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细胞》● 肠道细菌可以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Andrew T. Gewirtz课题组发现分段丝状细菌可预防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尽管清除轮状病毒通常需要适应性免疫,但研究者无意间构建了RV抵抗性免疫缺陷小鼠,研究人员推测这反映某些微生物可以针对性抵抗RV。并且,这种RV抵抗性可通过共宿和粪便移植来传播。通过加热,过滤和抗菌剂来处理保护RV的微生物菌群,然后将稀释的处理过的微生物群转移到无菌小鼠体内并进行微生物组分析。这种方法表明分段的丝状细菌足以保护小鼠免受RV感染和相关的腹泻。这种保护与先前定义的RV阻抗因素无关,包括干扰素、IL-17和IL-22。SFB在回肠的定植诱导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加速上皮细胞更新。在体外,将RV与含有SFB的粪便一起孵育可降低RV的感染性,表明RV可被直接中和。因此,不受免疫细胞的影响,SFB可针对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和相关的腹泻病提供保护。据介绍,轮状病毒在各种微生物包围中接触肠道上皮细胞,从而提供了微生物影响RV感染的可能性。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家提出针对全基因组分析的“白皮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Roseann E. Peterson课题组阐述了遗传多样性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机会、方法、缺陷和建议。2019年10月10日的《细胞》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为了方便和促进多族裔和混合人群的研究,研究者概述了主要的方法学考虑因素,并重点介绍了机会,挑战,解决方案和需要发展的领域。尽管研究者认为很难分析来自不同人群的遗传数据,但这在科学和伦理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拥有一个扩展的分析工具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据介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关注欧洲裔人群,但重要的是,多样化的人群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研究参与者之间日益增加的多样性将增进我们对所有人群的遗传结构的了解,并确保遗传研究广泛适用性。相关论文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早产儿两种递增母乳喂养进度的对照试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Jon Dorling课题组近日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进行了两种早产儿增加母乳喂养进度的对照试验。相关论文于2019年10月1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组招募了2804名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将其随机分组,其中快速增加组1224名,每天每公斤体重增加30毫升母乳,缓慢增加组1246名,每天每公斤体重增加18毫升母乳,直至达到正常喂养量。快速增加组中有802名婴儿获得无中重度神经发育障碍生存,缓慢增加组中有848名。快速增加组中有的婴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缓慢增加组为;快速增加组中有的婴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缓慢增长组为。总而言之,对于超早产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每天每公斤增加30毫升母乳与18毫升母乳相比,并未显著增加无中重度神经发育障碍的存活率。据悉,早产儿肠道喂养量的缓慢增加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但增加了晚发型败血症的风险。相关论文信息:《科学》●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命运决定机制获揭示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Thorsten R. Mempel研究发现,迁移性树突状细胞激活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来预处理初始CD8阳性T细胞,从而确立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命运。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在免疫稳态期间,TGF-β在表观遗传学上调节了静息的初始CD8阳性T细胞,并为在皮肤疫苗接种小鼠模型中形成表皮常驻记忆T细胞做好准备。初始T细胞调节发生在淋巴结中,但不发生在脾脏中,这是通过与周围组织来源的迁移性D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依赖性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并且取决于TGF-β激活αV型整合素在DC的表达。因此,通过限制LN的信号,免疫前T细胞库能够为向特异性记忆T细胞分化命运做好准备。据介绍,eTRM细胞是屏障组织中的前哨,以防御先前遇到的病原体。eTRM细胞的产生方式对通过免疫接种诱导自身形成或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家揭示前脑突触的节律调控机制2019年10月11日,瑞士苏黎世大学Steven A. Brown、Shiva K. Tyagarajan和德国慕尼黑大学Maria S. Robles等研究人员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前脑突触转录组由时间调控,但其蛋白质组由睡眠驱动。采取生化方法,研究人员揭示了前脑突触转录本的积累显示出绝大多数的日常节律,三分之二的突触转录本显示了与时间相关的丰度,而与体细胞的振荡无关。这些转录本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时间和功能簇,清晨之前的转录本与新陈代谢和翻译有关,而傍晚的转录本与突触传递有关。全天候表征突触蛋白质组证明了时间门控对突触过程和能量稳态的功能相关性。出乎意料的是,睡眠剥夺完全消除了蛋白质组,但转录本没有振荡。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了突触中信使RNA的昼夜节律,并且按照睡眠-清醒周期进行翻译。据介绍,神经元形成了将RNA和蛋白质转运到遥远的树突和轴突中的机制。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揭示睡眠-清醒周期中突触蛋白质磷酸化动态德国慕尼黑大学Maria S. Robles和瑞士苏黎世大学Steven A. Brown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睡眠-清醒周期引起的突触蛋白质组磷酸化的日常动态。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对在24小时内分离出的小鼠前脑突触神经小体应用了先进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可准确定量近8000种磷酸肽。一半的突触磷酸化蛋白在休息-活动和活动-休息过渡时具有最大振幅的节律。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通过磷酸化对突触功能的总体时间控制,包括突触传递、细胞骨架重组和兴奋/抑制平衡。睡眠剥夺消除了突触神经小体中所有磷酸化周期的98%,这表明睡眠-清醒周期而非昼夜节律信号是突触磷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睡眠和觉醒压力均有反应。据悉,昼夜节律通过调节转录、蛋白质丰度和功能来驱动生理的日常变化,包括睡眠-清醒周期。昼夜节律性磷酸化调控外围器官中的细胞过程,但对其在脑功能和突触活动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厌恶情绪受NMDA调控法国巴黎塞纳河神经科学大学M. A. Diana小组,研究发现甘氨酸门控GluN1/GluN3A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成年内侧缰核厌恶情绪的控制。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们发现,GluN1 / GluN3A受体在小鼠成年MHb的神经元中起作用。在MHb中没有甘氨酸能神经元专长的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通过GluN1 / GluN3A受体调节神经元活性。降低MHb中的GluN1 / GluN3A受体水平可以防止产生厌恶情绪调控。甘氨酸通过兴奋性甘氨酸能NMDA受体控制负值情绪联想,这项研究借此扩展了甘氨酸的生理和行为含义。据介绍,当与其他结合甘氨酸的亚基GluN1结合时,非经典的NMDA受体亚基GluN3A和GluN3B可以产生纯被甘氨酸激活的兴奋性电导。但是,尚未在天然成人组织中鉴定出功能性GluN1 / GluN3受体。相关论文信息:● 数据分析揭示史前社会不平等关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Heidi Deeg,Philipp W. Stockhammer和Alissa Mittnik研究团队,合作发现欧洲青铜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揭示和理解史前社会不平等背后的机制是一项重大挑战。