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经方治疗情志病论文

经方治疗情志病论文

发布时间:

经方治疗情志病论文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现代应用】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是本方应用的重点。如癔病(癔病性失音、癔病性泄泻、癔病性黑朦症等)、癫痫、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小儿夜惊症、小儿夜啼、梅核气、小儿多动症、神经性厌食、癫痫性痴呆、神经衰弱、严重失眠、夜游症、郁证等。2. 以痉挛性发作为特征的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痉挛性咳嗽、阵发性头摇不止、外伤后痉挛、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硬化并震颤麻痹、胃痉挛、四肢肌痉挛、子宫痉挛等。3.其他疾病。如盗汗、更年期综合征、经前紧张症、小儿遗尿等。【经验参考】本方在情志病中运用的机会比较多。这类疾病的情感色彩较为浓厚,表现也多样化。或喜、或悲、或笑、或泣,可谓嬉笑怒骂皆可见之。其程度也轻重不一,轻者可小声哭泣,痛苦不寐。甚者可狂躁叫骂,哭天喊地。也可表现为紧张的状态,包括精神上的紧张和肉体上的紧张。精神上的紧张如或烦、或惊、或悸、或怯、或失眠等;肉体上的紧张如全身的阵发性痉厥和局部的抽搐。其发作可有诱因,其人高度敏感,可因一点小事刺激而发作,也可无故发病,难以自制。本方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可使过敏的、紧张的、兴奋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在这方面,医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岳美中医案集》记载了岳老以本方治一男一女两例脏躁病。矢数道明以本方治一 17男健壮男子患郁病,每日发呆,尤任何欲求,完全处于忧郁状态。—到午后四时,即独自入—室,无故悲哀,潸潸泪下,持续—小时许,方能停止,再从室内出来。腹部坚硬如板且紧张。投本方两个月哭泣停止,逐渐恢复健康(《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87,78)。周勤芳等以本方治疗歇斯底里精神性发作25例,均获痊愈(中医杂志,1960;2:32)。在精神分裂症方面,黄文东以本方加龙骨、牡蛎治疗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7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2;6:273)。程门雪十分推崇甘麦大枣汤,认为这是一张治疗心神不宁的有效好方,并与百合地黄汤合用。成药脑立静就是由本方加上维生素类组成的。本方在儿科也有广泛应用。《勿误药室方函口诀》载本方用于小儿啼泣不止者有速效。《方舆辊》载治一小孩昼夜啼哭不止,用甘连紫丸、芍药甘草等无寸效,试与甘麦大枣汤,一二日而止。自是以后,用治小儿啼哭甚多。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所土之小儿夜啼,为非发怒性。孙浩治一患小儿多动症的9岁男孩,表现为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好做小动作,甚至在室内外走动。患儿体瘦神旺,寐则易醒,纳少便干,脉弦数,舌红,舌中心见微薄白苔。予甘草10g、淮小麦50g、大枣10枚。先将淮小麦洗净,冷水浸泡2小时,煎煮至麦熟,再人甘草、大枣同煎。煎至枣烂易于去皮始可。令患儿饮汤食枣,上下午各一次。连用3个月而渐安(中医杂志,1994;1l:696)。另外,本方还加味用于小儿遗尿(加桑螵蛸、菟丝子、益智仁)、小儿盗汗、小儿厌食等。治疗小儿蛲虫病,用本方内服,配合外用雄黄粉撒于肛门,少则一次,多则三次可愈。本方证以精神上的悲伤为主,可伴有躯体上的“数欠伸”,但并非必见。“数欠伸”是频频呵欠与伸懒腰之义,是精神疲倦的表现。当然,也可引申为不随意的强迫性运动。临床上以女性及小儿多见,女性体质及女性性格的男子也多有应用的机会。适于本方证的患者,其人平素多有颜面带哭貌,性情不开朗,抑郁,忧闷,易于落泪。当精神症状不典型时这些可作为用方参考。患者的体质多虚弱,症状多急剧,腹诊多有腹直肌拘急的征象。《皇汉医学》说“本方以有甘草大枣,于腹证上是右腹宜肌挛急。若有此腹证,不问老少男女,与本方颇佳。”本方所主之“脏躁”为情志病,因此应辅以相应的心理疏导与暗示,以增强疗效。在剂量上,方巾甘草大剂可用至30g。张常春认为甘草用15 8以上方能提高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4;7:25)。南通精神病防治院报道甘草用25~45g,疗效尚好(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8;1:65)。小麦可用至60~100R,大枣用至30g。【原文点睛】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六条)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注论精选】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等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千金》有加甘竹根、麦冬二味,治产后虚烦及短气者,名竹根汤。又有竹叶汤、竹茹汤,并以此方为主,加入竹及麦冬、姜、苓,治产后烦。夫悲伤欲哭,数欠伸,亦烦象也。依全书通便,此方当名小麦甘草汤,或麦甘大枣汤亦得(《经方例释》)。尾台榕堂:脏者子宫也。此方治脏躁以缓其急迫。孀妇室女,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等人,多发此证。发则恶寒发热。战栗错语,心神恍惚。坐卧不安,悲泣不已,服此方立效。又癫痫,狂病,与前证类似者,亦有奇验《《类聚方广义》)。大墀敬节等:此方能镇静神经过度兴奋,并有缓解各种痉挛症状之效。最常应用于癔病、神经衰弱症。患者无故悲痛哭涕,不能安眠,甚至昏迷或发生惊狂症状。或在癫痫、神经病等猛烈发作,几无间断之激症,用之有奇效。两腹直肌多拘挛如板状,但亦有软弱者。方中甘草、大枣为缓和剂能缓解异常切迫之肌痉挛、神经兴奋、疼痛等。小麦亦有缓和镇静之效,尤能缓和脑神经之异常兴奋。由于以上适应证此方应用于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夜啼症、失眠症、癫痫、舞蹈病、精神病、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因蛔虫之腹痛呕吐等(《汉方诊疗实际》)。3090阅读搜索倪海厦讲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禁忌张锡纯治疗白发倪海厦治鼻炎三味药张锡纯治便秘奇方甘麦大枣汤不适合的人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 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 ...... 注: 黄煌:学中医之后,才知道百合还是一味药,能够安神。东汉的《伤寒杂病论》里居然还记载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叫百合病。这种病,表现非常怪异,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临床多了,才发现百合病其实是情志病,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江南的秋天,秋雨淅沥,秋风萧瑟,人们不免平添几分忧愁,于是,失眠、胸闷、烦躁、疲劳、口干舌燥等症状就出现了,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烦躁(除烦),睡觉之前吃点放糖的百合羹让人安眠,如果症状严重,百合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我用百合,常与温胆汤、酸枣仁汤同用,对于那些百般无奈,虚烦不眠的患者,此方有助眠、安神、除烦的效果。