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石窟造像中的“飞天”形像演变研究.【摘要】:石窟造像艺术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在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传入中国后,其自身原本所具有的异域特色便逐渐消退,开始依附于中国文化而生存。.此时,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飞天”形像也开始愈发趋于...
【摘要】:飞天,作为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伴随佛教教义与佛造像的附属而传播存在,并被赋予特殊的艺术美感价值。通过研究其在石窟造像的演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探究提供史料价值。北魏云冈石窟作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纽带,其窟内飞天浮雕造型的分析是其整个传播脉络的体现。
1.传承时期:飞天形象的传承追述到十六国的北凉到北魏时期,大约170多年的历程。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飞天形象。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
飞天形象多见于壁画或窟顶藻井装饰中,像这样出现在1400多年前的一组五尊金铜飞天造像十分稀有难得。※以上注释非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北魏-五尊飞天奏乐铜像2:演奏长笛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第6窟刚健舞姿飞天的上格中间,有一身发髻高耸,着短衣长裙,裙尾飘扬风带萦绕的汉装飞天。第6、8窟都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以后,逐渐开凿的石窟,其中飞天的舞姿造型,既有北方民族健美昂扬的飞天,也有柔婉婀娜的汉装飞天。
摘要:敦煌壁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画作,其绘制的形成充满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美术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剧烈冲击,在传承经典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敦煌艺术成为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灵感源泉。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对敦煌艺术进行全
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姓名:马文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包铭新20070201东华大学硕l-q:能论文敦煌隋唐壁硒中飞天服饰的研究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摘要敦煌石窟保存着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
敦煌论文关于敦煌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资料主题:敦煌更新时间:2019/02/15有关敦煌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敦煌文化有关敦煌3000字论文范文检索。[摘要]创新是延续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文化到中国动画”,以动画片《九色鹿》为例,剖析《鹿王本生》的现代化途径,为文化产业化,文化...
莲花洞因窟顶论文范文雕刻有巨硕莲花而得名,其布局独具匠心,搭配丰实,充满了愉悦与和谐.围绕莲花藻井舞动飞翔的六身飞天(图7)是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飞天论...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多源文化的互渗与交融,时代精神的塑造与追求合力推动了北魏飞天艺术风格的审美中心转移和时空上的双重性演变。页码:129-138...
摘要:飞天艺术源于印度,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历经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几个阶段的演化,其中北魏是飞天艺术演变的重要阶段.文章以云冈石窟为例,结合多种文化...
此时,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飞天”形像也开始愈发趋于中国化。到了北魏中晚期,石窟中“飞天”形像的风格急剧变化,从而形成了以面部消瘦、颈部修长、衣薄贴体、体...
【摘要】:北魏时期飞天艺术审美风格的嬗变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审美范式形成的典型代表和关键阶段。以北魏时期飞天艺术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为切入点,探讨飞天形象的传...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多源文化的互渗与交融,时代精神的塑造与追求合力推动了北魏飞天艺术风格的审美中心转移和时空上的双重性演变。源于印度的飞天形象,经历了西域、十...
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
在北魏时期开凿的几十个石窟群,上百个洞窟中,恐怕有数以千计的飞天,而其中最美的就在巩义石窟寺的第三窟中心塔柱南侧,龛楣上的那一对飞天。只见她们脸型窄瘦,身材修长,造型别致,精美...
1.陈建刚《飞天艺术形象渊源考》[来自wWw.lw5u],《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1月。2.史敏《试论敦煌飞天的动感与艺术形象》,《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
据统计,仅莫高窟就有二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四千五百身之多,加上其余石窟,飞天近六千身。从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时代特征以及技法特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一、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