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杂志30年创刊贺词

医学杂志30年创刊贺词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30年创刊贺词

撰文|田为来源|“医学界”公众号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在《医学史》中写道:“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樊碧发从心底里认同这句话。从一名麻醉学研究生,到成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5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8届候任主任委员,樊碧发的职业生涯和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他说:“医学和解除疼痛密切相连,医学的最高目标是解除人类痛苦。不了解疼痛,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医学真谛;要想对医学有深入的理解,必先从了解疼痛开始。”可能是先天的爱好樊碧发是山西医科大学1979级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一开始,他并没有对哪个学科产生特别的兴趣,心里只想着好好学习。后来,他逐渐发现了麻醉学的神奇之处,“外科的进步实际上和麻醉学的进步有很大关系,假如没有麻醉,患者无法忍受手术带来的痛苦,连切阑尾这种小手术都做不下去”。于是,他决定报考麻醉学的硕士研究生。疼痛学和麻醉学有重合的地方,镇痛是麻醉的部分目的所在。通过学习,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麻醉学硕士的樊碧发得知了疼痛这门科学,他萌生了成为一名疼痛医生的念头,“可能就是先天喜欢吧”。1989年5月,原国家卫生部印发《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确定麻醉科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的同时,将疼痛的诊疗与研究也纳入了业务范围,为麻醉科医生在临床上实践疼痛治疗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疼痛科的起步期,很多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开始开设疼痛门诊,樊碧发是最早尝试的一批。1989年7月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工作。同年,他向医院申请开设疼痛门诊。最初的疼痛门诊很简易,甚至连个像样的诊桌也没有,日接诊量也不算多,“一天多的时候也就十来个病人”。樊碧发回忆道:“大医院里总有些受疾病折磨、痛苦难忍的患者,可能转来转去,看到有个疼痛门诊,就来了。”来就诊患者的情况大多相似——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疼得要命;顽固性神经痛、骨关节痛,吃药没效果,做了手术也还是疼。除此之外,还有癌症引发的疼痛。他印象最深的一位患者,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就住在中日友好医院对面的小区里,“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了,跟我说他走不了几步路就疼得厉害,问我能不能给他治治”。樊碧发判断老人是“老寒腿”,也就是现在的骨关节炎。按照膝关节腔内外联合疗法,樊碧发为其治疗了一个疗程大约3次。疼痛慢慢减缓,到最后,老人走路时不再需要拄拐杖,也能出门买菜了,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他非常高兴,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把他的疼痛控制以后,他们小区一堆老头老太太‘闻风’过来看病,我也都治得差不多,心里很有成就感。”樊碧发笑着说,“老百姓认可你,认为你能解决病痛、找你看病的热情,是支撑我往前走的最大动力,如果没人来看病,肯定做不下去。”就这样,中日友好医院的疼痛门诊慢慢有了口碑,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二三十个患者,出诊医生也发展到四、五位。但有的患者的疼痛十分顽固,临床实践让樊碧发意识到,老百姓有大量且普遍的解决疼痛的需求,而自己仅凭业余时间里学习的那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20世纪90年代间,他先后两次前往日本进行疼痛学研修,之后也时不时去各个国家开会、学习、与同行交流,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我们跟国际上的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会在线上沟通。”他说。后来,樊碧发出任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对疼痛门诊和出疼痛门诊的医生进行管理,直到2003年,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成立。“医院觉得既然患者有这方面需求,我们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就把我们从麻醉科里独立了出来。独立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床位,有志于疼痛的麻醉医生也从麻醉科转入疼痛科,走上更专业化的道路,我们的发展速度就更快了。”他说。中国有了疼痛科疼痛也是一种疾病,这个理念直到21世纪才开始被医护人员广泛接受。如今,疼痛已被确认为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现代疼痛治疗起源于美国。1961年,著名麻醉科教授Bonica在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床疼痛中心。次年,日本东京大学麻醉科教授山村秀夫在东京大学创办了日本第一个“疼痛外来”,国际现代疼痛诊疗从此逐步走向世界。相较国外,我国的疼痛学起步较晚。1989年由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牵头创建的中华疼痛研究会,于次年成为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并在1992年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2020年12月20日结束的最新一次换届选举中,樊碧发当选第8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此前他曾担任过第5届主委。疼痛学具有多学科特点,神经内、外科,骨科,肿瘤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都有疼痛治疗的需求。但疼痛学并非临床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需要专业人才,从疼痛的机理、临床试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康复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换言之,即“走专科化发展道路”。在韩济生院士的带领下,经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多方呼吁,2007年7月16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均可开展疼痛科,标志着我国疼痛科正式建科。在疼痛科成立初期,人员编制、职称晋升、收费项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医教研体系也未打通,学科发展面临很多困境。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例,据樊碧发介绍,“虽然医院很重视疼痛科,我们在医院里和其他科室也处于同等地位,但因为全国层面还没有疼痛科的职称晋升体系,疼痛科医生想职称晋升,就得借助其他科室的职称晋升,非常麻烦”。为了开辟学科人才成长路径,稳定医师队伍,在原国家卫生部人事司、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2008年和2012年,原卫生部卫生人才中心相继开展了国家疼痛医学专业中级、高级职称考试,打通了疼痛科的职称晋升通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樊碧发还发现,学科要有规范的医疗收费项目,才可能持续性发展,“没有收费项目,我们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治疗,或者做了工作但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业务水平的提升”。首先要对医疗技术进行立项,确定能治什么病、能用哪些手段进行治疗,最后形成疼痛科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在我国医疗技术目录中增加疼痛诊疗技术科目,是2008年以来,樊碧发作为国家疼痛科诊疗项目立项工作组组长,一直在坚持推进的工作。“有了收费项目还不够,要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才能受惠。我们一开始遇见过很多老百姓,一听说治疗要自费就算了、不治了,这也限制了学科在临床上的发展。所以我们积极与医保部门沟通,在医保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逐步把一些基本的治疗项目纳入了医保。”他说。还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华疼痛学杂志》的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在疼痛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樊碧发都是参与者乃至力推者。疼痛科的发展永无止境从疼痛科的追随者、探索者到引领者,一路走来,樊碧发付出了很多。他坦言,在疼痛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同为麻醉科医生,他的收入几乎是科里其他医生的一小半,“因为醉心于疼痛诊疗,我就很少做临床麻醉了”。“实际上我那时候也很年轻,有很多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的压力,非常幸运的是家人很支持我,”他说,“没有情怀和毅力是没法坚持的,咬着牙坚持下来之后,发现推动了疼痛科事业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就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樊碧发几乎全年无休,每天早上六点前起床,到晚上12点多才休息。他有繁忙的临床工作,教学和科研任务,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等工作。有时候周末待在家的时间长了,孩子都觉得奇怪,“你今天怎么在家?”在以樊碧发为代表的疼痛科医生的努力下,中国疼痛学的发展如今受到了世界关注,这让樊碧发十分骄傲,“日本的疼痛学曾经很领先,当年我去日本开会、学习、参观,跑了很多趟。现在日本同行认为他们的疼痛医学被中国超越了,要向我们学习。因为我们走的是专科发展道路,日本国会还专门开了疼痛论证会,讨论日本要不要也设立疼痛科”。韩济生院士在庆祝我国疼痛科成立十周年的会议上致辞时也提到了这件事——“2016年在日本举办的第16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次有了中国专场报告。值得提及的是,在日本参加会议期间,樊碧发教授被邀请到日本的国会做报告,介绍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发展趋势,引起日本疼痛学界及政界的重视,明确表达了借鉴中国经验的愿望。”作为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中国发展了不过30多年的疼痛学,还是面临很多挑战。樊碧发提到,在科研方面,尤其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创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疼痛学科至今仍未取得太大建树。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大学的医学通科教育还未将疼痛学列入其中。尤其在专科人才培养方面,完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疼痛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推动。还有面向公众的疼痛学健康教育,让老百姓获得正确的疼痛学知识,提高健康意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做的事情越多就越显得我们生机勃勃。”樊碧发说,“我们不用着急,一点点地发展就好,疼痛科的开山鼻祖韩济生院士经常说,为民除痛是一条路,永远没有终点。”参考文献:1.韩济生.中国有了一个疼痛科—庆祝疼痛科成立十周年大会讲话2.樊碧发.疼痛建科,跨越发展,新兴学科,大有可为——写在疼痛建科7周年3.巴衣尔策策克.北京地区疼痛科室建设现状4.樊碧发.疼痛医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5.《生命时报》:“疼痛科大咖”樊碧发:吃得了苦,但没必要忍得了疼6.高崇荣,陈金生.谈疼痛科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贺词

