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来源:Nature编辑:肖琴【新智元导读】据调查,全球被撤稿的研究论文的数量高达每年1400篇左右,其中约六成涉及学术不端。学术造假不仅影响学者自身,甚至损毁了研究机构的声誉。为此,德国一家著名研究所不惜花费重金引入外部公司来“预审论文”。
根据国际撤稿公告网站RetractionWatch的定义,出版禁令(PublishingBan)是指期刊或出版商声明今后在一定期限内或永久不再接受原文作者的投稿。相比于作为净化学术界的论文撤回机制,出版禁令的惩罚性质更强。
大部分期刊的论文提交系统中设置专门的撤稿系统,因为撤回投稿是一种相对少见且不受鼓励的行为。因此,如果你认为撤回投稿是处理这篇论文的合适做法,那么通常最好的方式是给主编或负责处理你这篇论文的编辑发邮件。
国际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国论文科技部:正逐一彻查将“零容忍”.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在今年4月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生物学》(该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如果考虑到发文数量,中国每千篇论文撤稿率依然高达1.13,意味着每1000篇刊发的中国论文,就有超过一篇被撤稿。学术不端是撤稿主因撤稿本是正常现象。
论文撤稿在科研界可以说是稀松平常,但是这篇论文的撤稿理由,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同行评审造假?通通都不是~根据官方的撤稿通知,本文系作者申请撤回,原因是论文署名的三个作者并未参与该论文或者对该论文并不知晓。
论文发表之前(注意,是“之前”)作者主动发起的撤稿,称为withdraw(名词:withdrawal);稿件发布之后,作者或者期刊发起的撤稿都被称作retract(名词:retraction)。以下是《英文科技论文写作100个常见错误》作者MrigankaAwati关于withdraw和
随着撤稿,“韩春雨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关于论文、关于无法重复、关于撤稿,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现在,经过15个月的反复调查后,人们的注意力早已经从“诺奖级的研究”转移到“是否有造假行为”上。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生物学家对果壳网科学人说:“简单说就是造假,不用再解释。
对于机构的不作为,他认为,如果高校评比指标出现被撤稿论文等“减分项”,或许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对自己所引用的论文应该进行...
这些论文均来自中国作者。后经调查发现,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系《生物学》重复发表;1篇系《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101篇存在提供虚假...
某个团队成员提交的不合格的图片或数据可能让整个研究项目功亏一篑,甚至导致论文撤稿。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欧洲多家研究所已经引入的外部评审机制,在...
你可以问问给你安排文章的人,时间如果还比较多能赶上你的用途,实在不行自己再重新投一篇论文吧。
这批论文的作者全都来自中国,撤稿的理由是这些论文涉嫌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调查显示,被撤论文都涉及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有当事人自己完成后由第三方机构润色的,有当事人提...
据悉,该期刊给出的原因是被撤稿论文存在图片造假、同行评议造假以及操纵作者身份等一系列问题,如此众多文章,还是同一期刊,这样的撤稿结果让中国大学和机构在国际学术圈出了丑、丢了脸...
这批论文为何被撤稿?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指出,问题在于“同行评议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代人投稿的过程中,虚构了同行评议专家的信息,通过“幽灵...
国内外关于期刊论文撤稿的研究很多,包括对论文撤稿原因、论文撤稿时滞的统计分析,对撤稿最多的国家、机构、个人和研究领域进行“排名”等。部门、资助机构和期刊等围绕撤...
“这些杂志在线发表后,造假现象成批量地出现,规模越来越大后会让某些杂志警觉起来,发现了自己的审稿有问题,进而进行调查。”江晓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
撤稿事件给我国学术界的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再次表明我国学术界、科学界仍然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学术不端行为正在变得更加多样、更加复杂...
“论文撤稿后仍在被引用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从未得到有效地解决。”科学网博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时朋朋曾写道。“复活”的被撤论文近十多年来,因学术不端或研究错误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