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王华医学论文

王华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王华医学论文

河南省体委两次授予:省武术优秀人才“贡献奖”;省武术馆校建设“贡献奖”。惠州学院五次授予:教学优秀奖;先进工作者;德赛奖;优秀班主任。1、1976年—1992年,河南省信阳地区体校专职武术教练员,所训练的运动员:刘海波、朱月明、胡长顺等多人次在全国、全省武术比赛中获1—6名,奖牌共计40多枚。2、1993年—2003年,发表论文十二篇:《培养少儿武术运动员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浅谈全民健身与武术》;《武术专项技术练习对招商套路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素质特征及训练方法》;《谈武术教学中的膝关节损伤及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等。分别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学报”,“体育学刊”,“集美大学学报”,“福建体育学院学报”。《对藤球运动技术训练的探讨》,2005年 武汉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刊

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讲课程电路理论(1)、(2);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主要教科研成果1、省级精品课程:《电路理论》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第三主研人。2、校级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第二主研人。3、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数值仿真的零件轧制成形过程研究》,第三主研人。4、河北省科研项目《邯郸市R&D资源清查数据分析研究》,第二主研人。5、市级科研项目《矿井提升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第一主研人。6、市级科研项目《智能算法在火灾探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第二主研人。7、市级科研项目《智能化多波形电镀电源控制系统研究》,第三主研人。8、市级科研项目《短程硝化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第三主研人。发表的代表性论文1、“漳村矿夜景照明设计”,《煤炭工程》 第一(核心)2、“关于Turbo code 解码器实现的几种方案”,《煤矿机械》 第一(核心)3“一种混合PID在H型钢微张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电子与信息学报》 第一(核心)4、“数字控制高频PFC电路的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 第一(核心)5、“模糊神经网络在火灾探测系统的应用”,《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第一(省级)6、“面向二十一世纪,如何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第一(省级)7、“关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第一(省级)8、“小康住宅配电系统”,《煤炭工程》 第一(核心)9、“多绳摩擦主提升机的振动测试与分析”,《煤炭工程》 第二(核心)

