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珍.【摘要】:正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第7期《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探析.本论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属于医学相关论文范文材料。.仅供大家论文写作参考。.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9年7月第34卷第7期CJTCMP,July2019,Vol.34,No.7•2905•·论著·《素问·脏...
因此“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也离不开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治疗上应重视邪正盛衰的关系予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并应将散结之治法贯穿病程治疗始末。3、基于前文总结的规律,对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治法作简要的探讨。
上半月刊《内经》濡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刘长发(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哈尔滨150000)摘要:《内经》有关濡泻的理论非常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濡泻病。.文章编号:1672—2779...
五输穴“补母泻子”法临床运用思考刘世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最早记载于《难经.六十九难》,后世针灸医家应用五输穴对该理论进行了临床发挥。目前,五输穴"补母泻子"的临床运用也是《针灸治疗学》总论讲授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历来的教材都仅就"肺虚、肺实,肝虚、肝实"加以阐述,(共1页)
李教授以泻肝实脾为法运用敦煌古医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补虚泻实、复其气机枢转则病可见愈。若肝热犯胃、耗伤胃阴,则去干姜,重用麦冬或加石斛、北沙参以养胃阴;肝郁不疏,气机阻滞,则加郁金、香附以疏肝解郁;若肝胆湿热、中阻不...
“泻南补北”针刺治高血压属于临床讨论栏目,主要讲述了七十五难》,它以虚则补其毌,实则泻其子的整体观法则,广泛而灵活的指导中医各科临床,这种理论和方法,近年来运用于针灸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效果满意。治疗方法:按《难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内经》还提出许多针对病理变化的治疗原则,其中谈的最多的是补虚泻实。如《灵枢·脉度》篇说:“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具体地指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七宝美髯丹及其加减方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摘要】:延缓衰老,祖国医学多认为应由健脾入手,随着中医理论的逐步完善及衰老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提出新的衰老相关理论,近代名医颜德馨认为气虚血瘀可致衰老,而董建华教授运用通补法...
运用人迎寸口脉法指导实施针刺补泻手法治疗Ⅱ期高血压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组均依照人迎寸口脉法辨别阴阳虚实。治疗Ⅰ组20例,针刺以补虚泻实;治疗Ⅱ组20例,无论虚实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Ⅲ组20例,针刺以补实泻虚。
论文查重优惠论文查重开题分析单篇购买文献互助用户中心浅谈"补虚泻实"在中医临床之运用来自万方喜欢0阅读量:11作者:楼章反展开摘要:摘要:展开...
摘要:不寐,即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失眠的问题.沈家骥主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强调此病多虚实夹杂...
补虚泻实针药结合肺胀为本虚标实之证,采用补虚泻实法治疗效果显著~([1]),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方药腧穴,医案等方面探讨析疑,以全新的思维和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效验.刘明...
摘要:不寐,即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失眠的问题.沈家骥主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强调此病多虚实夹杂.总结出其治疗...
(共4页)关键词肺胀释补虚泻实释针药结合释来源: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2015年会议论文pdf全文下载安装知网阅读app手机·pad同...
运用补虚泻实,即天方地圆,我治好了过去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也拓展了治疗范围,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疗程也得以缩短。在去年的上海推拿年会上,我在“《圣经》与《...
沈家骥主任运用补虚泻实法治疗不寐经验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
论张琳琪教授补虚泻实法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padding:0px;font-size:14px;line-height:180%;clear:both;"align=left>论文摘要:张琳琪教授从事医教工作20...
治疗组服用自拟补虚泻实汤:黄芪15g,当归10g,泽兰15g,垂盆草15g,虎杖15g,白术10g,云苓15g,何首乌15g,泽泻15g,郁金10g,薏仁30g,丹参15g,日1剂,水煎3...
避免“闭门留寇”和损伤气阳,致病情加重,变证丛生;肺系顽疾与气阳虚弱、宗气不足、抗御外邪能力低下、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密切关联,应“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安正”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