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彭富春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如题所示,此著旨在考察海德格尔思想之路中一以贯之的主导问题。.如所周知,贯通海氏思路的无非就是对“存在一般之意义”(derSinnVonSeinueberhaupt)的追问。.而《无之无化》偏偏另辟蹊径...
丁耘:论现象学的神学与科学转向丁耘:学术“中国性”的“危”与“机”丁耘:中国哲学无法不直面梁漱溟的遗产丁耘: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阶段丁耘:康有为的错误与伟大丁耘:新儒家与儒家社会主义丁耘:我们现在怎么做中国人——中西文明中
丁耘作者简介:丁耘,男,西历一九六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七年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一九九七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著有《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李泽厚先生曾在一次谈话中说到:“2008年11月《读书》杂志发表了丁耘的文章《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其中有五个字我特别欣赏,那是‘必要的
丁耘:评彭富春《无之无化》评彭富春《无之无化:马丁·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丁耘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近年来有些沉寂。其中的主要原因也许是:那些在海氏思想表面进行“全面”“报道”的综述式研究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
说来惭愧,两篇百页厚的博士论文,答辩后被我束之高阁,再也没看过第二回。再回首,岁月如歌90年代的研究生论文答辩还没有SCI文章硬性指标要求,多数人毕业都是按部就班。我的两个博士学位都是三年完成的,这在今天已经很难想象。
丁耘著《道体学引论》出版暨后记书名:《道体学引论》作者:丁耘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内容简介】本书从阐述道体学典籍(重《易》、《庸》,旁参《庄子》)的精义入手,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并转而在此立场上统摄西洋哲学的基本问题。
丁耘:复旦通识教育的所有课程,其选课学生的背景都比较丰富。《论语》课堂上非但有各专业的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和外校的青年教师。这样复杂的背景构成,对《论语》课并非麻烦,甚至亦非挑战,而恰恰是比较对机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张志扬、丁耘、陈建洪:马克思与古典传统.[编者按]2015年1月10日,“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十五年350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一场研讨会主题“马克思与古典传统”(主持人:张志扬;引言人:丁耘、陈建洪)。.张志扬...
2008年1月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硕士论文题目:“试论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开端:以阿奎那、霍布斯、斯宾诺莎为例”(导师:丁耘教授)2010年7月获欧盟ErasmusMundus奖学金项目欧洲哲学硕士硕士论文题目:“DasVernunftproblembeiLeibniz”(导师:Walter
主要负责教师:丁耘担任职务:主要学术兼职:《思想与社会》编辑委员;《思想史研究》编辑委员;《中国学术》执行编辑;《现代外国哲学》执行编辑等。个人简介:1969年7月生于上海,1987...
2020年,丁耘教授出版了论文集《儒家与启蒙》的增订版,此书与2015年推出的《中道之国》有着一以贯之的问题关切,即如何在政治与哲学的双重维度中评价和重启当代中国思想的“古今中...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2005)。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主要是德国哲学及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主要关注的问题领域包括形而上学、现象学与政治哲...
题记:2008年与一些朋友在“朝圣山之思”的“学人社区”,以跟帖方式讨论两篇文章,一篇是丁耘的《共和国的君主教育——试论“心性儒学”的政治性》,一篇是赵汀...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2006我的书单(非经济类读物)梁漱溟的“乐观”2006年1月,艾恺对梁漱溟的访谈首次全文发表(《这个世界会好吗?》,东方出版中心)。这个访谈或可算作梁先生留给人...
对此,彭富春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如题所示,此著旨在考察海德格尔思想之路中一以贯之的主导问题。如所周知,贯通海氏思路的无非...
学术争鸣论“生生”——兼与丁耘教授商榷文/吴飞丁耘教授的长文《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是近些年来讨论生生问题的一篇重...
当然,一如丁耘博士所指出,李泽厚的主体性是启蒙主体性。实际上,这种启蒙主体性指的是人的主体性。邓正来所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中国的主体性...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丁耘《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为个案王新水【摘要】: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哲学研...
丁耘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造作”时代“生生”是近来学界讨论的热点论题之一。丁耘先生2019年出版的新作《道体学引论》即是对其《生生与造作》一文之论题与主旨的推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