1.《美国与萨摩亚争端》,《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2.《萨摩亚“共管”体制——19世纪末美英德一次失败的殖民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3.《评西方学者的“萨摩亚问题”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4.《罗伯特?史蒂文森与萨摩亚殖民争端:19世纪末叶欧洲殖民主义文化的另类声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5.《异质文化初次接触的启示——詹姆斯?库克之死个案研究》,《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6.《世界近代史背景下的殖民文化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7.《跨文化冲突的符号意义:以库克造访夏威夷为例——兼及民族文化意识的自觉性差异》,2007年“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国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8.译著:《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知识出版社2001年9月。9.专著:《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专著:《神圣的历史:古希腊神话诸神谱系图释》,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王小华医学论文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1 浅探中医妇科腹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部诊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传统中医腹诊方法,当代中医的新发展、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以其促进中医妇科临床诊断的发展。结论:作为中医的重要部分,中医妇科腹诊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源于《内经》、《难经》、并在随后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所发展,逐渐形成,腹诊的内容丰富,辩证思想贯穿其中,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医妇科腹诊成为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分支,在结合当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诊断技巧更佳丰富,大大降低了误诊率,促进了治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妇科病 腹诊 四诊 中医诊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分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器械辅助检测使得内诊广泛应用,传统的腹诊在临床上越来越少,本文就临床腹诊经验,文献、历史资料、展开讨论,浅谈腹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 腹诊在中医妇科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腹诊主要作为一种临床手段,用于中医临床上的辨证,最早出现在《内经》、《伤寒论》等古老的医学专著之中,《内经》中关于腹诊的记载是后来腹诊发展的起源,《伤寒论》则是将腹诊与辨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将其运用在对治病机理的分析,临床辨证,预后判断中,形成了初步较完整的腹诊理论体系,对腹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妇科腹诊作为中医腹诊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来,已经被传统的内诊取代,滞后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妇科腹诊已经逐渐走向狭窄,偏离了传统中医的发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医腹诊包括较为广泛,不应当只局限在腹腔,还包括了胸腔的望闻问切。若腹诊只单单指腹部的诊断,或只是内诊中某一项检查,那是对腹诊的狭隘理解。 现代腹诊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脏六腑的城廓,因此中医腹诊是包括了胸腹部内所有脏器的,即使只是从临床上对腹诊进行狭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诊,这一块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五脏六腑当中就有三脏五腑是位于腹部内的,十二经脉当中,只有足太阳膀胱经脉不是循行于腹部当中,而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内,因此,若出现妇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就会表现在腹部内,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中医妇科腹诊在内科诊断中具有广阔的视野,能从全局出发,提高了确诊的概率。 2 中医妇科腹诊的具体应用 腹部在医学上,泛指胃脘下至耻骨毛际的部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腹诊中的腹部进行了如下定义:腹部是指包括胸区、心区、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个区域。其中在中医妇科腹诊中主要检测的区域是上腹、脐腹、少腹、小腹等区域,应广泛的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腹诊的概念:腹部诊断即腹诊,腹诊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指对胸腹部的按诊、触诊,应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范畴,即被临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诊,清代医学家俞根初这样描述:“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而另一种腹诊则是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这一观点主要在日本汉方界多见,不仅仅是对胸腹部的触诊,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整体形态变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线的异常等,也受到我国很多学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内。 腹诊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腹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断四个方面,胸腹部的诊断则是指对胸腹外在形态、颜色、温度、紧张度、胀气度、疼痛、痞硬、急结等症象诊察,属于腹诊的一部分;而虚里诊则是指,对非实物虚里的位置、脉搏、音量、色泽、等多角度的诊断,属于腹诊中的核心内容。脐诊则是对脐形态、周围气血运行的状态的诊断;通过腹部周围穴位的诊断而判断内部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的将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对腹部形状、色泽、润枯等外在的变化来判断内部器官的形态和状态,即望诊主要是医生运用视觉对胸腹部的形态、色泽、心尖搏动、腹形、脐部改变及腹部动悸等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人体胸腹体表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一般来说,腹部色泽暗淡、腹部形态塌陷、多可以归属于虚证;反之若腹部的颜色光亮,腹形饱满圆润,那多可归为实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肤松弛、干枯色黄、疑为气血亏虚或胎儿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当患者妊娠时,腹部过大,可能为羊水过多。 闻诊:闻诊指的是,医生运用听觉去了解胸腹部的情况,主要可以依据听诊来诊查腹部的声响去了解内在病变的方法,必要时也可借助听诊器辅助诊断。诊察内容:包括脏腑自然发出的声音和叩诊或按压胸腹时所出现的音响,(如患者形体素肥,今见消瘦,肠鸣漉漉,多为痰饮作祟;腹中鸣响,嗳气时作,多为肝郁气逆;食后腹胀,摇腹声作,多属中气下陷,常伴阴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等),按压音则主要依据不同部位扣压后所反映出来的鼓音、实音、浊音具体情况,来判断内在脏腑组织的胀气、肿块、水饮、瘀血等不同病变情况;此外,腹部听诊还可以检测胎儿在体内的发育的状况等。 问诊: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家属,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进行初步了解、判断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情况,是辅助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切诊:所谓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去按压、切压患者腹部的多个部位,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诊在腹诊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证奇览》一书中将按压法分为覆手按压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妇科腹诊中主要的诊断手段,主要通过医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触腹壁、以探查内部腹壁的坚硬、温寒、以及其他积压疼痛情况来确诊。传统上讲,若腹中按压出积块,需要细心诊察肿块小大、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喜按拒按等情况以辨识其良恶性质。 参考文献 [1]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J].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 孙忠年,陈选平.中医腹诊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叶克,和久田寅.腹证奇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2 浅谈女性妇科不孕育的中医治疗 摘要:不孕症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达1年以上而未能怀孕者。女性不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输卵管不通、子宫体小、黄体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经不调、闭精等。 关键词:妇科不孕不育中医治疗临床 近些年来,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很多困扰。经过多方面研究,中医专家认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症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营养缺乏等,而近年来不育(孕)症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学污染、环境污染、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患者开始寻找众多多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据专家介绍,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难用西医治疗,有的疾病尽管诊断明确,但治疗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医对此有独到之处,很有优势。由于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对不孕症的治疗在2000多年来也没有间断过,流传发展至今。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有其独特的优势,治法多种多样,毒副作用较小,用药期间就可以受孕,疗效也较高。 1中医对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分析 中医治疗主要是运用针灸,偏方药方等治疗不孕症,中医治疗认为不孕症可分为五型:肾阳虚,肾阴虚,肝郁,痰湿,血淤等。对于女性不孕治疗,中医认为凡女子不孕以肾虚为根本,或为素体亏虚,禀赋不足;或为不慎房事,损伤肾精;或久病多产伤肾。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无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亦可使女子不孕。论治则当安五脏、通气血,调经种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 肾阳虚型不孕症的中药治疗:婚久不孕不育,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由宫寒引起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治疗原则应温补肾阳,可服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针对宫寒的女性,中医妇科专家介绍了几种药膳疗法:鸡煮益母草:乌鸡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别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将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鸡膛内,用清汤煮,鸡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鸡骨并药渣焙干为末,加当归120g、续断60g、姜18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红花孕育蛋:取鸡蛋1只,打一个口,放入藏红花,搅匀蒸熟即成,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开始服,每天吃1个,连吃9个。持续服3~4个月经周期。主治气虚夹瘀不孕,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2] 2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项 治疗不孕不育症,专家还指出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强体质。戒除酗酒及过度吸烟恶习、注意经期卫生;重视婚前检查,以便预先发现生殖系统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异常;避免过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避免伤精耗阴。注意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间(包括排卵时及其前后的一两天这段时间)性交,能增加受孕的机会。排卵在下次月经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经周期28天,则排卵正好是两次月经中间。月经不规律的妇女,最好是探测基础体温3个月以上,寻找自己的排卵期。(妇女在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在℃之间,排卵后体温上升℃,直到月经来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试纸探测排卵时间。[3] 再者,女性还要按时接种疫苗,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各种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卵巢有不同于平时的变化一定要及时诊治;如果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高温及毒物,一定要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和防护章程作业,千万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够脱离此类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变不良的习惯,戒烟戒酒;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性欲;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接触生活当中的有毒物品,如:从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要放置几天再穿,因为干洗剂会影响性功能;要重视婚前的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结婚以后要经常夫妻双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配合、互相谅解。 简而言之,中医的辨症施治能对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应该遵循科学治疗不孕不育的原则,不要盲目用药,要先确诊、后治疗,依据不同的病种选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时专家提醒,中药治疗也需对证,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随意就诊,多家尝试,而应问诊于专业的老中医,以免耽误治作为中医治法。 参考文献 [1]肖承悰,吴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罗颂平,许丽绵,刘雁峰.《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08年版 [3]毕焕英.《中医妇科问诊方法浅谈》,《中医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产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5. 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医学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核心学科,并且是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医学遗传学论文,欢迎阅读。