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日子,又到了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也迎来了《医苑之声》创刊100期。在此,我谨代表院党委、行政对《医苑之声》百期生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编辑部全体人员及关心、支持《医苑之声》的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100期,对于一个刊物而言,正是蓬勃少年。从2000年6月创刊至今,《医苑之声》历经了八个年头的春华秋实,不仅成长为全国医院优秀报刊,更是紧密伴随我院发展的历程,忠诚记录了医院前进的每一步。褪去了创刊初时的稚嫩,《医苑之声》正以成熟甘美的姿态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的面前。她图文并茂,弘扬医院文化,传播医院精神,反映医护心声,宣传医院形象;她实事求是,架起了医院与员工、医院与患者、医院与社会的交流平台,成为连接各方友谊的纽带;她注重品味,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成功打造医院对外宣传的“名片”,成为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我院的“窗口”。100期,凝聚了过去的不凡成绩,更代表了一个全新起点。小报纸,大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对外宣传平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严格把关,多刊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好文章,延伸医院服务功能,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医苑之声》伴着墨香,更好地走向员工,走近患者,走入社会。衷心祝愿《医苑之声》为进一步提升医院形象、展示医院风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贺《南通建工》创刊100期张向阳十月金秋,桂花飘香,正是硕果满枝的季节,《南通建工》也迎来了创刊100期。此时此刻,恰逢伟大祖国60华诞,百姓喜度中秋佳节,我谨代表集团公司董事会、党委和总经理室对《南通建工》百期生日表示热烈祝贺!向编辑部全体同志及关心、支持《南通建工》的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南通建工》创刊于2002年10月1日,至今,已历经了七个年头的春华秋实。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南通建工》就紧密伴随着公司发展的每一段历程,忠诚记录并见证着企业前行的每一个足迹。创办《南通建工》,是公司的一项重大决策。如今,走过百期的《南通建工》已经褪去了创刊初时的稚嫩,正以成熟大方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公司宣传手段的创新尝试,通过记录下企业改革发展的不同寻常的历程,展示了企业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创下的不平凡的业绩,同时,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全力塑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担当起一个成功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细细翻阅精读百期报纸,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精致,而且在报道内容上注重弘扬企业文化,传播时代精神,反映干群心声,提升公司形象;以企业传媒特有的亲和力成功架起了公司与员工、公司与客户、公司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与纽带;通过高品味,全角度、多层次的表现形式,成功打造公司对外宣传的“名片”,成为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南通建工的“窗口”。100期,凝聚着既往的成绩,更预示着一个全新起点。小报纸,大空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宣传平台,根据新时期下《南通建工》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严格把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服务员工,多刊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的好作品、好文章,牢牢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提升集团公司在全国及至世界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办好《南通建工》,还要注重大力宣扬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风貌,用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来武装员工的头脑,激励全公司员工为南通建工这面传统的旗帜再度增添光彩,书写辉煌,把企业推上创新发展的更高平台。同时,要不断创新办报手段,强化宣传通联工作,提升办报质量,让《南通建工》伴着墨香,更好地走向员工、走近客户、走入社会。创办一份企业报刊也许不难,但是持之以恒地办好一份企业报刊其实并不容易。“博采众长,办精品刊物”是《南通建工》的办刊目标,这就需要大家精心耕耘与呵护。所谓“众人担土,高山立地有依靠;广聚绿荫,大树擎天好纳凉”,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满腔热情地给予厚爱和支持。我相信,《南通建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出娇艳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正>值《机床电器》创刊20周年之际,机床工具期刊网的15个杂志社和编辑部的同仁热烈祝贺《机床电器》杂志20岁的生日.20年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如今《机床电器》已成为我国机械及机床工具行业不可缺少且颇有影响的刊物,对加速行业振兴,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了重大的作用.我们衷心祝愿贵刊生机勃勃,青春永驻.愿我们携手共进,共创机床工具振兴的大业.

