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勉励青年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夏,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同年9月15日创办了《青年杂志》。他将革除旧思想和封建陋习的重任寄予青年,期待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陈独秀审阅论文后表示,两篇文章都予以采用。在《新青年》发表的《物质实在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1920年2月,陈独秀第一次来到武汉,在武昌文华大学作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学术报告。
百年五四、五四百年,一个重大时间节点、一段重大历史进程,从五四运动到新时代,中国青年也迎来了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那就是——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百年前已经觉醒了的中国青年,当有所作为...
1919年5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陈独秀也先后发表了《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社会主义批评——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演讲》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空想社会主义和无主义。
唐宝林:中国学术界为陈独秀正名的艰难历程_央广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决议、1929年11月中央政治局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是对陈独秀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个重要决议...
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怎样找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这就得从新文化运动说起。陈独秀办《新青年》,按他的话说,就是要“帮助中国人实现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络绎不绝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前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酝酿建党的问题。这使陈独秀不得不在客厅,挂上开篇提到的那块小黑板。1920年8月,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桌上摞着文件和书籍,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围坐在桌边。
陈独秀审阅论文后,于2月5日以《新青年》编辑部的名义给恽代英回了一张明信片,明确表示两篇文章都决定采用,但“登在何期未定”。3月14日,中华大学教授刘子通收到陈独秀的来信,信中高度评价了恽代英及其论文。
爱国青年李大钊与进步革命者陈独秀相见恨晚,约定共同探索救国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唤起民众觉悟、振作民族精神。
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在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他在德、智、体等方面大放异彩的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对20世纪初...
终究都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形式,陈独秀要想重建人生哲学,除了这些抽象的概念外,还需要有实际的人格形象丰富其理论体系。“新青年”一词的提出实际讲人生观中“...
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就青年健康成长、发展及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是其纵向维度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关对青年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观点与指导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