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与“书法篆刻,.doc,特色,艺术,北魏,元桢墓志,论,”相关的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就来论文阅览室。告诉大学生怎样写论文...
论文摘要:我认为清晰的版本是西泠印社的《墓志铭集》,但是最有价值的还是采用日本二玄社影印技术的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魏墓志铭七品-元桢墓志》,因此本文所采取的《元桢墓志》的图
元桢生于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卒于太和二十年(496年)。其墓于1926年在邙山地区遭盗掘,墓志为于右任先生所抢救收藏,今保存于西安碑林。《元桢墓志》局部古代王公贵族的墓志铭,文字内容及格式基本上是一个调调。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中的儒家思想探微.摘要: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作为北魏元氏皇族祭祀祖先的石刻铭文,原本深埋在墓穴之中,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而显露于世。由于其深处墓穴的特殊属性,一直到清代中叶才受到学者的陆续关注,随之掀起...
《元桢墓志》为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属北魏中期典型石刻。志铭十七行,行十八字,计三百余六字。志形方二尺余。十四年现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由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书家评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
北朝北魏《元桢墓志铭》楷书<北魏元桢墓志。此志是目前所发现北魏墓志中刊刻年代最早者。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元桢墓志》就是这些墓志中颇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姬静墓志》正是北朝碑版墓志中的一种,它是东魏平划宽结类墓志书法中的精品之作,其结体宽博,方圆兼备,上承斜划紧结的魏碑,下启隋唐楷书,极具学术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将《姬静墓志》为论述对象,可以分四部分对其进行研究。
《北魏墓志铭放大系列:元桢墓志铭》全称《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元桢墓志铭》,立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四九六年)。志石七十一厘米见方,共十七行,满行十八字。一九二六年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
《北魏墓志铭放大系列:元桢墓志铭》全称《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元桢墓志铭》,立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四九六年)。志石七十一厘米见方,共十七行,满行十八字。一九二六年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北魏墓志铭放大系列:元桢墓志铭》是目前所发现北魏墓志中刊刻年代早者。
《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元景造像题记》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三种碑刻。其中《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是“拓跋氏”后改为“元氏”是皇家墓志形制,而《...
刻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的《元桢墓志》在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志石长、宽皆为71厘米,共17行,满行18个字,曾归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现藏于西安碑林。此志为北魏迁都洛阳后存世最早的...
《元桢墓志》亦称《南安王元桢墓志铭》,刻讫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十一月廿六日,作品正方形,边长71厘米,正书,17行,满行18字,共计306字。《元桢墓志...
《元桢墓志》是洛阳邙山出土的众多北魏时期的墓志铭中的一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它虽然不像北魏晚期的碑刻文字书法那样酣畅...
【摘要】《元桢墓志》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刚劲有力,棱角分明,点画犹如自然天成,姿态活泼,前后呼应,因字的结体造势,打破了汉字结构的“横平竖直”,使之整体章法气...
内容摘要: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元桢墓志》《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
《元桢墓志》的笔法更加复杂,有很多行书的笔意,书写时要把握灵活多变不宽博沉厚之间的协调并重是本帖的主要难点;《元桢墓志》在结构上也具有更多的姿态和情状...
该文以北魏时期《元桢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重点分析《元桢墓志》中出现的异体字:首先,分析北魏时期异体字产生的原因;其次,总结《元桢墓志》中异体字的特...