通过组合全基因组数据、同位素证据以及人类学和考古学数据,研究人员超越了考古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超区域方法,从而揭示了青铜时代社会地位、继承规则和迁徙的复杂性。他们采用了深层的微区域方法,并分析了来自德国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中期的农庄相关墓地的104个人的全基因组数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历经几代的个体家庭包括一个高地位的核心家庭和无亲缘关系的个体,这种组织伴随着父权制和女性外来配偶,该体系在700多年来保持稳定。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栓治疗的系统回顾近日,加拿大西部大学教授Rodrigo Bagur及其研究团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栓治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从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等大型数据库中搜索2019年1月25日之前发表的论文,筛查口服抗血栓药物来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隐静脉移植失败的随机对照试验。最终有20个试验被纳入网络荟萃分析,共包括4803名成人参与者,9种干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中度确定性证据支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替卡格雷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减少隐静脉移植失败。在不同的抗血栓治疗中,大出血、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然而,这些试验的异质性和不连贯性差异较大。总之,这项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替卡格雷或氯吡格雷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隐静脉移植失败。术后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应充分权衡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cn投稿事宜:.cn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你的论文写了吗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应用(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由于几乎各种疾病及健康状况都存在着与流行病学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各科日常工作中,都会遇到应用流行病学观点和方法的场合。更加上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以及WHO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应用流行病学的范围日益扩大,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所谓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是指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及人群(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中的发生率、现患率或死亡率等。这些分布经常并非千篇一律、平均分布的。这些分布特点应该用数量正确地把它表示出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分布上。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或数量有不同,提示发病因素的分布的不同。我国进行了1973-1975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的大规模调查,自始至终有流行病学专家参加,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国资料。全国进行的大规模的调查,如精神病、神经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老年病、计划生育等等,都需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才易顺利完成。(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有许多种疾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如恶性肿瘤、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等)。流行病学可以探讨促成发病的因素,从而探讨预防或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传染病虽然病因已知,根据其分布特点可探讨引起散发、爆发或流行的因素,从而可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1.察布查尔病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曾发生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经过仔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是肉毒中毒。2.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40年代初在美国儿童中发现的一种逐渐使人失明的疾病。经流行病学研究,查明该病与早产儿吸入高浓度的氧有关系。以后减低氧的浓度即减少了此病的发生。3.先天性白内障于4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突然增多。经眼科医师Gregg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得出与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有关的结论。4.少女阴道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疾病,Herbst医师用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与其母亲在妊娠早期使用已烯雌酚有关的结论。5.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习惯与生活方式(lifestyle)(如吸烟、酗酒等)、心理、社会、遗传因素等在疾病发生上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致疾病等等,均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探讨。(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1.应用流行病学知识提高诊断、鉴别诊断水平与认识疾病的自然史许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变动较大,轻型病人很少到医院就诊。仅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经常见到的是症状比较重的,常把这些当作疾病的“典型”。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可到各种类型的病例,从而可以了解个体和群体疾病的过程和结局,即该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如在诊断时不运用流行病学知识,就可能误诊。现举几例:(1)麻疹:由于广泛应用疫苗及球蛋白,现在不少病人症状很轻,缺少Koplik斑及“典型”皮疹。在病程早期如能了解他与麻疹病例的接触史及他周围儿童正在患麻疹的事实,则不易误诊或漏诊。(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像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伤寒;也有的可以有咳血、高烧,病死率很高,甚至于误诊为肺鼠疫;还有的在烧退后出现眼色素膜炎等症。仅按临床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病,耽误治疗,也耽误预防与防疫工作。上述几种疾病,尽管有的病临床症状类似,但各有各的流行病学特点,如乙型脑炎是高度散发的,极少能见到多数病例在一个小地区内同时发生,而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时则可以。如果注意到该病所表现的流行病学特点就不易诊断错误。2.判断某些症状有无诊断价值过去所记载的认为可诊断某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蛔虫斑诊断蛔虫症),是有诊断价值,还是仅仅按机遇二者在同一人同时存在的偶合。如为后者,则没有临床诊断价值。此点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判断。3.判断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判断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疗效、某种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氯霉素)的安全性或某种新药的副作用,都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4.