1 医学遗传学课程特点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以生物、生化、病理、生理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提供诊治、预防遗传病的科学依据及手段,从而改善人类健康素质。具有内容繁杂、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医学遗传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存在递进关系、相辅相成,因此设置综合考试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改革医学遗传学考试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采取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传统考试重识记轻能力, 往往局限于教材, 多以记忆性、上课重点为主。存在问题一是考试方式单一。二是“一考定终生”的弊端,不能客观反映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的质量、效果和能力,带有某种投机性和偶然性,导致部分学生平时松,考前“临时抱佛脚”取得合格的分数,掩盖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损害了考试的公平性,还对学习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学生考前心理负担过重,尤其是考前1 周, 学生不眠不休, 影响身心健康,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已从单纯的理论型学科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探索一种更加系统、科学的考试方式,用于强化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评定、诊断作用,强化考试的检测功能和反馈功能,强化考试对师生的激励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重结果轻能力的倾向。

3 医学遗传学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

改革考试形式 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构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因此将整个考试结构设置为:笔试(60%)、口试(15%)、操作(20%)、写作(5%)4个部分。

笔试包括章节性考试和期终考试的笔试成绩。教师可根据需要在某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笔试测验,组成一个形成性考核的笔试成绩,这个成绩再与期终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作为本部分成绩。

口试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和课堂病例讨论的成绩。课堂提问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能够检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3 个方面的学习效果,易实施,操作性强,突出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不良风气。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病例讨论, 主要讨论典型病例,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病例讨论的过程、步骤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自由编组,随机抽题,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操作包括实训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成绩。在整个实验课学习过程中,提供给每个学生实训操作机会,教师作为督导,从认真态度、严谨作风、职业素质、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再根据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定每次实验成绩,取平均值作为此部分的成绩。

写作主要是指撰写小综述、小论文、翻译文献的成绩。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从学生的自主态度、参与程度、完成质量、论文答辩水平等方面评定成绩。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注重考核书本知识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转变;由笔试闭卷考试为主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重视一次性终结考试向注重全程性考核转变;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制度。

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讲解 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风范。同时鼓励学生查找与本学科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所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

注重考试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以“知识点上遵循教学大纲,但应用上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为原则,在试题设计上,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增加应用题和能力题,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尽可能多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研活动 教师是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者,对考试改革的认识程度、对考试改革的积极性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研活动,调动自身积极性。

总之,考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动力。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 有利于对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督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 考 文 献

[1] 彭峰. 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时代教育,2008,6:106107.

[2] 王海涛.改革高校考试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62 163.