骨科医学杂志创刊贺词

1、儿一科:

被孩子们称做“坏人”的我们,认真探索孩童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消除其恐惧,获得其信任。以白衣天使的名义, 努力守护祖国的花朵,助他们健康成长,枝繁叶茂。

2、外二骨二科:

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充满凝聚力的全家福一正体现了 我们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为病人、为科室、为医院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奋斗在临床-线。有时,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外二骨二科,让我们一起守护。

3、急诊科: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与死神赛跑的团队。他们脚步轻盈、行动干练,他们观察敏锐、思维敏捷,他们反应迅速、沉着冷静。他们担负院前急救的职责,他们信守“生命相托”的诺言,他们第一-时间抢救危急患者。

4、内六科:

我们的团队,团结又充满活力;面对困难,肝胆相照,同舟共济;面对病人,仁心仁术,柔肠温情;抱怨时,我们坦然面对;迷茫时,我们坚守信念。

5、儿二科:

看到一张张苍白、憔悴的小脸,我们柔声安慰、精心呵护,不分昼夜,不辞辛劳,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病魔,只为换来那天真无邪的笑容。

1、XX市人民医院是你健康的加油站和温馨的港湾。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外科全体医护恭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们将竭诚为你提供温馨、周到、热情、优质的健康服务,让你全身上下都有劲,从里向外都透着精气神,工作生活有干劲!2、查体科拥有全市最先进的健康体检仪器设备和精良的医疗专家队伍,将用最优质的服务,为全市人民提供健康保障!3、母婴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产科全体医护,祝愿全市孕产妇,吃得开心,怀得放心,孕得舒心,睡得安心;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平安顺利地生下您的小宝宝。4、十年植树,百年育人。儿科全体医务人员会坚持一切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加强预防保健,正规诊治疾病,祝全市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欢欢乐乐过大年!5、耳鼻咽喉科是一支医德高尚、精诚团结、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全科医护人员将以一流的质量让您放心,一流的服务让您安心,一流的环境让您舒心!6、世界因为有了女性才美丽,太阳因为有了女性才灿烂。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妇科全体医护祝全市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合家欢乐。让我们以健康的体魄,勇敢地撑起属于我们的半边天,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多彩。7、在新的一年里,骨科全体医护人员愿用我们精益求精的技术,圆您一个铮铮铁骨的梦!8、避免吸烟、远离烟雾、保护环境,这是营造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呼吸科愿与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呼吸更顺畅、更纯净,轻松自由地过好每一年。9、我们将努力打造一支出诊迅速、行为规范、医术精湛、服务周到的优秀团队,为全市人民提供快捷的急救健康服务!10、口腔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祝全市人民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天天有个好心情。祝小朋友们没有蛀牙,健康成长!11、影像科现拥有美国GE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DR、DSA、全数字化彩超等世界一流医疗设备,具有高尖医学影像人才,将为荣成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12、血液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技术和温馨的服务,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提供周到的服务!13、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神经外科将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打造出全市一流的品牌科室,确保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14、神经内二科全体医护衷心祝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一年里每一天都神清气爽、心有阳光;精力充沛,笑口常开。

《骨科》杂志系,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联合主办的骨科专业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时间为1964年。

本刊由原《华中医学杂志》改名而成,《华中医学杂志》历史悠久,由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于1964年创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国内外影响力。本刊始终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以普及、运用、服务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内外骨科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在骨科相关科研、生产、经营、使用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骨科》杂志为双月刊,每单月20日出版,每期元,全年元(含邮资),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该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作者、读者踊跃投稿。

