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论文选题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论文选题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一、引言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1自然辩证法(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2化学哲学(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四、结束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参考文献[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自然辩证法 内容提要 “理论”、“事业”和“学科” 是不同的三个概念,历史上的确 存在一种由恩格斯开创的“自然 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当代亦存 在一项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为领导核心的“自然辩证法事业 ”,但不存在一门“自然辩证法 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 ”不如过去景气,主要原因是缺 乏自主发展,它所应当重点发展 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 会学和科学史四大学科均有不尽 人意之处。学科要发展需要有范 式,建立范式是学科自主发展的 前提,而不自主发展就永远不可 能有进步。 想要对自然辩证法说点什么,首 先需要说明“自然辩证法”指的 是什么,因为这个词的所指现在 并不很清楚,人们的看法也相当 不一致。 给人的印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学 科。第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哲 学卷》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 分支学科;第二,高等院校哲学 系设有自然辩证法专业,社科院 的哲学研究所设有自然辩证法研 究室;第三,业已存在大量自然 辩证法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硕 士、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导师 ,硕士点、博士点。有理论体系 ,有编制,有专业人员,这象一 门学科。 但是,注意到如下情况问题就不 是那么简单了:第一,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还要出版《自然辩 证法百科全书》,如果比较一下 两书各自所涉及的领域,人们会 发现,《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要 大得多,它差不多是一部小型的 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就此而言, 说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很不恰当;第二,国家教委规定 ,“自然辩证法”课是理工农医 科高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 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因此 ,不仅哲学系,而且几乎所有的 理工科院校都设有自然辩证法教 研室,这些教研室是自然辩证法 专业人员的主要所在地,但直接 任务是教“自然辩证法”这门必 修课,如果这门必修课取消,那 这些教研室全都会取消,因此, 大量专业人员的存在亦不能保证 自然辩证法作为学科的地位;第 三,作为专设职称、有授学位资 格的专业,“自然辩证法”已改 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还可以注意到,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同其他学术团体不一样, 它是一个局级的事业单位,它除 了负责组织几十个领域各异的专 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外,还促进 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盟,关注现 实的社会经济问题。 除了外在形式、体制上的复杂性 外还可以注意到内容方面的复杂 多样性。一方面,无论在《中国 大百科全书》中,还是在《自然 辩证法百科全书》中,绝大部分 条目都是自然科学的,很难说哪 些条目是真正属于自然辩证法独 有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边 缘学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 ,都投奔到自然辩证法的门下, 它涉及的领域之广阔,研究的课 题之多样,堪称一绝。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怎么 可以泛泛地谈论自然辩证法呢? 我想首先对“理论”、“学科” 和“事业”作一个区分。很显然 ,一个理论并不构成一门学科, 理论只能是学科中的理论,一门 学科是由许多理论组成的。中国 学术界有一些人不想作艰苦的研 究工作,却整天热衷于发现新学 科,他们因而总把出现一个新理 论说成是出现了一个新学科。他 们不懂得,学科必须有历史,有 代表人物,有经典著作,总归一 句话,必须有范式,有共同体成 员的累积性工作。把一个理论说 成一门学科是好大喜功,投机取 巧,把一个理论当成一门学科那 是误解。 一个事业也与一门学科不同。首 先它不一定是学术性事业,例如 南水北调;其次,某个学术性事 业不见得只发展一门学科,它很 可能是同时支持几门学科,例如 某些基金会;再次,即使专门支 持某个学科,它的性质也与直接 从事该学科的研究不同,例如某 学术基金会,除了资助学术外, 还要完成资金提供者要求作的有 关工作。 在我看来,有作为理论的自然辩 证法,有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 ,但没有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 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 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 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 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 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 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 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 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 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 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 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 入歧途。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 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 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 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 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 、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 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 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 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 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 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 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 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 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自然辩证法其次是指在我国以中 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领导核心 的一项学术事业,它有如下活动 :第一,促进联盟(自然科学与 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有许多专业委员会(什么什么哲 学委员会)实际上属于这种性质 ,主要由科学家组成;第二,研 究社会经济现实的宏观问题,如 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为政府出 谋划策;第三,支持与自然科学 综合研究有关的学科发展,这些 活动总起来看,是一项宏伟的事 业;特别是它使那些或是新兴的 或是力量薄弱的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得以成长发展。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意 在表明该学科由恩格斯开创,但 恩格斯所创是一个自然哲学理论 ,它是自然哲学学科漫长历史发 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理论,它并 未开创一门新学科。而且,现今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学科来对 待的人加进这个学科的很多内容 ,是恩格斯根本没有涉及的,倒 是从其他新学科中借来的。把从 各学科借来的东西拼在一起,叫 做自然辩证法学科是不合适的。 原本意义上的自然辩证法是理论 不是学科,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事 业中出现的各学术研究总起来不 是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的拼 接。 把开设“自然辩证法”课作为学 科存在的依据是不恰当的。作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主要以《 自然辩证法》为兰本进行讲授, 现在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教师为 了使课上得生动,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 观、认识论,往往在广泛的知识 背景中去讲授,但不能认为这广 泛的知识背景构成了一门独立的 学科。 本文所谈的“自然辩证法”,主 要指自然辩证法事业。 近些年自然辩证法事业不如过去 那么景气了,这有两个含义:其 一,过去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热 情支持,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 跃参加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这 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是必然的、可 以理解的,因为那时候,科学界 刚刚复苏,重视自然辩证法事业 象征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现在 ,科技已经自主的发展起来,人 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 不可能还围在自然辩证法周围, 自然辩证法也该自主发展了。 第二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恰恰是就 自然辩证法的自主发展而言的。 从自然辩证法事业所承担的三大 任务来看,自主发展意味着发展 有关的学科,但有关的学科发展 得不如人意。 首先一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自然 辩证法事业应重点发展哪些学科 ?很多人的想法是:当然是发展 自然辩证法学科! 前面说过,自然辩证法根本不是 一个学科,如何把它当学科发展 呢?一个科学共同体在一个范式 之下作累积性工作,才能推动学 科的发展,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 学科中,既没有范式,又没有累 积性,许多人在创体系,建范式 ,表明还处在前科学阶段。 许多人是把事业当成了学科,这 样的误会的一个后果是力图将处 在事业之中的所有项目都纳入一 个框架之内,这样形成的学科支 离破碎,无统一性,谈不上进步 。 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学科,而是 几个学科的简称,这已经获得一 定程度的公认。教委把它改成“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 究会把它改成“自然哲学、科学 哲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 法通讯》把它改成“科学史、科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 我相信,自然辩证法事业应重点 发展哪些学科的问题可以回答了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 会学和科学史应该是自然辩证法 事业大力发展的四大学科