王建华医学论文

1951年,王建华教授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高师班进修。当其时新中国药理事业正急需大批人才去开展工作,王建华教授按照祖国的需要分配到江苏医学院(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室工作,其间对中医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加了有关的中药药理研究工作。1960年参加“西学中班”学习,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更加坚定了毕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信心。在七十年代初期,他在徐州医学院工作期间,开展了中药麻醉的基础研究,首次成功发现了“麻沸散''中主药洋金花的麻醉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这一发现为其后的中药麻醉剂型改革及麻醉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一研究也揭开了中药麻醉的千古之谜,使古老的中医药理论焕发出新的光芒,研究成果先以多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后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麻醉》专著(1971年,1974年再版),有关中药麻醉的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王建华教授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不久之后,被任命为新组建的脾胃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脾胃研究室主任,1992年撤室成立脾胃研究所,王建华教授任脾胃研究所所长。王建华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和中药药理特别是复方药理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是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主讲过《脾胃学说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等课程。主编了《药理学》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1989年),合作主编了《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系列丛书第二、三、四、五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消化道电活动及临床应用》、《中药方剂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等书。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的人材,有的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王建华教授为《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和《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的创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的副主编。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中,王建华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负荷理论在虚证研究中的作用”,为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后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脾胃研究室成立初期,条件非常简陋,王建华教授为了打开脾胃研究的局面,带领其合作者深入工厂,进行脾胃病人的诊治。他们以慢性低热病证为脾虚研究的突破口,以负荷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研究发现运用四君子汤加味对慢性低热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其后立即着手实验工作,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王建华教授提出了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前后的变化可能是反映脾虚证本质的有效指标之一,初步证实了四君子汤对家免离体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该研究成果于 1976年上报国家卫生部,并在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介绍,引起了与会者们的高度关注,随后,广东省卫生厅拔专款支持王建华教授所领导的研究。1980年,卫生部将脾胃学说研究列为部属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小组也正式升格为脾胃研究室,为后来进一步的脾胃学说研究打下了基础。国家七五期间,王建华教授作为国家科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组组长,带领全国多家协作单位一同攻关,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攻关任务,把脾虚证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理、生化、免疫、遗传、内分泌、神经、药理等多个领域。在脾虚证客观变化规律的探索中,王建华教授终于发现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属于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研究结果为多家研究单位所证实,在 1986年举行的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木糖排泄率被列入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使中医证候诊断走向客观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贡献。在随后的证本质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集中于发现一些微观定量的指标来说明证的本质,甚至还寄希望于发现一、二个金指标来说明证的本质,王建华教授发现,就证而言,试图以某一个金指标反映证的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由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王建华教授及时提出了“多指标合参”的思路,这一思想为证本质的研究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为证本质研究的深入开展作出贡献。在科研中,王建华教授除强调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外,还十分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进行多学科的渗透研究。在 70年代末期,王建华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用简单的胃肠电记录仪观察脾胃病患者的胃肠运动状况,并发现脾虚患者的胃电波幅较肝胃不和患者及正常人低,但由于实验结果均用手工测量而存在很大误差,为此王建华教授带领科技人员与中山大学电子系合作,经过艰苦努力,首次开发出了“微电脑胃电检测分析仪”,使胃电测量实现了自动分析,这项成果在全国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并获得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在他的带领下,脾胃研究所对胃肠运动方面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到多指标合参,到胃肠动力的研究,王建华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然而却是一条成功的路。王建华教授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近年,除进行脾虚本质的研究的同时,王建华教授又带领全所人员走上了脾胃虚实证研究的道路,使脾胃学说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王建华教授不但专心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他早期的研究多以分析方法为主,在深入开展脾胃学说研究中,他认识到中药药理的研究不能单纯是分析模式,而必须结合中医理论的特点,从整体方面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中药整体药理学的观点,首倡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并且为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摇旗呐喊,使得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到了今天的繁荣。王建华教授及其合作者,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成果,对四君子场、补中益气场以及健脾、化瘀、清热法则方药等在不同的层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补中益气汤对消化功能活动的调整作用研究”获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中药药理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性,这一研究方向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科研招标中去,相信不久的将来,复方的药理研究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王建华,男,江苏泰兴县人,1927年11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名誉主编,《生理科学进展》编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历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曾任广东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和广东省新药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专家库评审专家,《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主编,《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广州中医医大学学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1991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教学和研究工作50多年。早期从事中药麻醉研究,是我国中药麻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脾虚证辨证论治规律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脾虚证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和分析系统”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脾胃学说研究”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及厅局级成果奖多项。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8部。先后培养研究生47名,其中硕士生26名,博士生21名。1997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称号,1998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王华医学论文海安

河南省体委两次授予:省武术优秀人才“贡献奖”;省武术馆校建设“贡献奖”。惠州学院五次授予:教学优秀奖;先进工作者;德赛奖;优秀班主任。1、1976年—1992年,河南省信阳地区体校专职武术教练员,所训练的运动员:刘海波、朱月明、胡长顺等多人次在全国、全省武术比赛中获1—6名,奖牌共计40多枚。2、1993年—2003年,发表论文十二篇:《培养少儿武术运动员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浅谈全民健身与武术》;《武术专项技术练习对招商套路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素质特征及训练方法》;《谈武术教学中的膝关节损伤及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等。分别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学报”,“体育学刊”,“集美大学学报”,“福建体育学院学报”。《对藤球运动技术训练的探讨》,2005年 武汉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刊

