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的话虽然简约,但其道理却十分深刻。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物最传神的地方,不在形体的状貌上面,其根本特征在眼睛上面。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一旦点睛,就要点得好,所以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一、“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与背景《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1]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这一重要的绘画思想。
以下回答来源于本人阅读本校学姐的博士论文的笔记:[1].罗小珊.传神论的起源[D].中国美术学院,2013.对顾恺之思想背景的理解,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神论的起源深受魏晋玄学言意之辩方的影响,主要是汤用彤在《言意之辨》一文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神论的起源与人物品藻相关。
阿堵:这,这个。六朝时常见的一个代用语,意思与“这个”相似。这里指眼珠。【赏析】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像,有时几年都不点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人物画欣赏.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多艺,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顾恺之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
知道了阿堵,就好理解了。阿堵不是眼睛。1、【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传神阿堵】阿堵,六朝及唐人常用的指称词,相当於这、这个。晋朝顾恺之善画人像,有时画好的人形间隔数年还不点上眼睛。因为他认为人物的神情意态,就在这对眼睛上。
2012-10-29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是眉毛,对吗?2015-09-11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谁的名言2010-12-22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2017-02-07阿堵词语是什么意思2015-02-07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
眼神的刻画—传统中国画“传神”的一种表现方式[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画龙点睛”之喻,绘画得对象之形体特点后,精到地表现一下眼睛,其实是通过刻画眼睛来体现对象的眼神,那才可以赋予对象生命,即“阿堵传神”。
艺术(一)类名言赏析《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阿(e)堵:六朝时人口语,这,这个。句意刻画人物能够传达出神韵,正是由于这个。《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出自:晋·顾恺之语,引自唐·房玄龄《晋书·顾恺之传》
微学堂【008】传神写影,都在阿堵中.嵇康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诗句,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转咏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世说新语·巧艺篇》说:“顾长康(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内容提要:与西方只是在个性、共性、个别性、普遍性这些概念上打转转不同,中华古代文论在塑造典型人物上,提...
11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白居易诗的诗题漫议(华北石油教育学院,河北任丘062550)关键词:长题;诗序;题注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62(...
论文>期刊/会议论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重神的审美风尚8805067213分享于2015-09-1315:58:10.0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从《世...
这个问题转入文学艺术领域,这就有顾恺之提出的著名的“传神写照”说。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巧艺》记载:大学排名牐牴顺た祷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
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堂好课的"凤头".优秀的导语设计一般要具有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基本方法是通过情境进行渲染和知识启迪,本文探讨了优化导...
我要下载我要上传会员中心帮助0你好,欢迎来到道客巴巴-在线文档分享平台[请登录][免费注册]站内信箱首页浏览文档共享文档我要上传搜索高级搜索所有文档>>学术论文>>...
这个问题转入文学艺术领域,这就有顾恺之提出的著名的“传神写照”说。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
【摘要】:从《世说新语》入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重神的审美风尚,这三个方面是:人物品评中"重神"的审美风尚;自然山水欣赏中"重神"的审美风尚;艺术活动中...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
传宋明皇击球图卷辽宁省博物馆无香味图任伯年簪花仕女周昉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宫女浴孩图卷周昉唐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宫调琴图周昉(仿)唐代绢本送别图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