选择治疗方案一位临床医生对于任何病例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知道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病人好转的可能性的大小或病死的危险性的大小,需要知道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否则不易做出正确的决定。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或建议时所需的这些资料,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协助取得。医院儿科医生对于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哮喘的重要性的认识,被其在医院的经验所限制。因为,大量病例在家中用抗生素治疗是成功的,许多转到医院的病例是早期治疗不成功的。这些病例与在家治疗成功的病例,对药物反应不相同。在确定急性哮喘的药物治疗时,应看到全部病例治疗情况,而不应只看到自己在医院内治疗的几例。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学在处理个体病人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发展了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临床流行病学。(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比如,用什么办法使有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病人少发生;用什么对策或措施能最快、最经济地在一个地区控制或消灭一种疾病;用什么办法不让一种病传入一个地区。这些对策或措施的效果又如何?(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流行病学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与健康状况,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知道人群中的疾病及有关因素所造成的负担,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益,可以有助于确定优先的预防及保健项目的卫生规划。在某些特殊地区着重研究某些暴露的特殊环境。可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及效益,如确定某病(如心肌梗死)的最合宜住院期限,确定治疗某病(如高血压)的价值,确定什么治疗方案最为经济有效(如对肾衰、心肌梗死等等),确定应用卫生措施控制腹泻病的效果等。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进展是很重要的。由上述一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名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诊断、治疗、判断效果等等,以至于探讨病因,进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都需要流行病学知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为了今后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完成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在学好临床课的同时还要认真学好流行病学。
你好 研究生团队 可以帮你搞定 谢谢,采纳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A.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B.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C.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D.译文及原文复印件;E.图纸、软盘等。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稿纸(在教务处网上下载用,学校统一纸面格式,使用A4打印纸)。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要按顺序装订: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装订在一起,然后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译文及原文复印件(订在一起)、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三、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题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5个左右为妥。3.目录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4.正文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谢辞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6.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
拉稀是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拉稀分为水样拉稀和拉痢两种,引发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为:
(1)水样拉稀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万国际单位,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2)拉痢痢康合剂按说明书使用。
羊拉稀的原因有好多呢。1、消化不良或突然风寒引起的拉稀,病羊体温一般不高,拉出的稀便中常常带有未消化的草料残渣,粪便酸臭,病羊仍保持一定的食欲。 2、胃肠道寄生虫引起的拉稀,羊的体温一般不升高,拉稀不太厉害,时好时坏,吃喝基本正常,并常可在病羊粪便中发现虫体。3、吃了霉烂饲料引起的拉稀,体温不升高或稍微升高。但由于吃霉烂饲料的多少不同,以及饲料霉烂的程度、季节、种类等等不同,拉稀有轻有重。4、由于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拉稀,病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恶臭,常常带有黏液,病情一般较重。
羊拉稀的症状:羔羊发病后,先是精神不好,低头弓背,不想吃奶。随后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腥臭,开始排糊状便,以后变为水样腹泻,并带有气泡、黏液和血液。后期肛门失禁,病羔逐渐虚弱、脱水,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天~2天内死亡。有的病倒,羔羊表现腹胀,不下痢,或仅排少量稀粪,腥臭难闻,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头向后仰,最后昏迷,常在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内死亡。预防治疗方案:1.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羔羊受冻;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加强卫生消毒等工作,特别是产羔季节前对圈舍的消毒和接产时对母体用具等消毒。 2.根据症状选择对症下药重点是补液强心。如静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安钠加 ml。3.国浩高科有相关小反刍兽疫病预防的药物,全群抗病毒预防和前期病情控制为重点,推荐治疗方案:羊拉稀的治疗方案:干扰素+羊痢康肽+鞣酸蛋白。用干扰素+羊痢康肽(1套/200斤)和地塞米松(2-5mg/100斤)混合肌肉注射打在羊颈一侧。 病情严重可灌服鞣酸蛋白。连用3针。治愈率可达90%。
腹泻分为羔羊腹泻和大羊腹泻,不同年龄羊的腹泻其原因不一样,先说大羊的。引起腹泻的原因:1 细菌感染,比如各种传染病,吃了不干净的饲草(长期有水浸的地方生长的草,被粪便污染过的草等等)2各种应激情况,比如刚刚引种回来,淋雨,寒冷,尤其是突然变冷3 肠道寄生虫,比如绦虫,捻转胃矛虫4 突然吃了过多精饲料以及饲料配比不适当5 圈养的,羊舍潮湿或者没有适当的室外运动,羊也要晒太阳6 突然由吃干草转为青草,此情况在春季常见7 羊的体质弱,肠胃功能差,这种羊在吃了露水草后容易发生腹泻的种类大致分为单纯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如何通过症状辨别腹泻的性质,首先看是单纯的腹泻还是伴有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然后看粪便的颜色,是否和正常粪便颜色相似,是不是只是变稀了而已,稀的程度如何,是否变成黄色,绿色,红色,黑色,是否混有血块和组织碎片,有没有黏液,臭不臭,量多不多。 下列疾病和饲养管理不到位都可以有腹泻的表现:羊肠毒血症,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副结核,球虫病等等致病微生物,毛圆线虫,绦虫,捻转胃矛虫等等各类肠道寄生虫;吃太多青绿多汁饲草,圈养的突然改变饲料配方,中毒,铜缺乏症,钴缺乏症,矿物质不平衡等等。治疗措施:一般情况下,自己判断不是烈性传染病的话,则只需要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盐酸小檗碱,复方黄连素,呋喃类等等的其中一种,个人认为环丙沙星效果最好,一般一到两次即可。如果病情严重,配合肌肉注射头孢噻肟,(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自己看说明书,一般人用剂量是指六十公斤体重的成年人,用到羊身上 自己根据羊的体重换算,适当的可以剂量大一点,到人用的药店购买,兽药店的质 量没保证,特别是那些什么中药提取的,不要相信它盒子上说得天花乱坠的那些这也能治,那也能治)。