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风波中七斤人物形象论文
论《风波》中的七斤形象特征鲁迅在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风波》,讲述了在江南水乡因张勋复辟而发生的一场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的风波。这是一篇在《呐喊》全集中充满价值的杰作,小说的“戏剧性”色彩浓重,向我们重新展现了一片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愚昧、封闭、保守的社会氛围。
2007-02-07鲁迅<风波>里的七斤进行分析92013-12-24鲁迅的《风波》,关于七斤,九斤老太和赵七爷的人物分析。322014-03-28鲁迅小说《风波》中人物以斤数命名有什么意义吗12015-04-19鲁迅在《风波》中塑造赵七夜这个形象的意图22013-07-2363
《风波》中的七斤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家在农村,靠“帮人乘船进城”生活。与同村人相比,七斤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但他唯独对“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娱蛤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等无关痛痒的“新闻”格外关心,并将其回村传播来赢得村民的“尊敬”。
”[7]随着主人公际遇变化而赋予主人公不同态度的看客心理。《风波》中,张勋复辟时,被剪了辫子的七斤遭到赵七爷的威吓后,村人们断定七斤要没有性命,他们想起七斤往常谈论城中新闻时,含着烟管显出骄傲模样,便对七斤的犯法,觉得有些畅快。
7.小结在《呐喊》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很典型的,如《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等,鲁迅先生都是通过表现遭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人民如何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冷漠无情,进而唤醒沉睡愚弱的国民。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
小说创作背景:1917年7月1日,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复辟时要求百姓留辫子。鲁迅在他的一篇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说:“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
鲁迅的《风波》与何士光的《乡场上》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文章通过对七斤、八一、任老大的描写,塑造出一群愚昧无知的落后乡民形象,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而新中国两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冯幺爸的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求公平正义,敢于同恶势力抗
《风波》中对七斤和赵七爷的人物分析1年前1个回答分析10个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字数不要太多,50-70字就可,要十个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必举故事情节之例
B.七斤的“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在小说中几次写到,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同时也是人物身份的象征。C.七斤因为撑船进城被人剪去了辫子而垂头丧气,对七斤的责骂隐忍、无可奈何,小说刻画了七斤麻木、愚昧、落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