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水肿辩证分析论文

中医外科水肿辩证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外科水肿辩证分析论文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给个思路吧:大医上可医国......

四、湿

湿邪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它的性质阴寒凝滞,能郁遏阳气,并阻碍人体气机的流畅。不但弥漫胸腔令人昏闷、呕恶,或浸润肌肉、经络、关节发生沉重、麻木、酸疼,还会停留内脏,生痰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和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凡湿邪内阻能使脾运不健,脾运不健亦能产生湿邪。同时,湿邪能和风、寒、暑邪结合成风湿、寒湿、暑湿等证;也能和不同性质的热邪相结合,成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治法,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既积成水并可攻逐。

(一)伤湿

【主证】

鼻塞、头胀如裹、胸闷、全身沉重倦怠、四肢关节烦疼或有低热、脉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腻。

【辨】

伤湿亦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之点,在于发热不高或仅下午微热,头重觉胀,很少剧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脏见证,多见肠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腻、食呆、胸膈痞满等证状。

【治法】

1.苦温辛散法。

2.疏风胜湿法。

【论】

治表湿当微汗,忌大发汗,否则湿不尽而阳气反伤,药取苦温辛散,方如神术散。湿恋经络,亦可用风药祛除,方如羌活胜湿汤。

【歌诀】

伤湿寒胀关节疼,苔腻微热闷沉重;

苦温辛散风胜湿,神术散表羌活胜。

【歌诀解释】

前两句,概括了伤湿的主证,证见鼻塞、头胀如裹、四肢关节烦疼、苔腻,或有低热、胸闷、全身沉重等。后一句,“神术”为神术散,“羌活”为羌活胜湿汤。

(二)停湿

【主证】

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内黏淡、恶心呕吐、嗳气、腹满、大便濡泻、小溲短少、足肿、肢体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饮且喜热饮、脉象濡缓、舌苔白滑浮腻。

【辨】

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损伤脾阳,最易引起内湿,故多见肠胃功能迟钝及气机郁滞现象。临床证状以舌腻、口不作干、胸闷、泛恶、小便不利等最为多见,因为湿属阴邪,很少热证,倘见热证须留意是否湿热同病。

【治法】

1.芳香化湿法。

2.苦温燥湿法。

3.淡渗利湿法。

【论】

内湿轻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换金正气散;重者宜苦温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渗利,使从小便排出,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渗湿汤。

【歌诀】

停湿闷腻恶不利,不渴足肿泻嗳气;

芳化苦燥淡渗湿,不换平胃渗湿利。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停湿的主证,证见胸脘痞闷、苔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肿、大便濡泻、嗳气等。后一句,“不换”为不换金正气散,“平胃”为平胃散,“渗湿”为渗湿汤。

【兼证和治法】

1、风湿:见“风”纲。

2、寒湿:湿本阴邪,与寒邪极易结合,在经络为着痹疼痛;在内脏为胃脘痞痛,腹胀、泄泻等。治法不离温化,前者如除湿蠲痹饮,后者如生附除湿汤。

3、暑湿:伤暑夹湿,发于夏季,见“暑”纲。

4、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见“火”纲。

5、痰湿:积湿生痰,见“痰”纲。

(三)积水

【主证】

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或腹部独大、气喘、心悸、两胁疼痛、小便不利、脉象浮迟或弦紧或沉细。

【辨】

肿与胀类似,肿属于水,胀则属气。肿多先起于头面,或先起于足胫,然后全身皆肿;胀则以腹腔为主。水肿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气胀叩之[插图]然。水肿皮薄明亮,气胀皮色不变。

【治法】

1.发汗消肿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气逐水法。

4.温运逐化法。

【论】

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腰以上肿宜发汗,方如麻杏苡甘汤;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饮。上下皆肿则发汗和利小便同用,《内经》称为开鬼门(指汗孔),洁净府(指膀胱),后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内积水,实证当予逐化,方如舟车丸;阳虚者当温运,如真武汤。治腹水须健中,脾健则水自消;须宣上,肺畅则水自行;须补火,肾命旺则水自化。因为肺主气,肾命主火,脾主健运化湿,言气而三焦决渎在内,言肾命而膀胱气化亦包括在内了。