除安神以外,百合还有其它功效。上次门诊遇到一位痛风患者,他告诉我,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我查百合药理,居然含有秋水仙碱,而这种化学物质,是痛风的特效药。 ...... 百合知母汤 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普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滑石代赭汤 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子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 百合鸡子汤 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 百合地黄汤 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 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注: 三部九侯:地黄近时均作凉血、补血、养阴药,其实它还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之功。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主要功效为:“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别录》也记载“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药性论》还说其有“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图经本草》称之为“伤折金疮为最要之药”。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内有干血”的“大黄蟅虫丸”中用大剂量的干地黄(十两)。可见,生地黄具有消积、除痹、通经、散血、和伤,外用消血肿等治疗作用。遗憾的是,这一大功用被后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尽其用“。裘沛然先生也为此在其著述中提出:“众所用知的血府逐府汤中就有生地黄即取其活血逐痹之功效。《普济方》中的地黄散中用地黄合乌贼骨以消血症”。裘氏临床也每多以生地黄作活血行瘀药,用于肿瘤、痹证、月事不调、心痛等,收效满意。     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地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原文中记载了百合病的发病症状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治疗为“百合病,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现阶段对百合病的病机通行的看法为“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对百合地黄汤的方解也为“滋阴凉血”。但是阴虚内热,依仲景用药习惯为什么不用“麦冬”却重用“生地黄”。而且在方后还特意注明“大便当如漆”。对此用通俗的话解释应为“柏油状大便”。用现在的医学术语应该为“大便潜血阳性”(地黄含有铁质,铁质也可以使大便色黑)。对于此病有独树一帜见解的就是:北京已故著名伤寒学家“胡希恕”。在其《经方传真》一书中对此做了如下阐述:“此为典型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疾病,病机当有血瘀,服药后大便如漆,为瘀血已祛。”无独有偶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阳明病篇中的“抵当汤”证也提到了“大便黑”。抵当汤也是用于治疗主要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病症:发狂,喜忘。抵挡汤证与百合地黄汤证的区别:正如《经方传真》中所阐述的那样:“虚实不同而已。一个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一个仅仅为默默如有神灵。” 云闲山人:生地黄有“逐血痹,破恶血”之功,这可能是正确的,对此本人有体会。       我妻年轻时,面色黑黄,多恶梦,常惊醒,腰沉重钝痛,经期错乱,经血黑少带血块,舌尖及边可见大量淤血点,症状已经持续多年,用过多种方法,服过多种药无效。27岁时加重,又无方可用,我思考再三,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给予生地黄粥:鲜生地黄50克,加水50克,捣为泥,绞取汁,加入沸腾白米粥中,搅匀即离火。每天晨起空腹服一剂,连服5日,但效不显,第6日突然随大便泄下大量黑血,多年沉疾一时得解,当是生地黄之功。   我认为,中药之功效、性味,古人简单直白的观察和体会可能更接近真实,后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念、社会环境去解说,一人一说,一人一解,掺杂了太多本不是药性的东西在里边,越解越繁,越解越乱,反失其真。 小吹: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深谙仲景用药之道,临床用药谨守仲景用药法则,不妄加减。黄师在临床中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实践经方,诠释经典,堪称岭南继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易巨荪之后的新一代的“经方家”。笔者有幸师从黄仕沛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使用地黄剂经验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         《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脉,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10首,分别是:胶艾汤、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薯蓣丸、三物黄芩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肾气丸、大黄庶虫丸。       汉时并无熟地,仲景用的是生地黄、干地黄,但仲景用地黄总体是用来治虚的,而且地黄在配伍上有广泛的亲和力,如与养血、活血、益气、温阳、清热、养阴、利水均可配伍。         试分析一下仲景的10首地黄剂:方中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其次是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百合地黄汤则用生地黄汁一升;大黄庶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肾气丸用干地黄八两;当归建中汤的加减法中,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用干地黄四两;黄土汤用地黄三两;薯蓣丸用干地黄十分,用量皆相当大。       二、叶天士、吴鞠通使用地黄经验       世人一般认为,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所以一般滋养补虚用熟地,凉血则用生地。其实并非如此。