贺医学杂志创刊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协和医学杂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办 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学术性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7月创刊。创刊时间太段,产生不了影响因子,所以目前什么核心也不是的。

不是。嘉兴医学杂志是由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嘉兴市医学科技情报站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刊物,不是二级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面向嘉兴市五县两区发行,编辑部现挂靠在嘉兴市第一医院。

医学杂志贺词

ZT中国护理发展史--中华护士会的创建1900年后,教会医院在中国各大中城市甚至穷乡僻壤迅速发展,几乎遍布全国。外籍医生和护士来华人数亦逐渐增多。这些外籍护士来自不同国家,所属不同的教会组织,加之她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由于交通不便同时没有专门的护士组织而极少联系。 1907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工会妇女部派护士信宝珠(C E Simpson)来华。信女士先在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在此期间,她到各地医院进行巡视,所到之处,见护理工作毫无标准,深感各医院仅靠少数外籍护士根本无法应付日渐增多的护理工作,更谈不上发展和开拓科学的护理事业。当时,我国对开设医院,开办医学与护理教育尚无条例规定,各医院自定标准,自行其事。信宝珠认为,从长远考虑应像欧美各国成立的护士组织“护士会”那样,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统一管理。她发展并了解到中国的医生已经有“中国博医会”组织(中国医学会的前身)。并且经常进行学术活动,还出版医学刊物等。于是,她致函博医会中由英国长老会派遣来华担任该组织出版委员会的编辑兼秘书高士兰(P B Cousland)医生。倡议在中国成立护士会并请高士兰先生给予支持和帮助。函文大意为:“予为敝教会中之第一毕业护士,研究方言一年后,将入某某医院,我人在中国此处,从未训练一护士,我人常训练医学生,但予以为目下时机业已成熟。医学生可入医校受训练,而与医院之中训练护士,如在国内相同,于欲知关于训练护士之事其已进行者如何,我人已有教科书及课程规定乎,中国已有护士公会乎,若有则予愿为一会员,予知此系一新事业,有许多华人,视护士之事为只宜于苦力,然我人必须改易其意见,而教导此辈,使知此新法则为主所施于受苦之人类唯一方法,予信于本年即可开班教授护病,予拯欲与已成立者相接触,盖知团结则有力也。” 高士兰医生见信后,深表同意并热情支持,遂复函:“中国教会护士逐渐增多,而我人之事,又日益重要,则护士自行集合以组织一公会之时机已至乎,现因并无何种组织,故予为一居间之人,而代收注意此问题者之来函,但宜推定一女士暂为筹备书记,其人须有经验而所居之地点适中者,望诸君勿吝赐教为幸,又承编辑者之命言,彼甚乐于杂志中开一护士栏云。”“谓尊函提及一大问题,我辈医生者,今已颇有组织,且刊行一良好之杂志,唯护士界人数尚属寥寥且四散相处,予以为君等集合组织,以资互助之时机已近,通信之方法,系属必要。初时或于杂志中刊载一二页已足,后可自办一小报,我人当有护士学校,唯现尚无护士会,国内亦无红十字分会,倘蒙续行赐函,至欢欣慰,并望君进行此事,得获成功也。” 高士兰医生将复函与信女士来函于1908年11月刊登于“博医会报”,同时寄发各地医院的 护士们以广泛宣传。并在该刊物上免费为护士们提供1~2页篇幅,以便进行联系与活动。各地护士们对此反映热烈,都有成立护士会的意愿。适逢一些外籍护士与医生在江西牯岭度假,于是,她们集聚一处彼此交换意见并进行讨论,几度磋商后,决定于1909年8月19日成立一全国性护理机构,其目的是统一全国护理教育标准,提高护理服务水准,定名“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选出在安徽芜湖工作的美籍护士郝特女士(C M Hart)为主席(会长),奥格登(M Ogden)为副主席(副会长),上海的亨德森(M T Henderson)为书记。参加会议者还有高士兰医生(P B Cousland)、以及在南京开办第一所医学校的盖纳(Lucy Gaynor)。参加建立早期广州医学校的富尔顿(Mary Fulton);美籍护士盖仪贞(Gage)、英籍护士贝孟雅(H Bell) 、克拉克(A Clack)。 8月25日,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更改会名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 ” 并选出3名会员着手拟定护士会章程等事宜,大家认为不用局部之名而改用全国性质的会名在当时的确较为得体。当时,中国北部和中部的会员即使合并亦为数甚少,而东部不足12人,推其原因,多因路途遥远或联系困难故而无法获得准确数字。此后护士会又召开数次会议,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仅有4名护士。她们通过了拟订的英文章程,章程内容主要是“第一,联络会员感情增进护士利益,于疾病、失意及遭遇不幸之时,互相扶助安慰。第二,为中国学生采取统一课程及考试,以提高中国医院训练之程度。” 1910年8月18日,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仍于江西牯岭召开常会,亨德森女士(Miss Hende r son)担任主席,宣读了印度、美国和高丽(朝鲜)护士会寄来的贺词。这次会议决定,将章程译成中文并发函通知中国各教会,请当地各书记将护士会成立的消息告知各地医院的护士们。 当时,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几无人知晓,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所有的财产仅为干事所备的铅笔与记事本而已。这次会议还计划将来由护士会自己发行中英文对照的护理刊物,以报道中国护理发展情况,并与英美两国护士界保持联系。 1900年,时值辛亥革命,牯岭开会不便,遂在上海集会数次。 1912年3月18日,时局平定,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于牯岭举行第三次常会,出席者7人,这次常会修改了会章,新任会长是当时在长沙湘雅医院的美籍护士盖仪贞,书记(总干事)为克拉克女士。下设委员数人。会议决定:统一中国护士学校的课程。规定全国护士统一考试时间并订立章程等。同时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 从1909年到1912年初创时期,护士会人员分散且为兼职,客观而言未能有效地开展作。1913年期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在牯岭曾多次举行会议,但到会人数很少,内容大都是交流经验并各抒己见,经讨论定于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成为中国护理事业的里程碑。 1914年以来,学会职员均由各地教会医院派外籍护士兼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8年,从1928年开始,由中国护士伍哲英首任。确切地说中华护士会是由7名外籍护士和2名外籍医生创建。当时纯属于一外籍人员的组织。