【歌诀】

积水面身肢腹肿,喘悸不利两胁痛;

发汗分消利气温,麻苡小分舟真用。

【歌诀解释】前两句,涵概了积水的主证,证见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腹部独大、气喘、心悸、小便不利、两胁疼痛等。后一句,“麻苡”为麻杏苡甘汤,“小分”为小分清饮,“舟为”舟车丸,“真”为真武汤。

总结:湿分为伤湿、停湿、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且湿性黏滞缠绵,又常与风、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结成疾。大体而言,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

具体治法:

伤湿采用苦温辛散法、疏风胜湿法。

停湿采用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

积水采用发汗消肿法、分消行水法、利气逐水法、温运逐化法。

【方剂选要】

1、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4、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5、渗湿汤: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6、除湿蠲痹饮:苍术、白术、茯苓、羌活、泽泻、陈皮、甘草、姜汁、竹沥。

7、生附除湿汤:附子、苍术、白术、厚朴、木瓜。

8、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苡仁、枳壳、厚朴。

10、舟车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黄、轻粉、黑丑、青皮、陈皮、木香、槟榔。

11、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药物分类】

1、化湿: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陈皮。

2、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3、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5、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小张在写毕业论文时需要阐述肺水肿的定义,肺水肿定义如下:

肺水肿(pulmonaryedema)是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

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动脉血气分析早期可有低O2、低CO2分压、严重缺O2、CO2 潴留及混合性酸中毒。

肺泡表面为上皮细胞,约有90%的肺泡表面被扁平I型肺泡细胞覆盖,有较少的Ⅱ型肺泡细胞。这些肺泡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正常情况下液体不能透过。

Ⅱ型肺泡细胞含有丰富的磷脂类物质,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其分泌物进入肺泡,在肺泡表面形成一薄层具减低肺泡表面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维持扩张,并有防止肺泡周围间质液向肺泡腔渗漏的功能。肺毛细血管内衬着薄而扁平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的连接较为疏松,允许少量液体和某些蛋白质颗粒通过。

水肿中医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而腹壁无青筋暴露。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胃肠逆蠕动将胆汁返流进胃部引起的,胆汁对胃黏膜有很强的腐蚀性。治疗方法除了增加对胃黏膜的保护外,还要让胃肠蠕动正常,使胆汁顺利进入肠内。用鸡内金25克,太子参25克,党参20克,陈皮10克,鱼腥草10克煎水服。