尝试分析一下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大家使用地黄的经验:       首先,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此说可能来自叶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但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之说。由此可见,叶氏认为重用一斤生地的炙甘草汤并不是寒凉药,而是改善胃津损伤的补虚药,那么叶氏当然不会认为方中的生地会败血。       其次,吴鞠通《温病条辨》增液汤的条文 “阳明温病,无上焦症,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条文后的按语,明确指出了生地的功效:“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再看《温病条辨》中使用生地的各方,如“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下后无汗,脉不浮数,清燥汤主之”;“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此外还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上述各方中用生地都是为了滋阴养血,而且如吴氏在增液汤的按语所言,“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由此可见,生地固可凉血,也能滋阴养血,而且非重用不为功。       三、黄仕沛老师运用地黄经验       黄仕沛老师善用地黄,临床上常用大剂量地黄治疗各种常见病。       从地黄的使用指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用于皮肤干燥枯槁,大便干结,口干舌干,唇干裂,舌瘦苔少,或唇红舌红,脉细数、结代。后世温病验齿,叶天士“看舌之后,亦须验齿”,所以地黄的药证当是唇舌干燥,牙齿枯槁。从地黄的“药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之用在于滋阴养血,具体效能主要包括:1.润燥,2.制燥,3.定躁,4.安神、5.定悸。除此之外,地黄还可以止血、清热,本文不一一尽述。从地黄的用量来看,黄师认为,无论用于何证,配伍何药,地黄都必须重用,非重用不足以为功。黄师用地黄常用30-90克,最大用至180克。         1地黄剂的主要功效         润燥         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       《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乃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无汗,而皮肤干燥瘙痒。如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特别是老年性皮肤干燥症,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潮红,脱屑比较明显者,黄师常用大剂量生地,最大用至90g。       黄师曾治一过敏性皮炎患者,全身片状皮疹,干红,瘙痒明显,以甘草泻心汤加麻黄、生地、石膏治疗,处方: 麻黄十二克(先)川连六克 黄芩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干姜六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三十克  党参三十克 石膏九十克  生地三十克    十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黄师曾述,当年黄继祖师公,曾治一妇人,身痒久不愈,几欲自尽,嘱予生地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       我亦曾治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全身皮肤干燥、潮红,瘙痒难忍,满布搔抓的痕迹,抓痕处有渗血、谌液。发病已接近1年,时好时坏,本次加重接近1月,反复使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甚至使用过激素,效果不佳。予百合地黄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百合三十克  生地三十克  麦冬六十克  法夏二十四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十克  党参三十克  并与生地三十克、甘草三十克煎水外洗,治疗十余天后皮肤干燥、瘙痒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用于治疗阴枯液竭的患者       黄仕沛老师认为欲养真阴非重用生地、麦冬不足以为功。       仲景的炙甘草汤、薯蓣丸,甚至大黄庶虫丸中使用生地,都是因为它能滋阴养血,改善阴液枯竭的症状。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并治》附《外台秘要》“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现代很多医生都用炙甘草汤改善肿瘤患者的恶液质状态。黄师曾以炙甘草汤治疗肺癌术后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阴液枯竭的患者,疗效显著。       薯蓣丸和大黄庶虫丸都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此方自然是补虚之剂。“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大黄庶虫丸是《金匮要略》治疗干血痨的方剂,治疗瘀血内结日久,伴有明显的阴液枯竭。与治疗妇人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比较,本方重用地黄,并加用其他一些活血破瘀药物,这便足见仲景组方的用意。《千金要方》有治月水不通,脐下坚,大如盘。发热往来,下利羸瘦,方用生地黄三十斤,取汁,内干漆,为末一斤,微火煎,令为丸,每服酒下如梧丸大三丸。此方也是化在瘀的同时,重用大量生地治疗阴枯液竭。八十年代初,黄师就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例疑为席汉氏综合征的消瘦、肌肤甲错、腹胀、闭经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黄师曾治一鼻咽癌放化疗术后中年男性,2011年6月初确诊,6月中旬接受化疗,约两周前化疗完成。8月22日开始接受放射治疗,现仍进行中。9月初逐渐出现口腔溃疡,咽喉干痛,饮食难进,胃脘胀满,呕吐。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9月27日经友人介绍请黄师诊治。刻诊患者咽痛、咽干、口干,口腔双侧颊侧溃疡,舌面溃疡,吞咽障碍,饮食难进,胃脘胀满,时有呕吐,唇舌红色如染,舌干瘦,无苔。不寐而烦。 黄师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麦门冬汤加生地。         处方:黄莲6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大枣5克、党参30克、法夏60克、麦冬30克、生地90克、甘草30克、阿胶15克(烊化,兑)、鸡蛋黄一枚(药成放之搅拌)。七剂。         10月4日再诊,诸证悉除;唇舌红已退,如常色,口腔及舌痛溃疡己愈,唯余咽仍有少痛,能进食粥、面条。除10月3日一点醒来,个多小时后才再入睡,几天来睡得很好。         制燥       地黄在经方的配伍中还有制燥的作用。如炙甘草汤三分阳药,七分阴药,此方中地黄还有制桂枝温燥的作用。如防己地黄汤,生地二斤配伍防己、防风、桂枝等辛温的药物也是此意。《千金》、《外台》亦有多方是使用地黄制燥的。后世方如大秦艽汤用地黄也是此理。 