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媒体时代“知沟”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
我国“知沟”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我国“知沟”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关于“知沟”问题的研究历程;并对研究重点作了介绍;同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知沟”问题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知沟;文献综述;信息均衡一、“知沟”假说及发展60年代的美国学校...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技术的引入使得“知沟”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呢?.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知沟”产生的各个因素入手,“知沟”产生的因素在上文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
在Tichenor等人提出知沟假说的论文中,一些数据来自1965年Tichenor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美国成年人口中的科学传播与知识》。这篇论文更多聚焦的是社会心理学。不过,在知沟假说中,三位合作者却选择了宏观社会学的视角。他们关注人们的...
二.知沟理论以及反命题蒂奇诺认为,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传播技能: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就越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强2.已有知识储存量:知识储备越多对新事物...
/网络时代“知沟”的影响/罗杰斯指出,信息不仅导致“知沟”的扩大,而且还导致“行为沟”和“态度沟”的出现。因此,他认为“知沟”即“传播效果沟”。“知沟”只是就“知”的层面而言,即社会成员在知识和信息的拥有量上形成差异。
董晨宇.一项经典研究的诞生:知沟假说早期研究史的知识社会学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7,39(11):30-46.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04):93-103.刘海龙讲座《学位论文的选题和问题意识》,2020年4月的
论文推荐:张越《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聂仕倩《新媒体时代下的“知沟”现象探析》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以上内容为本专题精简版,了解完整版请加入每月热…
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与危害(简要讲解).关于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中国教育网的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是“社会风气不良”(63.5%)和“评价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63.5%),紧随其后的是“为获得利益置规范于不顾”(58.2%),“自身能力和学术要求不匹配...
昨天有作者问小编,为什么论文发表成功见刊但知网上查不到文章?其实这种情况大致分为三种原因:1、我们论文投稿的期刊是不是上知网的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果想被知网收录,必须将论文发表在能被知网收录的期刊上。知网是不收录毕业论文或者个人论文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张越【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集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具有传播速度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
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
论文>大学论文>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_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_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_新闻传播学论文...
内容提示:学术论坛新世纪图书馆2011,¥9期,tot,图书馆角度审视“知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胡秀丽(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摘要】论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
1975年明尼苏达小组完善和修正了原来的假设,发表论文《大众媒介和“知沟”:对假设的再思考》(Massmediaandthekonwledgegap:ahypothesisreconsidered)。他们认为,在议题重要性...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
论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知沟”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动机和兴趣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文化基础的差异、导向形成的差异、文献信息传递技术差异。在此基础...
这是导致不同经济地位受众“知沟”的原因人类任何一次传播的飞跃都伴随着技术的创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网络和计算机技...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_通讯论文下载积分:800内容提示: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作者】丁未/张国良【作者简介】丁未张国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页本科毕业论文中文题目:从社会分层角度分析我国大众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外文题目:SocialStratificationAngleofViewtoAnalyzethePhenomenonof“K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