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从20世纪30年代出生以来,历经近现代中国的诸多变迁飘洋旅美。在复杂文化环境的转换与交织中,他的诸多小说不仅呈现了人物活动空间的转换,还暗含了他对人物文化身份的认同的心路历程,《纽约客》即是一个典型。
在白先勇“纽约客”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逐渐走出中国、融入世界的美华的心理变化过程:从隔膜到依赖,再到绝对的融合。相应的,美国形象也被笼罩于这些的情感表述之中。认识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对于中国而言...
论文大纲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白先勇的两本短篇小说集《纽约客》与《台北人》,这两本小说作为白先勇写作的高峰,集中体现了白氏小说中的女性视角。论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小说文木屮剖析白氏小说屮女性视角的表现。
白先勇的作品,中短篇居多,但是篇幅虽短,深度却不容小觑,偏偏这位老先生又不故弄玄虚,写的煞是平实。.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深深话,浅浅说。.比如这本《纽约客》。.这本书是白先勇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起合作的短篇小说集,文章不多...
白先勇论文范文哪里找,怎样写?白先勇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指导老师会给什么意见?白先勇刻画了八十多名形形的女性形象,哪怕是初读他的文章,都能被他的描写深深吸引,想一探究竟,过后更是对那些人物记忆犹新,是他的文章让我体会到何为文学的魅力。
《纽约客》白先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倾国倾城里的故事大抵如此。
我觉得如果写白先勇的论文,切忌走进同志文学的死胡同,否则论文题目就该是同志文学研究了,而且我觉得如果写白先勇的论文,切忌走进同志文学的死胡同,否则论文题目就该是同志文学研究了,而且估计会被老师和谐,被同学怀疑。写白先勇的话,侧重他父亲白崇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社会...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对于白先勇小说中地方书写的考察,将有助于挖掘研究白先勇作品的新途径,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学背景下“地方书写”的文学价值。除此之外,结合地方空间与文学作品的研究将更好地理解文学…
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白先勇小说的“乡愁”叙事.【摘要】:本文对白先勇代表作品《纽约客》、《台北人》系列小说中的乡愁叙事进行了梳理。.有着“”、“”、“美国”多地生活经验的白先勇,在内心深处始终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
从《子》到《纽约客》——我关于白先勇先生的一些碎碎念.如筠评论纽约客52020-03-0921:33:29.原载于个人公众号【不甜不甜碎碎念】.写于3月5日晚,惊蛰夜。.完全是没有营养的碎碎念,抒发一些很私人的感想。.如果抱有学习新知的态度,可以不必打开这...
20世纪60—70年代白先勇创作了纽约客系列作品,如《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安乐乡的一日》,《火岛之行》,《谪仙记》,《谪仙怨》,《夜曲》等,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与分...
当代作家白先勇,他的作品叙事冷隽多思.留美期间,白先勇看到和亲身体验到身在异乡的孤独"纽约客",感受到异域环境的疏离,由此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抒发文化乡愁,从而写了一系列...
20世纪60—70年代白先勇创作了纽约客系列作品,如《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安乐乡的一日》、《火岛之行》、《谪仙记》、《谪仙怨》、《夜曲》等,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
《纽约客》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悲悯情怀,也是出国留学人精神的表现。白先勇通过创作,试图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原因在于他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幸感,于是他关...
白先勇想要创作以纽约客(NewYorkers)为题材的系列小说早已有之,但这本书最终只收录了六篇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从1960年代到21世纪初。《谪仙记》和《谪仙怨》写...
内容提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白先勇《纽约客》与《台北人》中的“死亡模式”姓名:王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刘卫东20...
【摘要】:本文先从“文化身份”这个角度入手,对白先勇的《纽约客》进行了文本分析。沿着这个切面,我们窥见其中文化认同的危机、人性的挣扎与苦闷,个性欲望的...
【摘要】:2007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该小说集共收录6篇离散题材小说。与反映身居台北的离散者生存状态的小说集《台北人》相比,《纽约客》无疑...
白先勇,1937年生于桂林,其父白崇禧是国民党有名的桂系将领。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家人辗转重庆、上海和南京,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迁居,1963年赴美。《纽约客》出版较晚,收录...
这归根是两方面的,一边是身,晚年的白先勇先生很多时候活跃在了,这是他少年时出走的地方。另一边是艺术。幼年时,先生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