喂药后灌服适量的温水,一次不要灌太多,要少量,多次。此时不要口服葡萄糖,蔗糖等一切糖类物质。同时暂停饲喂精饲料,如果腹泻严重,青绿饲草也停掉。甚至可以使用一些缓泻药,帮助排空胃肠道。要知道有一种治病的方法叫做:饥饿疗法,有些时候很管用。寄生虫引起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表现很严重的水样稀粪,大部分时候是一坨坨的牛粪状,有些会粘附黏液,而且一般会时好时坏,间断性的稀粪。口服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左旋咪唑一般可以解决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偷懒,如果没把握是不是传染的,则隔离病羊,并及时全部羊群带体喷雾消毒,并给健康羊群做预防性的服药 小羊的腹泻还有另外几个原因:母羊体弱所产羔羊肠胃自然不好;没有及时吃到初乳,在污染,脏乱的环境下产羔,母羊奶水不足时补充喂了牛奶 对于羔羊腹泻,如果不是细菌感染引起,推荐服用乳酸菌素片,整肠生,胃蛋白酶,乳酶生。如果是细菌性的,治疗同大羊,首选盐酸小檗碱,复方黄连素,无效再用环丙沙星。 新出生的羔羊,每日喂一粒土霉素,连续三天,可以增强胃肠道功能,长大后也不容易腹泻。腹泻补充说一下,很多药物的常见和主要不良反应就是对消化道的影响,出现腹痛,腹泻。比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等。另外,如果是不吃食,肚子不瘪下去,一两天后出现腹泻,应该将这种腹泻考虑是酸中毒的其中一个症状-----腹泻,而不应该简单的当做肠道感染治疗再简单说一下:一般的腹泻,大羊用环丙沙星片剂或者胶囊口服,羔羊用复方黄连素或者土霉素,不管用再用环丙沙星。如果不是细菌性的腹泻,用整肠生。严重的腹泻,需要禁食,特别是不能喂精饲料,葡萄糖,蔗糖。在口服的同时,肌肉注射头孢噻肟。也就是说,口服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打针,基本都能解决问题。
[摘要] 仔猪腹泻是猪的常见多发病,易造成仔猪死亡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到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危害较大。在规模养猪生产实践中,仔猪腹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治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据统计,仔猪的死亡率一般为20%-30%,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断奶后的仔猪腹泻发生率高达30%,死于仔猪腹泻的占总死亡数的49%左右,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如措施得当,防治及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疫病带来的损失。本文简单对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 规模猪场;仔猪;腹泻;防治 仔猪腹泻是仔猪饲养阶段相当普遍的问题,特别是中小规模猪场。此类症候发病率常常在20%-30%左右,严重的小猪场甚至到70%-100%发病,并引起一定量的仔猪死亡,痊愈猪生长缓慢,推迟出栏时间,给养猪业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们在实践中对该类症候采取预防、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整理出来供广大养殖场、户参考,以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病因 我们认为仔猪腹泻是一类综合症候,多种原因引起的仔猪腹泻、下痢,甚至脱水、水肿的仔猪疾患。 1.病原微生物,细菌以引起仔猪黄白痢的大肠杆菌常见,病毒类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外部环境的变化,饲料、饲喂方式的改变,也能引起内源性感染引起腹泻。 2.饲养管理方面,补料、断奶、转圈等因素引起仔猪应激;母猪少乳、缺乳也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仔猪怕冷,如不能搞好保温工作,铁、硒等微量元素不能及时补充也是此病的诱因。 二、防治措施 采用加强饲养管理,综合防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措施。 1.疫苗预防注射,针对本场常发生的仔猪腹泻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注射,如用大肠杆菌四价基因苗或自家苗在母猪产前20d接种可有效预防仔猪黄白痢。注射疫苗使仔猪获得主、被动免疫是一种经济、方便可行的方法。 2.抓好母猪产时管理。母猪进入产仔栏(床)前应对产房彻底消毒,可用2%烧碱液消毒产房,对产栏、产床可用1‰碘黄金消毒液消毒。产前对母猪的腹部、乳房、外阴部用1-2‰温热的高锰酸钾水擦洗,然后用温开水洗净,用干净的干毛巾擦干,保证卫生接生。 3.母仔一针保平安。仔猪出生后未吃乳前口喷2mL鱼腥草加2万单位的庆大霉素,同时母猪注射800万单位青霉素、100万单位链霉素,20mL鱼腥草。可防治母猪产后感染仔猪奶源性腹泻和清理仔猪胃肠道预防仔猪腹泻。 4.搞好仔猪管理。正像我们分析病因时,仔猪刚出生时是怕冷的,仔猪出生时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0℃,以后逐步降温至22℃左右,简单的可用灯箱保温,有条件的小猪场自制应用电热保育箱也取得明显的效果。及时补料,仔猪出生后5d开始诱食,也可人工塞入仔猪口腔2粒颗粒料,不但可使仔猪胃肠尽早适应饲料,还可明显提高断奶重。注射铁、硒针剂补充微量元素增强仔猪抵抗力。仔猪刚断扔时应限饲,并采取少添勤喂避免腹泻。为预防细菌感染可在仔猪3、7、21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1mL、;此方法在多个中小猪场应用效果很好。 5.抓好卫生防疫和消毒工作,根据附近村及本村养猪场疫情情况,依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场的饲养管理,制订疫病防疫和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对猪舍、场地、用具、饮水进行定期消毒,无疫情时7d消毒一次,疫情临近时,每天消毒一次。有条件的猪场建沼气池对排泄物进行处理。发生仔猪腹泻时,及时隔离病猪,及时清洗、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场地。 6.饲喂添加剂:由于仔猪消化器官发育尚不完全,消化机能不健全,就需要添加助消化类添加剂如柠檬酸、酶制剂、益生素、微量元素等添加剂保证正常消化,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1%柠檬酸维持胃内正常PH值,保持一定的酸度,可以激活消化酶,有利于乳酸杆菌的繁殖,提高消化能力,并且对有些病毒的生长繁殖起到抑制作用。 三、药物治疗 正确用药、早用药、用对药是减少患病仔猪死亡的重要方法。 1.对因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母猪可采用饥饿疗法,即减一顿料即可,但是应保证有清洁的饮水,母猪、仔猪同时注射鸡新城疫I系50羽/头干扰病毒繁殖可起很好的治疗效果。 2.仔猪后海穴注射十滴水每头5mL,一天一次,一般2次可痊愈。 3.土霉素,,,次碳酸铋, g共研末,加水少许拌成糊状,用器具送入仔猪口中每天2次,2d仔猪可痊愈。 4.用去氧氟沙星口投,连用两天,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5.调节生理机能,对症治疗,缓解症状。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mL,维生素B12mL,30%维生素C2mL混合后采用腹腔注射。仔猪体型小,静脉注射有一定难度;腹腔注射部位一定要准确,避免扎伤肠等器官。 6.中药防治。仔猪白痢散由白头翁、黄连、车前子等组成。 以上药物方法可选用一至二种使用,减少仔猪死亡,提高养殖场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国汉,阙俏敏.规模猪场仔猪腹泻综合防治措施初探.畜牧市场,2009(07) [2] 王红宁.仔猪腹泻成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中国畜牧杂志,2006(06) [3] 高广生,孙放.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介绍.养殖技术顾问,2011(03) [4] 李兵,韩建强.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因与防治对策.农技服务,2009(02)
