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得简单以刊物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2020-12-16“科研造假”“论文代写”…面临重罚,今日实施!2020-09-01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2020-02-23教得好没论文也能评教授了!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宣布将对广泛存在于科研和高等教育界中的“SCI至上”现象采取直接措施,推进改革。2月23日,科技部在官网公开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下文简称“措施”),对全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了全面且具体的...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宣布将对广泛存在于科研和高等教育界中的“SCI至上”现象采取直接措施,推进改革。.2月23日,科技部在官网公开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下文简称“措施”),对全国...
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10年间结题的面上项目中各项科研成果总和为:国际期刊论文380314篇;国内期刊论文406102篇;专著44867部;发明专利43253项。假设每种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费是均等的,那么,这10年间经费总额度与科研产出之比约为9.23:1。
唯有如此,才能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只能依靠“借船出海”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6,27]。4结束语《若干意见》的印发,论文“SCI至上”导向的逐步破除,在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贺嫁姿赵大良摘要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的评价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将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2.坚决遏制“SCI至上”,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明确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
10年间结题的面上项目中各项科研成果总和为:国际期刊论文380314篇;国内期刊论文406102篇;专著44867部;发明专利43253项。假设每种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费是均等的,那么,这10年间经费总额度与科研产出之比约为9.23:1。
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
《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
新京报:教育部——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2020年12月16日08:41新浪网作者看看新闻KNEWS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VideoPlayerisloading...
《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
#教育部要求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教育部:“十不得”剑指“唯论文”问题】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10个“不得...
新京报:教育部——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看看新闻knews发布者看看新闻knews官方账号关注查看更多网友评论精彩视频查看更多打开腾讯新闻app打开00:32广东两项目入选...
新京报:教育部——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202012/1608:41看看新闻Knews企鹅号分享评论0腾讯视频v.qq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
Flash播放器已经终止服务推荐使用新版Edge、Chrome、QQ等浏览器1895次播放当前播放至00:00热评2020年12月16日发布看看新闻Knews3.2万人订阅订阅详情...
《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国...
相关新闻关键字:新京报教育部国际期刊论文亲,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给微信的小伙伴们!打开微信,点击界面右上角魔术棒,选择"扫一扫"打开微信,点击发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