自然辩证法医学论文选题

1.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2.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3. 基督教与科学4. 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之伦理考量5. 现场技术研发的若干问题6. 论科学精神7. 论技术异化8. 论科学迷信9. 科技发展与当代人的心理问题10. 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11. 阴阳五行学说与希腊原子论12. 李约瑟难题及其他13. 数学、逻辑方法与人类的认识14. 中西知识及人才观比较15. 论当代不可知论如果满意请选为满意回答

自然辩证法 内容提要 “理论”、“事业”和“学科” 是不同的三个概念,历史上的确 存在一种由恩格斯开创的“自然 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当代亦存 在一项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为领导核心的“自然辩证法事业 ”,但不存在一门“自然辩证法 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 ”不如过去景气,主要原因是缺 乏自主发展,它所应当重点发展 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 会学和科学史四大学科均有不尽 人意之处。学科要发展需要有范 式,建立范式是学科自主发展的 前提,而不自主发展就永远不可 能有进步。 想要对自然辩证法说点什么,首 先需要说明“自然辩证法”指的 是什么,因为这个词的所指现在 并不很清楚,人们的看法也相当 不一致。 给人的印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学 科。第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哲 学卷》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 分支学科;第二,高等院校哲学 系设有自然辩证法专业,社科院 的哲学研究所设有自然辩证法研 究室;第三,业已存在大量自然 辩证法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硕 士、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导师 ,硕士点、博士点。有理论体系 ,有编制,有专业人员,这象一 门学科。 但是,注意到如下情况问题就不 是那么简单了:第一,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还要出版《自然辩 证法百科全书》,如果比较一下 两书各自所涉及的领域,人们会 发现,《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要 大得多,它差不多是一部小型的 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就此而言, 说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很不恰当;第二,国家教委规定 ,“自然辩证法”课是理工农医 科高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 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因此 ,不仅哲学系,而且几乎所有的 理工科院校都设有自然辩证法教 研室,这些教研室是自然辩证法 专业人员的主要所在地,但直接 任务是教“自然辩证法”这门必 修课,如果这门必修课取消,那 这些教研室全都会取消,因此, 大量专业人员的存在亦不能保证 自然辩证法作为学科的地位;第 三,作为专设职称、有授学位资 格的专业,“自然辩证法”已改 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还可以注意到,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同其他学术团体不一样, 它是一个局级的事业单位,它除 了负责组织几十个领域各异的专 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外,还促进 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盟,关注现 实的社会经济问题。 除了外在形式、体制上的复杂性 外还可以注意到内容方面的复杂 多样性。一方面,无论在《中国 大百科全书》中,还是在《自然 辩证法百科全书》中,绝大部分 条目都是自然科学的,很难说哪 些条目是真正属于自然辩证法独 有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边 缘学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 ,都投奔到自然辩证法的门下, 它涉及的领域之广阔,研究的课 题之多样,堪称一绝。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怎么 可以泛泛地谈论自然辩证法呢? 我想首先对“理论”、“学科” 和“事业”作一个区分。很显然 ,一个理论并不构成一门学科, 理论只能是学科中的理论,一门 学科是由许多理论组成的。中国 学术界有一些人不想作艰苦的研 究工作,却整天热衷于发现新学 科,他们因而总把出现一个新理 论说成是出现了一个新学科。他 们不懂得,学科必须有历史,有 代表人物,有经典著作,总归一 句话,必须有范式,有共同体成 员的累积性工作。把一个理论说 成一门学科是好大喜功,投机取 巧,把一个理论当成一门学科那 是误解。 一个事业也与一门学科不同。首 先它不一定是学术性事业,例如 南水北调;其次,某个学术性事 业不见得只发展一门学科,它很 可能是同时支持几门学科,例如 某些基金会;再次,即使专门支 持某个学科,它的性质也与直接 从事该学科的研究不同,例如某 学术基金会,除了资助学术外, 还要完成资金提供者要求作的有 关工作。 在我看来,有作为理论的自然辩 证法,有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 ,但没有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 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 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 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 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 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 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 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 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 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 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 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 入歧途。