往往走入误区,认为药物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1、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病原菌
尽早从患者的感染部位、血液等取样培养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抗生素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比如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而对肾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而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用安全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目前,一般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Ⅱ),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Ⅲ),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速抑菌药(Ⅳ),如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上述抗生素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和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总的说来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其中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临床药理学的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致病菌尽快从感染部位,病人的血液样本隔离和文化致病菌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必须首先掌握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选择药物的抗菌谱必须符合与微生物感染,或无的放矢,浪费钱,延误病情。
抗生素的作用
优先事项和不良反应: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副作用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或其他不良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少有害或无害的药物福利患者的药物在世界,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例如,肾功能受损,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肝代谢和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择安全。
联合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协同效应,也可能使原药的效果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相结合,其目的,而不是减少,治疗效果,增加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不良反应的患者。
目前,抗生素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生殖期的杀菌药物(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类的静态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抗生素
第三种(三)四个元素环,大环内酯类
第四类慢速抑菌(IV),如磺胺类药物快速抑制药物,如。抗生素的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Ⅰ+Ⅱ),拮抗剂(I+III),和(Ⅲ+Ⅳ),独立的和添加剂(Ⅰ+Ⅳ)4种效果,要达到的目的的组合,需要适当配伍,根据抗菌药物的`属性。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所有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有尽可能不,除了要考虑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它是要把握药物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性和有效性。不明原因的发热不应该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外用抗生素(如皮肤)。
预防性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范围严格控制在以下情况:风湿热患者,经常使用的青霉素G,为了消灭溶血性链球菌咽,防止风湿病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前,术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感染病灶切除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伤口或复合外伤,青霉素G或四环素,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新霉素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应用青霉素G消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伤口。
对症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要依据抗生素的适应症进行选用,主要选用原则如下:
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②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等方面进行选用。
③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况来选药,因为上述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不同的患者应用的抗生素有所区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应用导致畸形和影响新生儿发育的药物。
剂量及疗程
抗菌药物应用的剂量与给药次数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或者疗程过短会影响疗效还能导致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或者疗程过程不但导致浪费还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使用量的40%左右,而实际上有应用价值的占少数,错误的使用抗生素用于病毒性感染甚至会引起耐药性产生或者发生继发性感染。所以,要严格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下几种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等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防治风湿热的发作;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可用磺胺嘧啶口服做预防性用药;风湿性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尿路手术前,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行截肢手术时,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用甲硝唑、庆大霉素预防厌氧菌感染。
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扩大抗菌范围。但是,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的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病原体尚没有确定的重型感染等,如果长时间治疗,病原体可能导致耐药发生,要联合用药。具体联用原则可参考相关书籍或文献,或遵医嘱。
扩展资料:
主要分类
按照其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如麦角菌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麦角碱类,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等。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
作用机制
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其核糖体由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其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而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应、肽链延长过程和终止反应。
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如果医疗人员对于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且临床经验相对缺乏,那么在实际使用中,其过于依靠处方或者盲目相信药物效果,就可能会产生药物滥用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越加增多,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现结合我院的基本状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加以研究,并将临床药物干预应用其中,希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800例病例资料,按入组时间将所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甲组400例(2014年1月-12月)未经药学干预,乙组4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经药学干预。甲组男性213例,女性187例;年龄4~74岁,平均(±)岁。乙组男性210例,女性190例;年龄3~75岁,平均(±)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 方法 (1)根据选取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病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状况进行记录。同时,从资料中了解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实际状况。并且,针对药物使用量与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记录。将这些资料作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基础。 (2)根据临床资料,能够有效发现抗菌药物使用后存在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其反应的具体状况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因素。 (3)在分析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较高的药学干预措施对乙组4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情况,比较治疗总费用与抗菌药物费用。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检验,以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行药学干预前,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发生相对较多,如:抗菌药物使用混乱;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患者的医疗成本严重增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现象相对较多,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由表1可见,甲组联合用药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治疗费用分析由表2可见,甲组抗菌药物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提示经药学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 (1)抗菌药物管理力度缺乏。