分布地区pED早于1971年在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暴发,为区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swine,TGE),Avon称之为“流行性腹泻”(Ⅰ型)。1976年Wood报道了在英国各年龄段的猪群(包括乳猪)中暴发了类似TGE的急性腹泻,被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其与Ⅰ型腹泻的区别在于暴发时可侵害哺乳仔猪。1978年Chasey和Cartwright在Wood送检的病料中检出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与Ⅱ型腹泻暴发有关。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从四个猪场病料检测到的原发性致病因子是冠状病毒样颗粒,并肯定地排除了TEGV病毒感染的可能,这种病毒被他们称为猪“类冠状病毒因子”(coronavirus-likeagent,CVLA),将分离的毒株命名为CV777(比利时株)[5-6]。从而证实1978年流行于比利时和英国的流行性腹泻由pEDV(porcineepidemicdiarrheavirus,pEDV)引起。因Ⅰ型和Ⅱ型腹泻均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故统称为“猪流行性腹泻”(pED)。1980年,西德Hess等报道了相似的猪下痢病例,并与Witte等合作,于1981年指出西德的猪下痢与比利时、英国的pED一致,从而终证实pEDV导致了pED的发生。几乎与此同时,在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都相继报道了这种疾病。然而,目前关于Ⅰ型和Ⅱ型腹泻暴发的临床差异的基础仍然未知。pED在亚洲已成了地方性疾病,这种严重的病情并非由于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可能与受害猪群缺乏免疫力有关。1973年,在我国上海首先发生了猪群类TEG的急性腹泻,终于1983年证实该病的病原是pEDV。1984年,宣华等pEDVJ株(吉毒株)及其它地方分离的H株、CH株(川毒株)培养于猪胎肠单层细胞,并经荧光抗体染色试验和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我国猪群中确实存在pED。当前,据有关部门对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疫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在36种猪病总死亡率中,pED的死亡率占。该病的流行区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猪的几种腹泻病进行了RT-pCR检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的养猪业因病毒感染而导致腹泻的主要病毒有pEDV、pROV和TEG3种,其中,pED占46%、pORV占8%、TGE占15%,而受3种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占31%。可见pED在我国猪病毒性腹泻中占主导地位[12]。可以看出,pED已成为当前国内猪群腹泻流行的主要原因。2011年后,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仔猪腹泻征候群,已成为某些猪场出栏率及生猪价格持续高位的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众说纷纭,多涉及到“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猪流行性腹泻1971年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发生,自2013年以来,本病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多地暴发,现已有4000多个爆发案例,累计扑杀400多万头仔猪,该病的发生对养猪业的影响沉重。病原猪流行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本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浓缩和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猪、豚鼠、绵羊、牛、马、雏鸡、和人的红细胞。流行特点1传染源病猪、隐性带毒猪。2传播途径pEDV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肌肉接种途径感染猪体,消化道传播(经粪-口)是pED主要但并不是的传播途径[1],王新平等[14]发现pEDV还可在呼吸道内复制,经呼吸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后感染易感猪群;在临床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粪便传播,在猪群(或地区)中呈明显的传染性,从一个猪群(或地区)传到另一个猪群(或地区);可在一个猪群中长期、反复流行;pEDV可经人员、车辆、鼠类等机械性携带引起易感猪发病。3易感染动物易感动物是无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低下的猪群。新生哺乳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在免疫过疫苗的猪群,也有可能因免疫注射、其它疫苗干扰、疫苗质量、疫苗种类、猪只机体免疫应答等因素导致免疫后保护力低下。4季节性发生多在11月份开始到次年的5月份逐渐平息。在寒冷季节本病多发,其原因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温带气候有关,此期间天气寒冷、温度偏低、紫外线不强、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均有利于病毒的存活与传播。5在特定猪群中流行时间延长、有周期性、症状减轻在曾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场),该病在猪群中每次发生后流行期逐渐延长,pEDV在猪群中反复循环有时甚至在某些猪群中的流行期长达4~5个月之久,但残余的特异性免疫力使发病猪群整体症状减轻。6地方流行性地方流行性是指本病和本病毒在一个猪场持续存在。在国内猪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经常引进的易感猪,而是本场新生仔猪在某一阶段对pEDV有易感性。7发病率和死亡率因猪群而异,仔猪发病率高,哺乳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稍大日龄哺乳猪群通过治疗与精心护理可使病仔猪成活率达70%以上,但这只是少数病例;断奶至20千克的仔猪,病死率在10%~90%;体重稍大猪,如无其他疾病并发,病死率不高。8其他疾病继发或并发情况增多在临床中多见的并发疾病有仔猪副伤寒、水肿病、增生性回肠炎、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猪瘟、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感染等。这些疾病的存在使病情复杂化,迁延不愈、预后不良的比例会增加,腹泻病愈的猪群因肠道受损、消化与吸收功能部分障碍导致生长不良、死亡病例的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小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育肥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一周后康复,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应加以鉴别。病理变化病死猪眼球深陷;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腺区充血、出血;小肠壁菲薄呈半透明样,肠腔扩张,肠内有大量充盈的无色、或奶样白色的液体内容物,时有黄绿色或白色卵清样物质夹杂其中;肠系膜血管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肿胀;个别猪有肠套叠发生。诊断一临床诊断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轮状病毒(RV)感染无明显差异,均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但猪流行性腹泻似乎季节性较明显,多发生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并且临床上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出现。1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猪流行性腹泻病死率相对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但近二年暴发的猪流行性腹泻在临床上多为混合感染,因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不差上下。在兽医临床诊断上,有专家把症状为严重呕吐和腹泻并具有传染性的猪病称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而把猪群严重水泻为主、伴有个别猪呕吐并具有传染性的猪病称为猪流行性腹泻。在病理变化方面,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部份病死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2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区别感染轮状病毒主要危害7周龄内特别是12~36日龄的哺乳仔猪,7日龄仔猪以内一般不发病,发病猪如无继发感染则症状较轻,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但在临床上常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使病情加重,发病率可达90%~100%,死亡率升高,可达30%~80%;大猪为隐性传染。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继而出现下痢,打堆,粪便呈暗黑、黄白色或深灰色水样,较腥臭,持续2~4天。在病理变化方面,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病变在胃和大、小肠,剖检可见胃驰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出血,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肠壁黏膜易脱落,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充气、内容物稀薄如水,呈灰黄色或灰黑色。