《公共图书馆》刊物首发式隆重举行 本报讯(记者 姜火明)日前,由深圳图书馆与深圳图书情报学会主办,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题的刊物《公共图书馆》在深圳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暨图书馆专业刊物编辑工作座谈会。出席仪式的有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报》原常务副主编李万健,广东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图书馆论坛》执行主编张晓源,湖南图书馆《图书馆》执行主编韩继章,以及《新华书目报》总编辑赖雪梅,此外还有来自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图书馆馆刊的主编以及广东省、深圳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 据悉,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题的刊物这在国内还是首家。《公共图书馆》的前身《深图通讯》是在深圳2003年提出“图书馆之城”建设方案的同期创办的,作为本地图书馆界 工作总结 与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一起见证了“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巨大成就。随着深圳公共馆事业的兴旺,《深圳通讯》也逐步成长为在国内外图书馆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刊物,每期发行量2000份,从2005年起连续4年被深圳市出版业协会评为优秀内刊。 戴龙基在致辞中说,《公共图书馆》杂志的推出,顺应了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形势,可谓应运而生,而且生逢其时。李万健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该刊物的图文并茂和极富设计味道,认为其比一般的学术刊物更有可读性。11593 “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天津启动 本报讯(记者 安欣)4月23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天津市文化局在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了“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图书馆学会以及天津市文化局的有关领导、国内外阅读推广专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共11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启动仪式之后,中国图书馆学会少儿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少年儿童阅读高层论坛。 “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是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首倡,并于2009年3月签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的通知》。“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是全国图书馆界首次举办的,分为全国性主旨活动和各地各馆的自办活动。全国性主旨活动包括:4月23日“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国庆60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少儿科普活动展以及大型全国少年儿童阅读调查等。 其中,全国少年儿童阅读调查由抽样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两部份组成。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能够独立完成问卷的小学生,而网络调查主要针对父母,以了解父母对儿童阅读的看法。调查结果将于2010年4月公布。 11595 国家图书馆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本报讯(记者 姜火明)经过层层推荐,严格评选,日前,国家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评选活动是由中央文明委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评选活动,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该奖项是一项综合性的最高荣誉,体现了一个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性和示范性。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共评选1343个,中央国家机关只有4家单位入选,国图是其中之一。 国图党委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国图文化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此外,国家图书馆还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员工的凝聚力不断加强。11594 山东通过公共馆管理办法草案 4月20日,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草案)》。 目前,山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虽得到长足发展,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客观需要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图书馆设置尚不到位,全省仍有2个设区的市和9个县(市、区)没有公共图书馆;二是藏书较少,全省人均占有图书量只有册,大大低于我国其他的一些先进省市;三是投入不足,人均购书费只有元,远远低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均购书费1元的基本水平;四是公共图书馆网点少、服务手段落后、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晰,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几个省市均已制定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与这些省市相比较,山东省的立法工作已经落后。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草案)》共27条,主要规范了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设置、建设、开放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11596 中国建筑图书馆揭牌 4月15日,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共建的中国建筑图书馆开馆,这是全国最大的建筑类专业馆。 该馆的馆藏大部分来自原中国建筑图书馆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原中国建筑图书馆隶属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始建于1958年,现存馆藏图书30余万册,涵盖国外及港台地区原版建筑图书、期刊,古今中外建筑资料,各个历史时期的各流派的建筑作品资料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现有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近68万册、期刊1223种、报纸92种,各专业设计资料上百种、近3万册。 中国建筑图书馆总藏书量将达100万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打破了高校和专业图书馆通常对社会人士只可阅览不能借阅的惯例。各高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只要凭证件办理阅览证,就可以在全馆无限制地阅览。11598 国防大学官兵参观北京市昌平区图书馆 本报讯 4月2日,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官兵及部队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行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图书馆参观学习。此次参观,由昌平区图书馆副研究员杨玲香介绍了该馆的功能布局及服务模式,并带部队官兵参观了采编部、外借部、报刊部、电子阅览部等各个部门。