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sci论文多孔碳材料
氨基酸类生物高分子作为高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前驱体,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各类氨基酸分子在受热后可通过毛细管作用力进入二氧化硅模板(SBA-15)的介孔通道,然后再经过模板碳化过程,一系列的高氮掺杂介孔碳材料。然而,此方法的碳材料的产率严重依赖于氨基酸的种类:结构...
1.总结了纳米多孔碳材料在水处理、二氧化碳吸附、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金属阳极、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电催化领域里的应用及构效关系。该工作总结了多化碳材料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应用的构效关…
图1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控碳化海胆状多孔碳材料并用于光热海水淡化在最近的工作中(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423(2021)130268,影响因子13.273),他们首次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i-MOF热解海胆状多孔碳材料SUC,并涂覆于木头表面组成复合蒸发器(图1),展现出优异的界面光热海水蒸发...
王鸿研究员围绕着聚离子液体功能材料展开研究,在纳米凝胶、固体电解质、多孔碳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合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共被他人引用2300余次。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2篇,如Nat.Commun.、J.Am
三、多孔碳材料的及应用研究在纳米颗粒组装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有机配体或聚合物,通过碳化、刻蚀即可得到多孔碳材料。例如:我们在四氧化三铁三维自组装超晶格的基础上,直接将油酸配体碳化,再将四氧化三铁刻蚀掉即可得到三维有序的多孔碳结构。
多孔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高的电导率,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性且成本低廉,在储能器件、水处理、气体吸附、生物传感器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严重依赖于多孔碳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分布、活性位点等特性。
天津师大在基于石墨化碳材料的储能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布时间:2020-03-26.化学学院消息2020年3月,国际权威期刊《ACSNano》发表了我校关于基于协同活化机制的分级多孔石墨化碳的可控及储能应用研究“DevelopmentofaSynergisticActivationStrategyforthePilot...
团队聚焦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近30000次,提出的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及产生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采用和研究,共发表近42000篇论文,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
陆赟:2018级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多孔碳材料等等,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已发表SCI论文6篇。秦金磊:2020级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金属锂电池等等。论文…
图1三维有序多孔Co@Co3O4/NMCS设计与示意图测试结果表明,这种三维有序多孔碳基吸波复合材料在1-18GHz频段范围内表现出了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5.7GHz下电磁反射损耗达到了-53.8dB。图2不同Co@Co3O4含量的Co@Co3O4
孙博士长期从事高级氧化、光催化、光-热催化、光-电催化及膜催化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SI高引论文30篇。基于谷歌学术,论文引用15500余次,h因子达76,并于20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
新人请教:碳纳米材料方面比较权威的SCI期刊有哪些?烦请给出其名称和IF。多谢指教![来自科研家族跳跃重洋─DIYer...先要看你论文的质量,成果特别好的可以投EE...
随后较长时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学院、机械、材料和制造工程学院做研究工作。2010年底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工程、数学和物理科学学院任教至今。近年来先后主持...
目前担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多孔高分子及其多孔炭材料研究;已在ChemRev、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
1959--4:04App【3dsmax科研插图】利用贴图画多孔材料1.1万524:23App【D科研绘图入门010】多孔结构的绘制1.9万163:34AppSCI投稿,怎样在word中得到无损放大的origin组合图15.7...
《多孔炭材料研究》开题报告.doc,开题报告1前言多孔炭材料是指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新型炭素材料,其孔隙尺寸处于与吸附分子尺寸相当的纳米级超细微孔至微米级...
多孔碳材料具有成本低廉、比表面积与电导率高、微结构可控/表面易于功能化以及优越的化学稳定性和突出的离子可及性...ChinSciBull,2017,62:590–605,doi...
求审稿周期短、易中的SCI期刊,方向:多孔材料,做的是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水中有机染料的吸附求各位...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多孔高分子在气体吸附、水处理、分离、异相催化、电化学储能、多孔炭材料前驱体以及其他领域(包括传感、生物医药、光电器件等)的应用进展,重点...
孙博士长期从事高级氧化、光催化、光-热催化、光-电催化及膜催化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SI高引论文30篇。基于谷歌学术,论文引用15500余次,h因子达76,并于20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