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吟志”说不是刘勰全新的创造。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但刘勰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完整的“感物吟志”说,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功不可没。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韦足梅四川大学摘要:《大凉山》是彝族著名诗人倮伍拉且先生的诗歌创作总集,作者以真挚的个人感情再现文学艺术的魅力,本文既着重于文本的细读,从微观上做到评析的细化;也力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宏观地把握彝族诗歌...
刘勰物色感物吟志心物交融收藏本站首页期刊全文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年鉴全文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王晓军;《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
刘勰说:“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就是说诗人的“情”受对象“物”的引发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生成了“志”,这是诗的创作的自然的规律。.自刘勰在诗歌生成论上总结出“感”这种心理活动后,中国古代的诗论对“感”的解释和运用就越来越自觉。.其中...
仝沛瑾[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感”由最初表示男女交感的生理概念上升为哲学概念,以说明天人之间的感应现象,渐而用于文艺领域,形成“心物感应”说
”强调了四季自然景物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的感应作用,“禀情---感物---吟志”,完善了《礼记•乐记》“物---心(感)---声(乐)”的艺术生成模式,还有“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神与物游”的论述全面而丰富,不仅仅继承了六经和先秦诸子以及时人中的一些观念,而且将那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十六个字描述诗歌“‘禀情’—→‘感物’—→‘吟志’”[3](P85)的“发生—转化”过程,最值得珍视和玩味。尤其是“感物吟志”四个字,是中国文论家第一次对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完整的理论概括。
谈汉代之美_悲音念佛二胡版mp3_汉代之美_汉代音乐_观世音菩萨悲赞_悲恋花音乐内容摘要:汉代人在音乐实践、音乐欣赏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典诗思的运行是符合这一宇宙-生命观念的,笃信"一贯"、追求物我和谐的诗思尽可能地顺应自然物象的"机理"来生成人的感情,所谓物我浑然、思与景谐。所谓"感物吟志,莫非自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