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论文
摘要:张载的关于知的论述可以分为德性所知和见闻之知。在张载的思想中,把气作为万物的实体,表现为太虚本体运诸气而发动。其“德性所知”思想根源也就是太虚。在阐述其内涵本源基础上探论“闻见之知”与“德…
"见闻之知"的基础就是人的耳目等感觉器官,丁立磊,郝亚飞:"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以知新于耳目,梦所以缘旧于习心"l2】.张载用人的清醒和睡眠状态来说明耳目闻见是"见闻之知"产生的重要途径:人在清醒时,耳目之类的感觉器官门户大开,心志通过耳目与外物相交
所谓“德性之知”,也包含有三方面的内容:(一)认为“德性之知”是不依赖于感官所得的“天德良知”。他说:“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大心》)因为它是关于天地万物规律的无所不包的认识,这是“闻见之知”所不能获得的。
D.德性之知;见闻之知35、根据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可知冰山()部分和“见闻之知”内容相似,“德性之知”则是冰山()部分...38、知行合一意味着知与行在()上的即时统一性以及行动者在行动之际对于行动本身意义与实践之道的...
具体而言,“知”与“行”作为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知识有两种,一是“见闻之知”,二是“德性之知”。他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之知。
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德性之知不假见闻。”“见闻之知”是通过耳目等感官而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大体相当于感性认识;而“德性之知”则是人内在所具有的不依靠感官而有的“知”,这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这种理性认识是带有先验性的。
见闻之知(jiànwénzhīzhī)由耳、目等感官与外物接触而获得的认识,与“德性之知”相对。张载(1020-1077)最先区分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宋儒认为,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实现的。通过目见耳闻所获得的认识,即是“见…心知(xīnzhī)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认为理学家的"见闻之知"有相类似于"感性认识"之处,但并不等同于"感性认识",...
因此,在中国哲学中,道德哲学尤其发达,而知识哲学则得不到充分发展.前者诚为我国哲学之优势,而后者则无疑是需要加以改进的.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宋明儒家和现代新儒家对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看法,从某...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从宋明儒家到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德性之知。侯外庐先生在谈到中、西哲学的不同时说过:中国哲学家大都是“贤人”,西方哲学家大都是“智者”。这种概括无疑...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在作文教学中指的是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知;德性之知指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见解,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两者统一于...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在作文教学中指的是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知;德性之知指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见解,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两者统一...
从闻见之知到德性所知史学论文目录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内容二“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关系三、“见闻之知”到“德性所知”的超越意义参...
知乎里发布的文章为论文范文文献!看清楚。3人赞同了该文章摘要:张载的关于知的论述可以分为德性所知和见闻之知。在张载的思想中,把气作为万物的实体,表现为太虚本体运诸气而发动...
名词解释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1二程之格物致知2主一之为敬3养心正志4显微无间5定性6识仁...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名词解释:程颐分别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他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见闻之知相当于...
正在区分德性之之与见闻之知有何学意义,学意义的话就是涉及到人类最基本的一个道德理论的区别。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论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