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1861年秋,为了增强太平天国的兵力,曾国藩将酝酿已久的编练淮勇的计划付诸实施,而组建这支军队的重任,就...
【摘要】:晚清湘、淮系两大军政集团关系微妙复杂。在清军东线战区特别是沪上面临太平军威胁、形势危急之际,苏沪官绅一边推动"借师助剿",一边向湘军求援。曾国藩则无意"借师助剿",而选择东援,在其筹援、派援的过程中,基于多种因素,李鸿章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东援主帅的人选,并被"内定"为江苏...
曾国藩为了增加中央税入,极力规复两淮引界。先后经历了“重税邻私"、“禁川入淮’’、“川淮分界"三个阶段。但川、淮之争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第三,治理私盐。曾国藩放弃了“就场征收"的主流思路,采取了经济与行政手段并用的措施来治理私盐。
这是战争后与湘淮崛起同时出现的另一个重大的制度创设和体制突破,这一权力结构为后来的权力外移提供了前提和指向。崛起沪上:李鸿章和淮军的初步转型李鸿章与曾国藩有师承关系,淮军和湘军也颇有渊源,因而论者常常将湘淮、曾李并称。
淮军旧影此外,湘军是曾国藩私人招募成军,不是国家固定编制军队,所有士兵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临时工”。攻克天京,湘军失去了敌人,就成了临时工。老实巴交的,可以回家务农,不老实的,习惯了当兵生涯的,则极有可能趁乱继续...
随着李鸿章的权利日臻,其手下一帮淮军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潘鼎新等人纷纷荣升封疆大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系军政集团,从北直隶、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两湖两广等均被淮系及湘系把持,由于李鸿章与湘系的特殊关系,在曾国藩死后,湘系大佬自然向李鸿章靠拢。
随着李鸿章的权利日臻,其手下一帮淮军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潘鼎新等人纷纷荣升封疆大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系军政集团,从北直隶、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两湖两广等均被淮系及湘系把持,由于李鸿章与湘系的特殊关系,在曾国藩
曾国藩知道自己的湘军一旦失去营寨的保护,和太平军发生近战就会很快的溃散。实在是没有办法,军队素质不行,只能靠笨办法了。在日后的甲午战争中淮军也是如此,在坚固的工事后面与日军互射,往往没啥大问题,可一旦日军发动白刃战,淮军就会立刻溃散。
揭秘: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之)。.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
2011-10-13清朝时湘军与淮军谁功劳大?曾国藩与李鸿章谁混的更好?752019-10-24为什么有淮由湘出的说法?湘军和淮军谁的战斗力更强?2019-10-24为何在晚清时湘军的战斗力最强悍?湘军战斗力强悍的原因是什么...
基金项目:湖南省曾国藩及湘中文化研究基地“道家思想与曾国藩的治军之道”(10ZZB03)作者简介:彭昊(1975-),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在中国...
十二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奏陈经营西北之道时,建议用淮勇剿捻,随后比较了湘淮军的优劣,陈述裁湘留淮的理由:捻匪出没无定,马队颇多。楚军不惯面食,不善驰骋,于剿捻...
试比较曾李的治军之道——兼论湘淮军的历史命运肖美贞【摘要】:军事训练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的强弱,间接与战争的成败密切相关,在军队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
曾国藩以及湘淮集团的以儒治军哲学与封建社会的所有读书人、士子一样,曾国藩有着强烈的求功名的欲望,建功立业,货卖帝王家,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了。曾国...
曾国藩对于湘军集团的道德权威与皇朝政治权威的一致性是曾国藩与湘军集团政治行动的依据,吻合了近代晚清中国的政治走向,为研究曾国藩和湘军集团对于晚...
mooc1.chaoxing/course/19774.html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
1864年7月19日随着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起义后,湘淮军的去留,成为摆在清和湘淮军统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功成身退,又把自己一手创建的这种兵制保留下来就成为了曾...
《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收入论文28篇,除会议论文外,也有少数几篇是特约稿。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入...
博士学位论文计于曾国藩。现从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是军事建议。太平军围攻岳州官军溃退。旋即太平军又攻湘潭。此时王闽运正在军中。他建议曾国藩“全军救湘潭...
其实,湘军和淮军的区别较为明显,两者兵源招募的地域不同,一个来自湖南,一个来自安徽,因而在叫法上有所不同。又因淮军是在曾国藩的大力主张下筹建的,且仿湘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