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网原创稿关于我们广告刊例欢迎订阅《新华每日电讯》!投稿信箱...“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21-08-3119:43:18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新华社昆明电(记者杨静)身穿迷彩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梅雨季节,闷热难耐,稍微一动便大汗淋漓。然而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已是80岁高龄的农业专家赵亚夫,依旧带领着团队在有机水…
“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朱有勇说,无论是做院士,还是做教授,归根结底,自己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马铃薯基地帮助群众销售马铃薯(2020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
选择字号:小中大.“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社昆明8月27日电题:“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社记者杨...
孙占祥: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民家.“农业科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占祥不断告诫自己,搞科研要接地气,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多年来,他带领团队...
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这比在纸上发表一篇论文要踏实得多,且更有成就感!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时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作为一个党培养的科技人员,我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给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朱有勇决心把蒿枝坝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点。.他带着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14次往返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朱有勇...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闻报道
这是朱有勇像(视频截图)。新华社发(云南农业大学提供)2007年9月23日,朱有勇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试验田和农户交流试验情况。新华社发(云南农业大学提供)2016年10月16日,朱有勇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赵亚夫(左)同家庭农场主陈道玉一起查看果树长势(7月6日摄)。梅雨季节,闷热难耐,稍微一动便大汗淋漓。然而在江苏省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从事农科工作的赵亚夫就开始引入栽培技术和品种,带领团队在句容走村串户推广种植,帮助茅山老区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一头扎进戴庄村,探索发...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两...
用朱清科的话说:“本来就是农民,一到山里面就兴奋的不得了,现在60岁了,和同学们上了山,他们未必比我走得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
“农民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文|白靖利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19年12月2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
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他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
“农民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文|白靖利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19年12月2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
新华社昆明12月1日电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农民院士”朱有勇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