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陈云霁(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陈云霁入选麻省理工学院全球35名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人物,MIT认为其打破了传统。在工作中,他被任命专门设计深度学习处理器,该处理器可大大降低大型机器规模学习成本。
陈云霁9岁上中学,14岁进入科大少年班,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弟弟陈天石也基本沿袭了的成长路径。“我毕业后一直做芯片,弟弟一直做算法——芯片加算法,正好诞生了‘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
发、陈云霁、邢继、梁建英、徐恭义、祁兴磊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他们中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构建
陈云霁让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苦心耕读十余年,陈云霁是少年班走出来的研究员;勇于挑战创新,他想让计算机更聪明。他带领团队研制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被《Science》杂志评价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领导者”。4
陈云霁男,汉族,198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寒武纪党总支书记。他带领团队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1号”,能效达传统芯片百倍,被国际某...
“智能时代,我们的使命就是领跑”:地质学上的“寒武纪”时代,大量无脊椎动物在短时间内出现“生命大爆发”。人工智能“寒武纪”开启“智能时代,我们的使命就是领跑”发布时间:2018-01-0904:03来源:中青在线作者:李新玲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2年,她就和单位的工程师们联合发表了对于新技术的研究探索论文。有人问她:“转业为什么选择当警察?”陈云佳认真答道:“为了一份热爱,10年军旅生涯,我不憧憬风和日丽、虹销雨霁,只期望守护的那片天空和谐安宁。
侯云德:阻击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老将军”:2013年,我国首先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病毒很快就被防控网络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发现,不到1个月病毒被控制,至今没有传出国外。1982年,侯云德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所内外不少人到他的实验室去学习,他总是热情地传授,从不留一手。
全球AI芯片排行榜发布解读入围的七家中国公司.近日,市场研究公司CompassIntelligence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在全球前24名的AI芯片企业排名表中,英伟达(Nvidia)、英特尔(Intel)以及IBM分别位列前三名,中国公司占据七个席位,并且最高名次是排行第12的华为。.
寒武纪创始人公开信:期待与全世界芯片上下游携手共进:今天下午,备受瞩目的寒武纪在上海发布了我国第一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与之共同公布的还有一封来自寒武纪创始人兼CEO陈天石的公开…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每年会在全球选出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者,其中在2015年的时候,32岁的陈云霁入围了这份名单,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他,如今他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
2014年是陈云霁丰收的一年——在2014年3月美国盐湖城召开的国际体系结构支持、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ASPLOS)上,陈云霁领导的工作“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获得...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每年会在全球选出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者,其中在2015年的时候,32岁的陈云霁入围了这份名单,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他,如今他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
陈云霁:寻找人工智能新爆点_电子/电路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科学前沿论坛低溶解氧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王雪微,左金龙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
11月3日,陈云霁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访者供图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1月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
ICCV·最佳论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2017年12月10日从高考状元走向默默无闻,与旷视科技孙剑齐名的他,现在去了哪儿?人工智能机器...
让中国在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有可能实现智能芯片领域的「弯道超车」:目前国际智能芯片领域他引最多的两篇论文(DianNao和DaDianNao)均来自陈云霁团队,而寒武纪深度...
陈云霁,1983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团队研制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被《科学》杂志评价为"深度学习处理器...
让中国在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有可能实现智能芯片领域的「弯道超车」:目前国际智能芯片领域他引最多的两篇论文(DianNao和DaDianNao)均来自陈云霁团队,而寒武纪深度...
2018年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年会上,甚至有1/4的论文引用陈云霁的论文。国际权威学术杂志Science刊文称陈云霁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国际上该方向公认的引领者”。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