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015.2曾国藩治家之道:勤俭、孝悌、睦邻曾国藩治家之道:勤俭、孝悌、睦邻作者:姜杰作者单位: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刊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of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年,卷(期):引用
[论文摘要]曾国藩在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家庭教化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把家庭作为教化的基础,提出要将治家与教子合二为一,知德与意趣要兼相修养,努力做到自立自强与刚柔并济,并且将立身与养身相统一。
试论曾国藩的家庭教化思想[论文摘要]曾国藩在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家庭教化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把家庭作为教化的基础,提出要将治家与教子合二为一,知德与意趣要兼相修养,努力做到自立自强与刚柔并济,并且将立身与养身相统一。
曾国藩不仅将劳动视为治生之道,而且把勤劳看作是治家之道,将它视为家族兴盛的根本。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在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提到:“尔等亦须留心于莳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3]432同年九月十七日再度重申:“家中外...
曾国藩勤俭的治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治家之道。克勤克俭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治家思想的精华,它是历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容,更是曾氏家族的家风。曾国藩认为,培养勤劳、简朴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惜福之道。
曾国藩的故事读了很多,近日拿到曾国藩家书,才发现,这样一个大人物,对家中亲属、子侄的关怀,竟然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因为关心,让家中人生活得更加条理清晰。今天读了一篇,讲到治家之道。曾讲到治家的方法,以星冈公为榜样。
毁誉参半曾国藩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或嗟叹或敬仰。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过繁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从很多现代人的角度看来,曾国藩不过是清朝末年众多军阀中的一个...
【摘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关于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修养身心、家庭和睦等思想观念的生动反映,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也是其思想的集合体,对研究曾国藩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翻译《曾国藩家书》,可以使笔者更加了解曾国藩,深入了解湖湘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对中华...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
对曾国藩评价1000字,对曾国藩评价1000字(共10篇)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我眼中的曾国藩土木124班08070312409李德智摘要:《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
曾国藩复杂的处世思想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在治家时,他以道家思想长保家族繁荣.他的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持泰保盈的安身之术,简朴持家的长盛...
说到齐家,纵观历史,曾国藩可以说是最好的典范。他虽然一生忙于政事,但在家族事务的处理上,一刻也没有放松处过。关于治家,曾国藩有三点见解:“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咸丰十年十月致九弟季弟信中说:“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之积习,余无他嘱”。03三是耕读传家曾国藩强调耕读传家,...
引文网络相关文献媒体资源引证文献(1)[1]余荣荣.曾国藩子女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相关主题魏征仕而优则学理论家谦谨勤俭学问家...
曾国藩全集.读书录.pdf曾国藩家书-清-曾国藩.txt曾国藩全传-孙良珠.epub曾国藩文集(同治传忠书局本).zip===曾国藩是一部大书,为人处世的智慧,尽在其中。有人...
内容提示:观古知今ViewingtheAncient,KnowingthePresent曾国藩治家之道:勤俭、孝悌、睦邻文/姜杰摘要: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家之道,体现在...
摘要: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家之道,体现在勤俭、孝悌、睦邻等方面,得到后人一致赞许。中图分类号:K249.3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湖南湘乡人士,中国近代政治家...
本场讲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持人郦波老师为你倾情解读千古第一家训——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名师介绍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
曾国藩复杂的处世思想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在治家时,他以道家思想长保家族繁荣。他的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持泰保盈的安身之术、简朴持家的长盛之策、以邻...
中国古代有两个不同的传家理念,一个是传给有形的财富,一个是传给无形的精神。什么能够传之久远,有形的不一定久远,它有生有灭,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财富可以长久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