千古一圣,王阳明:《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一位高僧告诉王华,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守仁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据考证,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据说他父亲王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带他去塞外,领略大漠的浩渺。这一次,王守仁诞生了第一个为国家效力的念头。不久之后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据查,发言者王守仁,此时十五岁。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终于作出了反应。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一时找不到称手的家伙),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平静地说道:“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 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道:“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将来努力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干什么?” “做圣贤!” 这次王华没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完了,完了,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小子手里了。”

1.《美国与萨摩亚争端》,《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2.《萨摩亚“共管”体制——19世纪末美英德一次失败的殖民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3.《评西方学者的“萨摩亚问题”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4.《罗伯特?史蒂文森与萨摩亚殖民争端:19世纪末叶欧洲殖民主义文化的另类声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5.《异质文化初次接触的启示——詹姆斯?库克之死个案研究》,《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6.《世界近代史背景下的殖民文化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7.《跨文化冲突的符号意义:以库克造访夏威夷为例——兼及民族文化意识的自觉性差异》,2007年“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国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8.译著:《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知识出版社2001年9月。9.专著:《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专著:《神圣的历史:古希腊神话诸神谱系图释》,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中华医学杂志王迁

没有特殊的东西就不用写。

1910年伍连德在报纸上曾发出成立医学会的倡议,1915年2月,国内各地医师31人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成立大会。推选颜福庆为第一任会长。会址定在上海。当时共有会员232人。11月,中英文并列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宣布学会的宗旨为巩固医家友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1916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伍连德为会长,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随即开展学术活动和组织工作,1917~1930年先后召开7届会员代表大会。1932年4月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1886年建立,首任会长为嘉约翰)举行联席会议,宣布两会合并,仍称为中华医学会。同年9月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九届大会),选举牛惠生为会长。当时会员已达15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学会迁往重庆,1947年迁回上海。学会自成立到1949年共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5次,成立的专科学会有内、外、妇、儿、医史、卫生等11个,出版了《惠嘉二氏内科要览》、《迈魏二氏外科手术》、《罗氏卫生学》、《高氏医学辞汇》等书籍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中华健康杂志》和《医文摘要》等期刊。此时会员人数已达3000余人。1950年中华医学会召开第16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全国卫生工作方针,修改了学会章程,选举傅连暲为理事长,总会会址由上海迁到北京。全国各省、自治区都设有分会。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加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华医学会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50年代中期,专科学会已增到15个,主医学期刊19种。1960年所有期刊因检查工作一度暂停,随后相继复刊。国际医学交往也有所增加。1956年第18届会员代表大会时,会员(包括中医105人)已达15218人。“文化大革命”中,学会组织遭到破坏,活动中断。70年代初,逐渐恢复。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学会的会务和学术活动有较大发展,这也是学会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仍是学会的主要任务。每年举全国性学术会议100个左右。学会还围绕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卫生工作的重点组织多学科、前瞻性的学术研讨,通过科学论证,提供决策建议和咨询。如对肝炎、肿瘤、性病等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民间国际医学交流也有较大发展,中华医学会与世界医学会及18个国际性专科学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同许多国家的医学会进行了友好交流。每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50多批,组织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20多批。学会每年在国内举的国际会议和双边会议10余个。学会对港澳地区交往非常密切。现又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台湾医学会、台湾医师公会、台湾全科医师会等学术团体都应邀来大陆访问,学会也派专家去台湾讲学。现有83个专科分会,50万名会员,下设部门16个,法人实体机构3个,另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合医学图书馆1个。全国共有会员25万人。各地市县分会386个、专科学会65个、学组139个。出版中华系列杂志417种,并有学会机关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学会设学术会务部、编辑出版部、继续教育部、对外联络部、科技咨询部、图书信息中心等事机构。台湾也设有医学会,出版两种刊物:《台湾医学会杂志》(月刊,1901年始刊)和《台湾医学会继续教育版》(月刊,始刊于1989年)。香港有香港医学会,为独立的组织,与中华医学会有杂志交换。澳门有中华医学会澳门分会。