黄师用温燥药物时也常用生地制燥,如曾治一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左侧肢体乏力,言语欠清,但舌红少苔,大便干结,便予续命汤加生地90克,治疗后舌红、便秘症状好转,肢体活动功能也较前改善。           定躁       躁者,躁动不安,定躁即定躁熄风,风指的就是后世的所谓“内风”, 所以这里所谓定躁就如同后世医家的育阴熄风。此时生地更应用大量,一般90-120克。       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黄师认为,仲景的防己地黄汤重用生地黄二斤,滋阴养血,治疗以阴虚阳亢为主的中风,开后世育阴熄风的先河。       叶天士喜用生地黄育阴,《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的三十二个医案中,用地黄的有二十多案,可见地黄的重要。吴鞠通的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及张锡纯的建瓴汤皆用地黄。       黄师曾以防己地黄汤治疗两例脑梗塞后出现不自主运动的患者,一例双手舞动不止,型似兰花,一例嘴巴不自主抖动,皆用生地九十克,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见再次发作。       杨森荣师兄的伯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除气促、咳痰以外,还出现双上肢不自主颤动,师兄以防己地黄汤,生地120克治疗,数剂后双上肢颤动停止。       叶天士有:“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黄师还认为后世提出的平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法,实蕴含于风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三方之中。候氏黑散的菊花清肝热,皂矾除痰;风引汤介类潜阳,大黄通腑;防己地黄汤以地黄养阴血。临床上三方应互联使用。黄师曾治一脑梗塞急性期的老年男性,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舞动不休,以防己地黄汤育阴合金石介类潜阳,生地最大用至一百二十克,十余剂后不自主运动得以控制,现行动如常。         安神       仲景用地黄的方剂10首,其中用生地黄的方剂包括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百合地黄汤共有3首,这3个方证皆有“神”的症状。如防己地黄汤“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百合地黄汤所治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的“神识之疾”。 此时生地用90-120克。       黄师近期治疗一老年女性患者,幻听,似觉常常听见隔壁的敲击声,问其子女均未听见,故心烦意乱,心中怵惕不安,夜间常不能入睡。黄师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一周后患者心悸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明显幻觉,难以入睡,遂改予防己地黄汤加减,处方:       防己二十四克  生地九十克  桂枝二十克  防风十五克  甘草十克  生龙牡各三十克       两周后幻听减少,地黄逐渐加量至一百五十克,继续服用治疗。         定悸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重用生地一斤,是治疗心悸的千古名方。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治悸有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悸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 当然对于治疗心悸,桂枝是最关键的,但后世解释炙甘草汤多认为生地黄有此功效。黄师常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预激综合征等多例,每次皆能起效。         2 地黄剂的煎煮法         仲景凡地黄剂均与酒同用,几成定例。         历代注家多从酒之性去诠释;如“酒可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也无须引药上行。防己地黄汤是以酒渍防己等四味一宿,绞取汁,再与地黄汁和合。尤在泾释:“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可见注家常落臆解俗套,恐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地黄剂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等有效成份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       黄师于大剂量生地的地黄剂,如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等也常与酒同煎。汉代未有蒸馏酒,故不应是高粱酒之类,应是黄酒,如花雕酒之类。但如果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则酒费不菲也。黄师往往是以水七、八碗煎至三碗左右,放花雕酒半支或一支。再煎成一碗。感觉放酒效果较好。 医案: 余泽运_i213l:唐某,女,60岁,2009年9月24日诊。因胃脘部不适兼心悸失眠,心烦懊憹十余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就诊。每次发作均与情绪波动或感冒有关,且发作时四处求医均无效。此次又因感冒后觉胃脘不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肛门下坠欲便却解不下,欲进食却不能食,昏昏欲睡却睡不着,心慌心跳,莫可名状。余初按神经官能症给调节神经无效,后按脏躁给以甘麦大枣汤效仍不显,无奈辗转反思,经反复询问,得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余恍然而悟曰:“此百合病也”。遂书一方:百合30g,生地50g。水煎服,2剂。第三天患者丈夫来门诊说:此药疗效很好,已能吃能睡,请再开三剂,服完药病即应手而愈。 按:此例患病十余年,更医几十人,均为初治尚效,再用无功,甚为棘手!笔者询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辩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诊为百合病,投百合地黄汤5剂而愈。本案足以说明,抓主症,审病机,找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措施,不管何种顽症痼疾均可迎刃而解。 ...... 百合洗方 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 栝蒌牡蛎散 原文: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百合滑石散 原文: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 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 苦参汤 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苦参 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据徐本、尤本补苦参汤及其用法)。 ...... 雄黄散方 雄黄一两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纳药于中,以火烧烟,向肛熏之。 ......

