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根据商鞅立木取信写论文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富有法治意识,《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一个例证。读《史记·商鞅列传》,抒发胸怀1912年上半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商鞅徙木立信论》初显毛泽东法治意识--党史频道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立木取信”就不会有商鞅变法的成功。.春秋时,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必须具备三要素...
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诚信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而出的赤纯之金。然而,作为21世纪青年的我们,诚信这一美德却正在...
做人要以诚实为本.请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的感想.doc,做人要以诚实为本.请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的感想学生拟题:1、敬,徙木立信,商鞅之信革青史;仰,季布一诺,千金之信古流芳;叹,烽火诸侯,周幽无信丧江山;惋,醉鼓戏民,楚历无信失民心。
《商鞅变法》的教学设计――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文库本文档属于精品文档、课件类技术资料,转载请联系作者关键词:教科书;兴趣;思考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07-05人教版选修一第...
学习党的19届6中全会精神作文论文【5篇】.【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通过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的决议,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一来学习这四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吧~Part1举例论证简称为例证法,即根据论点列举事实,并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一个共同…
二十六、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这篇关于议论文论据精选:商鞅立木取信,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
作文频道小编为大家寻找了议论文的论据精选的资料。如有帮助,希望大家下次一定要浏览深海网。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
经典素材: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第1篇:商鞅立木取信读后感700字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关于诚信的小故事,使我感悟颇深。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
人无信不立。在我国的传统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把诚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
商鞅立木取信主要内容《商鞅南门立木》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
人教版七年级《大变革的时代》导入框中说:"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显然,教材的编者认为当时秦都位于咸阳,所以商鞅立木取信自然是在...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校际、教研组、备...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
商鞅立木取信是春秋战国史上的一著名典故。讲的是年轻的秦孝公向天下广而告之,秦国求才,封地财富,要什么给什么,在魏国抑郁不得志的商鞅听闻此事来到秦国关中,来到都城还不是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