你的提问十分执着,证明你是相信中医者。当代,在许多人不信中医的大环境中,已经是难能可贵者矣,所以笔者在此回答你吧!可是,用中医理论予以解答,是件十分繁杂的工作,一时半会地很难说得透彻呢。若要周全地写出来,就是一篇论文也,此时之内容,对于一位行外仁仕者,又会是一头雾水耶。你说是吗?“幽门水肿是西医说法”言之有理!幽门系胃囊向着小肠一端之未尾者也。“幽门水肿”理属中医——症名——胃胀、胃痛之列。中医之症——表面可见或感觉得到的症状者也。症者又有其根源,此间所言之“症的根源”,中医术语则谓之——证——也。医工由“症”查找到“症的根源”之全过程,中医术语则谓之“中医辨证”。你之提问,就是“中医辨证”了——医工根据(对患者进行“四诊”)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追根索源之分析,最后找到“症”之所以发生之真切的原因也。由此便能回答你之提问矣。就事论是来 简答 之。中医理论之一中,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论。以你之提问具体言之乃:1,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关系。即胃者受纳食物——主外,类似夫君在外赚钱;脾者消化胃所受纳之食,转变成精微(营养)——主内,类似贤妻持家。“幽门水肿”——就是脾没有将胃所受纳之食全部转变成精微,反而是将极少的一部分转化成了中医谓之的“饮”(即废弃在体内的水液谓之“饮”)。2,中医理论又有“胃为肾之关”。即胃者相当于肾(即体内主管水液周流之”部门总管“,中医术语谓之“肾主水”)官的“开关”(输水管线中的开关,或闸阀者)。“胃关”既然“水肿”,则闸阀失灵或欠灵敏,于是乎“肾官”不是少了水,就会是多了水,从而体使体内之水液周流有一些乱套矣。体内水液周流既然有了一些乱了套,那么,俗言曰:“文(人写字)不能少一点,武(人作战)不能少一撇(匹马)”,一定有某部门因少了水而产生邪火;亦一定有某部门多了水而泛滥成灾。你之症正是胃内水患成灾而见到“幽门水肿”也。故,此“水患成灾”就是你的“幽门水肿”之第一种致病因素矣。3,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亦是互为表、里关系。相当于空战中的一对长机(肾经)与僚机(肝经)。上叙第2项已言明“使体内之水液周流乱套”,即长机肾者受到了“机内故障”之威协,僚机被逼得亦要乱套也。于是肝经因少了水而产生内热而无疑矣。肝经内热就能宣泄到胃,中医术语谓之“肝火犯胃”哉。此“肝火犯胃”正是本文第2项所言过的邪火者也,亦正是你的“幽门水肿”之第二种致病因素矣。一片巴掌是拍不响的。有了上叙的第一、二种因素,你的“幽门水肿”亦就不足为怪哉。须知,上叙的第1、2、3项之因果关系,已经构成了一道封闭了的园圈。要从何处进入治疗,就是医工智慧所发挥也。从你提问之中,可得知你亦是业医者也。就供你参考了。

以史为鉴,试论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宗儒释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质,注重整体和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中和”思维为核心,辨证思维居主导地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思维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与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仅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组症状群,而且还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因此证比较准确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病理特征,使论治能够针对病原有的放矢。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认清病变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病变的关键或症结所在。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与论治,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而辨证尤重于辨病,因为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准确认定,那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将无从谈起。当然,若仅以证候的差异去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全貌,是难以界定和判断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因为“病”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应,“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均是以“病”为前提条件的。如同为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的主症是五更泄泻,泻后则安,可不出现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症是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泻可不出现。由此可见,证候的主症依所属病种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也随病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佐以固涩止泻;后者兼以化气行水。这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治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

心脏病水肿辩证分析论文

水肿的病状表现1、可凹性。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在按压时可以出现凹陷,但是与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相比,硬度更大一些。2、首先出现在下肢。通常情况下,下肢是最低的部位,因此心脏病引起的水肿一般是从双足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但是对于长期卧床的人来说,腰部是最低的部位,因此这些人的水肿会首先在腰部出现。而先从眼睑和面部出现的水肿常常不是心脏病引起的。3、与活动相关。心脏病引起的水肿一般在劳累或体力活动后加重,傍晚时也会比较明显,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常常会减轻甚至消退。但是当心脏病很严重的时候,就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了。4、对称出现。只在一条腿上出现的水肿,很少跟心脏病有关系。5、伴发心脏病的其他表现。

所谓水肿,就是体内液体过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浮肿。那么 全身的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水肿,比如颜面部、眼睑、下肢、腰骶部等。引起水肿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心脏病以外,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不良、甲状腺疾病、血管病变等都是水肿的常见原因。心脏病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这类水肿的一般特点包括: 1.可凹性。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在按压时可以出现凹陷,但是与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相比,硬度更大一些。 2.首先出现在下肢。通常情况下,下肢是最低的部位,因此心脏病引起的水肿一般是从双足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但是对于长期卧床的人来说,腰部是最低的部位,因此这些人的水肿会首先在腰部出现。而先从眼睑和面部出现的水肿常常不是心脏病引起的。 3.与活动相关。心脏病引起的水肿一般在劳累或体力活动后加重,傍晚时也会比较明显,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常常会减轻甚至消退。但是当心脏病很严重的时候,就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了。 4.对称出现。只在一条腿上出现的水肿,很少跟心脏病有关系。 5.伴发心脏病的其他表现。

