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春秋时期君臣关系论文
春秋时期,宗法关系开始松弛,君臣间天然隶属关系松动、解体。这一时期“盟”与“誓”相结合,君臣间借助“盟誓”来确定君臣隶属,“委质为臣”现象才大量出现。由于“委质为臣”是一种与盟誓相关的确立君臣关系的方式。本部分还将西周时期的“盟”与“誓...
(一)西周时期的君臣关系由宗法分封制确立第45页(二)策命制使宗法关系政治化为君臣关系第45-48页(三)西周时期宗法从属统制君臣间的政治隶属第48-49页四、春秋时期以盟誓确立君臣关系的“委质为臣”方式出现第49-54页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外交频繁,礼成为调节各国关系、维护国家尊严的重要准则,在残酷的战争中也因为坚守礼仪而显出人情的色彩。襄公四年陈成公卒,楚将伐陈,闻丧乃止;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卒,晋士匄侵袭齐国,到达谷地,闻丧而还。
2015-01-03秦国强国之策2000字论文12014-12-17论文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强国之策2014-12-27选取春秋战国时一个诸侯国给出其强国之策12006-10-26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情况422019-09-04春秋战国齐国作为一个老牌强国,为什么会被灭国,又是如何
春秋时期,为了能够控制“家”,春秋列国规定了若干分封制原则,对“家”进行制约。这些原则主要有:1.君主制原则通过“立家”,春秋列国诸侯和卿大夫间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国君的命令被视为至高无上,卿大夫只有服从的义务。
《吕氏春秋》是秦国相吕不韦集合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该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治理天卜为中心,而“三条主线”是指关于国
秦汉是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开始定型的时期,对这一时期君臣关系中的"壅蔽"与"防壅蔽"现象的解析,可能对增进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会有所贡献。.[Abstract]:Thecontestbetweenmonarchandmonarchfocusedonthescrambleforthecontrolofinformation,whichreflectedthedarkandtense...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逐渐衰落,诸侯国也拥有了自己的主权,这个时候,他们一心想摆脱周王室的控制,谋求自由,想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势,并且,在当时,联姻也可以连接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因此联姻就成了谋求政治席位的
春秋时期,以及之后的战国时期,君臣关系是一种松散形式的结合。在战国群雄争霸形势的迫下,各国君主莫不求贤若渴,连比较弱小的燕国君主燕昭王也筑黄金台求贤...
秦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发展经历,在春秋时期的君臣关系上,除少数时期出现臣权威胁君权的现象外,其权力关系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国君主导下的平衡。这种较为稳定的君臣关...
君弱臣强型:此种君臣关系在王朝末期也很容易看到,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虽在名义上贵为天子,但在实际上甚至连诸侯国的宰相都不如。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有挟天子...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春秋时期君臣关系论文的问题>>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
在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上,孔子和孟子的取向有所不同。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战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孔子、孟子君臣关系思想的比...
在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上,孔子和孟子的取向有所不同。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战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孔子、孟子君臣关系思想的...
中征引了进古传闻以及春秋戓国时代的一些史料,通过征引阐发了自己对亍君臣关系问题的思考,同时由亍时代特征不士人身份的双重作用,这种对亍君臣关系问题的思考...
春秋时期规定,出仕必须经过“策名(将名字写在书上)、委质(交给主人,不再收回)”的程序。以现代眼光来看,这是类似于“签订契约”的行为。如《左传》中,狐突便曾...
在春秋战国时期“忠君”是一种“师友型”的君臣关系,这与当时君主招揽人才,以及封建的君主制度没有建立等因素有关。春秋后封建王权的逐渐加强,“忠君”成了对君主的绝对忠诚,不...
在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上,孔子和孟子的取向有所不同。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战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孔子、孟子君臣关系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