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业感缘起第二节业感缘起论·业的体性及性质体是本体,性是本性。体性,即事物的实体本性。佛教认为,业以思为体性。以下是对思的透彻分析,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将发身语,先审虑;(二)决定思:起决定心将欲作;
阿赖耶识缘起与其他缘起理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唯识无境":(1)"阿赖耶识缘起"完善了原始佛教"业感缘起"的思想,用"习气"代替了"业",同时规定执持习气的阿赖耶识的存在,就解决了原始佛教"轮回说"与"无我论"之间的矛盾.(2)"阿赖耶识缘起"同一切有部的"实...
【论文目次】中文摘要I注释凡例II目录III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说明1(一)研究缘起1(二)研究动机41对心性体认的现代生死学之反思42批判的继承73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的省思9(三)“缘起”与佛教生死观试探101“生死之间”─“苦”与“缘起”11第二
缘起思想是全体佛教之核心。原始佛教的最基本教理即是围绕缘起思想建立的,四谛说的集、苦二谛与道、灭二谛实即皆构成了因果关系,而十二因缘则直接给出由惑业导致生老病死的流转以及由惑业灭导致生老病死灭的还灭的两向因果关系。原始佛教通过这种业感
1、原始佛教的十二缘起与业感缘起原始佛教产生于佛陀对人生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因而其缘起理论也侧重于对人生的关注。当时解释人生现象的学说有两种:“一是婆罗门,认为人由梵天而来,是神我的转化,谓之‘转变说’;一是六师,认为人是许多元素凑合的,谓之‘积聚说’。
第七章业感缘起第二节业感缘起论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感作善恶等业,由业感生死等苦。惑业苦三道,展转互为因果,成三世起轮回,生死相续。
但是,业感缘起固然可以说明轮回的因果可能性,但仍然有悖于佛教无我思想。试问:如果缺乏自我实体,何以能够造作善恶业?纵使造作,谁来任持善恶业?佛教讲诸法无常、业无常,这一刹那生灭的业何以能够感果?
第七章业感缘起第一节缘起论有神论者,以为一切现象,乃自神之创造而成,是为有神的宇宙论。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现在之果,起于过去之因;过去之困,必成以后之果。又从以前之果而来。
缘起的意义,详细地解释,因各佛学流派所强调的教义之差异,而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如原始佛教高举“业感缘起”的大旗,而大乘中观学派倡导“中道缘起”,瑜伽学派弘扬“赖耶缘起”,真常学派高唱“真如缘起”。
浅谈《梦》中的佛教思想古典小说《梦》一书以“梦”始,以“梦”终,通篇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思想。因缘果报、观念等佛教思想充斥着整部小说,使小说渗透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悲凉…
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现在之果,起于过去之因;过去之因,必成以后之果。又从以前之果而来。果上又生因,因又成果,前无始后无终之因果连续...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第11-12页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第12-13页第一章业感缘起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义涵第13-25页第一节业感缘起思想出现的社会文化背...
分类号密级公开UDC学号015013015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佛教业感缘起思想研究——以《俱舍论》为中心研究生姓名乔超导师姓名(职称)阿忠荣,教授申请学位类别...
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惑作善恶等业,由业感生死等苦。惑业...
业力,有善的业力,也有恶的业力。我们今天能听闻佛法,这就是善的业力牵引,将来一定会结善果。人有时候面对现实无法理解,质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都是业力所感。生到富贵之家或是贫贱之...
第二节业感缘起论·引业、满业在了解引业和满业之前,先来了解总报和别报的概念。由业力招感的果报分为总报和别报。总报:比如,同为人道,彼此受共同之果报,(这是共业所感招的,文...
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感作善恶等业,由业感生死等苦。惑业...
第七章业感缘起第一节缘起论有神论者,以为一切现象,乃自神之创造而成,是为有神的宇宙论。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
业感缘起的实际内容是各种生存事实(有)的各别部分(支),而这些部分对全体可以有各方面的价值。略加引申,业感缘起是当前的人生现象,依着逻辑的次序分析为十二部(从无明到老死)来立说...
佛教讲业感缘起,不讲“命中注定”。把握自己能够做到的,在自己当下的心念和行为上去种善因,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山东省青岛市大泽山智藏禅寺智藏禅寺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