一般心脏病引起的水肿,最先会从脚开始。引起水肿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心脏病以外,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不良、甲状腺疾病、血管病变等都是水肿的常见原因。出现水肿时,患者可以先观察是一只脚水肿还是两只脚都肿。心脏病引起慢性右心衰竭时,浮肿从而下肢踝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全身;肝硬化时,也是先两下肢浮肿,以后出现腹水,最后全身浮肿。肾脏病病人,也可以出现下肢浮肿。不过,一般先从两眼睑或颜面浮肿开始,再发展到全身,病人清晨起床时,往往发现颜面浮肿,上眼睑浮肿像“蚕宝宝”。心脏病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而这样的肿,一般会从身体体位较低的地方开始。足部、踝部的浅筋膜在下肢相对较少,且位置又低,心源性的水肿一般会在这些部位首先出现。另外,心脏病引起的水肿还有几个特点:1.在按压时可以出现凹陷,但与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相比,硬度更大一些;2..一般在劳累或体力活动后加重,傍晚时明显,经过一夜的休息,常常会减轻甚至消退,但是当心脏病很严重的时候,就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了;3.具有对称性,只在一条腿上出现的水肿,很少跟心脏病有关系。水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少部分水肿属生理性的,不是疾病。对于水肿切不可粗心大意,务必及时查明病因。水肿如果是由于疾病所致,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原则是纠正心衰、利水化湿、回缩肥大的心脏、活血化瘀、软化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激活由于缺血缺氧而失去活性的心肌细胞等。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饮食上还应注意,少盐或无盐饮食,可饮用西瓜汁、橙汁和菜汁等以利尿消肿,禁止食用苦寒及辛辣食物、戒除烟酒、浓茶和咖啡等。

据我的经验可能是心衰了,得住院一段时间,否则越来越重。得先服用利尿药物,排尿,消浮肿,再打强心扩血管的药。这些得做检查后医生下结论后再用药,千万不要自行用药,会耽误病情的。

中医外科水肿辩证论治论文

水肿的原因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g/L或总蛋白量降到50g/L时,就可出现水肿,为全身性。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水肿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身性水肿。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炎性病灶的水肿即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水肿亦属此机制。此类水肿通常发生于血管壁受损的局部。水肿的治疗1、用皂角炙黄,判3升,酒,斗渍之,合器煮沸,澄清。2、用生猪肝1具,细切,顿食之,勿用盐。只可用苦酒。3、用榆皮捣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4、用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饱,饥仰食尽,不得吃饭。5、治10种水肿病,用鲤鱼1条,重500克以上,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水肿的症状1.全身性水肿(1)心脏疾病 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2)肾脏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衰竭期、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病变等。(3)肝脏性疾病 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2.局部性水肿(1)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等)。(2)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3)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等。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女性来说,水肿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减肥可以说是女性的终身事业。

然而很多女性朋友在经过一段时间减肥后,明明体重已经下降,可是腰、腿却粗壮如前,这就是传说中的“水肿型肥胖”。

水肿型肥胖,大多其实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导致排毒不畅,因身体的排水功能较差,多余的水分在体内积聚所造成的肥胖。

中医认为,当女性免疫力低下,使得身体代谢和循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水肿就变得特别明显了。

要知道,水肿的坏处很多,不仅让人看起来臃肿有肥胖感,而且往往神色倦怠,更直接影响内分泌。

如果不及时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往往会越积越深,形成恶性循环。

而从西医角度讲,肾脏有着两大功能,一个是排水功能,一个是排毒功能。

从中医角度讲,肾脏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命门之火,肾为五脏之首。

由此可见,人体内肾的好与不好对消除水肿尤为重要。

当肾功能不全时,容易导致身体排水不畅,身体毒素排不出,人体出现疲倦劳累症状,面部容易长痘且身体容易水肿,

因此,若想消除水肿,日常呵护肾部十分关键。

小腿水肿指小腿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发生水肿的组织,体积增大,颜色苍白,镜下可见水肿液积于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之间或腔隙内浮肿状。常见的小腿浮肿主要可分为4种,包括缺乏运动、肌耐力差的肉松型,和腿部脂肪肥厚、易流汗的象腿型,以及小腿腓肠肌发达、个性易紧张的萝卜腿,还有小腿肚缺乏曲线、气不足引起的。