经方治疗银屑病论文

治疗银屑病要及时治疗,不要耽误,相信科学,不要相信那些偏方土方,治疗要去正规的医院,不要相信那些小诊所之类的,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日常生活饮食要多加注意。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尝试从肺论治银屑病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笔者认为该病多与感受风热之邪,久病伤阴,营血不足以及血虚肝旺,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朝百脉、主宣发,外合皮毛,与皮肤、汗孔、毫毛等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肺主皮毛。因此,皮肤、毫毛等外表组织与肺的功能有一定的生理关系,它依赖于肺所输布的卫气与津液的温润滋养。故此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宣发有度,输布有节,布达有序,则皮肤致密,黄白相隐,毫毛光泽,无微不至;反之,肺的宣发卫气与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宣发失度,输布不及,布达不力,皮肤失去温润滋养,表现则皮肤、毛孔憔悴枯搞,以致粗糙不平,失荣无泽,鳞屑脱落。 二、辨证论治 笔者认为肺主气,外合皮毛,该病与肺气的宣发功能有关,故在治疗上以宣畅肺气为主,配合养血滋阴,活血通络,祛风止痒。 【病案举例】 张某,女,34岁,患者3年前只是头部有少量几处五分或二分硬币大小的癣块,前后一直涂用硫磺软膏效果欠佳,一直未愈,后因冬季吃羊肉及辛辣厚味过多,以致全身发痒,逐及头面、四肢、胸腹等部位出现多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片状癣块,边界清楚,奔波求医一年之久,未能控制病情发展。 就诊时见:全身均有不同程度斑块状、点滴状、地图状癣块,表面有厚薄不均匀的银白色鳞屑,并有鳞屑脱落,尤以背部为甚,抓破处多见出血现象,前臂、双手掌、五指皮肤干燥皲裂,鳞屑较厚,疼痛难忍,不能见水,洗碗做饭均常用橡皮手套。现全身瘙痒,入夜更甚,苔淡红,脉弦细。 辨证:属肺气宣发失畅,布达受碍,以致肌肤血虚失养,津气不能润肤泽毛。 治则:开宣肺气,养血熏肤,滋阴泽毛,祛风止痒。 处方:以四物汤(芍药、当归、地黄、川芎)加味:桔梗,白鲜皮,白芍,当归,熟地,生地,赤芍,川芎,乌蛇,僵蚕,全虫,桑白皮。 二诊:服药10剂后,瘙痒显著减轻,鳞屑也逐渐脱落,皮损部位变薄,部分皮损部位基底颜色由红转淡,点状皮损基本消退,手指裂口缩小,干燥皮屑脱落较多,局部皮肤颜色鲜艳。 三诊:守方服14剂后,全身皮损部位恢复正常,手指裂口愈合,皮肤润泽如初,至此而痊愈。为防止复发,嘱其忌食辛、辣、腥、荤之味。 至今两年无复发。 【按语】笔者认为宣畅肺气,可以加速水谷精气的生成与结合,进一步将脾胃消化吸收精微通过肺输布散送到全身及内达五脏六腑,外达皮毛肤表、毫毛。通过肺气的宣发,可以加速全身血液的循环,对改变微循环有一定的作用,从而达到熏肤、充身、泽毛的目的。故笔者重用桔梗开宣肺气,调畅气机,以兴布散;桑皮与桔梗相伍,宣降并用,相辅相成;四物养血滋阴,行气活血,平衡气血,荣肤泽毛;生地、赤芍益阴活血;白鲜皮、乌蛇、全蝎、僵蚕祛风止痒而达皮毛。故全方有宣畅气机,疏通血脉,行气活血,消除瘀滞,改善循环之功。从而加速了机体的新陈代谢,达到了气畅、血行、肌润、皮充、毛泽、毫光、鳞清之功,故顽癣可除也。

