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传输效率将比传统技术高出一万倍。论文发表后,并没有在通讯业引起太大反响。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年轻时任职STL期间的高锟先生前言:2016年是高锟先生与Hockham合作的光纤通信论文发表50周年。在最近的国际会议上,香港中文大学的陈亮光教授应邀为讲述了高锟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近况,藉此来表达对高锟先生的敬…
高锟为此写成了一篇论文,文章一九六六年七月发表在英国电子工程学会的年报上,而文章发表之日,后世即视之为光纤通讯诞生之时。在其后的几年间,高锟继续带领团体进一步提高实验成果,但面对不少质疑与批评,高锟对此信念坚定、热情不减。
然而,论文刚发表时,高锟的理论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但他没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高锟提出的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许多人都认为匪夷所思。高锟为了寻找到没有杂质的玻璃,经常去玻璃工厂和实验室去讨论玻璃的制法。
高锟先生于1966年就光纤传输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用玻璃纤维可长距离传递信息,打破玻璃纤维在早期只能短距离传输的理论难题,从此开启了光纤通信新纪元,并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尊…
为此高锟甚至找到了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高锟谈起那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个计划是非常大的工程,将来需要动员几百万人。”根据高锟发表的论文,美国康宁公司开始了研发光导纤维。
昨日,“光纤之父”、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高锟在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辞世,享年84岁。高锟于1933年生于上海,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子工程,于1957年获学士学位,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于19…
高锟在论文中提出利用石英玻璃进行传输的最初构想,论文中提到“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到百万分之一,就可以制造出波长在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种玻璃材料能用来实现远距离信号传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高锟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贡献是在光纤通信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的意义到底有多巨大呢?这就得从光通信开始说起了。光通信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例如我们都熟知“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历史学界仍存在争议),其实利用狼烟和烽火进行信号传递的...
高锟获noble的论文原文诺贝尔奖Dielectric-fibresurfacewaveguidesforopticalfrequenciesK.C.KaoandG.A.HockhamIndexingterms:Opticalfibres,WaveguidesAb...
高锟先生论文的引用次数和H指数昨天上午,收到"科研之友"的email(support@scholarmate):郑重而又友好地告诉我:“除了论文数量外,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
高锟获noble的论文原文诺贝尔奖下载积分:150内容提示:Dielectric‑fibresurfacewaveguidesforopticalfrequenciesK.C.KaoandG.A.HockhamIndexingte...
1966年年轻的物理学家高锟发表论文,提出了“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取代铜线传输电信讯号”的大胆构想,被人认为是异想天开。高锟不为所动,潜心研究光纤通信。他的设想逐渐...
1966年年轻的物理学家高锟发表论文,提出了“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取代铜线传输电信讯号”的大胆构想,被人认为异想天开。高锟不为所动,潜心光纤通信研究。他的设想逐渐变成现实,...
作者高锟以此为代表作获得诺贝尔奖Dielectric-fibresurfacewaveguidesforopticalfrequenciesK.C.KaoandG.A.HockhamIndexingterms:Opticalfibres,WaveguidesAbstract:Adielectri...
2009年10月6日下午6点多,记者打开新浪网首页,一条转自中国网的消息跳入眼帘:“华裔科学家高锟和2名美国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细看这条消息的全文和文中所附的高锟先生照片,不由得...
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页文档大小:2.42M文档热度:文档分类:论文--期刊/会议论文文档标签:IEEE高锟诺贝尔奖AuthorizedlicenseduselimitedStaffDownlo...
2003年,高锟曾来武汉访问参加光博会,在这次访问中与因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赵梓森院士碰过面。中国以高锟名字命名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