3与牛病毒性腹泻(BVD)感染的区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类似于猪瘟,感染猪发病通常于生后2~4周龄,部份在出生后几天发病死亡,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仔猪腹泻、急或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母猪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及消瘦,有些还见有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腹泻。在病理变化方面区别较大,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以慢性胃肠炎及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心外膜、肾脏及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消化道卡他性炎症,胃、结肠、盲肠黏膜溃疡,可见有多量的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变。二实验室诊断pED的确诊应包括完整的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及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过程。并需与其它病毒性腹泻(尤其是传染性胃炎)进行鉴别诊断;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将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区分;其它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免疫电镜(IEM)、免疫荧光(FAT)等方法,在临床诊断中以直接荧光法(FAT)和ELISA较方便、准确,应用广泛。防控措施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产房,尽量做到全进全出,做好消毒等细节工作。断奶仔猪也可以通过感染来缩短该病持续的时间。当存在猪痢疾或其他并发疾病时,治疗并发疾病可加速pEDV的康复。2.加强饲养管理。随时为猪只提供充足的饮水,并为所有被感染母猪所产的仔猪提供代乳品,因为被感染的母猪会发生无乳症状。患病仔猪可用葡萄糖(如甘氨酸电解质溶液)进行治疗。3.虽然猪用干扰素已用于减少体重损失,而且也已发现混合单克隆抗体和卵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但该病没有特异性疗法。母猪注射疫苗,可以通过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但有些猪场很难起到理想的保护率。4.建议无害化处理仔猪、深埋、消毒。
本病的潜伏期随着猪日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仔猪为12~24小时,大猪2~4天。①哺乳仔猪。患猪突然呕吐,严重水样腹泻;下痢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未消化的小块凝乳,有恶臭;多数发病后2~7天死亡;5日龄内仔猪病死率95%~100%。②肥育猪。染、发率可达100%。突然发病,水样腹泻,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内含少量未消化食物。病程约5~7天,腹泻初期有极少数猪呕吐。③成猪染病但绝大多数不发病,部分猪轻度腹泻或一时便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治疗方案:在治疗方面,由于此病发病急,病程短,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疗效越高,可减少死亡。可用于猪群的预防和治疗。采用肠清 鞣酸蛋白 阿托品治疗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性腹泻病。1、首先,先注射阿托品,按照每头2-4mg注射;严重病猪可后海穴封闭。2、肠毒清100斤/套,连用23天,同时口服次硝酸铋2-6g或鞣酸蛋白2-4mg,活性碳2-5g。中药可选用地榆炭、肉桂、煅龙骨、神曲、煎煮饮或灌服,一日二次疗效极佳。满意请采纳,如病情紧急(特殊)可点击我头像或名字,有专业的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论文仔猪腹泻头次48(21)是一个研究仔猪腹泻的论文名称,在这个名称中的有三个关键部分:论文、仔猪腹泻和头次48(21)。论文是指这是一篇关于腹泻的学术研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腹泻的原因、治疗方法、症状等等相关问题。仔猪腹泻则是这篇研究的重点,意思是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仔猪腹泻的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仔猪腹泻是论文的主题。而头次48(21)则是一种病因分类方式,可能是论文研究中采用的一种分类标准,或者是所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一。总之,这个论文的名称并不是很容易理解,需要进一步阅读论文,以了解其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
(一)猪腹泻的疗法 腹泻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达50%~60%。 1.停食法:停食是治猪腹泻最简单的一种疗法。 它主要用于中毒引起的一类腹泻, 如饲喂过有毒、霉变饲料引起腹泻。 治疗时首先采用停食法, 防止有毒, 霉变饲料继续进入体内, 让毒物迅速排除猪体,切忌早期使用治泄药, 造成闭门留寇,同时选用最佳的解毒药, 采取对因治疗。常用解毒药有解磷定、美蓝、阿托品、葡萄糖等。 2.驱虫法:这类腹泻主要表现患猪呈现慢性腹泻, 体瘦, 被毛粗乱, 精神不振, 生长迟缓, 发育不良, 泻粪渣粗, 有时虫随粪便排出体外等症状。取粪便镜检, 有大量的虫卵存在。 治疗时, 应选用驱虫法, 虫驱掉腹泻即止。常用的驱虫药有敌百虫、盐酸左旋咪唑、阿福丁等。 3.抗生素疗法:该法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腹泻。这类腹泻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性, 共同的临床症状, 相同的病理解剖特征。取病料进行试验室诊断, 可检出病原性微生物。对患有一、二类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在选用抗微生物等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要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紧急接种疫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常用的抗微生物药有磺胺类、呋喃类和抗菌类等药。 4.口服补盐类: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猪体都要失去大量的水分、盐分、糖分和其他营养物质, 给猪体带来一定的不良后果, 严重时还能危害猪的生命。 脱水造成仔猪死亡通常是水和电解质紊乱所致,因此补液是减少死亡的一项关键措施。但常规的静脉输液疗法因使用不便而很难在治疗腹泻之中应用。口服补液盐简单易行、经济,在治疗畜禽腹泻上取得显著的疗效。口服补液盐由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葡萄糖组成,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中毒和补充营养的作用。应用时每25克加水1 000~1 500毫升,任其自由饮用或灌服,灌服量每天4次,用量为轻度腹泻50~80毫升,中度脱水80~100毫升,重度脱水100~130毫升,总液量要求在4~8小时内用完(二)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2003年下半年,我市某养猪户先后3批购进仔猪216头,购回后7天用2头份的猪瘟苗防疫。11月中旬,一圈刚购进的16头猪发病,到12月初先后有67头猪发病,死亡13头,兽医用青、链霉素及磺胺嘧啶治疗,效果不理想。经我所剖检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副伤寒。�1 临床症状 病猪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精神差,喜打堆,体温40~41℃,眼角有脓性分泌物。病初表现便秘,后腹泻呈淡绿色,有恶臭味,1周后猪耳末端、颈部、腹部出现紫斑。�2 病理变化 共剖检25 kg体重左右病死猪2头,均见脾脏肿大,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白色脑髓样;在大肠的后段黏膜上有棕褐色的大小不等的坏死性假膜覆盖,撕开假膜,可见溃疡;其中1头肝上可见散在的点状坏死灶。其他脏器未见异常。�3 实验室诊断 (1)取病死猪的肝、肠系膜淋巴结、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小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2)无菌取病死猪的肝直接涂布于普通琼脂、.琼脂上,37℃培养24 h时,均长有直径�2 mm�、湿润的灰白色小菌落。挑取典型菌落染色镜检,可见到小的革兰氏阴性菌.(3)取典型菌落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板上,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高敏;磺胺嘧啶、土霉素中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低敏。(4)随机对�8头�病猪采血,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瘟抗体,诊断液由省畜牧兽医总站提供,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8份血清抗体均为3log�2和4log�2。结合剖检病变,排除猪瘟感染。