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教职论文中,对司各特那里“一个”(Unum)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一个”是事物呈现的形式,而无关乎其内容。但这种形式根本上并非“数”的范畴,作为数,它本身就成了对象,而不是形式了。“先验的‘一个’是对象中的某种...
海德格尔在1916年自己的教职论文《司各脱的范畴和含义学说》的“前言”中也特别地向Lask表示了感谢:“在这里,我要向Lask遥远的士兵坟墓寄去我带着感激的忠诚的怀念,他的著作表明了:这本论文的精神历史性的导向从强烈的个人生命经历...
勤奋的海德格尔在1913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心理主义的判断理论:逻辑学的批判-实证研究》。他的教职论文1916年完成,题目为《邓斯·司各脱的范畴与意义理论》。
海德格尔于1913年通过了哲学博士的毕业考试,并于1915年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职论文。在其中海德格尔指出,“活生生的精神,就其本质而言是最广义的历史精神”,它之所以是“活生生”的,正是因为它是纯然个体性的。
时至今日,我们都难以想象青年海德格尔曾经历过如此剧烈的思想转变。在1915年撰写的教职论文中,海德格尔讨论了邓·司各脱的范畴与意谓理论,在“理念”、“判断”等术
在海德格尔1916年发表他的教职论文的时候,他添加了一个后记表达他对于“标准”的不耐烦,“在处理逻辑学问题上一切都太传统了”。海德格尔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到“本质性的历史精神”去理解。海德格尔的个人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整个欧洲本身...
其实海德格尔热之后,谢林研究也在国内海德格尔研究圈子里有些回温。不过一直也只是不温不火。为了消除误解,andrewbowie写了一本极其出色的书,可以说是当代谢林研究的必读书目了,至少在英语学界的谢林研究中。
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本体论转向,主体性哲学。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既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忠实的继承者,又是其最激烈的反叛者。他们二人的思想之间的张力…
海德格尔对于“在世界中存在”的阐述是对此在寻求本真性的叙述。此在对其世界的态度是在“共在”中情绪的与实践的参与,而不是纯粹空间与因果性的“在旁(being-beside)”的关系。
海德格尔在国内很受欢迎,毕竟一来文字优美,啥“诗思同源”,“诗意地栖居”,听着多舒服,写作文都可以写进去;二来海德格尔后期还对道家思想感兴趣,请人翻译《道德经》,这一经历可让国内学者颅内了,这不好好研究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