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术打假人ElisabethBik博士,已成功让170多篇论文被撤稿,她曾公开质疑很多知名学者的论文真实性,这也带来了一些作者的不满。2021年4月29日,Bik博士被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DidierRaoult以“精神扰、企图敲诈勒索”的罪名起诉。(之前...
在学术圈,ElisabethBik可以说是让造假者闻风丧胆,她曾发现过4000多篇潜在的学术不端论文,并成功让170多篇论文被撤稿。但这位打假人,最近却被她曾经质疑的几位法国学者起诉了。起诉她的便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DidierRaoult。
但是Springer旗下杂志社却因为「人为的低级错位」而错误发表了三篇论文。.著名的撤稿研究网站「Retractionwatch」近日(November21st,2016at9:30am)采访并报道了这一事件。.采访中,Sptinger发言人及杂志社主编们表示:三篇被撤论文都是出于「人为因素错位」而...
IEEE撤回7000篇会议论文仅仅一个出版商,就撤回7000多篇论文。在撤稿观察数据库中,大约40%的撤稿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在过去十年里,有一家出版商——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已经悄悄地撤回了数千份会议论文摘要。
该数据集是一个含有170多万篇学术论文的存储库,用户可以获取论文的标题、作者、类别、摘要、全文pdf等。.arXiv执行董事EleonoraPresani表示:「在Kaggle上放置完整的arXiv语料库,可以极大地增强arXiv论文的阅读潜力。.并且,通过在Kaggle上提供该数据...
其治下的期刊《生物学》因为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撤稿107篇论文。全部都是中国作者。参…显示全部关注者3,665被浏览1,313,361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520条评论分享193个回答默认排序陈茁微观经济学等5...
一些出版商告诉《Nature》杂志,他们将撤下这些论文,这可能导致200多篇文章被撤回。这个问题开始于2005年,当时三个博士生为了“最大程度的娱乐”,创造了一个叫做SCIgen的论文生成软件,并表明一些会议会接受毫无意义的论文。
400余篇论文或来自同一“论文工厂”,涉及数十家中国医院.“学术打假人”ElisabethBik再次拉响了学术造假警报。.她和团队发现了400多篇来自不...
管坤良实验室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一事有了结果。.网络打假人士方舟子近日称,曾被其分析认为数据造假的一篇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论文已被期刊撤下,且作者无法提供原始数据证明未造假。.财新记者查阅《细胞科学期刊》网站发现,文章已于2019年2...
论文质疑然而,该文章被质疑多处图片重复使用,且与其他多篇文章存在图片复用。例如,该文章图4D的细胞侵袭图,untreated组的图片经顺时针旋转180度后,与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学者CanZhang(音译张灿,第一作者)、HongboHe(音译何洪波...
论文作者迅速将他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告知了《自然》。2018年11月,《自然》杂志向读者们进行了提示。然而到今年9月,《自然》认为这项研究中有过于显著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
《自然》期刊最初表示正在审查研究有效性,到今年二月决定撤回这篇论文,理由是“图片和基础数据存在问题”。在此之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
2018年11月,《自然》杂志向读者们进行了提示。然而到今年9月,《自然》认为这项研究中有过于显著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撤下这篇论文。研究者们表示计划更正...
中国论文被期刊撤稿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一下几类:学术不端,包括学术欺诈(如编造、篡改结果)、剽窃、虚假同行评议、重复发表、未获他人许可;学术差错,即非故意的或者管理上的过失;...
然而撤下的论文有120篇。数量竟然如此之巨,难道都有瑕疵?这一百多篇论文,几乎构成了一个学者的全部学术生命。正是凭借着这些论文,该教授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
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施普林格旗下期刊批量撤销33篇论文,加上近2年撤下的另8篇论文,总共有41篇。其中39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撤销论文牵涉到国内数十家高校、单位和公司...
在对原日本东邦大学麻醉学者YoshitakaFujii的研究工作提出长达十多年的质疑后,期刊和大学开展的调查得出了结论:他以史诗般的规模伪造了数据。在未来数月至少大约100多篇他撰写的关...
但看似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很快就成了Biersack最大的噩梦: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这位曾犯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科学家签约了:这位名叫FazlulSarkar的研究员此前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韦恩...
抄袭是看查重的,查重率不超过多少就不算,毕业论文可能查重控制在30%以下?引用可以不用逐字逐句一致呀...
南京大学的梁莹为了给自己的学术历史洗白,“默默地”撤掉了所有曾经发表的中文论文。但是,这并不算是最“狠”的,因为——我们最近发现,有一场学术会议的主办方曾经同样“默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