�4 防制措施 (1)深埋病死猪,病猪隔离饲养,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2)有病猪选用丁胺卡那霉素针剂,10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用药5天。(3)全群使用氟哌酸拌料,每次10 mg/kg体重,1天3次,饮水中加入可溶性多维,连用1周。按上述方法用药,除3头症状较重的猪死亡外,其他仔猪均恢复正常。(三)母猪难产治疗法 母猪难产要立即进行助产,助产人员应剪短指甲,手和手臂应用0.1%高锰酸钾液或者2%来苏尔液洗净,再用酒精消毒,然后在手和手臂上涂上油类润滑剂。猪外阴部周围也可用上述浓度的来苏尔液或高锰酸钾液消毒。助产器械也要煮沸消毒。根据母猪难产的不同情况,对症施治。对老龄体弱的母猪,可注射脑垂体后叶素10~30单位,促进子宫收缩,使仔猪产出。如半小时左右胎儿仍未产出,助产人员可将手伸入产道,按摩子宫颈,随着母猪阵缩,将胎儿慢慢拉出。对母猪羊水排出过早、产道狭窄干燥、胎儿过大等引起的难产,可向产道注射油类润滑剂,助产人员将手伸入产道,随着母猪阵缩,缓缓地将胎儿拉出。对胎位异常而引起难产的母猪,助产人员可将手伸入产道,推入胎儿后肢或前肢,取出胎儿;如果母猪产道干燥,可向产道注射清洁的润滑剂。如果无法矫正胎位,又不能或不宜进行剖腹产,可将胎儿的某些部位截断取出。在助产过程中,要尽量防止损伤产道和感染,助产后应当给母猪注射抗菌药物,以防感染。母猪不吃或有脱水症状,应在耳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500~1000毫升,维生素C0.5克,加强对母猪的产后护理工作。(四)猪弓浆虫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山东省费县4-6月某养殖场的猪群中流行一种以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为主的疾病。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在不到2个月内相继有204头猪发病(占猪群总数的68%),死亡82头,死亡率为40%。经调查综合诊断,最后确诊为猪弓浆虫与猪肺疫混合感染。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后,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 该养殖场共养猪300头,均为3~4月龄育肥猪。4月初,天气连阴雨,猪群中曾出现过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现象,当时诊断为感冒,用抗生素(主要是卡那霉素)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4月11日后,猪群又相继发病,发病后仍使用卡那霉素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从4月11日至5月25日,共发病204头,死亡82头,发病率,死亡率40%。确诊为猪弓浆虫与猪肺疫混合感染,经及时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综合治疗,2天基本控制了病情,以后未再发生猪只死亡。�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一般在~42℃,呈稽留热型。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步态不稳,眼结膜充血,尿液发黄。除少数猪拉稀粪外,多为干燥粪便,呈煤焦油色。有的粪便上附有黏液,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增数,咳嗽,脉搏加快。有的呈明显的腹式呼吸;有的耳根、颈部及下腹部皮肤上有红斑,指压退色;有的皮肤上有出血斑。病猪消瘦、衰弱,死亡时间为6~18天。�3 病理剖检 取病死猪和病重猪各4头进行剖检,可见病猪消瘦,皮肤发绀,皮下有瘀血斑或出血点,耳部和四肢有浅紫红斑,各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肺出血,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有的可见小块肝变区,肺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样黏液,胸膜有纤维素沉着。有的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和心包积液,腹水稍多;肝表面有点状出血及灰白色或黄色的坏死灶,心包膜和心外膜有出血点;胃底部出血、溃疡;脾有出血斑。�4 实验室诊断 (1)无菌采取病猪胸水、腹水、心血、淋巴结、肺脏、肝脏、脾脏等进行涂片和触片,经革兰氏或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散在的卵圆形、两极染色的细小杆菌和弓浆虫滋养体以及假膜。(2)无菌取病猪肺及支气管内黏液,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 h后,细菌生长良好,形成淡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露珠样小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从典型菌落钩取纯培养物制成涂片,进行染色、镜检,发现散在的卵圆形、呈明显两极着色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几种培养基37℃ 24 h纯培养后,发现本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在血清琼脂平板上生长,形成淡灰白色、露珠样、表面光滑闪光、边缘整齐的小菌落,于45度折光下观察时,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在肉汤培养基中呈轻度混浊,于管底生成黏稠沉淀,表面形成菌环。 (3)用分离菌的纯培养物做各项生化试验,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山梨糖、肌醇、伯胶糖;可产生靛基质和H�2S,.、VP试验均为阳性,不液化明胶。 (4)用pH 的PBS将病猪脾脏和淋巴结研磨制成1∶10悬液后分成2份,第1份不加任何抗生素,每只小鼠腹腔注射 ml;第2份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 000 IU(μg)处理后,按每只小鼠腹腔注射 ml,结果第1组小鼠在接种后48~�72 h内全部发病死亡。取其濒死小鼠的心血、腹水、脾脏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均检到卵圆形的两极染色的小杆菌和典型的弓浆虫。第2组小白鼠在�10~�12天内全部发病。取其腹水抹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游离的弓浆虫滋养体。 (5)从病猪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后作燃料试验,结果为阳性。�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猪弓浆虫与猪肺疫混合感染。�5 防制措施 (1)将病猪集中隔离治疗,同时改善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消除可能降低机体抗病力的因素。病死猪严格处理,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 (2)对病猪可用青霉素(按万~万IU/kg体重)、链霉素(按10~20 mg/kg体重),增效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10 ml中含TMP g,SMM g,按2种药总量计算为20~25 mg/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天后改用土霉素和SMM按500 mg/kg混于饲料中喂3~5天。(3)未发病猪可用土霉素和SMM以500 mg/kg混饲3~5天。经采取上述防制措施后,很快猪只停止死亡,并控制了疫情
因饲养场户对牛过饲冰冷草料,或气候突变、饲养失宜,或天气炎热,劳役过度,口温过饮冷水,或草料霉败不洁,或因寄生虫病,中毒病均可引起发病。牛拉稀大致可分以下5种。(1)霉菌性拉稀牛饲喂发霉饲料极易引起霉菌性胃肠炎。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甚至停止,持续拉稀,粪便恶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体温不升高,使用各种抗菌剂治疗无效。【治疗】每次可灌服食盐水2500~4000毫升,每日2~3次,同时供给新鲜青绿多汁饲料。重者需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3000毫升、维生素C 2~4克。(2)中毒性拉稀牛饲喂过酸的青贮料、酒糟,易引起瘤胃酸中毒。病牛精神沉郁,结膜呈淡红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目光呆滞,步态蹒跚,后肢踢腹。严重者卧地不起,磨牙呻吟,肌肉颤抖,呈昏迷以至虚脱状。初期排灰色稀粪,继而转为绿色泡沫状水泻,如不及时治疗最后便血死亡。【治疗】取石灰50~100克,加水1000~1500毫升,充分搅拌静置沉淀5~10分钟,取上层清液,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用2~3天。重症者需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400毫升。(3)不洁性拉稀牛由于采食污物、污水,极易引起细菌性胃肠炎。病牛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反刍减少甚至废绝,持续拉稀,初期排粪如喷射状,后期排粪乏力,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治疗】可用大蒜60克,捣碎,加适量水灌服,每日3次;严重时肌内注射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每次10毫克,配合内服磺胺嘧啶,首次量每千克体重克,维持量为克,每日2次。(4)草食性拉稀牛采食过多的刚萌芽的嫩草或青料,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而引起下泻,粪便稀薄呈青绿色,病牛精神、食欲良好,体温正常。【防治】轻者只需饲喂适量干草或稻草,控制嫩草和青料的采食量,即可康复。重者可取生姜50~75克,捣碎炒熟,加白酒50~100毫升,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服2~3天可愈。(5)过劳性拉稀耕牛过冬后体质消瘦,开春后突然负重役,则筋骨和脏腑均易受伤。表现为整日卧地,疲惫乏力,食欲减少或废绝,长期持续拉稀,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体温不升高。【防治】可取苏木50~75克,水煎候温,加入切碎的鲜铁树叶50~75克,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服3~5天可愈。