关于牛皮癣的治疗目前来说西医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可能中医占一定的优势,它也是一种慢性病,比较难治的一些疾病。从目前就是掌握的一些方法治疗,肯定是开肺气、润肺津,从肺论治皮肤病,包括牛皮癣,包括黄褐斑,甚至湿疹这些病,可能更多是从肺论治。肺主皮毛,皮肤的一些疾病可能跟肺的调控或者中医讲肺主治节,跟肺功能相关。当然这种调肺不能按照气的观念理解,不是讲气的肺脏,是调肺气,肺的功能,像麻黄汤里的一些方剂,加上一些祛风利湿这样的一些药物,效果还是比较理想。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皮损特征是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患者病情秋冬季加重,夏季自然缓解。根据其皮损的不同特点,临床上一般将银屑病分为四型: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银屑病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一般和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白疒”、“松皮癣”等,其发病原因复杂,概括起来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为风、寒、湿、热、燥、毒之邪侵袭肌肤;内因可由素体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疾病初期多夹有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或因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肤而发病;病久不愈,风寒、风热、湿热之邪化火,而耗伤气血,则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肤而成;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血虚生风所致。 少数患者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湿邪化燥,以致燥热成毒,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燔的证候,临床上表现为严重型银屑病,即泛发型、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 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银屑病四证四法四方: (一)血热证 临床表现:红斑、丘疹、银屑,新皮疹不断出现,皮疹散发,不连片,脱屑多,红斑压之褪色,瘙痒甚,伴见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皮内2号方(即自拟荆芩汤加味)。 药物组成为:荆芥15g,枯芩15g,生地30g,丹皮15g,生槐花30g,赤芍30g,紫草30g,水牛角30g,小红参30g,乌梢蛇30g。 (二)毒热证 临床表现:红斑、丘疹、银屑,皮疹泛发全身,潮红热,压之褪色,皮肤肿胀,大量脱屑,瘙痒剧烈,伴见发热烦躁,形寒身热,重则神昏,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皮内4号方(即黄连解毒汤加味)。 药物组成为:川黄连10g,枯芩小红参30g,生地榆30g,紫草30g,九里光30g,乌梢蛇30g,冰糖1小块。 (三)血瘀证 临床表现:红斑、丘疹、银屑,皮疹暗红,白屑难脱或屑多且薄,或疹色淡红,病程较长(半年以上),皮疹压之不褪色,伴见口干欲漱不欲咽,舌质暗紫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或沉涩,可有舌下脉络迂曲。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皮内6号方(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2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5g,赤芍30g,水牛角30g,小红参30g,生地榆30g,三棱15g,莪术15g,水蛭15g。 (四)血燥证 临床表现:红斑、丘疹、银屑,病情稳定或皮损部分消退,细碎脱屑,伴见口干舌燥,欲饮,秋冬加重,舌质淡红或舌质淡,舌尖红,苔少,少津,脉缓或沉细。 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润燥。 方药:消燥救肺汤加味,药物组成:炙枇杷叶15g,冬桑叶15g,炙甘草10g,阿胶(烊化)15g,炒胡麻仁15g,煅石膏30g,杏仁15g,麦冬30g,沙参15g,白藓皮30g,地肤子30g,小红参30g,乌梢蛇30g。 加减运用: 1.若咽痛、红肿者,加马勃15g、青黛(包煎)15g、白僵蚕15g。 2.鳞屑较厚者,乌梢蛇炒黄后研细末吞服(用药汁),并加紫草30g。 3.大便秘结者,可酌加生首乌45g或秦艽30g; 4.热盛伤阴者,加女贞子30g、枸杞30g、白芍50g; 5.脾虚湿盛者,加茯苓50g、白术15g、生苡仁30g; 6.脓疱型,加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们体会到老师治疗银屑病有三个特点: 第一,辨证分型论治。 导师主张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血热毒盛为其基本病机,热邪侵淫营血为其表征,瘀血阻络贯穿于病程始终。加之患者多为阳热之体,且发病诱因以感染者居多,进而说明当病邪侵犯人体后,邪热郁搏而发为本病。因此,银屑病之病因,在外当推风热毒邪内侵,为病之标;在内责之素体血热蕴毒,属病之本。根据上述病因病机特点,将银屑病分为血热、毒热、血瘀、血燥共四型进行辨证论治。在病变过程中,各型可以相互转化或并见,在治疗时应注意标本缓急。 第二,方药应用特点: (1)应用云南特有中草药小红参,该药属云南民间草药,为茜草科植物云南茜草的根,性味微苦、甘、凉,功效补血活血,祛风除湿。 (2)重视顾护阴液。热毒之邪,最易灼伤阴液,肌肤失于濡养,致皮损干燥,叠起鳞屑;加之清热解毒之药多为苦寒之品,苦寒也易伤阴,因此,临证中要重视顾护阴液,导师刘复兴常以乌梅合冰糖,酸甘化阴,并加用女贞子、枸杞、白芍以滋养阴液。 (3)常用虫类药。血瘀证用水蛭,咽痛者,用僵蚕,其余几型均用乌梢蛇。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的蚂蝗和水蛭及柳叶蚂蝗等的全体。 性味咸、苦、平,有小毒,入肝、膀胱二经。功效破血逐瘀。张锡纯认为,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损气分”。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性味咸、辛、平,归肝、心、脾、肺四经。功效散风泄热,化痰消坚,解毒镇痉,活络通络。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性味甘平,无毒,入肝、脾经。 功效搜风通络,攻毒定惊。它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其搜风透骨之力最强,有“截风要药”之称。 第三,强调饮食宜忌。 导师认为,饮食宜忌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临证时他不厌其烦地告诫患者忌口甚为重要:忌辛热刺激之品,如酒、韭菜之类;忌水产或海产品,如鱼、虾、蟹、海带、紫菜等:忌腥臭发物,如牛羊肉、臭豆腐、腌卤食品、牛奶、鸡蛋等;忌野菜类,如竹笋、蘑菇、香椿等;忌水果中之草莓、芒果、菠萝等。《外科正宗》:“凡病虽在于用药调理,而又要关于杂禁之法。……牛、犬、腥膻、腌腊、熏藏之物,俱能作渴;生干瓜、果、梨、柿、菱、枣等类,又能损胃伤脾;鸡、鹅、羊肉、蚌、蛤、河豚、虾、蟹海腥之属,并能动风发痒;油腻、煎、炒、烹、炙、咸、酸原味等件,最能助火生痰。”