部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向昌平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询问了图书著录、分类,CNKI数据库使用情况等专业知识,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次活动也是昌平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延伸。张华11597 “”点滴 《从延安到联合国》读书座谈会隆重召开 本报讯(记者 陶源源)4月23日下午,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外交家凌青的外交生涯回忆录――《从延安到联合国》读书座谈会在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凌青是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第5代孙,《从延安到联合国》是对凌青参加革命后毕生事业的记载,也是一部鲜活的外交史。本次读书座谈会是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管理协会等承办,旨在响应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以及中宣部等部门关于“全民阅读”的倡议,以介绍《从延安到联合国》这本书为形式,营造读书气氛,推动读书活动。来自外交、文化、教育各界的百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百名农民工走进昆明图书馆 在“世界读书日”期间,昆明图书馆组织了100多名农民工走进图书馆。 之前,为摸清昆明市农民工对图书馆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昆明图书馆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在昆明务工的1000名农民工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25%的人会以看书读报的形式打发空闲时间,而在这25%的农民工当中,选择从图书馆借阅的仅占。为何农民工很少走进图书馆呢?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农民工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不方便”。为此,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工走进图书馆,就成了昆明图书馆的一项重点工作。 “河南省书香社会建设联谊会”成立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河南省书香社会建设联谊会”在郑州成立,并在郑州市图书馆举行了研讨会。书香社会建设联谊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宗旨是培育读书种子,建设书香校园,推动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它由志同道合的相关单位与个人志愿组成,把写书、出书、卖书、借书、评书等方面的社会力量联合起来,为广大读书人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服务,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 2009东莞第5届读书节拉开序幕 4月23日上午,2009东莞第5届读书节首个大型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在东莞万江曦龙广场隆重举行,拉开了东莞第5届读书节的序幕。本次“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以“历史铸造辉煌,学习成就未来”为主题,组织了“祝福祖国”大型诗文朗诵会活动,由武警官兵、中学学生、企业员工等150人组成的5个方阵齐声诵读。与此同时,东莞图书馆第41个分馆――万江分馆也同时开馆,为东莞图书馆之城、学习之城建设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香港公共馆举办“今日中国”征文巡展 从4月20日开始,香港“世界阅读日创作比赛”的多项获奖作品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展出。 为迎接“世界阅读日”的到来,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香港公共图书馆特别以“今日中国”为题,举行“世界阅读日创作比赛”,借此加深香港学生对现代中国的认识。这项比赛从去年11月开始在香港各中小学展开,有200多所学校参加,共收到近1300份作品。 西安免费发放2000万元阅读券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西安“读书月”活动再次起航。在此次“读书月”活动中,读者将获得实在的抵扣券来购买新书,抵扣券的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读书月”活动包括向全市发出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倡议书,向市民推荐优秀书目,启动“读书月”图书漂流活动等。同时,各类知识讲座、精品书展、优秀影片展映等相关读书活动也穿插其中。西安图书馆启动了文化公益讲座,各大书城也在“读书月”期间安排了知名作家、学者做客,举办读书论坛。11592 “海南省图书馆西沙分馆”结束西沙无馆历史 本报讯 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作用,海南省图书馆将服务延伸到了西沙群岛,与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合作在西沙永兴岛建立“海南省图书馆西沙分馆”。 4月21日,海南省图书馆举行了“海南省图书馆与西南中沙群岛共建西沙分馆启动仪式”。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上午,“海南省图书馆西沙分馆”在西沙永兴岛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海南省图书馆馆长马苏亚与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负责人郑必新签订协议,并为西沙分馆揭牌。海南省图书馆工作人员、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员工及驻岛官兵3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西沙分馆所在地永兴岛面积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西沙、南沙、东沙、中沙4个群岛的军事、政治中心,长期驻扎官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岛上军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长期以来没有建成图书馆,仅有各驻岛部队的小型图书室,藏书品种单一,版本陈旧。“海南省图书馆西沙分馆”的成立,一举结束了西沙群岛没有图书馆的历史。 海南省图书馆西沙分馆坐落于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办公楼,面积100平米,分上下两层。省馆此次送往西沙分馆的书刊共2万多册,品种极为丰富。常杰思11600 全国医学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 王巍)4月2日,由《新华书目报》联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主办的“全国医学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北京等地的20多家医学类文献专业图书馆、信息中心及10多家全国知名的医学图书出版社的专家、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据悉,目前全国约有万家医院,近200家医学科研机构,数万个乡镇医院,均建有专门的图书馆(室)或信息部门,全国医院图书馆的纸制资源馆藏约9500万册。近年来,医院图书馆的经费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医学类专业出版社也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的现实是,出版社和图书馆上下游间无论是信息沟通还是现货采购的渠道均不畅通。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新华书目报》联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举办了这次研讨会,希望为医学专业图书出版上下游的信息沟通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与会者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满意,称在此平台下坦诚交流,会对双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11601 邳州市图书馆建成多年成摆设 正在竭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江苏省邳州市,一座投资上千万元的国家二级图书馆建成多年却一直处于废弃状态。