侯宝璋侯宝璋(1893—1967),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文名:侯宝璋别名:字又我国籍:中国出生地:利辛县阚疃镇出生日期:1893年5月逝世日期:1967年3月12日职业:病理学家毕业院校:齐鲁大学医学院主要成就:病理学研究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代表作品:《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人物生平侯宝璋,幼年在家乡就读于私塾。由于受社会新思潮的驱使,少年的侯宝璋毅然离家出走,投身至社会的洪流中。因为经济来源中断,在安徽省怀远县他找到一所叫民康的教会小医院,在医院的化验室做帮工谋生,偶然的境遇竟决定了他一生的医学生涯。由于他工作优异,民康医院保送他入含美学校(相当于高中)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几位同学一起被校方开除。但校方宣布,如叩头悔过,便可复学。年轻气盛的侯宝璋宁愿失学也不叩头。被校方开除后只有再回民康医院仍在实验室工作。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刻苦自学,经常干到深夜时分。民康医院负责人见此情景,大为感动说:“侯宝璋这样的人,若得不到学习机会,太可惜了!”1916年,医院借给他少量的钱,将他保送至北平协和医学校学习。1918年,侯宝璋分班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年轻的侯宝璋在校期间极为努力,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艰苦,夏天他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了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条薄被。有人送来衣物,他拒不收用。1920年,侯宝璋毕业于该校并留校工作。在齐鲁医学院工作期间,侯宝璋成绩卓著。1926年,侯宝璋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柏林大学,他在LudwigPick的领导下,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病理学训练。1934年获罗氏基金的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国后出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侯宝璋,青年时代即热爱祖国,立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富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他早年就站在反帝反封建行列,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抗日救亡工作,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济南积极参加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的工作,并亲赴喜峰口等处战区支援群众性的抗日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负责和组织齐鲁大学医学院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侯宝璋出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在大后方,侯宝璋除在极为艰苦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还负责安排照顾当时香港沦陷后流亡大陆、在成都大后方借读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曾任港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港府医务总监及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的蔡永业(GeraldChoa)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侯宝璋与港大发生密切联系即始于此段时期。1938年,侯宝璋不畏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的艰难,亲赴贵阳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他关心祖国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成长,为祖国医学教育及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年由当时教育部任命为部聘教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作为知名的医学科学教育家和对中国医学史有造诣的专家而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聘请,赴美讲学沟通中美文化交流。1947年侯宝璋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去英国讲学并接受英国教育部聘请,从1948年起任香港大学战后复校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为港大医学院设计筹款重建了被日本占领军破坏的病理学馆,并建立了一所完整体制的教学科研为临床服务的病理学科大楼,用以与东南亚、日本及英美同行科学家进行学术及业务交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人物轶事基本介绍侯宝璋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2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曾留学美国、德国、英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齐鲁大学医学院代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代院长;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等专著及论文五十余篇。留校任职1916年,医院再次保送他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8年学校分班,他被分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被留校任职。1926~193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相继到德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学习工作。回国后即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齐鲁大学被迫迁至成都,他随校到成都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及主任,并代理齐鲁医学院院长,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讲学。1948年英国教育部聘请他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长。因国家病理学研究之需,受周恩来总理之聘,1962年终于回到北京,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教研室主任。与校长黄家驷合作共事。医学研究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国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以及中国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从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关系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证明了寄生物(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肝内可引起恶性肿瘤,阐明了此病与种族无关,与喜食生鱼者密切。他又是早期发现绒癌组织有自然消退现象者之一。并提出机体(子宫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绒癌机制。这些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病理学界广泛的重视。桃李满天下于1958年当选为伦敦(国际)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受聘于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香港大学于1961年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所著《实用病理组织学》(1939)一书,是中国首部病理组织学用书。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主要著作与国外病理学家合著有《胆汁性肝硬变》。他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发展中医学事业作过潜心研究,1942年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撰有《医学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写有《中国牙医史》,1954年发表《疟疾史》、《杨梅疮考》等文传奇一生石中宝璋人中骐骥古代齐鲁因杏坛弦歌、稷下先生等的流风余韵,故有苏辙“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这般感慨;至近代新式教育西风东渐,山东出现了“中国最老的大学”——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尤以医科见长”;齐大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生和医药学家,侯宝璋是济济多士中的杰出代表。