中医治疗情志病论文

中医程发峰为你讲解什么叫做“情志致病”

中医治疗情志病 最近治疗的一些情志相关疾病效果比较好。用的都是时方。而且用药并不是以活血化瘀,化痰,清热之类的方子取效的。抵当汤,黄连温胆汤之类,我用过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我们回头从结果看一看,无论礞石滚痰丸还是抵当汤,都是治疗实证的。跌打损伤导致的瘀血发狂还可,有些根本就不会有效。 这个病虚症为多。有些人发作期烦躁,狂躁,缓解期抑郁。有些人焦虑。不论是什么,睡眠都不好。都是操心思虑过度,没有不虚的。我原来见识少,对几个患者的治疗犯了方向性错误,深表惭愧。 烦躁的得用生脉饮百合地黄汤加味。焦虑恐惧的得用补肾温阳的办法。这个情志病的底子,多数人都是恐惧。焦虑是恐惧,抑郁的底色也是担心。所以补肾是治疗这个病的重要方法。 肾在志为恐,这是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纲领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中医学治疗情志病论文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薰蒸疗法是近几年在传统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以药物蒸气离子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局部或全身,从而达到舒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中医药外 治疗法的进一步延伸和 发展,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虚寒性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妇科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及雷诺氏症等多种结缔组织病。我院自2005年开展此项治疗 方法 以来,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892例中药薰蒸患者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药薰蒸疗法的患者共289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352例,类风湿关节炎263例,骨性关节炎487例,肩周炎275例,风湿性关节炎170例,颈椎病125例,中风偏瘫者130例,软组织损伤50例,虚寒性胃肠炎76例,慢性盆腔炎78例,慢性前列腺炎1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者2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195例,毛细血管炎23例,雷诺氏症者12例,其中住院患者657例,门诊患者2235例。

2 方法

中药薰蒸治疗前准备:①治疗前访视:薰蒸室护士接到病区通知后,在治疗前1天到病区查看病人情况并了解病情与患者交谈并预约薰蒸治疗时间;②薰蒸室的准备,常规消毒,根据医生开具的协定处方为不同患者准备不同薰蒸药液,同时准备血压计、听诊器、温开水、生理盐液、口服补液盐。

中药薰蒸程序 将事先粉碎的中药配方加水3000ml,放入薰蒸锅内浸泡30分钟后加热煮沸后至薰蒸舱内温度达45℃时将患者薰蒸部位放入薰蒸舱内根据患者耐受力及病情将温度调控在45℃-52℃之间,时间定位30-45分钟,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自我感觉,测血压、心率1-3次并根据患者出汗量的多少,给予250-50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液(ORS液)口服。

中药薰蒸结果后的护理 中药薰蒸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待薰蒸舱温度降至37℃时将舱打开,扶病人出舱,用温水冲洗干净药液,干毛巾擦干全身皮肤穿好衣服,在薰蒸室休息10-20分钟,待全身无出汗迹象后,送患者返回病房。

3 中药薰蒸的适应症及禁忌

适应症 中药薰蒸适用于风湿类疾病,肌肉劳损,退行性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性胃肠病、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雷诺氏征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及周围血管病。

禁忌症: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减退者;②合并化脓性皮肤病或皮肤溃烂者③合并急性炎症性、传染性疾病者。 4 中药薰蒸护理注意事项