而该市原有的老图书馆,不但年久失修还被众多单位盘踞,而且其所在地早已在多年前被出售。 在邳州市对外的宣传中,位于新城区恒山南路的邳州市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10068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是国家二级馆,也是该市的城建重点工程之一,然而建成多年的该馆目前却大门紧锁。 老图书馆位于老城区乐园路上一家幼儿园身后,而该幼儿园原本是图书馆的阅览室。除幼儿园外,老图书馆的“地盘”还被咨询公司、培训中心等单位分占。据介绍,因为还欠新馆施工方的工程款,老馆迁往新馆的事宜也迟迟没能落实,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馆的这块地早在几年前就被卖掉,只等图书馆一搬迁,就会和邳州市老城区内的很多地块一样被开发成高楼大厦。 对于新图书馆的多年闲置,当地市民议论纷纷,都希望当地政府不要因为“形象”而不切实际地搞“跨越式发展”,宁愿政府花小钱把老图书馆改造一下,也不要一个假大空的形象工程。11602 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 4月12日至13日,在浙江嘉兴举行的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部门负责人及公共图书馆馆长会聚一堂,就如何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令人忧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会上强调,各级文化部门应充分认识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政府主导、政府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周和平说,“以嘉兴模式为代表的总分馆体系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有条件的地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借鉴嘉兴等地的经验,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各级政府还应把农村图书馆服务工作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建立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11603 北大牵手汉王打造“随身图书馆” 日前,汉王科技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签署合作协议。北大将借助汉王电纸书向在校学生提供数字移动阅读外借服务,双方还将通力合作,使目前北大图书馆中多种格式的电子书刊实现统一“落户”,北大图书馆成为国内首个汉王电纸书产品体验基地。 据统计,北大图书馆藏书量超过650万册,在全国及亚洲高校中位居前列。引进和自建的电子书刊达数十万种,此外还拥有众多音视频数字资源。目前这些数字资源已能通过网络送到读者手中,读者在网上即能方便地选择和阅读电子书刊、论文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像纸质图书那样方便地阅读和携带。因此,此次北大携手汉王推出电纸书阅读器受到北大学子的热烈追捧。该阅读器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电子纸显示技术、印刷书籍式的人性化界面,阅读效果跟纸张一样。11604 长春图书馆部分分馆实现“三通” 本报讯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长春图书馆在二道区图书馆分馆、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分馆、宽城区群英街道办事处分馆3个分馆实现了“一卡通”通阅、通借、通还。读者在上述任何一家图书馆办理的“一卡通”读者证,均可在其他图书馆的阅览室阅览,开通外借功能的可在任何一家图书馆外借处借书、还书。此外,通过计算机还可以检索到其他图书馆的书目数据,了解各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同时也可以享受预约借阅服务。为鼓励更多的市民读书,“世界读书日”当天,长春图书馆还为到达这3家图书馆的前100名读者免费赠送了读者证。李超11605 馆建之光 珠三角数字图书馆结盟 从4月9日开始,只需登录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网站),就可以免费获得数字图书馆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内容包括120余万种图书、3000余万篇期刊论文等资料。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是广东省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强强联合打造而成,其联盟网站――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www.省略)已投入使用。据悉,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跨系统覆盖全省地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 深图全面启用40台自助图书馆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深圳图书馆全面启动了遍布全市各区的40台自助图书馆。目前深圳全市有600多个社区,已建成500多个社区和街道图书馆,但提供服务的只有300多个,剩下的接近一半处在关闭或萎缩状态,没有文献更新,服务量和流通量在下降。自助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结合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自助图书馆承担图书流通和更新功能,社区图书馆提供报刊和电子阅览。 大岭山拟建“中国家具图书馆”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不久前收到中国家具协会《关于请求组建“中国家具图书馆”的函》的回复,认为该镇建造“中国家具图书馆”是对家具产业的一个提升,是一个创举,并表示将与大岭山携手共建“中国家具图书馆”。 据了解,目前,该镇已草拟了《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筹建中国家具图书馆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国家具图书馆筹建方案(草案)》,向中国家具协会提出实质性意见,并邀请专家到大岭山作实地考察、商讨,争取今年底成功申报“中国家具图书馆”正式落户大岭山。 投资6亿的郑州图书馆新馆奠基 作为郑州市大型文化工程项目之一,投资6亿元的现代化市民大书房――郑州市图书馆新馆日前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奠基。目前清理地基工作已全面展开,工程计划于6月全面动工,力争两年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设计,新馆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内部设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藏书量240万册,能同时容纳1600人阅览图书。此外,通过图书全文数据库,市民在家就能查看部分图书的电子文本。 江西省图创建女劳教所图书流通站 本报讯 4月17日,江西省图书馆和江西省女劳教所共同创建的图书流通站成立揭牌仪式在省女劳教所隆重举行。 为了更好地把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送到女劳教学员身边,使她们早日成为有法制观念、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省图书馆为该图书流通站配备了1000册图书。今后,江西省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女劳教所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结合女劳教学员的特点和她们的阅读需求,定期送书到图书流通站。程远 湖北省馆首个馆外流动服务点到村 不久前,湖北省图书馆首家馆外流动服务点落户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子陵村村委会“农家书屋”。此后,湖北省图每年将运输500本图书更新充实到子陵村村委会“农家书屋”。农民爱看实用性强的书籍,图书更新举措将给书屋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有利于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农民,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该流动服务点的书籍,还将通过流动交换的方式辐射周边县、市(区),惠及近千家“农家书屋”。11599