新生犊牛机体抵抗力低,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易受感染,其中犊牛腹泻最为常见。患病小牛的生长将受到限制。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导致死亡。犊牛腹泻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下面亲农网带来详细介绍。让让我们看一看。1、环境应激出生后,小牛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尤其是胃肠消化系统。此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噪音和怪味敏感。在这些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和腹泻。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大,环境差,长途运输可导致犊牛应激反应和腹泻。2、病菌、病毒感染围场环境复杂,病菌和病毒在这种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但新生犊牛抵抗力较弱,随着气候变化,容易感染病菌和病毒,出现食欲不振、精神失常、腹泻等症状,甚至犊牛死亡。3、喂食不当在饲喂犊牛的过程中,如果饲喂的饲料不新鲜,或者变质发霉,很容易导致犊牛消化不良和腹泻。尤其是断奶时,在喂饲料期间,肠胃对腹泻未能适应,病后排出水样粪便,造成身体的消瘦。4、寄生虫感染球虫病感染主要发生在规模化养殖场,导致圈舍内细菌和微生物急剧增加,容易感染寄生虫,如常见的蛔虫、线虫等。表现为腹泻、便血、食欲不振、脱水等症状。5、防治方法预防为主,搞好管理和饲养。饲料必须新鲜,不变质,不发霉,有环境卫生条件。要定期消毒,犊牛出生后可以喂初乳,提高抵抗力。当发现由其引起的腹泻时,应及时使用疫苗或兽药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和喂药时,要注意疫苗的种类、适宜的毒株和相应的药物。以上是亲农网带来的犊牛腹泻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犊牛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是预防。想了解更多,请关注亲农网。
一、消化不良性拉稀1、犊牛 当犊牛吃食过多质量较好的牛乳,或人工哺乳的情况下不能做到定时、定温、定量,加之犊牛运动量少,便可能引起积奶肚胀,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便会发生拉稀。对策 严格控制犊牛吃奶量,并创造适宜的条件增强运动量。当出现消化不良时,应马上禁食并灌服乳酶生帮助消化。出现拉稀时不必急于进行止泻,使其在保证不脱水的情况将内容物拉出来。2、大牛 当稍一些的牛或成年采食大量精饲料或幼嫩牧草时,将可能发生瘤胃积食、瘤胃胀气以及拉稀等症状。
病原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和边地病病毒同属,在基因结构和抗原性上有很高的同源性。该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以下或56℃很快被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但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状态下稳定,在冻干状态下可存活多年。本病毒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为同属病原,与猪瘟病毒有抗原关系,在自然条件下存在毒力显著不同的毒株。本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但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重,也可感染山羊、绵羊、猪、鹿及小袋鼠。急性期病牛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慢性病中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健康牛、羊、猪等均可隐性感染而带毒,它们都是危险的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病及带毒动物。病畜可发生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其血、脾、骨髓、肠淋巴结等组织和呼吸道、眼分泌物、乳汁、精液及粪便等排泄物均含有病毒。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交配、人工授精也能感染。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牛,尤以6~18月龄幼牛易感,山羊、绵羊、猪、鹿及小袋鼠也可性感染。新疫区急性病例多,放牧牛或舍饲牛均可感染该病毒而发病,发病率约为5%,致死率可达90%~100%,发病牛以4~18个月龄者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少,死亡率也低,而隐性感染率高达50%以上。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常见于幼犊,死亡率很高,发病初期表现上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40℃~42℃),双相热。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萎顿等,白细胞减少,以后口腔粘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多有腹泻症状,稀粪呈水样初期淡黄色,后期常伴有肠粘膜和血液,粪恶臭。病犊食欲减少,消瘦,精神倦怠,有的不出现腹泻而突然死亡。乳牛泌乳减少或停止,孕牛可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的犊牛,如小脑发育不全,共济失调,有的发生趾间皮肤溃烂、蹄冠炎、蹄叶炎和角膜水肿,重症病牛5~7天内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病理剖检变化表现口腔、食道、胃肠粘膜出血、水肿和糜烂,其中以食道中成纵行的小糜烂有特征,肺部多有大片的出血病灶,肾脏包膜下,肾皮质多有出血斑变化。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来,很少有明显的炎症症状,口腔粘膜很少发生坏死和溃疡,但齿龈通常发红,间歇性腹泻,流鼻汁,鼻镜干燥,后变成鼻镜糜烂,可连成一片。眼睛流泪或流粘糊透明分泌物,有的角膜混浊,有的表现青光眼,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病牛跛行。有的还表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病牛发育不良,衰竭死亡。病理变化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口腔(口黏膜、齿龈、舌和硬腭)、咽部、鼻镜出现不规则烂斑、溃疡,以食道黏膜呈虫蚀样烂斑具特征。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气管内有出血斑及溃疡。运动失调的犊牛,严重的可见到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诊断方法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查:细胞培养(采用胎牛肾、睾丸、气管等组织原代或继代株细胞)结合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中和试验进行鉴定。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免疫扩散试验、pCR试验。病料采集:应采取病畜的骨髓、脾、淋巴结及呼吸道、眼、鼻分泌物。防治措施1、预防。⑴严禁从病区购进牛只。⑵发病牛群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⑶做好免疫接种,应用弱毒疫苗对断奶前后数周内牛只进行预防接种。对受威胁较大的牛群应每隔3-5年接种1次,育成母牛和种公牛于配种前再接种1次,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也有报道,用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给发生过粘膜病的牛群接种,可获较好的免疫效果。若应用灭活疫苗,可在配种前给牛免疫接种2次。2、治疗。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在加强监护、饲养以增强牛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针对病牛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情况,除给病牛输液扩充血溶量外,可纠正酸中毒等;投服收敛止泻药(药用炭、矽炭银)配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土霉素、四环素),可抑制继发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