幼年侯宝璋的文化启蒙是私塾先生。侯宝璋少时即心怀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他作别家人,独自步行至怀远,索性到当地一所慈善机构:教会办的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学技,一面谋生一面学习。境遇的驱使竟使侯宝璋与医学结下不解缘,并郑重选择了自己一生的医学生涯。侯宝璋卓尔不群的品行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使民康医院负责人大为感动,决定由医院留用并保送他入含美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保送至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若干同学一起被校方列入开除名单,但校方宣布:若认罪悔过,便可复学。侯宝璋是有不屈不侮、敢作敢当骨气的;他坚持认为申张正义,维护公理,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宁肯失学也不违心伏“罪”。因此被校方开除。侯宝璋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回到民康医院化验室。他白天勤恳工作,深夜发愤自学,朝乾夕惕,夙夜匪懈。1916年由民康医院借给侯宝璋少量的钱,再一次保送他入学至北平协和医学校,之后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被褐怀玉的侯宝璋勤勉奋励,品学兼优,而生活方面则含辛茹苦,自律简朴,夏天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净凉干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件薄被,别人送来衣物,他概婉言谢绝。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侯宝璋如切肤之痛,义愤填膺,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抗议并游行示威。济南学生迅速声援。侯宝璋积极参加了齐鲁大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学生游行示威请愿活动,激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侯宝璋以秀出班行的成绩和人品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又入侵华北,长城战争爆发。侯宝璋迅即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自报奋勇、不顾危险亲自奔赴喜峰口等战区支援军民抗日工作,救治伤病人员。1937年“7.7事变”后,侯宝璋随齐鲁大学迁校蓉城,他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教授,但生活甚为清苦;在抗战困难时期,侯宝璋尽其可能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有时是隐名向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38年正为抗日战争动荡和艰苦阶段,侯宝璋以公而忘私和献身医学的精神亲赴贵阳,参加贵阳医学院筹建并担任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华人子弟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侯宝璋热心奔走有关慈善机构,负责与教会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读。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侯宝璋为人休声美誉,守身如玉。老舍初到成都及从美国回北京经香港均住侯宝璋家中;老舍作品在美国出版事宜的信函、汇款,都是从美国寄给香港大学侯宝璋,再由他转北京老舍收。医学翘楚学科巨擘病理学是研究病因、发病过程及病变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与西医病理学二千多年中按照各自模式发展。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病理学在中国的发轫肇始于西医学的东渐西被。1934年,侯宝璋著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的《实用病理组织学》是中国病理学的肇端之作,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病理学的嚆矢。由R.W.Raven主编癌百科全书二卷中肝癌病理学一章为侯宝璋专著;他与英国肝病理学权威Cameron教授合著《病理学专论》系列的《胆汁性肝硬变》专著于1961年在伦敦出版。侯宝璋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关系研究、肝汁性肝硬变研究、绒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热病研究及中国医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学术贡献。1941年,侯宝璋发现一例来自山区的黑热病患儿,便两次在暑期翻山越岭,路远迢迢到四川西北部地区实地调查、研究黑热病传染媒介白蛉子的分布和利什曼原虫感染流行病学。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侯宝璋以坚持开展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倡导学术风气做出了榜样。他的研究成果见诸美、英、日本等病理学杂志。侯宝璋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名和声誉。1948年,侯宝璋接受英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出任香港大学二战结束复校后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1958年他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当选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主席团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委员;他是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当局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3年1月26日,从香港回到北京的侯宝璋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首先与侯宝璋亲切握手致意。一同受到接见的其他著名科学家还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黄家驷等。1964年12月2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亲切接见了侯宝璋等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位委员。1967年,侯宝璋逝世后,CANCER癌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学贯中西一代宗工“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齐鲁雄藩泱泱大风”,“汲外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为国造英雄”,齐大校训校歌营造了那个时代——齐大医学院黉门学人科学救国的精神和为国成才立业的氛围。1921年齐鲁大学成立医学编译部,医学院各科教授、主任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侯宝璋崭露头角,作为青年教师中佼佼者参加了医学编译部工作;是年4月齐大医学院创办《齐鲁医刊》,侯宝璋兼任编辑。该刊是现代医学的渊薮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声迄四海,影响甚大。1926年,侯宝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继之赴德国柏林大学,在LudwigPick教授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深造和研究;1932年齐大学报改版更名为《齐大季刊》,侯宝璋兼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六编委之一;1934年,侯宝璋获罗氏基金资助赴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留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46年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他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1947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国讲学。侯宝璋还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学者,尤其对中国医史研究前无古人,自成一家。开西医学之风后,能用现代医学病理学科学观研究中国医史著述斐然的学者,惟侯宝璋斗南一人。他医史研究的一项工作是在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中搜寻有关疾病的记载和描述,黄卷青灯,博观经典,进而用现代医学作出科学结论。如《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1942),侯宝璋研究了文献记载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病状,认为司马相如身患糖尿病。