1909年成立的时候 定名为“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详见下文1900年后,教会医院在中国各大中城市甚至穷乡僻壤迅速发展,几乎遍布全国。外籍医生和护士来华人数亦逐渐增多。这些外籍护士来自不同国家,所属不同的教会组织,加之她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由于交通不便同时没有专门的护士组织而极少联系。 1907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工会妇女部派护士信宝珠(C E Simpson)来华。信女士先在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在此期间,她到各地医院进行巡视,所到之处,见护理工作毫无标准,深感各医院仅靠少数外籍护士根本无法应付日渐增多的护理工作,更谈不上发展和开拓科学的护理事业。当时,我国对开设医院,开办医学与护理教育尚无条例规定,各医院自定标准,自行其事。信宝珠认为,从长远考虑应像欧美各国成立的护士组织“护士会”那样,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统一管理。她发展并了解到中国的医生已经有“中国博医会”组织(中国医学会的前身)。并且经常进行学术活动,还出版医学刊物等。于是,她致函博医会中由英国长老会派遣来华担任该组织出版委员会的编辑兼秘书高士兰(P B Cousland)医生。倡议在中国成立护士会并请高士兰先生给予支持和帮助。函文大意为:“予为敝教会中之第一毕业护士,研究方言一年后,将入某某医院,我人在中国此处,从未训练一护士,我人常训练医学生,但予以为目下时机业已成熟。医学生可入医校受训练,而与医院之中训练护士,如在国内相同,于欲知关于训练护士之事其已进行者如何,我人已有教科书及课程规定乎,中国已有护士公会乎,若有则予愿为一会员,予知此系一新事业,有许多华人,视护士之事为只宜于苦力,然我人必须改易其意见,而教导此辈,使知此新法则为主所施于受苦之人类唯一方法,予信于本年即可开班教授护病,予拯欲与已成立者相接触,盖知团结则有力也。” 高士兰医生见信后,深表同意并热情支持,遂复函:“中国教会护士逐渐增多,而我人之事,又日益重要,则护士自行集合以组织一公会之时机已至乎,现因并无何种组织,故予为一居间之人,而代收注意此问题者之来函,但宜推定一女士暂为筹备书记,其人须有经验而所居之地点适中者,望诸君勿吝赐教为幸,又承编辑者之命言,彼甚乐于杂志中开一护士栏云。”“谓尊函提及一大问题,我辈医生者,今已颇有组织,且刊行一良好之杂志,唯护士界人数尚属寥寥且四散相处,予以为君等集合组织,以资互助之时机已近,通信之方法,系属必要。初时或于杂志中刊载一二页已足,后可自办一小报,我人当有护士学校,唯现尚无护士会,国内亦无红十字分会,倘蒙续行赐函,至欢欣慰,并望君进行此事,得获成功也。” 高士兰医生将复函与信女士来函于1908年11月刊登于“博医会报”,同时寄发各地医院的 护士们以广泛宣传。并在该刊物上免费为护士们提供1~2页篇幅,以便进行联系与活动。各地护士们对此反映热烈,都有成立护士会的意愿。适逢一些外籍护士与医生在江西牯岭度假,于是,她们集聚一处彼此交换意见并进行讨论,几度磋商后,决定于1909年8月19日成立一全国性护理机构,其目的是统一全国护理教育标准,提高护理服务水准,定名“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选出在安徽芜湖工作的美籍护士郝特女士(C M Hart)为主席(会长),奥格登(M Ogden)为副主席(副会长),上海的亨德森(M T Henderson)为书记。参加会议者还有高士兰医生(P B Cousland)、以及在南京开办第一所医学校的盖纳(Lucy Gaynor)。参加建立早期广州医学校的富尔顿(Mary Fulton);美籍护士盖仪贞(Gage)、英籍护士贝孟雅(H Bell) 、克拉克(A Clack)。 8月25日,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更改会名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 ” 并选出3名会员着手拟定护士会章程等事宜,大家认为不用局部之名而改用全国性质的会名在当时的确较为得体。当时,中国北部和中部的会员即使合并亦为数甚少,而东部不足12人,推其原因,多因路途遥远或联系困难故而无法获得准确数字。此后护士会又召开数次会议,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仅有4名护士。她们通过了拟订的英文章程,章程内容主要是“第一,联络会员感情增进护士利益,于疾病、失意及遭遇不幸之时,互相扶助安慰。第二,为中国学生采取统一课程及考试,以提高中国医院训练之程度。” 1910年8月18日,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仍于江西牯岭召开常会,亨德森女士(Miss Hende r son)担任主席,宣读了印度、美国和高丽(朝鲜)护士会寄来的贺词。这次会议决定,将章程译成中文并发函通知中国各教会,请当地各书记将护士会成立的消息告知各地医院的护士们。 当时,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几无人知晓,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所有的财产仅为干事所备的铅笔与记事本而已。这次会议还计划将来由护士会自己发行中英文对照的护理刊物,以报道中国护理发展情况,并与英美两国护士界保持联系。 1900年,时值辛亥革命,牯岭开会不便,遂在上海集会数次。 1912年3月18日,时局平定,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于牯岭举行第三次常会,出席者7人,这次常会修改了会章,新任会长是当时在长沙湘雅医院的美籍护士盖仪贞,书记(总干事)为克拉克女士。下设委员数人。会议决定:统一中国护士学校的课程。规定全国护士统一考试时间并订立章程等。同时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 从1909年到1912年初创时期,护士会人员分散且为兼职,客观而言未能有效地开展作。1913年期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在牯岭曾多次举行会议,但到会人数很少,内容大都是交流经验并各抒己见,经讨论定于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成为中国护理事业的里程碑。 1914年以来,学会职员均由各地教会医院派外籍护士兼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8年,从1928年开始,由中国护士伍哲英首任。确切地说中华护士会是由7名外籍护士和2名外籍医生创建。当时纯属于一外籍人员的组织。

  • 索引序列
  • 医学杂志30年创刊贺词
  • 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贺词
  • 骨科医学杂志创刊贺词
  • 贺医学杂志创刊
  • 医学杂志贺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