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失传与历史继承.冯锐李先登田凯武玉霞.【摘要】:地动仪的发明和失传存在深厚的社会背景。.悬挂物对地震的良好反应是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的发展,张衡不仅在利用物体惯性测震上,也在检测和记录地震...
地动仪遭美国专家质疑,被移除教科书,冯锐复原地动仪成功打脸,冯锐,张衡,史书,王振铎,地动仪1984年,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曾毫不客气地评论道:“中国目前最流行的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摩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低于居民的敏感,其作用应予以质疑...
2002年,在地震科合基金会的资助下,冯锐主持的“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研究”项目开始起步。2004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河南博物院共同开展了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工作,组织了由8个单位的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学家和美术家等参加的研究组,冯锐任课题负责人。
2010年1月24日,冯锐接到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在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和相关资料后,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2010年秋季教改以后,按照教学大纲,“张衡地动仪”已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
不过,冯锐还原的张衡地动仪虽然科学,但是张衡地动仪早已失传1700多年,归根结底来说,这也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至于一千多年的候风地动仪到底是何样,后人又会不会制造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张衡地动仪,现在还无法轻易下结论。
”冯锐还这样回答过,没想到两位美国地震学家都说过:所以中国的地动仪就像啤酒桶一样。现在,冯锐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对中国历史博物馆的...
土木0902第五组地动仪究竟能否检测地震.doc.地动仪究竟能否检测地震土木0902第五组【摘要】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在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并且在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一次地震中验证了此仪器。.而且震区距地动仪处有一千多里...
2011年1月3日《科学时报》刊登了冯锐先生写的《地动仪的历史真实和科学价值》的长文。此文认为“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彻底否定张衡地动仪的极端...
据冯锐的文章[2],从1969年起国际上出现了几篇对张衡地动仪措辞严厉的文章。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归纳那些国外意见后,在他用中文写的书中写到,许多汉语书中都赞扬了张衡地动仪。它能成为华夏科学家创作力的模范和象征的原因,主要是...
论文已经成为部分科教管理者手中的权力与“武器”.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甚至已被权力化了。.部分领导者,他们是论文挂帅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对西方模式与标准的,成为他们固化的习惯。.他们竭力宣传SCI论文对科学家及其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意义,作...
2002年开始,冯锐注意到传统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有原理性的错误,并开始着手研究地动仪复原的工作。2004年,国家“张...
通过翻阅文献资料以及对波形图的计算,“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证明张衡的地动仪在公元134年的确测到了陇西的地震.张衡地动仪不再是“传说”和“神话”.课...
简评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设计思路(学术论)下载积分:1200内容提示:《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7卷Studiesin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Vo1.27第3...
甚至有人指出,地动仪对地震的灵敏度还不如人的直接感受。在民间,想要复制出地动仪的人还真有一大把,比如下面这些,都是他们鼓捣出来的东东。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的...
ZT冯锐:地动仪的历..该文引自《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第一期近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彻底否定张衡地动仪的极端观点。认为地动仪不过是个“无用
2003年,河南博物院决定在论文范文上张榜招贤,让张衡的地动仪真正能动,不要再通过人为控制进行“表演”.于是,冯锐的团队扩大了,文史界的参与,使得“孤”证《后...
冯锐的球版地动仪复原虽然几经修改,仍然不能运作。为什么呢?我们从力学的角度粗略分析一下,它仍然不能运作的原因。本文仅仅是定性分析,图形为了说明问题,画的便...
阐述王振铎从1936年到1951年对张衡地动仪中"都柱"复原研究的探索过程,并对冯锐为河南博物院复原地动仪时恢复悬垂摆设计方案的思路给予评论.
冯锐,朱涛,武玉霞,...-《自然科学史研究》被引量:40发表:2006年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又指出:某些人不吃透张衡地动仪设计思路,贸然提...
摘要阐述王振铎从1936年到1951年对张衡地动仪中“都柱”复原研究的探索过程,并对冯锐为河南博物院复原地动仪时恢复悬垂摆设计方案的思路给予评论。关键词张衡候风地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