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高雅文艺和通俗文艺论文
高雅文化对低俗文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的讨论作者:西蒙·杜林+关注作者简介:作者单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文系。译者:冉利华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05年第10期第38-48页内容提要:通俗文化是当下主要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了解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史...
因此,高雅与低俗的文化分层往往较难逾越,这和文化趣味的平面流动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与通俗文艺和娱乐业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相比,高雅文艺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同在市场上竞争,如果没有市场外资金的支持,高雅文艺必然处于劣势。
高雅文学:“泛文学”时代的危机与变革.今天的中国文学,已进入“泛文学”时代,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从新世纪初期到现在,这一话题不时被提起,但从未引向深入,那些重量级评论家很少发声。.事实上,泛文学现象在表面的扩张、推进的情势下...
5.艺术电影与文艺电影概述: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影片(《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艺术电影这一概念经历过“先锋电影”和“作者电影”的洗礼,强调的是影片“纯电影”性质的艺术性显现。
这种高低不是指高雅和通俗,不是指大众和小众,而是指文艺作品作品本身的乐理、编曲、字词句、结构、色彩、光影的运用等技法,以及蕴含的精神,但这种精神是隐形的、内化的、动态的,对个人的家庭、经历、受教育水平、文艺素养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文艺评论的特点1.科学性2.审美性3.理论性文艺评论的分类1论文2文艺随笔3文艺短论4书信体5序跋体6读后感,札zha记学术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2创造性3学术性学术论文的分类1.自然科学论文2.社会科学论文常见的什么方法(10个)
当代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认知情况的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认知情况的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高校为例一.高雅艺术传播背景1.高雅艺术传播的社会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都处于复杂的转型期。.高雅艺术的创作与推广在...
摘要:从对通俗音乐概念的理解入手,宏观地对通俗音乐进行条理分析与理论总结,并初步探讨其美学意义。关键词:通俗音乐美学意义通俗音乐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与严肃音乐和民间音乐相比,通俗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但对通俗…
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几乎没有几个人像老舍这样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他曾花费很大精力制作通俗作品,这些作品是他文学世界的重要构成;在非通俗性的许多作品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通俗性——语言
文艺复兴,为后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野蛮黑暗的时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最后的晚餐...
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通俗文艺的兴起及其引发的文艺雅俗之辨,是近二十年中国文坛的一个特异景观。雅俗文艺概念的易移,受到时...
现实的,同时误解左翼作家对"同路人"的态度,并对左翼作家倡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有所贬斥.鲁迅明确指出:文艺不能超越阶级和现实,左翼作家注重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建立,...
文档页数:10页文档大小:31.0K文档热度:文档分类:待分类文档标签:艺术第三种人鲁迅吧重读鲁迅鲁迅的名言高雅与通俗鲁迅简介鲁迅的作品鲁迅名言系统标...
[1]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李凤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黄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求真尚美...
在观众看来,电视无疑是一种娱乐和消费。但这其中当然不乏艺术,只有艺术才能把电视节目给带动起来,而如果不是消费,那还有谁愿意免费的去给观众们带来有艺术感的...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高雅文艺和通俗文艺论文的问题>>
2黄文;;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3李凤亮;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相似文献】中国期...
在当前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通俗文艺和高雅文艺的生存及其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通俗文艺十分活跃,市场经济的优势和活...
本论文将抗战时期老舍的通俗文艺作品创作和理论建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说唱文艺、京剧创作、通俗诗歌创作和通俗文艺观念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探寻老舍抗战时期通俗...
[1]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李凤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黄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求真尚美...
[5]李凤亮.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J].兰州大学学报.2002:6(30)[6]朱斌.雅俗的审美心理比较及其审美启示[J].南昌大学学报.2011:5(42)[7]曾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