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 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 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 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 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 、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 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 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 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 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 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 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 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 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自然辩证法其次是指在我国以中 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领导核心 的一项学术事业,它有如下活动 :第一,促进联盟(自然科学与 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有许多专业委员会(什么什么哲 学委员会)实际上属于这种性质 ,主要由科学家组成;第二,研 究社会经济现实的宏观问题,如 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为政府出 谋划策;第三,支持与自然科学 综合研究有关的学科发展,这些 活动总起来看,是一项宏伟的事 业;特别是它使那些或是新兴的 或是力量薄弱的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得以成长发展。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意 在表明该学科由恩格斯开创,但 恩格斯所创是一个自然哲学理论 ,它是自然哲学学科漫长历史发 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理论,它并 未开创一门新学科。而且,现今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学科来对 待的人加进这个学科的很多内容 ,是恩格斯根本没有涉及的,倒 是从其他新学科中借来的。把从 各学科借来的东西拼在一起,叫 做自然辩证法学科是不合适的。 原本意义上的自然辩证法是理论 不是学科,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事 业中出现的各学术研究总起来不 是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的拼 接。 把开设“自然辩证法”课作为学 科存在的依据是不恰当的。作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主要以《 自然辩证法》为兰本进行讲授, 现在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教师为 了使课上得生动,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 观、认识论,往往在广泛的知识 背景中去讲授,但不能认为这广 泛的知识背景构成了一门独立的 学科。 本文所谈的“自然辩证法”,主 要指自然辩证法事业。 近些年自然辩证法事业不如过去 那么景气了,这有两个含义:其 一,过去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热 情支持,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 跃参加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这 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是必然的、可 以理解的,因为那时候,科学界 刚刚复苏,重视自然辩证法事业 象征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现在 ,科技已经自主的发展起来,人 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 不可能还围在自然辩证法周围, 自然辩证法也该自主发展了。 第二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恰恰是就 自然辩证法的自主发展而言的。 从自然辩证法事业所承担的三大 任务来看,自主发展意味着发展 有关的学科,但有关的学科发展 得不如人意。 首先一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自然 辩证法事业应重点发展哪些学科 ?很多人的想法是:当然是发展 自然辩证法学科! 前面说过,自然辩证法根本不是 一个学科,如何把它当学科发展 呢?一个科学共同体在一个范式 之下作累积性工作,才能推动学 科的发展,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 学科中,既没有范式,又没有累 积性,许多人在创体系,建范式 ,表明还处在前科学阶段。 许多人是把事业当成了学科,这 样的误会的一个后果是力图将处 在事业之中的所有项目都纳入一 个框架之内,这样形成的学科支 离破碎,无统一性,谈不上进步 。 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学科,而是 几个学科的简称,这已经获得一 定程度的公认。教委把它改成“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 究会把它改成“自然哲学、科学 哲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 法通讯》把它改成“科学史、科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 我相信,自然辩证法事业应重点 发展哪些学科的问题可以回答了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 会学和科学史应该是自然辩证法 事业大力发展的四大学科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以下内容:

[1]夏承伯.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2]李坚.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杨广明.黑格尔自然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郭延龙.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5]崔艳英.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山西大学,2020.

[6]燕京.现代技术风险的认识论探究[D].内蒙古大学,2020.

[7]吴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0.

[8]陈雅.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20.

[9]张轩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喀什大学,2020.

[10]刘燊.具身—生成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1]张文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浙江工商大学,2020.

[12]王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3]郑辉荣.当代知识论中“理解”的本质与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4]王佳靖.萨特的马克思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5]黄自立.《反杜林论》的汉译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哲学治思[D].,2019.

[16]黄晟鹏.“天才”概念的实在与建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7]韩璐.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劳动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8]张静.恩格斯科学观研究[D].大理大学,2019.

[19]何剑烁.唐·伊德的技术文化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0]彭志恩.物质实践世界—对马克思哲学三个基础范畴的一种理解[D].,2019.

[21]冯珊珊.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2]刘冠帅.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3]刘力源.恩格斯思维理论的当代发展[D].吉林大学,2019.

[24]舒心心.马克思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5]秦浩.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6]倪山川.当代科研游戏的证伪问题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7]王娜.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8]万舒全.整体工程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9]苏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0]刘韶光.恩格斯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论文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一、引言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1自然辩证法(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2化学哲学(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四、结束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参考文献[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自然观的产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个基本发展阶段,而医学也相应地有巫术医学、经验医学、生物医学、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四个发展阶段。作为现阶段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加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此模式的产生也与自然辩证法密不可分。首先,新的医学模式包含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仍然坚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作为生物首先是以一种物质存在,人同时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也是一种物质存在,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见新医学模式既以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了可知论。确实,现代医学的进步已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眼界,从宏观到微观我们对自己身体、对自然界的认识已有了长足进步,同时随着一些人文科学的发展,我们也日益认识到了社会文化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到了社会的物质存在性。其次,新的医学模式也体现了统一的观点。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同样具有统一性。不同的人由相同的元素构成,也具有相同的组织、器官、系统,甚至有相似的外形,同一社会文化熏陶下的人具有相似的行为方式,甚至不同文化中的人都可有相似的行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个体的人同时受到遗传与变异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因而使得人具有了多样性与统一性。另外,新的医学模式也体现了系统论。作为物质存在的人与社会,同时也具有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的特点:第一,这种系统是现实存在中的系统,同一社会中的许多人构成系统;许多种社会也构成系统。这些系统均为客观存在。第二,系统具有整体性。同一社会中的许多人构成—个整体,这个整体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制度。而多个社会构成的系统也是整体,这形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些行为特征。第三,系统具有制约性。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受着社会的制约。第四,系统由各具特定属性的要素所形成的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对于社会与人这就是不同的社会结构。第五,系统的结构特点决定其功能。不同的人因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地位。第六,系统存在于环境之中。人类社会同样与自然界密不可分,可见新的医学模式同时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这无疑是系统论的体现,也是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的体现,同时反映了医学知识结构的—个巨大进步。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认识新医学模式的同时,同样应当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在这一模式中的体现,因为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将发展出更加适合社会、更加适合人的新医学模式,而深刻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精髓是指出新医学模式的基础。我们医务工作者都应该用新的医学模式来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工作,避免单一、片面的看待每个医学问题,应将自然辩证法的普遍原理应用于其中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方面: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其中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而医学是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医学与哲学都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在我们呼唤“索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德育教育,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形下显得更为重要,探讨医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就有着更深刻的意义。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扩展资料:

医疗实践不应该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因为每个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病情,疾病所致功能障碍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同因此每个患者的治疗都应具有其个性及特殊性,而且每个患者的治疗中都有旧矛盾的解决,新矛盾的产生,需要不断地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

因此医疗的实践不仅是操作技术,而且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如果我们把医学实践作为一项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我们就需要辩证思维。另外,临床实践证明,对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检查和认定,对病因的探索与分析,虽然是医疗实践的深化,但绝不是全部医疗过程的终结,因为对于具体的疾病来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依据其病理变化的时间和程度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因此,对于疾病的认识还需要做动态观察,不断去认识新的变化的现象,并将这些现象纳理性的辩证思维过程中去,得出正确的诊治计划。

药学与自然辩证法论文

古今用于表达天人哲学关系的常用词语有:天人合一、天人之分、天人感应、天人互泰、天人合德、天人互益等。

自然辩证法——技术时代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从“松花江污染事件”说起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许,地处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确保哈尔滨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哈尔滨因此全市停水四天。随着污染带的移动,沿岸所有城市无不严阵以待,高度戒备。由于污染带将留入俄罗斯,此事甚至使得外交部官员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希望不会因此影响中俄关系。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事情还在继续发展。谁也不曾预料到,在2005年的岁末会出现这么一件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如此关注的大事。它的出现,再一次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身处于技术时代,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发展?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20世纪40年代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论”引出的发展观。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它的核心观点是:①工业化是经济活动的中心;②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志;③GDP是发展的首要标尺;④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第二阶段:发展=经济+自然,即“增长极限论”表达的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增长极限论”,警告人类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它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性质,极限为一百年。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增长极限论较之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第三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即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这种观点,一是揭示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二是提出了代际公平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三是提出了代内公平发展,满足本地需要而不能削弱别地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下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第四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即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但仅仅强调当代与下一代的关系——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而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化、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而且包括人的发展。综合发展观强调了各种协调,但没有考虑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第五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发展观的结合。以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标志,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综观国际上发展观经历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个“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人存在。三种形态意味着三种需要,作为“类存在”,要有满足生存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作为“社会存在”,要有满足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作为“个人存在”,要有满足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据、发展的目的。把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发展的水平。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改革发展体制。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是发展价值主体是谁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说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是人的文明的全面发展。“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协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经济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协调”是一种状态,一种“和谐”的状态,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续。“协调”也是一种行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只有不断地“协调”,经济发展才不会大起大落。“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观。吸收这一重要观点作为自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必须的。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和保障,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层面,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主张建立和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公平性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横向代内公平和纵向代际公平;其持续性,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其共同性要求全球共同面对和配合行动,履行优化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机论自然观、系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现代有机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遵循人与自然和揩和环境公正的伦理准则。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片面追求高GDP,忽视环境影响,忽视人类本身,只会使得类似哈尔滨停水四天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当记者问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您是如何看待这次松花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省长答:“我想,这一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其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如果不彻底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这种污染的现象不会是最后一次。”笔者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以下内容:

[1]夏承伯.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2]李坚.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杨广明.黑格尔自然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郭延龙.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5]崔艳英.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山西大学,2020.

[6]燕京.现代技术风险的认识论探究[D].内蒙古大学,2020.

[7]吴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0.

[8]陈雅.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20.

[9]张轩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喀什大学,2020.

