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选择字号:小中大.“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社昆明8月27日电题:“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社记者杨...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马铃薯基地帮助群众销售马铃薯(2020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拉祜族群众刘扎丕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第一次听到干部介绍朱有勇院士时,不禁纳闷:“院士是啥,种个马铃薯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马铃薯挨个放在沟里、盖上土,等着收获…
作为一个党培养的科技人员,我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给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朱有勇决心把蒿枝坝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点。.他带着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14次往返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朱有勇...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闻报道
这是朱有勇像(视频截图)。新华社发(云南农业大学提供)2007年9月23日,朱有勇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试验田和农户交流试验情况。新华社发(云南农业大学提供)2016年10月16日,朱有勇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
“我今年65岁,从60岁开始,当了5年的农民,我还要继续当下去,当农民,我觉得值!”11月10日下午,“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来到曲靖师范学院,为师生分享他和团队把科技送到千万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经验和故事。
习近平讲话原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之:把...
2.点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院士”@陈小故:这是真院士,茅台还是歇歇吧。@秋吉君:这样的院士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不是像某白酒的院士。@大枣小枣都好吃:这才是真正的院士,脚下踩着土地,眼睛目视远方,致敬!
去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
新华社昆明8月27日电题:“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社记者杨静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脚踩胶鞋……8月上旬,朱有勇来到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林下三七种植基地,...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
本文转自【云南网】;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雷钟哲7月7日晚播出的央视《焦点访谈》,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相信朱有勇的事迹,已经在...
近日,网友们纷纷点赞带货1小时卖了25吨土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称其“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网民:这才是真院士一、舆情概述2月24日,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六集《家国情怀》中的主人公——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以“院...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文新院士扫一扫分享本页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文新院士》:陈文新,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本片讲述了陈文新院士聆听毛主席教诲,回应...
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他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