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敦煌学术吾国之伤心事论文
“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浩劫,被中国学者称为我国学术一大伤心事。为了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几代中国学者顽强奋斗,为中华民族学术自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中国学术自信的一个典范。盛唐时期的敦煌彩塑写实性很强。
吉大校友戴向明:做文物守望者,续华夏文明情.发布时间:2020-06-15文章出处:“吉林大学”微信号作者:季洪涛高健欣.他被一段伤心史刺痛,为保护更多文化遗产,将考古作为一生的事业;他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化遗产;他用手铲拨开...
研究张澍学术的论文,窃以为赵俪生先生此文最佳】一张澍,《清史稿·文苑传》有传,仅寥寥二百二十余字,远不足以穷其底蕴。余寄居陇右,忽忽已二十又三年,循亭林顾氏“采山之铜”之义,于关陇文献每有涉猎,深感对于张氏应该有所发扬...
答案:X5.2《汉书窥管》以文物证史1、【多选题】陈寅恪将王国维等人提倡的新的学术方法概括为三种:()。A、取西方之文物与吾国之记录互相补正B、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疑文互相释证;C、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也难怪陈寅恪先生要在莫高窟前的一座石碑上奋笔疾书“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了。
吾国学术思想,尚在宗教玄想时代,故往往于欧西科学所证明之常识,尚复闭眼胡说。此为国民根本大患,较之军阀跋扈犹厉万倍,况复明目张胆,倡言于学校,应受绅士待遇之青年学生,亦尊而信之,诚学界之大辱,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
陈寅恪:不以中医治病,却用中医治学.作为中西文化兼通的文化大师,陈寅恪对中医药的态度值得注意。.大致而言,他认为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他不相信中医,尽管他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陈寅恪的“中医观”比较集中体现...
敦煌学学术史与方的新开拓——评《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pdf,2013年第6期敦煌研究No.6.2013(总第142期)DUNHUANGR-ESEARCHToTAL142敦煌学学术史与方的新开拓评《博望呜沙:中古写本研究与...
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由此可见,“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并非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而且是陈寅恪先生并不赞成的意见。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100年前,1907年6月的一个傍晚,满载24箱经卷和5箱佛画的一支驼马队悄然离开敦煌。带队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志得意满。区区数十块...
且摘录陈氏原文如下:“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
分分合合背后的战争让繁华的敦煌慢慢冷清,“盛极必衰”让敦煌有了一段泣血的悲哀时期。“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句话仿佛能让人看到陈寅恪先生那痛哭流涕极度悲伤的场面...
敦煌的入口,他,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的入口处。。。陈寅恪先生用尽所有的力气,挥毫写下,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撕裂了多少人的心,鲜血淋淋。中华...
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句话,也根本不是陈寅恪先生讲的,且恰恰是被陈先生批评的一种说法,事见陈先生1930年所撰《敦煌劫馀录序》。当然,在敦煌学界,...
即使经历了肆的荒漠风沙、强盗的贪婪、时光的沧海桑田、依然不能磨灭敦煌的博大与精深。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讲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
去敦煌,首站必然是因为敦煌学享誉世界的莫高窟,但她却是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伤疤。莫高窟前有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莫高窟的灾难在学术上无异于南京大...
“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斯坦因伯希和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MarcAurelStein)穿过克什米尔进入新疆,在远远看到维吾尔语中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时,他兴奋不已,意识到“已经进入要进行研究...
陈寅恪先生的原话是: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垂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