他还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疟疾病状的诗辑录成册,独辟先河,开物成务。侯宝璋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和《实用病理组织学》专著现珍藏陈列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展览厅、山东大学博物馆第二展厅等处。侯宝璋是一位文理贯通、博学多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与齐鲁大学文学院诸教授时相过从,攀今览古,成金兰之契,如老舍、顾颉刚、钱穆、吴金鼎、商承祚等。他善于以医学切磋文学艺术,又以文化研究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鉴借和沟通使侯宝璋还与关山月、黎雄才、赵望云等成为笙磬同音、心照神交,彼此汲取精神创作营养的契友。关山月曾在《羊城晚报》撰文道:“侯宝璋教授善于从画面构思和笔法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使画家从中获益良多。”1986年,关山月为“侯老逝世二十周年”赋诗一首,“怀念侯宝璋教授”:“乱世逢知己,蓉城谊最亲。多才为世重,濡沫见情真。博学兼迷画,崇文更爱人。春晴思故旧,闻笛倍伤神。”吟诗思人,兹情兹意,可见侯宝璋的博学多才、崇文爱人不仅在医学界,而且在文化界所确立的地位。侯宝璋以经师人师、道业出众闻名。他善于把“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精湛地融会于教学之中,而俾众受用终生。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就某种复杂的病理理论和现象,他可以驾轻就熟地用一、二句谚语、典故加以精辟概括,画龙点睛,揭示真谛,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深为师生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集聚同一校园上课。一天下课前一二分钟,侯宝璋忽来兴致,笑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请君试对,上联为:“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学生们击节称赏,凝思默虑。此事被《新民报》记者披露公开征对,便有几则应征联相对。“校名联”诸类俯拾即是,病理学家侯宝璋深厚文化功力略见一斑。如_如璋赤心报国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大医学院及齐鲁医院在当时国内规模可观;各学院教授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安居乐业。校方就是否迁校问题举棋不定。齐大董事长孔祥熙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和抗日大局,也为齐鲁大学的荣誉,齐大应迁校四川。当时包括侯宝璋在内的齐大医学院诸位教授已接到有关医院、大学的邀请,或留守济南,不随学校入川。大搬迁,蜀道难,教学科研医疗生活条件毫无保障地迁徙办学将何等艰辛。侯玉璋却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那极端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与齐鲁大学同在。他负责组织齐大医学院师生和重要设备仪器标本的转移工作,与大家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威望素著、令闻嘉誉的侯宝璋对齐大医学院师生确实起到了稳定、凝聚人心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作为著名教授入川也对齐大医学院的学术地位起到了维护和加强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宝璋应邀赴美国、英国讲学。美国及台湾学术机构和大学向他发出了聘请,但他均未应允,他选择了香港大学。1949年10月1日,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站立起来,侯宝璋欢欣鼓舞,他心系北京。1952年,侯宝璋将次子侯健存由香港大学送回内地工作,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医学卫生建设事业。1955年,侯宝璋组织香港大学英籍教授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接待盛德懿范1957年,侯宝璋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病理学会成立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翌年,经侯宝璋安排促成国际著名病理学家、肿瘤病理学权威韦礼士教授(Prof.R.A.Willis)访华。在1960年前后,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邀请,侯宝璋第三次赴内地进行病理学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侯宝璋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北京。为了排除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特务的加害,绝对保证侯宝璋的生命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缜密周到的安排;侯健存从英国回国协助;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内地专人负责。侯氏父子是在夜间由海路护送至澳门,并得到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等亲自臂助,经拱北海关进入内地。在侯宝璋未安全顺利进入内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将周恩来总理已亲自签署的任命侯宝璋为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电稿暂作保密。侯宝璋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侯宝璋抵广州后受到陶铸、张治中等热烈欢迎和接待。他在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余生贡献给祖国”。回到北京后,周恩来、邓颖超接见了侯宝璋及家人,并在中南海西花厅设家宴款待。陈毅、童小鹏、费彝民在座。周恩来尊称侯宝璋为“侯老”;总理说:“侯老,对你们在这个困难时期回来,我十分饮佩!”“我们闭关自守多年,对外面科技发展、进步很少了解,侯老这次回来可以引进医学新科技,引进人才。”侯宝璋归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实验标本及数百份图片资料;他一手建立起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侯宝璋参加社会活动中也包括了文学艺术欣赏与收藏。老舍曾为侯宝璋赠诗一首:“余钱买字画,斗室傲云烟;心悦为珍品,神游乐自然。”又题道:“幼我兄与予有同嗜,余钱辄换字画,悦心则取,不以真伪年代多自萦绕。”侯宝璋对祖国文化遗产爱护备至,竭尽所能?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书画、善本古籍等珍贵文物。他从香港回北京后将其钟爱之物先后分五批尽赠国家故宫博物院珍藏。倾其有而付出,又倾其有贡献祖国,这就是侯宝璋这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贻厥后人的盛德懿范。社会贡献英国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关于“侯宝璋”辞条中指出:侯宝璋“30年代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在肝脏病与肿瘤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提出并证明了华支睾吸虫寄生与肝癌发生的关系。60年代和英国卡梅伦(RoyCameron)教授合著《胆汗性肝硬变》。他对考古学及中国医学史也有研究,发表有关论述十余篇。”人物履历1893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1908年安徽怀远县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1909年怀远县含美学堂学习1912年南京金陵大学医预班学习1916年北平协和医学院(PUMC)学医1918年分班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学习1920年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校毕业留校工作192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校病理系进修1926年德国柏林大学病理学系培训深造1934年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访问学者1935年山东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组织齐鲁大学医学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1938年华西齐鲁联合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兼中央大学病理学部聘教授。贵州筹建贵阳医学院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

现在投稿是不需要介绍信的。写好就可以直接投稿了。

  • 索引序列
  • 王华医学论文
  • 王小华医学论文
  • 王建华医学论文
  • 王华医学论文海安
  • 中华医学杂志王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