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立于两千多年前,佛陀在降生之初就发起大愿“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并于得道后实践着“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的初衷。佛陀的这一誓愿,体现了佛教关怀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精神,从佛教的建立就为世间的和平而发挥伟大光芒。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黄诚2008年08月26日10:58:00人间弥勒在中国的很多寺庙,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笑容满面、长长耳垂、圆圆大肚、袒胸露腹的菩萨,也会熟悉他身边有一幅“大肚能容,容天下准容...
”佛教逐渐将两个提法分别使用,而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说法。四、慈悲的精神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用佛教的慈悲精神来说明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核心是要说明对于和谐社会中道德建设的意义,对于和谐的意义。
杨玉辉论文摘要如下:一、佛教慈悲与基督教爱的基本涵义慈悲对信佛的人的基本要求何谓慈悲?所谓慈,即慈爱众生并给与福乐,也就是利乐有情,引导和帮助众生达到身心的适悦,获得福报和悦乐;所谓悲,即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
《人身难得慈悲护生弘扬正法破邪显正》: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正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不承认救世主的存在,确认因果报应.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是佛教的基本特征.弃恶扬善、迫求觉醒,是佛教的基本要求.唯有...
以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基础。无论是从佛法四摄六度的精进修持,还是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无论从广义而言,还是从大乘教法要义来讲,都是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的。
佛教慈悲仁爱的情怀影响着林清玄的价值观,他描写社会下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以此来其他人的慈悲之心,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他关注的焦点。“林清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种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无疑是受到佛教精神的熏染。
哈佛教授万字论文:当东方正念与西方心理学相遇.跟我学正念冥想,拥有当下的力量。.助你走出焦虑、寻找生命的真相.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助理教授,代表作有《正念之道》、《心理治疗中的智慧与慈悲》,是《正念与心理治疗》的联合主编。.25年前,当...
开启僧教育新篇章: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隆重开幕2018-06-2816:51:17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28日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幕。
1、建造艺术佛教传入中国,把犍陀罗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希腊式雕塑的开端。在佛教传入以前,比如说汉武帝的茂陵,前面的雕塑是这样的好听点讲,叫做抽象派。难听点,就是一块石头,好像有类…
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施和戒杀上。慈悲精神的现代意义是:有助于提升道德境界,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
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慈悲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的菩萨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施和戒杀上.慈悲精神的现...
当知,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更广义的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山川草木。佛教的慈悲,不但希望人类之间的停止杀戮、平息纷争,也希望人类善待所处的世界、珍惜生存的...
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慈悲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的菩萨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施和戒杀上.慈悲精神的现...
佛菩萨是实践佛教慈悲精神的典范,是道德理想的人格化,佛菩萨的践行精神激发和引导着广大佛教信徒立足于现实生活,把慈悲精神贯彻到具体的修行实践中去。慈悲精神...
【摘要】: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慈悲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的菩萨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
内容提示:论中国佛教得慈悲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刘胜梅(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摘要: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得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
期盼诸方贤达,能将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进行全面、深刻地挖掘、梳理和阐释;为佛法大海注入智慧的溪流,也为有缘众生往生兜率净土和修习佛道提供指路明灯。此文是笔者佛学院毕业之时所写...
世界各大宗教和传统中都有为现代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东方传统文化而言,佛教的慈悲思想实为不可忽视的一环。本论文力图以时代演进的次第为纵轴,...
若能发扬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将有助于人类爱心和同情心的养成和增长。 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无情之山水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