水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1)阴水多由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正气所致;或因阳水久延不退,致正气日衰,水邪日盛,转为阴水,表现为里虚寒证,当根据其脏腑受损的情况,区分脾阳虚衰和肾气衰微施治。(2)脾阳虚衰者: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治则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可用实脾饮加减。(3)肾气衰微: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不温,怯寒神疲,面色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汤合真武汤治为主。(4)随症应变。

1.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发病较急。症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或久病损伤正气,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症见里、虚、寒证者,多从阴水论治;阳水日久损伤正气,或阴水复感外邪,因虚致实等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又宜详辨标本虚实,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

(2)辨病位:眼睑水肿,四肢皆肿,恶寒发热,咳嗽气逆,肢节酸楚,病位在肺;周身水肿,肢体困重,脘闷食少,病位在脾;面浮肢肿,腰以下为甚,伴腰膝酸软,怯寒肢冷,病位在肾;面浮肢肿,心悸怔忡,病位在心;周身水肿,胁肋胀满,嗳气不舒,病位在肝。

2.治疗原则发汗、利水、泻下、逐水为基本原则。以阴阳虚实而言,阳水以驱邪为主,可用发汗、利尿、攻逐、解毒、活血、行气、疏表等法。阴水则以扶正为主,可采用健脾温肾利水、通阳利水、补气养阴利水等法。

3.应急措施

(1)面浮身肿,尿少,心悸,气促,不能平卧,汗出,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为水邪上逆心肺之变。可选用:

①附子15~30g,桂枝9g,丹参15~30g,益母草30~60g,炙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

②万年青根15~45g,浓煎成30~40ml,1日内分3次服用。

(2)全身水肿,尿闭,神倦欲睡,恶心呕吐,口有尿味者,属水湿蕴久成浊,浊邪阻闭三焦。可给予:

①附子9g,生大黄9g,黄连6g,吴茱萸3g,生姜2片,1日1剂,水煎服。

②附子9g,大黄9g,牡蛎60g,一见喜15g。水煎成150~200ml保留灌肠,1/d。

4.分证论治

(1)风水泛滥

主证:眼睑水肿,继之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证。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药用麻黄10g,生石膏30g,白术12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紫苏叶10g,桂枝10g,防风10g。

(2)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水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麻黄6g,连翘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杏仁10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

(3)湿毒浸渍

主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药用桑白皮12g,陈皮10g,大腹皮10g,茯苓皮20g,生姜皮10g,白术10g,茯苓10g,苍术6g,厚朴6g,猪苓10g,泽泻12g,肉桂6g。

(4)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水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药用羌活6g,秦艽6g,大腹皮12g,茯苓皮30g,生姜皮6g,泽泻15g,木通6g,椒目6g,赤小豆30g,槟榔10g,商陆10g。

(5)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自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药用茯苓20g,白术10g,木瓜10g,甘草3g,木香6g,大腹皮12g,草果10g,附子10g,干姜6g,槟榔10g,厚朴5g,大枣6g。

(6)肾气衰微

主证: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药用熟地黄12g,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5g,茯苓15g,泽泻15g,附子15g,肉桂5g,川牛膝10g,车前子20g,白术12g,白芍12g,生姜6g。

5.针灸疗法针刺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命门、丰隆、水分等穴,采用弱刺激手法,可酌情加灸。

【预防】本病患者宜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止外邪侵袭。饮食有规律,劳逸适度,房事有节,慎用伤肾药物,有病早治。

  • 索引序列
  • 中医外科水肿辩证分析论文
  • 水肿中医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 心脏病水肿辩证分析论文
  • 中医外科水肿辩证论治论文
  • 水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