[10]刘燊.具身—生成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1]张文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浙江工商大学,2020.

[12]王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3]郑辉荣.当代知识论中“理解”的本质与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4]王佳靖.萨特的马克思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5]黄自立.《反杜林论》的汉译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哲学治思[D].,2019.

[16]黄晟鹏.“天才”概念的实在与建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7]韩璐.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劳动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8]张静.恩格斯科学观研究[D].大理大学,2019.

[19]何剑烁.唐·伊德的技术文化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0]彭志恩.物质实践世界—对马克思哲学三个基础范畴的一种理解[D].,2019.

[21]冯珊珊.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2]刘冠帅.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3]刘力源.恩格斯思维理论的当代发展[D].吉林大学,2019.

[24]舒心心.马克思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5]秦浩.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6]倪山川.当代科研游戏的证伪问题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7]王娜.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8]万舒全.整体工程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9]苏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0]刘韶光.恩格斯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自然辩证法与医药学论文

维普查找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里边随便找★★★我是工程类课程老师,不是代写论文的,仅仅提供资料并进行探讨而已.★★★★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索取全文参看搜索结果如:1.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总目录 被引次数:32次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3年 第12期67自然辩证法研究第9卷第12期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在论量子力学解释群的逻辑与哲学分析霍伊尔和他的稳恒态宇宙科学革命与现代反科学思潮地理思维模式及其变化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脲酶·方法论李远哲教授的道路和思想科 ... 《自然辩证法研究》lG93年总目录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问题及其对策 龚建桥邹删刚杨佐仪(1993 ...2. 大调整时代的自然辩证法——“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刍议 被引次数:9次张明国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年 第01期关于自然辩证法 ,他强调要在 2 1世纪里“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由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处于这个时代中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问题。1 现状与问题迄今为止 ,自然辩证法的教育与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如基本确定 ...3. 重建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 被引次数:4次吕乃基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 第12期走向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将面临三大挑战:高科技、后现代哲学以及新的社会实践。这三大挑战同时指向现有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块:即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1 高科技的挑战21世纪的科学将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进:宇宙起源和比夸克更深层次的 ...4. 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被引次数:2次贾玉树 陈北宁 文献来自: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年 第01期早在自然辩证法从恩格斯头脑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客观化为一个物质性文本时 ,当代哲学就已经在酝酿一个根本的转向。现代科学征服自然界就像我们的先民曾经驯养野生动物一样 ,整个自然界这头特大的猛兽在科学家有条不紊的驯服操作中 ...5. 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被引次数:3次曾国屏 文献来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1期※本文系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25周年会议的发言。一、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连续发表了多篇回顾20世纪并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的文章。例如,他在《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P41 ...6. 《自然辩证法概论》基本思想与使用建议 被引次数:4次文献来自: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2一习教材基薄蹲匀槐缰しǜ怕邸坊�舅枷胗胧褂媒ㄒ?lt;正>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7. 自觉迎接自然辩证法的范式转换 被引次数:7次刘啸霆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年 第01期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从“文革”后成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算起 ,已经二十个年头 ,刚好在新的世纪里进入第三个十年。我借用这个数字是想说明 ,恰恰是在这三个十年里 ,大约每十年自然辩证法都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如今 , ...8. 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被引次数:6次梁立明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2年 第08期《自然辩证法研究八以下简称《研究门是中国自1985年创刊时,研究。为季刊,1986年起改为-”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涉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 双同刊、六年34期共发表学术论文309篇。自1991技术哲学各领域的综 ...9.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被引次数:1次翁翼飞 张麟 文献来自: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1期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of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 ...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总目录 被引次数:6次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1年 第12期德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总目录科学技术伦理学的若干概念问题关于日本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借鉴评当代三种技术社会观关于走中国自己的高技米发展道路的息考技术评估中的若干问题 邱仁宗(199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一、引言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1自然辩证法(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2化学哲学(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四、结束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参考文献[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中国知网 关键字 一搜 出来N多 要会用数据库啊

  • 索引序列
  •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论文选题
  • 自然辩证法医学论文选题
  •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论文
  • 药学与自然辩证法论文
  • 自然辩证法与医药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