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著名瑞士籍德语作家,194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玻璃球游戏》是黑塞的压轴之作,也是其作品中中国文化影响的集中体现。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作品所蕴含的主要中国哲学思想有:道家、儒家、易经等。
摘要:黑塞后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易经》这本古老密典,这得益于他的同乡卫礼贤的《易经》翻译,也与当时包括荣格在内的“智慧学派”对《易经》的推崇不无响应。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赋予《易经》以艺术生命。《易经》是小说的灵感之源、主人公性格发展的推动力和作品...
【摘要】:在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中,“游戏”是贯穿小说主线的核心语汇,黑塞以象征的方式赋予了“游戏”以特殊意义,在“游戏”之中蕴含了黑塞的宇宙性思想。笔者试图以管窥蠡测的方式将“游戏”作为发轫点,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得出“游戏”象征着两种“反向性力量”(1)不断构成的...
论文摘要:本文试着从这两部作品的描写中分析两个主人公为何有着不同人生道路却最终走向相似的命运终点,并从中分析黑塞创作过程中不变的本质。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
与之相对的是“玻璃球游戏”时代精神,“玻璃球游戏”时代可以说是几乎为乌托邦的大师时代,每个人力求在所在领域达到最高峰,研究的领域可以很窄很偏,但是一定要是极尽精通,作品的几则传记可以说都是类似于“玻璃珠游戏大师”所代表的大师时代或者大师
精神的历史与可贵的“误读”——黑塞《玻璃球游戏》二题.自从读过《荒原狼》,赫尔曼·黑塞这个名字就在我的阅读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被我视为穿越时空的心灵密友与精神导师。.很少有哪部小说能让我读出一种“归属感”。.我之所以称为归属而不是...
2011年底时我读到《玻璃球游戏》,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黑塞的作品,大概有3,4部长篇和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很是喜欢,但没料到的是,《玻璃球游戏》能给我带来那么巨大的精神震撼,毫不夸张地说,读《玻璃球游戏》以及读完之后的几个星期中,精神恍惚仿佛已出世,步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
之前熬夜一晚上看完了黑塞的《纳尔齐斯》,太喜欢黑塞对人心那种敏锐的观察力了,就又买了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我期待满满的打开书,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整本书几乎全都是大段大段的哲学思辨,我整个人都傻了,感觉在看论文。
然而作为玻璃球游戏的主宰者和操纵者,他却不是玻璃球游戏的盲目虔诚者,他对玻璃球游戏有着清醒的态度和明确的分析立场。节选部分的标题为“两个极点”,黑塞更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指出,在克乃西特的生命历程中显示了“两种相反相成或这两个极点的倾向”,即他生命中的“阴与阳”。
黑塞《玻璃球游戏》.瘦竹评论玻璃球游戏52008-02-2700:00:14.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人类自有个体的内心困惑以及彼此之间的纷争以来一直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寻找、建立一个外部和谐与内心和谐的世界,从人类的各种宗教到柏拉图的《理想国...
·黑塞用副刊文字时代对照他的“玻璃球游戏”时代,通过一个跳脱出来的大师时代来反思当代的副刊文化,但是同时他的大师时代还是结合于现实的或者世俗的基础,不管是玻璃球游戏大师还是...
试析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论文目录Danksagung第1-5页摘要第5-6页Abstract第6-9页1.Einleitung第9-13页1.1MotivationundZielsetzung...
5.黑塞的教育观个体的,东方的,师徒式的,顿悟的教育6.无性以及男性沙文玻璃球游戏中,完全没有...
黑塞的晚年作品《玻璃球游戏》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字面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字面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20...
京北北107)081摘要:玻璃球游戏》德国作家黑塞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放在黑《是把塞本人的作品谱系当中,与德国浪漫派、马斯?、夫...
外国文学西方文学德国文化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德国文学玻璃球游戏(书籍)相关推荐3:28赫尔曼·黑塞与“副刊文字时代”水城蓝·140次播放8:10引流...
《玻璃球游戏》的确实超现实主义,并且有很强乌托邦的味道,一个作家或作品可以被贴上多个标签,不一定有仅仅死扣于一个流派。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玻璃球游戏黑塞论文的问题>>
《玻璃球游戏》实际上是一本挺复杂的书,想要完整地理解并表达出来并不容易。说简单一些,我们都知道黑塞生活的年代刚好是世界大战时期,所以这本书的目的简单来说...
《玻璃球游戏》是瑞士籍德国作家郝尔曼·黑塞(1877年-1962年)的晚年作品,是一部虚拟的传记式长篇小说,与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相似。当然,两部小说的性质并不一样。此书没有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