薰蒸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中药薰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传统疗法,很多患者对此疗法持持怀凝或恐惧心理,故在薰蒸 治疗前1天,根据患者的病情需仔细向患者说明薰蒸治疗的作用及薰蒸过程安全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薰蒸前应对薰蒸舱进行严密消毒,防止一些未发现的传染病交叉感染

针对第1次薰蒸的患者应由护士全程陪同并交流,了解患者自身感受,防止皮肤烫伤,一般将温度调控止最低耐受点42℃然后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上调,一般不要超过52℃,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以全身微微发汗为原则,并及时监测血压及心率,防止血压及心率骤增。

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出汗量可给予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50-500ml频频口服以防止出汗过多造成血容量骤减而诱发心脑供血不足甚至梗塞。

薰蒸结束后,不要让患者急于出舱,防止温度突降,引起全身不适,甚至感冒,出舱后应了解患者的自我感受,监测血压、心率,并与入舱前作对比,防止血压心率骤升、骤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5 讨论

中药薰蒸疗法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佳、安全舒适,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绿色疗法,近几年,此项业务在我院广泛开展,对护理流程及护理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通过对2800余例患者临床护理观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护理,通过薰蒸治疗前后的评估,不断 总结,改进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种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 文化 层次的患者,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中药薰蒸这一疗法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1]。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以及卫生保健、预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 经验 。中医护理具有以下优势。

1 优势

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主张从人的圣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调理患者,现代医学发展到上世纪末才把生物医学模式转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护理”的理念,到今天才知道以“人”为中心。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最求返璞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方法优势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八法:汗、吐、下、温、清、消、补,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传统医学的医护不分家,即“三分医,七分护”,相对西医护理来说,中医更注重服药时间、饮食等方面的配合。在非药物治疗方法方面,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熏洗、挑割、药枕、面浴、足浴、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应用优势

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参与性强,易于推广。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他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处。按摩、气功、药浴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中医“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者饮食调养,亦很容易被理解和运用。中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西医不能有效控制的疾病,运用中医就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2

独特的诊疗技术

望、闻、问、切是中医采集病史,收集疾病资料,作出诊断,实施治疗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们对患者病情作全面了解,准确反映病情,正确地预检分诊

望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头、五官、皮肤, 如有甲亢体征患者分诊到内分泌科。

闻 根据听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呼吸声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病位的深浅、虚实、寒热等,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做好相应的用药指导,解除患者的痛苦。 如声音嘶哑者分诊到耳鼻喉科。

问 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和既往史。根据这些资料, 及时准确地进行分诊, 不能主观导问或暗示患者, 以免分诊不准。例如头痛为例, 头痛仅是一科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 在询问病史时,要了解发生头痛原因, 性质和规律。若系持续性头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 应考虑安排到神经内科就医。如为外伤后引起的头痛, 就有可能是脑外伤后遗症, 由神经外

科检查比较合适。如高热, 头痛, 耳内有脓性分泌物, 考虑是中耳炎引起的, 应分诊到耳鼻喉科就医。

切 门诊患者述说有心悸, 心累时, 我们应脉诊, 了解是否是急症。

3 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保养:是指通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与调护和预防疾病,包括药膳、药酒、药茶、药粥、药饮等.食疗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调护、病后的调理,又有利于 儿童 的生长发育、妇女的养颜美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抗衰老[2]。如当归羊肉生姜汤中羊肉得姜配合加强温补之功,起协同作用,可治疗虚寒性腹痛。如有些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喜好大鱼大肉,此时应耐心讲解危害性,改变其饮食习惯,宜进清淡饮食。肥胖患者应予清淡、化痰食物:体瘦者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老年人及久病者脾胃功能虚弱,宜予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孕妇和哺乳期宜食富于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宜食谷肉果菜营养丰富的食物;哮喘患者和过敏体质者忌食鱼、虾等海腥及一些甘温、香燥之品。

4 基本护理操作应用?

如可遵医嘱对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痛经者予以温灸理疗:又如体质虚弱者可教患者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以起到保健作用;呃逆患者按压合谷穴可止呃逆等。

5 结语?

培养分诊护士的中医护理素质,要求处处关心患者,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一丝不苟对待分诊工作,经常关心患者的病情,加强中医理论学习,贯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理念,才能使中西医护理学理论知识互补,临床并用,才能使患者受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霞,李丽萍.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9,17:90-91.

[2] 任娟,曾远.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中的运用.新疆中医药,2009,5:51-52.

中医药治疗情志病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高等中医药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是规范中药教育的重要文件,编制该标准是中医药教育的一件大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供参考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及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未毕业就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实习,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与工作实习时间冲突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提出了加强毕业指导、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改革毕业设计环节方案,以缓解目前矛盾,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求贤愿望,又能符合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 键 词: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

4;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田莉,曾斌芳,田树革,等.中药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问卷调查及分析[J].药学教育,2012,28(1):55-58.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 索引序列
  • 经方治疗情志病论文
  • 经方治疗银屑病论文
  • 中医治疗情志病论文
  • 中医学治疗情志病论文
  • 中医药治疗情志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