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得到医疗行业的认可,人们认为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因此,一旦在临床出现适用的症状,都会将其作为主要药物,这也就使得当前很多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相对缺乏。 (2)医务人员专业性与经验的缺乏。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偏重速度与理论,这就导致很多医疗工作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缺乏了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准确的使用。 (3)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人们对其了解的难度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何种药物适用于何种病症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对抗菌药物做出特定的管理安排,自然也就使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缺乏。 药物干预措施的具体运用 (1)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讲解。就当前医护人员药物应用知识加以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最新的药物,需要对其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试用的实际状况进行仔细的讲解,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运用。 (2)组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需要包涵临床、医务、检验与药剂等类别的人员,专门负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药物干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督查小组成员,尤其是对于药学干预所涉及的一些规范性文件。 (3)使用运行病历的督查、出院病历检查与门诊处方点评等方式,就当前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加以讲解,检查其中涉及的一些管理措施是否得到实践。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临床资料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是否得到提高。 (4)适时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加以了解。以患者为根本,就其体验来做出对应的调整,一方面有效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有效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当前临床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而临床医学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药物干预措施。在药学干预的理念下,做出一定的干预措施,从而使得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得以控制,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控制,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因此,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药剂学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年来,微生物在药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到微生物与药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微生物进行转化和发酵,将其应用到药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展现出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药学;发酵
一、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
(1)微生物与药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不会对宿主产生严重的毒性。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抗生素起到了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除了具备抗感染作用外,一些抗生素自身还具备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应用于肿瘤化学治疗中。
(2)微生物在医药卫生方面被广泛应用,维生素及辅酶被大量应用。
(3)近年来,人们在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药品卫生行业的
关注力量,加大对药品卫生质量进行控制。
(4)药品及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技术生产中,采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生长因子及干扰素等[1]。
二、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转化在药学中的应用
1、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不同的化合物光学活性不同,自身展现出了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现阶段,手性药物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拆分及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在生物体系中,酶展现出了高度的立体选择性,通过利用及筛选微生物或酶的过程,能够产生活性较高及立体结构专一的化合物,是一种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方法。例如,将氯—酮丁酸甲酯及乙酯作为底物,将酮基还原为羟基时,展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通过生物转化的过程,不仅能够得到立体结构专一的手性化合物,同时也完成了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微生物转化中的合成手性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2、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
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展现出生物学活性功能,会生成有毒性的气体和不良反应的产物,在药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阶段,微生物转化主要是利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将其作为制备代谢产物的标准样品,应用在鉴别哺乳动物代谢产物中,完成对毒理学及药理学的研究。甾体羟基化在哺乳动物体内展现出了较强的生理学特性,是引发外源性甾体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转化成的相关模型是哺乳动物代谢有用信息的来源,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的孕激素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对人的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受体产生了一定的亲和性,对雄性激素产生了较弱的亲和性。黄腐酚作为一种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治疗中,通过利用真菌模型来寻找哺乳动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为代谢产物及黄腐酚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提供了方向。
3、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
天然活性药物自身具有资源有限、含量低、结构复杂等特点,增加了药物的开发难度,利用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有效途径。羟基喜树碱是从自然植物中分离和提取出来的,毒性较低,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喜树碱来完成转化。青蒿素具有溶解度低、复燃性高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加大对其结构的改造,寻找合适的青蒿素衍生物,成为现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微生物转化方法,能够快速寻找到新的青蒿素衍生物[2]。
(二)微生物发酵在药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发现迅速,微生物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制备各种药物,在医药领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微生物药物学科。目前,医学上常见的微生物发酵制品有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及酶抑制剂等。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及培植。培植出合适的菌种,是发酵工程的前提,菌种需要从自然界中找,但是该种方法寻找到的菌种产量相对较低。到了20世纪40年代,微生物学家开始使用激光、紫外线及化学诱变剂等处理方法来寻找菌种,使筛选出来的菌种更加优良,科学家通过构建工程菌,对其进行发酵,生产出一般微生物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医用抗生素自身的特点包括:
(1)差异独立较大。差异毒力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所决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中,抗生素的差异毒力越大,临床应用效果越好。
(2)抗菌活性强。抗生素自身展现出了杀灭微生物及药物抑制等能力,极微量的抗生素就能够展现出抗菌活性作用,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强弱主要是运用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最低抑菌浓度是指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值越小,说明抗生素作用越强。
(3)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小。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毒性较小,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这主要是针对理想的抗生素,一般的抗生素都或多或少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微生物转化及发酵在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印证了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制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微生物内存在的药学价值,促使其在药学中的价值最大化,提升药物工业生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孝林,马世堂,俞浩.浅谈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7):229.
[2]任春萍.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调查结果分析与药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