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方介堪先生(执扇者)与友人合影.然而,方介堪治印早逾四万,称得上空前。.他年迈八旬,仍然在捉刀耕石,难怪乎人们称誉他为当代印坛创作精力最旺盛、创作岁月最久长的作家。.基于对古文字的研究深入和娴熟,他治印往往不写字稿,衹在...
韩天衡近照。李勰丰叶鼎摄人物名片韩天衡,194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从马公愚、陆维钊先生...
金石篆刻文字工具书、印史和技法知识启蒙读物的相互配合出版,形成了适应提高和推动普及两个层次的理论学术条件。海上各类报刊登载的介绍古印、篆刻的文字也时可见到,对于提高市民的篆刻欣赏能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且要有绘画的构成能力,那么小的一块地方,无论文字多少都要安排得体,创作的比书法、绘画要多,创作的难度也大,要有思想、有创意,小天地大气象,还要雕刻出来,雕刻本身就是一门的技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很难做到得心应手,使刀如
石涛(1642~1707年),清代大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著名的“四画僧”之一。他是明代藩靖江王朱守谦子、悼僖王朱赞仪十世孙。广西全州人。原姓朱,名...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和收藏.本次展出的一百余方江成之篆刻作品原石,创作年代跨度大,包括上世纪七十年代刻的简化字印章,能全面地体现江成之各时期的篆刻风格。.2018年7月14日,由海上印社、上海书画善会主办,海上...
高校篆刻教育在当下有什么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反思之处?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高校篆刻教学研讨会”上,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不少大学生篆刻存在文字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书法》杂志社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
方介堪(1901-1987),于1926年8月起,历1927、1928、1929、1930年度任上海美专篆刻及金石学教授。方先生主要是以篆刻之长进入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的,时仅25岁。从1929年6月12日《上海申报》可知,其时他任教课余亦鬻印,故有《方介堪篆刻象牙印
邓石如大篆书法字帖欣赏《阴符经》,邓完白大篆字帖图书全本50页。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书四体,尤长于…
上海何以成就印坛“半壁江山”——海上印史的千年与百年,篆刻,印坛,海上印史的千年与百年,篆刻家,书法,书画近现代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创造了“半壁江山”的艺术景观。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人在开拓新路过程中各张一帜,别开生面,终于引发了近代篆刻创作观念、审美旨趣...
方介堪发现时弊,砥柱中流,以自己的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向一些初学者极力倡导:不单在明清流派印章中讨好处,而应探本求源,广收博取,既学秦汉,又学明清,全面继承。这在二十世...
方介堪发现时弊,砥柱中流,以自己的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向一些初学者极力倡导:不单在明清流派印章中讨好处,而应探本求源,广收博取,既学秦汉,又学明清,全面继承。这在二十世...
方介堪发现时弊,砥柱中流,以自己的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向一些初学者极力倡导:不单在明清流派印章中讨好处,而应探本求源,广收博取,既学秦汉,又学明清,全面继承。这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
方介堪发现时弊,砥柱中流,以自己的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向一些初学者极力倡导:不单在明清流派印章中讨好处,而应探本求源,广收博取,既学秦汉,又学明清,全面继承。这在二十世纪的三四...
韩天衡,194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从马公愚、陆维钊先生习书法,从谢稚柳先生攻国画及美术理论,最终贯通书、画、印...
大厅中间的柱子上悬有对联,为方介堪题:“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浙江温州...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4岁习字、5岁刻印、35岁学画,在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师辈的教诲下,已是我国当代一位具有影响力的...
沙孟海篆刻方介堪(1901—1987)名文渠,字介堪,浙江永嘉人,西泠印社副社长。篆刻能以文物铭文入印,于秦汉印中尤精玉印及鸟虫篆,作品浑穆遒劲,在当代印坛中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